说起“籍贯”,有些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被要求填写各种表格,比如入学、求职、贷款等。,而我们翻开户口本,在我们个人的《居住人口登记卡》页面上,也有“籍贯”一栏;奇怪的是,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填。有些人甚至把“户籍地”和“出生地”混为一谈,误以为户口本上的“出生地”等同于“户籍地”。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那么什么是“籍贯”呢?为什么要填“籍贯”?
“籍贯”其实是一个很规范的概念,指的是我出生时我爷爷生活的地方。在实践中,如果不能确定爷爷的居住地,我的籍贯就跟随父亲的籍贯;父亲出生地无法确定时,在“出生地”一栏填写本人出生地。“出生地”一般遵循“父系”,只有当父亲是外国人或者出生医学证明中没有记载父亲的信息时,“出生地”才遵循母亲的出生地。对于其他特殊情况,如籍贯不明(弃婴)、被批准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等,“籍贯”一栏要么填写收养人的籍贯,要么填写入籍前的国籍。
就“籍贯”这个概念而言,在情感上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根”在哪里,尤其是在人口流动率高、城市化规模大的今天。很多三四线城市或城镇的年轻人都在一二线城市买了房,扎了根。在获得就业城市户口的同时,“籍贯”可以帮助他们记住自己是哪里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哪个城市。
举个例子,我上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来自全国各地的乡镇,比如江苏盐城、山东沂蒙、抚远、黑龙江等。大学毕业后都是通过人才落户的方式把户口留在了北京。孩子在北京出生后,户口本上“出生地”一栏填的是北京,但“出生地”一栏填的不是北京,而是他们爷爷奶奶的居住地,也就是上面说的盐城。可以说,“籍贯”让他们世世代代知道祖籍在哪里,自己的“根”在哪里。即使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的乡音,也依然可以通过“籍贯”追根溯源。
“籍贯”怎么填?
如上所述,“籍贯”是我出生时爷爷的居住地,应该怎么填“籍贯”?
其实“籍贯”应该是具体到县级行政区划,比如山东莒县,山东长清区。当然,在实践中,也具体到地级市,比如江苏省连云港市,四川省成都市。我们填写的时候,可以按照户口本上登记的“籍贯”填写。当然,你千万不要把“出生地”填成“出生地”,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虽然对于大多数世代居住在某一地区的人来说,“出生地”就是“出生地”,但对于一些迁移了户籍的人来说,“出生地”并不等于“出生地”。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在户口本上登记了“籍贯”,一般是不能更改的。除非有明显错误,此时可以向户籍部门申请变更,申请通过后才能变更。
“籍贯”还有意义吗?
很多人认为“籍贯”已经没有必要了。毕竟在一个人的身份信息中,最重要的就是姓名、出生日期、性别和身份证号。这几条信息是识别一个人是不是“独立个体”的基本信息,“籍贯”真的可有可无。
但从情感上来说,“籍贯”并非可有可无,尤其是在当前人口快速流动的情况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普通话的普及,年轻一代基本上“分不清”,很多年轻人从小就说“普通话”,忘记了自己的乡音;有些人从小随父母来到大城市生活,对家乡的印象很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知之甚少。更别说那些出生在大城市的孩子,他们可能半辈子都没有回过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早就忘记了自己的乡音、家乡和故乡。
但中国人自古就有“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说法。“籍贯”是一个品牌,让我们永远记得自己从哪里来,根在哪里,就像“国籍”一样。无论我们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中华民族”都让我们时刻记住,我们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因此,“籍贯”即使在当下也仍有其意义。借用杨沫在《乡愁的日出日落》中写的一句话:多少年来,每当有人问起我的籍贯,我总是骄傲地这样告诉他们。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交流留言;
码字不容易。给我点赞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