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热在三伏,冷在三九”,里面说得最热和最冷的时候分别是一年中的什么时候呢?

农谚“热在三伏,冷在三九”,里面说得最热和最冷的时候分别是一年中的什么时候呢?,第1张

在民俗中,人们常用三伏天、三九天来表示天气很热很冷。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两个时期,具体计算和历法有关。

先说相对容易理解的三九天。九是“数九寒天”的一段,实际是9981天,指的是从冬至算起的81天,也就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固定在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节气属于阳历或阳历,不是农历。详细解释请参考我之前的回答“为什么清明节是新历4月4日或者5日?”》)。所以每年的“99天”也是固定的,基本上是每年的12月22日到次年的3月12日。这个时期,从物候学上来说,是从冬天到春天的一个阶段。所以民间有不同版本的《九九歌》,表现了这九个九天的物候变化。

一首比较常见的歌《九九歌》是这样的:

1929年不拍,3949年走冰面,59、69年看河边柳;七冻河开,八雁九归,九加九,牛往四方。

可见,在“冰上行走”的3949天里,人体感觉最冷。具体来说,“39天”是从冬至算起的第三个9天,即1月9日至1月17日,而“49天”是1月18日至1月26日。这也与长期气候统计的结果一致。根据长期的气候统计,北半球的最低温度在一月。

“三伏天”对应“三伏天”,指的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三伏”的时间计算就复杂一点。它是阳历和阴历中节气的结合。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首伏”的开始,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开始,然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开始。

这就是一般所说的“三伏”。但在实际操作中,每年的具体时间和长度都不一样。夏至固定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或6月22日,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什么时候,要看农历的标记,公历上的时间并不固定。因为只有十个天干,所以从这个庚日到下一个庚日正好需要10天。所以一般来说,第一伏(第一伏)是10天,最后一伏(第三伏)也是10天,而中间一伏(第二伏)距离最后一伏可能是10天或20天,所以总的“第三伏”是30天或40天。其实大部分年份都是40天。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阳历和阴历的日子不重合。夏至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立秋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或9日,间隔约45天。如果夏至在同一天或者两天之内到达,可以推算到第三个庚日,也就是第一个夏至的开始,也就只有20多天的时间了。第二个夏至开始,只有30多天了。立秋之前,已经是下一个庚日了。因为我们还没到立秋,所以这个更日不能算是上次伏兵的开始。我们只能继续算最后一次伏击,直到下一次更日。所以,今年的“三伏天”总共是40天。

如果夏至后至少需要五天才能等到一个庚日,那么在第三个庚日,也就是第一个夏至的开始之前,至少需要25天,在中间的夏至开始之前,至少需要35天,在我们到达立秋之前需要10天,那么下一个庚日就有望赶上“立秋之后”,这样所有的“三伏天”都是30天。

无论如何,“三伏天”相当于“三伏天”,意思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虽然是按农历计算,但对应的是阳历,大概是每年的七八月份,这也符合人类的感觉和长期的气候统计。据统计,北半球气温最高的月份是7月。

以上是头条“海阔天空空诗跳”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跳”,有图有问答有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1777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6
下一篇 2022-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