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何解?冬奥的华裔小将们给了最完美的回答

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何解?冬奥的华裔小将们给了最完美的回答,第1张

作者 | 亲妈粉

来源 | 菲尔博士 大壮小美妈

昨天晚上,相信有无数亲妈粉都跟我一样为Nathan Chen在男子单人滑中完美的表现激动得睡不着觉。自信的眼神,潇洒的笑容,无限感染力的舞步,加上我都数不清跳转了多少次多少圈的高难度,奥委会的这个推就是对他的比赛完美的描述:Out of this world.

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何解?冬奥的华裔小将们给了最完美的回答,第2张

金牌固然宝贵,但是没得奖牌,甚至无奈退赛的另一位华裔选手,一样在以不同的方式发光。

周一上午,美国队的华裔花滑选手Vicent Zhou因为被测出来新冠阳性,宣布退赛。他在Instagram上的宣布退赛的视频,虽然对自己的处境不掩饰失望和伤心,但是不抱怨,没崩溃,不哭诉命运的不公,为自己所有的努力而自豪,感恩身边为他付出的人,声明自己不会被这个挫折打倒,之后会继续努力。

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何解?冬奥的华裔小将们给了最完美的回答,第3张

看过的人无不动容,无不为之骄傲。

视频下的回复,堆满了对他既真情流露,又有着坚韧意志的称赞.

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何解?冬奥的华裔小将们给了最完美的回答,第4张

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何解?冬奥的华裔小将们给了最完美的回答,第5张

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何解?冬奥的华裔小将们给了最完美的回答,第6张

这两位小将,一个以实力迎来无数喝彩,一个在险阻面前以真诚和坚强给人启发。他们都是美籍华裔选手,都出身于普通工薪家庭,从小没有豪宅豪车,爸爸妈妈辛苦工作,培养他们跟哥哥姐姐一起追寻各自的兴趣。

顺带说一下,Nathan Chen的姐姐Janice Chen, Ph.D, UC Berkeley 毕业,是Mammoth Bioscience 的Co founder,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她2018年关于CRISPR Diagnostics的TedTalk。Vincent Zhou 的姐姐 Vivian Zhou, 毕业于MIT,也是小提琴和跳水文武双全的学霸。

回到花滑话题上,他们虽同为华裔,但是选曲和编舞风格又各有不同。

Nathan Chen 短节目以法国名曲La Bohème为题,编舞集欧式艺术气质和刚强力为一体。自由滑则选用了Elton John的Rocket Man (一首受启发于一个设定于未来的小说的歌曲, 主人公是以往返宇宙为日常工作的宇航员)。穿着一身星空图案的上衣,他频繁地高难度跳转真的似乎只有脱离地球引力才能完成,乐曲和舞步精准的契合就像是诉说在太空中的潇洒和无拘无束。

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何解?冬奥的华裔小将们给了最完美的回答,第7张

时间倒退到一个礼拜前,花滑男子团体比赛场上,Vicent Zhou一身水墨画着装,配着“卧虎藏龙”的音乐,连节目结束后的致敬都是以抱拳的动作进行。把中华文化中的美术,音乐,和功夫完美融合在他的花滑里。连NBC给他自由滑的标题都称之为”Vincent Zhou's team event men's free skate in honor of China ”

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何解?冬奥的华裔小将们给了最完美的回答,第8张

这一系列,都毫无保留地展示了作为华裔,他对中华文化的喜爱和传承。

(另一位美国华裔花滑选手,Karen Chen, 在团体赛中也是选用中华名曲的“梁祝”作为比赛配乐)

这两位华裔选手,无论选曲,着装,和编舞风格如何不同,全世界看到的都是:

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高超的技艺,成熟稳重的心态,友好自信的笑容,坚韧不拔的品格,谦逊有礼的谈吐。

这就是华人之光。

然而,不难想象,有些人会觉得看到华裔的模样,得知别人的华裔血统,就很难跟”美国人”(或者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澳大利亚人,日本人等等)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总觉得华裔就该代表或者忠诚于华人国家。更有甚者,把Nathan Chen和Vicent Zhou对美国队的感情描述成跪舔,觉得那是背叛了自己的族裔或者某个国家。

因为各种概念和期待值的混淆,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对自己和对自己孩子的身份认同一直是一个充满纠结的问题。关于这个话题的认识也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这是我一直想聊的一个话题。这几天在感动之余,也仿佛看到了这个充满疑问和纠结的话题,原来是可以有非常正能量的结果的,正如冬奥会上的Nathan Chen和Vicent Zhou.

但是要声明一下,这篇文章不讨论新冠政策;也不讨论花滑水平,成绩,和奖牌。

作为一个海外华人,作为一个有华裔血统孩子的妈妈,这篇只想聊海外华裔孩子的身份认同话题。

关于海外华裔身份,我们脑海中的完美状态是:

中西通吃,两边文化都接受都理解。

就跟你喜欢吃苹果,我喜欢吃橘子一样,我们只要做到既喜欢吃苹果又喜欢吃橘子,不就完美了么?你们用刀叉,我用筷子,咱们海外华裔小朋友既能用刀叉也能用筷子,有什么问题么?

然而问题是,现实并没那么完美。不同社会中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法律法规,还有被社会中大多数人推崇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范畴内遇到的碰撞并不都是能通过和平共处解决的。

比如说,美国人普遍认为:

对社会事件和政治问题做评论,批评,或者挑战,公开批评政客和自己不满意的政治法律制度,以求改变,是有责任心和爱国的表现;社会的广泛认识是:不同的声音有助于揭露问题和改进制度;美国宪法也声明:关注政治,了解制度,参与评论和投票是公民的义务。所以无论是新闻节目还是社交网络,都充满着对社会事件和政治问题的批评和争论。年轻人更是站在批评的最前线。

但是,有些其它的社会,普遍认为负面评价代表着侮辱和嘲讽,担心不同的声音会导致倒退和分裂。所以发表负面评论,甚至点赞一个负面报道,都可能被认定为是侮辱行为,应该受到谴责和抵制。

如果我们作为第一代移民,身前身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和价值观,那么如何选择,如何取舍,如何过渡,这是个无法逃避的问题。

当我们,特别是我们的孩子,面对着不兼容的两种选择或者并非黑白分明的状况,多多少少会经历一段成长过程, 在思考”我是谁?” “我属于哪里?” “我忠于谁?” 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会因为自己的华裔血统对自己的身份难以确定,称为Identity crisis。

作为第一代移民,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包括:我们是

“Chinese nationals who live in the US (居住在美国的中国人)“ 还是Americans with Chinese athnicity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有华裔血统和中华文化背景的美国人)?我们的孩子,是

half Chinese half American (一半美国人一半中国人)?还是Chinese nationals born in the US(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还是Chinese Americans. (华裔美国人)?类似的问题,家长想清楚了,才容易在族裔和身份认同这个问题上明确对孩子的期待值。

这里也并不是为了说服大家要引导孩子认同某一种身份或者某个价值观,毕竟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只是想借此把平时容易混起来的一些概念理清。

希望有助于家长在跟孩子聊天,谈话的时候,可以帮孩子理清思路,做出自己的判定。

1

Identity的多重定义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多重定义的身份,可以是女儿,妻子,母亲,来自广东省,xx大学毕业,xx职业,摄影爱好者,美食家,健身狂人,现居洛杉矶,xxx牌子/明星的粉丝,习惯用Windows不习惯苹果。

我们欣然接受着自己身上这些交错复杂的定义,知道他们之间不会互相干扰,也没人会用其中一个定义去质疑另一个定义。没人会说“我知道你喜欢吃辣的,所以你肯定不是广东人!”, 更没人会说 “你用surface不用IMac, 肯定更喜欢西雅图,不喜欢加州。”

但是,一旦涉及到族裔和国家的身份定义,其中各种概念的界限就经常被混淆模糊了。我们听到的对华裔孩子的各种评论包括:

你爸妈是中国人,你当然也是中国人啦。哎呀你是中国人怎么中国话都说不利索呢?哎呀可惜了,中国孩子在国外没机会接触中华传统美德了。不喜欢带中餐去学校当午饭,怎么这么自恨。Xxx运动员,都用中国曲子比赛了,干嘛不代表中国参赛,装!你不是美国人么,哪有什么资格评论中国的事?到底华裔意味着什么?

华裔等同于中国人吗?

华裔需要忠于谁?

回答以上问题之前,先来看看我们都可能遇到哪些概念:

种族(race):由血缘决定, 跟肤色,发色,眼睛颜色等生理特征有关。(不受地理位置和所处国家的限制。一个国家可以包括很多族裔的人,一个族裔的人也而已分布在很多国家和地区)。

族裔 (ethnicity): 由种族以及相关的文化,社会背景,信仰等决定的群体。

国家 (nation):由一个政府管辖的有明确国界,共同语言,文化,法律,和社会习惯的群体。

政府 (government): 一个国家的管理机构

国籍 (citizenship):一个人属于某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表明一个人同一个特定国家间的固定的法律联系,是国家行使属人管辖权和外交保护权的法律依据。可改变,或者可以同时拥有多个。

公民 (citizen):属于一个国家的法律身份,需要遵循此国家的法律,享受法律权利,并承担义务。

国民 (national) :属于一个国家的法律身份,需要遵循此国家的法律,并不一定享有所有的法律权力或者需要承担所有规定的义务。

居民 (resident):居住于一个国家的身份,需要遵循此国家的法律。

不要以为小朋友不在乎这些哦,我们家小朋友在学校跟同学聊自己的族裔,就反反复复让我解释了半天这些概念。

基于以上概念,下面这些常见问题就容易弄清楚了:

2

关于“哪国人”

我们最常说的,我是中国人/美国人,指的是国籍。

至于能不能说“我既是X国人又是Y国人“,完全由这个国家法律上是否允许双重国籍而决定。

比如说,我的小姑子(美国人)和她先生(英国人)在英国生的孩子,在法律上就既是美国人又是英国人。因为英美都允许双重国籍。

但是华裔父母在美国生的孩子,只能是"华裔美国人"或者"100%中国人", 不能“既是美国人又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不允许双重国籍。

所以当孩子说I am 100% American的时候,指的是自己的nationality和citizenship, 既不代表否认自己的种族(亚裔),也不代表否认自己的族裔文化(华人文化),这种说法完全没毛病。

3

关于“爱国”

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不会把爱国和爱政府等同起来,甚至很多时候会觉得批评政府才是爱国的表现,因为指出不足才会有进步,国家才会变得更好。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边穿着红白蓝唱国歌,一边大骂美国总统美国政府的情况。对他们来说,批评国家的政府,不等于不爱这个国家,更不等同于侮辱这个国家。

这点对孩子来说不难理解,毕竟最爱他们的爸爸妈妈,为了引导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是不乏对他们监督和批评。做得好就鼓掌,做不好就指出错误,探讨改进的方法,于家庭如此,于国家也如此。

所以对他们来说,爱美国不等于爱美国的当届总统和政府。同理,他们喜爱别的国家也不等于喜欢那个国家的政府或者领导人。

4

爱美国和爱中国冲突么?

如果两个国家关系亲切友好,大家一般都不会觉得既爱X国又爱Y国会有什么问题。

但是当两国政府之间矛盾重重的时候呢?作为海外华人,是不是只能选择一个国家去爱?

我们再看看“国家”的定义:由一个政府管辖的有明确国界,共同语言,文化,法律,和社会习惯的群体。前面一堆定语,主体词是“群体”。也就是说国家定义的主体是个人,以及这个群体的语言,文化,等等。

刚刚说过,华裔孩子不认为爱国=爱政府。他们爱美国,是爱身边的人,爱学校,爱小区里的球场公园,爱迈阿密的海滩爱大峡谷,爱薯条汉堡炸鸡可乐,爱橄榄球,爱YouTube上的视频,爱自己熟悉的各种社会习惯行为。

对于父母亲出生的国家,他们知道那里有爱自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有好吃的烤鸭糖葫芦糖火烧肉月饼烧鹅鸡蛋仔,他们知道连中国的麦当劳的选择都比美国的多,有喜欢的音乐爱看的综艺。这些就足以让海外的华裔孩子对中国产生最自然而然的喜爱。

那么他们爱美国的同学跟爱姥姥姥爷冲突么?

爱汉堡跟爱烤鸭冲突么?

爱大峡谷跟爱故宫冲突么?

显然不。

5

中华传统美德和文化传承

海外华裔孩子,估计被父老乡亲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可惜没机会接触中华传统美德和文化了。

所以我们来看看到底华裔孩子缺失了什么。

先看看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咱们再来比较一下西方传统的价值观

亚里士多德提倡的“美德”,而且他进一步解释说,每一种美德都是过与不及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拿第一条“勇气”来说,勇气不足就是怯懦胆小,勇气过多就是鲁莽,都不可取。

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何解?冬奥的华裔小将们给了最完美的回答,第9张

再来看看基督教教义里的美德

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何解?冬奥的华裔小将们给了最完美的回答,第10张

同时也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中道

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何解?冬奥的华裔小将们给了最完美的回答,第11张

这么看来,这几个中西的美德列表有高度的重合度,最大的区别就是西方美德中没有“精忠报国”这一条。(当然,中西对“国”的定义和“忠”的对象定义不同)

美国的小学,从K开始就把德育贯穿在全年教学里。比如我们学区的学校,把“citizenship, trustworthy, fairness, caring, responsible, respectful” 作为德育教育重点,每个月重点学习和锻炼其中一个,有各种配合练习。

平时也会有各种主题的美德教育活动。比如上个月,小美学校学习Kindness, 其中一天的活动,就是要每个小朋友在班上找一个平时很少一起玩不怎么说话的同学,过去跟对方打个招呼,并且夸对方一句。还要做到描述性和有针对性的夸奖。

所以远在地球另一边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真的不用担心您的孙子孙女错过了美德教育。

更不用担心其它中华文化传统在海外流失。

无论是

中华美食 (温哥华的中餐馆不亚于北京上海香港最正宗的中餐,海外华人更是中餐厨艺精湛)音乐电影(除了好莱坞的华裔演员外,马来西亚更有位可以媲美Beyond的华人创作型歌手),节日庆祝(春节已经被美国不少地区和学区列为正式节假日),还是文学作品(海外出版社不仅发行中文书,还发行面向各国各族裔人介绍中华文化传统的各种书籍),这些在海外华人社会中不仅得到了最高限度的保留,还都在继续发扬光大。

6

国籍,效忠,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终于要聊到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了:忠于谁

其实也不难解释,从法律角度来说,

哪国的公民,就忠于哪个国家。

但是忠于不等于赞美,也不等于无脑支持这个国家的政府和政策。这一点,看看那些三天两头上街游行的美国年青人,他们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是在和平年代,忠于一个国家,也不应该等于反对另一个国家。

爱国主义是拥护和忠于自己的国家,希望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但是爱国主义者同样也理解别国的公民忠于他们的国家,也理解他们对国家的贡献,理解他们也希望通过努力把国家变得更好。我的国家可以通过我们的方法国富民强,我也为你们的国家以你们的方法变得蒸蒸日上而高兴。

只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才只认同对自己国家做贡献的人,而去诋毁为别国努力的人。只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才会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幸福,而诅咒其他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可惜的是,跟遍布全球的爱国主义一样,狭隘的民族主义也四处开花。我们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施害者。

所以所为家长,引导孩子爱国的同时,注意跟孩子解释这两者的区别。才能培养出眼光宽广心胸大气的年青人。

7

华人的舞台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在历史长河中,朝代更替,人才辈出,华人也因为各种原因迁徙到世界各地。更有从无到有,到成为亚洲经济中心之一的新加坡这个华人新兴国家。随着近几十年的全球化,各洲各国海外华人的数量和成就越来越不容忽视。

一百多年前来美国的华人,做着苦力被嘲笑被侮辱。今天的Nathan Chen, 代表美国登上了奥运会最高奖台,所有新闻媒体无不夸赞佩服,成为成千上万美国青少年的榜样。

二十多年前的我们,听着孙燕姿的歌,为之沉醉;看着张德培的比赛,为之喝彩。

去年,全球各地的人,涌向电影院看着刘思慕, Awkwafina, 和梁朝伟合演的尚气,好评如潮。

疫情中的美国,无论是公司还是学校,无不受益于Eric Yuan(山东科技大学毕业,受比尔盖茨在北京的演讲启发,来到美国硅谷工作,曾经被拒签九次,一开始英文也不好)创办的Zoom。这个美国家喻户晓的视频会议工具,帮助人们通过远程教学和远程工作把疫情对教育和经济的影响大大减少。而Eric Yuan也被时代杂志评为2020 Businessperson of the Year。

这些都是华人的骄傲,更是时代变迁的结果--华人的舞台,华人的观众,华人身后的支持者和合作者,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个族裔。

这些也让我们看到了,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我们的孩子,无论我们在哪里,说什么语言,爱吃什么菜,拥有哪国的国籍,只要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给自己所处的社会做出贡献,诚实善良真诚谦虚地对待身边的人,就是最好的华人identity。

【思进免责声明】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交流之目的。文章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侵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1226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6
下一篇 2022-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