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为什么没有树?“明镜”不是“台湾”?乍一看,嵇子的这首诗(禅诗)让人感觉像是张耳和尚一样迷茫和困惑。其实这里的“菩提”指的是“菩提树”,“明镜”指的是“明镜台”。树和梯田都是简称,所以第一句的意思是——菩提树。没有这种树,明镜台,也不是明镜台。然后,世界上什么都没有了。它是从哪里来的,灰尘粘在哪里?
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想先讲一个故事:
应该是南北朝时期,禅宗传到第五祖五祖弘忍大满禅师大师的时候。当时湖北有500多名弟子,其中最优秀的是禅宗公认的传人沈绣大师。这时,年事已高的弘仁大师告诉所有弟子,做一首吉子的诗,最好的当之无愧为衣钵传承人。此时,沈绣想继承衣钵,但她又怕违背佛教无为的意境,因为她这样做是为了继承衣钵。于是他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诗:“身是菩提树,心是镜台。勤擦,不要弄得满身灰尘。”这首诗“姬子”的意思是时刻照顾自己的心态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抵御外界的诱惑和各种邪气。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姬子,都说好。厨房里的一个和尚,慧能禅师,听到了。他不识字,所以他请人带他去看这个女孩。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姬子,求别人写在美丽的姬子旁边。得到了弘仁大师的衣钵。
1.「菩提树」和「镜台」是什么意思?菩提树下,寓意佛陀在菩提树下“得道”,是佛教界公认的“大开悟”的象征。当然,这也成了顿悟的象征。镜子,来表达自己“心如明镜”的佛性境界。沈绣的“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是说一个人是顿悟的,有一颗清净的心,但会沾染俗世的尘埃,所以是入世后的清净态度。然后“菩提无树,明镜非台。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就没有尘埃。”显然是针对神秀的。意在表达佛教徒关注空虚无。为什么他们要承认身体是开悟的工具,心灵是防尘的镜子?其实这是刻意追求,但其实他们终究不是“菩提”或“镜子”。
2.“空”顿悟。其实这首诗还不够完整,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原文如下:
菩提树无树,明镜台非台。佛性永远清净,哪里会有尘埃?众生的身体是知识之树的知识,众生的心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明亮的镜子很干净,哪里会沾上什么灰尘?菩提树无树,明镜台非台。它什么都不是,不管是什么,哪里会有什么灰尘?菩提不过是在寻找心,为什么要跑到外面去寻找深奥的佛教思想呢?修行自己,极乐世界就在眼前!
从这里可以看出,全诗是一咏三叹的形式,加上最后一叹——前四句,是对神秀的反驳。佛性往往是清净的,没有尘埃!是的,只是没有达到佛性,没有觉悟,还有世俗杂念。第四句是对“镜”和“菩提”的肯定,但不能否认“菩提”是证悟之身,“镜”是有洞见的心的真实。最后四句再次回到慧能自己的观点。佛教虽然如此,但也不能太执着。真相是讲究开悟,明白,但刻意追求,真相却上来了!所以最后四句,他接着说:都在里面,不在外面。外面是什么?啊,灰尘,就是入世带来的脏东西!
空是“以大寂为乐,无为为味”。菩提无树,镜非台。世界上一切被规则命名的东西,其实都不存在。你可以叫他菩提,也可以叫他蒂普,这些都是不必要的。但是万物都是存在的,都是大自然创造的。否则,你怎么能看得见,摸得着,摸得着,想得着?所以,如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不干扰,你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一切都不存在,是自然,你又是你,一切又在那里,又和你不一样。所以做好自己,回归本真,就是菩提树和镜台,刻意去做,最终会成为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