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春节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最感人、最热闹、最有特色、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运”最早见于《后汉书·杨震》:“又见冬无雪,春运无雨,使人多急。”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春节起源于腊祭,巫术仪式说和鬼节说。其中,说是国家级非遗名录的说法是春节从古代就兴起了。相传公元前2000多年,舜帝带领部下拜天地。从那时起,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被称为春节。它过去被称为新年。
这里还有一个说法。相传我国原始社会有“腊祭”之说。那时候,正是春天。人们不得不宰杀猪和羊来祭祀上帝和祖先。他们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好运连连。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这个民俗流传下来,逐渐带入春节。《尔雅》对春节有这样的说法:“夏为年,商为拜,周为月。”
在中国,新年的日期是不一样的。在夏朝,孟春的一月被认为是第一个月;在商朝,第十二个月(十二月)是第一个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十月为正月,汉初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命令大臣们创制了《太初历》,规定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即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历时2080多年。春节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如香格里拉、郑丹、元日、年日、正日等等。
民国时期废除旧历,改用公历(即公历),使用民国年。并决定以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元旦,但不叫元旦。但民间仍沿用传统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即壬子年正月初一)庆祝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对民间来说也是一样。因为这种情况,1913年,时任北京政府内务部长官的朱启龄被允许向袁世凯提交四季休假报告。袁世凯批准正月初一为春节。从此,夏历的开始被称为“春节”。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PPCC)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的两个“年”,又因为“立春”落在阴历前后,习惯上把阳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称为“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