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书评

曾国藩家书书评,第1张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为清朝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教育思想如浩瀚的珍珠大海,博大精深,熠熠生辉。事实上,曾国藩在学术和事业上的成就,不仅体现了他的品行、态度和胆识,更体现了他的处事眼光、方法和路径。曾国藩是传统伦理道德的捍卫者。他一生志存高远,注重提高个人修养,从世俗中解脱出来,克己奉公,注重家训家风建设,通过家书鼓励家中子女,在教育后代方面取得了成功。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几千万传世文字中的精华部分,集中体现了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同样,曾国藩书信中的治学,既是曾国藩治学经历的具体总结,也是曾国藩治学的生动展示。

对于曾国藩家书中值得一读的问题,先看看名人是怎么想的,一眼就能看出来;接着,阐述了曾国藩家书的内容和先进性:

一、名人对曾国藩书信的肯定。毛泽东:在延安,毛泽东还建议所有党员干部都要读这本书。《曾国藩家书》的编者唐指出:“曾国藩家书是一个读书学习的经历,是一个成功人士对事业的奋斗,是一个胸中万壑的大人物精神世界的揭示。”钱穆:钱穆先生在谈到曾国藩的学术方法和成就时指出:“就学术而言,曾有自己独特的旗帜和地位。曾是近百年来叙述儒家阅读理论的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可见钱穆对曾国藩学术成就的高度评价。

第二,曾国藩书信的主要内容——“内圣教外王之道”。曾国藩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奉行内圣外王的原则。内圣教包括学习和道德修养两个方面,外王之道包括处世和持家两个方面。曾国藩的家训思想不仅无时无刻不在规范着自己的行为,而且对家人和下属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内圣之教(1)学习之道

首先,读书是以明度和力度为基础的。在守父丧事的一年多时间里,曾国藩深刻反思自己出山办团练的经历。反思的结果是,他终于认识到,仅仅依靠法家那种雷厉风行的手段是不可能做成任何事情的,他必须向黄老学习。曾国藩的《中庸》对读书人提出了五点要求,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虔诚”,总结为六个字:“愚必智,柔必强”。所谓“愚者必智,柔者必强”,就是要想成为愚人,就要懂事;如果你在生活中是弱者,你必须要加强自己。

其次,读书要有决心。曾国藩在给九弟的一封信中提出一个命题:“古之成大事者,必不可少其规模之大,管理之全面。”大规模是指有远大的志向和远大的抱负。所谓“志”,是指有坚定的信念、毅力和决心去追求某样东西。曾国藩家书中,经常提到做人要有志气,要有恒心,要有见识。野心、毅力和勇气经常被一起提及。

最后,关于读书的方法。曾国藩在书信中经常指导兄弟、子侄读书,也提出了许多关于读书的方法。首先,一个人应该在阅读时观察涵泳。所谓观察,是指把课本知识和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体会书中的含义。所谓涵泳,就是用圣贤所说的雨露来洗涤读者的心灵,就像雨露滋润花木一样。第二,经常做读书笔记。曾国藩虽是朝廷大员,却经常在书信中指导儿子读书学习,一封信中还要指导儿子的《诗经》。在此基础上,曾国藩教给儿子一种具体的读经史方法,并勤做读书笔记。曾国藩提到读书笔记的两个好处:一是看到哪里有新的想法,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第二,遇到不理解的事情,把自己的疑惑写下来,等有了新的理解再把这个过程写下来。三、“猛火煮,火满溢”之法。用火煮意味着快速大量阅读。刚开始读的时候,要快速读全图。所以,“读书有问题,一个字也报不出来,就不用费劲背了。今明两天读几篇文章,自然会有益长久。”温火就是慢慢咀嚼,研究课本上的细节。曾国藩不信书、不信权威、勤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对后世仍有指导意义。

(2)道德修养

首先要谨慎,要尊重。儒家文化对个人一直强调修身养性,曾国藩是儒家文化的忠实守护者。早年曾写过一本书《君子修身论》,所以他也是在为自己的兄弟侄子们修身养性。曾国藩在家书中,要求兄弟、子侄谨记“尊恕”二字。尊重是儒家学者非常推崇的。古人对“敬”的含义解释是:谨小慎微,不敢怠慢,意思是为人处事要谨慎、认真。一方面,尊重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使人民安全,培养诚实和谦逊的品质使国家和平;另一方面,尊重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曾国藩认为,尊重能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强壮。

其次,综合管理潜移默化,勤勉为小。曾国藩在给九弟的一封信中提出一个命题:“古之成大事者,必不可少其规模之大,管理之全面。”志存高远,只会说大话,好高骛远,不会成功。做大事的人不仅要有远大的志向,还要有严谨的态度和踏实的作风。

最后,不要浪费时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努力学习,早起是主流文化所提倡的,还有很多教导人们珍惜时间的诗句。曾的家风也非常重视吃苦耐劳的可贵品质。曾国藩在早期家书中教给弟弟们的一条经验就是早起。他对早起的解释是天一亮就起床,所以醒来后不要谈恋爱。后来,他的家书多次提到早起的事,甚至告诫儿子不要浪费时间,要在壮年好好学习。

王之道(1)人生之学

首先,和谐处理上下级关系。“仁”和“礼”是曾国藩处理社会关系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为“诚”和“恕”。在处理与下属的关系上,要以诚相待,以己之诚相待,切忌特权压迫和官气。从湘军实行的“高薪厚禄”政策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对部下是真诚宽容的。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对士兵实行重薪制,对军事将领实行高薪制。有了物质支持,官兵可以集中精力训练,大大提高了士兵的工资,也提高了他们的战斗力和士气。

其次,想想社会的善良。受传统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影响,曾国藩认为人要感恩社会,要有责任感。他在家书中明确提出了三种行善方式。第一种方法来自《孟子》中“见牛不见羊”的典故。“见牛不见羊”就是说做好事要以眼睛为基础。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情况给予。第三种方法,就是曾国藩的祖父邢罡先生说的:助人为乐的时候,不需要。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别人有危险的时候,给别人需要的东西。

最后,适当的社交圈。年轻时,曾国藩进京做翰林,得到了许多恩师好友的帮助。后来他身居高位,人脉很广。曾国藩一生朋友很多,但他视之为终身知己,却始终只得到两个朋友,一个是刘融,一个是郭崇韬。但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时并不主张朋友越多越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指出朋友太多会让自己很累。他指出,大部分的朋友并不是很深的朋友,他们不得不浪费时间和精力来维持这种泛泛之交;另一方面,结合他的交友经验,他认为只有和能给他指导的人交朋友,才能促进他的进步。因此,曾国藩建议孩子适当缩小朋友圈,与对自己有利的朋友交往。

(2)家政聚会

首先,让子子孙孙无所依靠。做官之初,曾国藩在家书中表明自己做官并不想发财,财产也归曾氏大家族所有。随着曾国藩社会地位的提高,他并没有改变做官的初衷。他经常在家信中提到他不会给他的后代留下任何财产。“感觉有国有家,是勤俭节约造成的;如果失败了,就会反其道而行之。”曾国藩看到历代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导致人民贫困,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国家灭亡。所以他以史为鉴,提倡节俭和奢侈。曾国藩在给儿子季红的一封信中,提出了治理官家的良方,即不为子孙保存财产,而让他们为自己奋斗。

其次,睦邻是家庭的补充。曾国藩非常重视与邻里的关系。他知道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此外,早年深受祖父“以无价之宝待他人”的训诫影响。在家书中,他反复告诉家人要和邻居保持和谐的关系。因此,睦邻友好也是曾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国藩早年的亲身经历也让他深知和村团结的重要性。曾国藩早年在孙山两次科举考试中成名,当他再次成名时,他没有足够的钱。这时,他靠着乡亲们的支持,顺利考上了。

最后是治家八字诀。所谓八字公式,指的是“书、菜、鱼、猪、晨、扫、考、宝”。曾国藩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曾家是传统的农耕家庭。直到他父亲,家里才出了状元。从此,曾家建立了半耕半读的家风。根据曾国藩祖父的治家理念,他总结了治家八字诀,即“写菜鱼猪,早早扫宝”。家族式管理八字战略的提出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他首先提出了四件事:种菜、养鱼、养猪、种竹。从四件事可以看出,曾国藩重视劳动,在优越的环境中保持了作为一个卑微孩子的家国之志,自己劳动,自给自足。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他还可以享受到农村劳动的乐趣。至于“早扫宝”,就是早起扫院子。取宝就是祭祀祖先,善待邻里乡亲。

三、曾国藩家书的先进性曾国藩的人生经历丰富,思想深刻,家训内容也涵盖了读书、做人、生活、持家等诸多方面。丰富的内容和严密的体系结构是他家训的显著特点。曾国藩家训思想之所以能深刻易懂,看似具体零碎,但结构严密,既有一般家训的普遍性,又有曾家训的独特性。其成功主要得益于曾家训的突出特点,如全面性和对西方思想的先进吸收,这也是曾国藩思想的先进独特性。其先进性,具体来说:

(1)把家书作为重要的德育手段。

曾国藩的家训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曾国藩的书信中,没有专门的家训书籍,后人只能在他留下的几千封书信中体会他的家训思想。从他的家书中可以发现,每一封家书都写得工整,内容严谨,逻辑清晰。即使在战争的紧张时刻,他仍不忘在家中谆谆教诲子女,体现了曾国藩临危不惧、认真做事的优秀品质。战时原封不动地保存家书,足以体现曾国藩对家训的重视。

(2)因材施教,尊重个性

曾国藩做官时不仅善用他人,还根据兄弟、子侄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教育。曾国藩的弟弟们性格各异。曾与有很大不同。曾虽然没有那么能干,但他成熟、有思想,所以他适合呆在家里料理家务。在他的弟弟们中,曾国荃是最有资格的,但他很傲慢,渴望成功。曾国藩认为曾国荃是一个可塑的人才,对他悉心教导。他在家书中说:“文迪的性格和我略有相似,说话也特别犀利。每一件傲慢的事,都不一定给别人添油加醋,但有傲慢的,也有愤怒的。”

(3)学习西方先进思想。

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最早倡导者。他真正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为近代中国开了先河,推动了西学东渐的进程。在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时代,曾国藩在与西方的战争中发现了清朝的军事弱点,于是有了洋务意识。晚年,曾国藩积极推行自求富贵的洋务运动。他主张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为儿子聘请英语家教学习英语,把两个儿子培养成优秀的外交家和数学家。他的后代也到国外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然后回国,唯一的例外,用自己的才能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曾家之所以出了一大批人才,不拘泥于科举,培养了一批实用人才,是因为曾国藩有先进的洋务意识。

(4)注重知行合一过程的培养。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位大师。他做到了“德”、“功”、“言”三仙,足以说明曾国藩是一个道德品质高尚、文化底蕴深厚的人,这与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曾国藩不仅严格要求子女完成课程,还监督他们的学习。他还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课程,每天坚持阅读,坚持写日记。曾国藩在教导子女的同时,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完成自己的目标,为子女树立了人生的榜样。

(5)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曾国藩刚步入仕途时,他和家人都表达了不想做官发财的想法。他过着清廉的生活,没有为后代攒钱。他认为,家财万贯只是暂时的,官商之家“富不过三代”。过多的财富只会让孩子养成懒惰、贪图享受的坏习惯。只有培养人才,家族才能基业长青。希望曾国藩的后人能从穷苦人家的孩子身上继承种田读书的家族传统,不忘农民家庭的根,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当官了,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了,就保住了自己的位置,保住了一个兴旺的家庭。这就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曾国藩不仅让子女学习传统的儒家文化,还让他们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技。曾的后代也产生了著名的教育家和诗人,足以体现曾国藩提倡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曾国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对今天倡导素质教育仍有宝贵的指导意义。

结语:如曾国藩家书中所述,曾国藩结合自身生活经历,通过家训、家书、因材施教、以身作则、环境熏陶等方式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曾国藩是一个极其自律的人。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课程,每天都坚持完成。他在生活中树立了榜样,也为他的孩子树立了榜样。他以曾氏家训教育家族子弟,使曾氏家族人才辈出,家业兴旺,给当代家风建设带来巨大启示。

曾国藩家书其实充满了亲情和友情,这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失去和渴望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和友情,也许这个社会就不会那么浮躁,也许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更加平和舒适。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1863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6
下一篇 2022-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