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亲自上阵打古画中的高规格蹴鞠。即将到来的世界杯注定是球迷的狂欢。中国人对足球的热爱自古就有。早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就发明了一种家喻户晓的球类运动——蹴鞠。到了唐、明时期,从朝廷到民间,全社会都在享受蹴鞠。难能可贵的是,一些有心画家把古代蹴鞠的场景都画了出来,画中的“戏子”中甚至还有皇帝。
苏颂·陈晗
宋太祖蹴鞠地图
宋太祖蹴鞠图长28.6厘米,宽56.3厘米。原作者是北宋画家苏汉臣。现在在故宫博物院的是元代画家钱选的复制品。这幅画色彩淡雅,有一行古拙。明朝在《武记》中写了一首名为《蹴鞠图》的诗,诗中指出,图中踢足球的两人是和他的哥哥赵光义,而观战的四人是宋朝开国功臣赵普、楚昭辅、党进、石守信,他们都喜欢踢足球。钱临摹后选题词曰:“蹴鞠绘旧秘府,今临摹。要不是天人革命,我们是不应该看的,但是我们又能说什么呢?”这说明他对这幅画仰慕已久。
《宋太祖蹴鞠图》为后人研究宋代蹴鞠的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资料。据史书记载,赵匡胤是历史上著名的“足球皇帝”。他尤其擅长“白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花式足球”。即踢球时,用头、肩、背、腹、膝、脚等部位触球。他能灵活变化,随心所欲,让球“一天到晚不掉”。
俗话说“闲时宜尽兴”,蹴鞠是宋初军队中的一项娱乐活动,也是皇帝大臣们喜爱的活动。由于皇帝的支持,宋代蹴鞠发展非常迅速。据《宋史》记载,当时朝廷的盛大宴会都有足球表演,南宋诗人周觅在《武林旧事》中也记载,在宋代,除了官方的蹴鞠艺人,民间的瓦子也有蹴鞠艺人表演。到了宋代,“寒食蹴鞠”的民俗活动也广泛开展。陆游的“凉州十万屋寒食,蹴鞠秋千犹豪华”就是这种风俗的真实写照。
明尚熙
明玄宗幸福图
《明宣宗行乐图》是画家尚的名作,现藏故宫博物院。图片长36.8cm,宽6.89m。全卷分为六段,由宫墙或屏障隔开。它展示了射箭,蹴鞠,打马球,捣丸,扔水壶和皇帝驾车回宫的场景。画面色彩丰富,逼真。在这幅画中,皇帝的形象接近代代相传的朱瞻基的肖像。他头戴笠盔戴帽,身着浅色编结袄子袍,侍从身着青绿色等颜色,可见他受元朝服饰的影响。人物和景物的细节描写比较死板,体现了明初院体画的艺术风格。这幅画中的蹴鞠场面非常生动。皇帝虽然没有亲自上场,但还是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在场上表演蹴鞠的人,大多被认为是太监。
自宋代以来,蹴鞠的娱乐性越来越强于体育运动,所以自明代建国以来,朝廷在军队中禁止蹴鞠,但宫廷和民间的蹴鞠活动依然盛行。明代蹴鞠理论著作蔚为大观。写于明代中后期的《蹴鞠谱》,介绍了蹴鞠的十种踢法,包括肩、背、转、拿、控、拖、按、膝、拍、月。因此,这本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专业书籍。明代还出现了专门制作足球的手工业作坊,出售各种足球,当时称为“剑色”。宋代《蹴鞠图册》记载的“健色名”有24种,明代《蹴鞠图册》记载的“健色名”有40种。这些“健康色名”相当于当时的“品牌足球”。
沈
蹴鞠地图
中国古代蹴鞠的兴衰与皇帝的喜好有关。蹴鞠从清朝顺治开始被全面禁止,到乾隆年间告一段落。
清代虽然没有蹴鞠,但清代画家黄慎画了一幅蹴鞠图,表达了当时民间对蹴鞠的怀念。这张图是一本长115.6厘米,宽125.3厘米的帛书,现藏于天津历史博物馆。有学者分析,黄慎在创作《蹴鞠图轴》之前,很可能是看到了扬州盐商收藏的古代蹴鞠图,领略了宋太祖蹴鞠的氛围,就像亲眼看到了当时的情景,所以画中的人物非常生动传神,整个作品很有动感。
图为宋太祖、宋太宗、宰相赵普和大臣的内侍们一起玩蹴鞠。身穿龙袍的宋太祖正在和赵普打斗。人物用笔磨劲,顿挫自如,有草书之意。玩家的动态和观者的静态相映成趣,人物的面部表情栩栩如生,笔法有趣。
在黄慎照片的右上角,他写道:“戴绿巾,穿黄衣服的是毛。大礼帽反游戏,赵普也。即使有必要,党也要前进。红衣者,太宗也。一个穿黑衣服和绿衣服的人,赵楚大人也在。袖手旁观、石守信也。此图为即位时,海晏与何清相和,君臣相好,毛为君臣着想,命丹青去做。”(宗和)
Xi晚报2018年06月10日版:09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