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朱元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1张

一、朱元璋的“慢王”

作为朱元璋“筑起高墙,积足粮,慢慢称王”大战略的最后一环,“慢慢称王”其实是最重要的一环。

军队强大,粮食充足的朱元璋还是很淡定的。他知道“谁笑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赢家”这个道理。所以他坚定地采纳了“慢慢称王”的建议。朱元璋对“王”、“帝”始终不为所动,直到元十四年(公元1364年)才称朱元璋为吴王。至于称帝,是元至郑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至此,天下局势已经明朗化,也就是说,朱元璋即使不称帝,也即将成为事实上的“皇帝”。

与其他迫不及待要称王称帝的起义军相比,朱元璋的“缓王”策略非常高明。“缓称王”的根本目的是尽量减少元朝对自己的关注,避免或大大减少与元军主力和强大的诸侯军过早决战的可能性。这样有助于朱元璋保存实力,积蓄力量,实现快速稳健的发展。

在封建时代,天下大乱,并不代表与中央朝廷有不可调和的局面。但一旦称王为帝,就标志着这股势力与中央政府针锋相对。所以朝廷必须派军队镇压谁为王。徐寿辉称帝的第二年,元军对田湾政权发动大规模进攻。同样的道理,张士诚、等人也都被元军包围了。

只有朱元璋在大举北伐之前,没有受到元军主力的攻击。

“慢王”的关键在于“慢”字。一旦时机成熟,朱元璋自然会尽一份力。郑源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军事形势对朱元璋十分有利:北方的宋政权名存实亡,东方的张士诚已成惊弓之鸟,四川的明于震安于现状,没有远距离,对朱元璋构不成威胁;元军在与宋军的决战中元气大伤,陷入内战,无法南下。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朱元璋凭借强大的军队和广阔的疆域,不失时机地公开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自立为王。世界上只有朱元璋一个人。

二、朱元璋从和尚到皇帝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谁知道穿着龙袍,坐在龙椅上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竟然是一个庙里的牛郎和和尚?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苦的家庭。他世世代代给地主种地,从小就给地主放牛。在他17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和兄弟因为饥荒和瘟疫相继去世,生活没有了依靠。他不得不成为寺庙里的一名年轻和尚。

当时,在元朝之前,社会动荡已经开始。朱元璋再也不能待在寺庙里了。他心想:要是我也加入义军,当了大官、皇帝,那该多好啊!但我一直没有下定决心。有一天,他在城里闲逛时,碰巧看到一个算命的,心生一动:要不我请个算命的来占卜一下?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算命师。算命先生听了这话,半天没说话,拿出一堆书,四处看了看。朱元璋急得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心怦怦直跳。过了好半天,算命先生才面带微笑,摇着头对朱元璋说:“年轻人!你的运气很好!这件事会成功的。先恭喜你!”朱元璋很高兴,就加入了起义军。

朱元璋骁勇善战,聪明果敢,深得武将宠爱。不久,他成了一支军队的领袖。他率军四面八方,屡建功勋。一次,他率军到江南。江南是“鱼米之乡”,盛产大米。因为长期缺粮,战士们看到食物都异常开心,一个个上蹿下跳的去抢,你推我搡的往船上挪。整个军营一片混乱,根本不像一支军队,倒像一群去农民家抢饭吃的土匪。朱元璋一见此乱,果断拔出大刀,斩断所有船只和缆绳。所有的船都漂到河里,顺流而下。士兵们当时都惊呆了,有的甚至大喊:“天哪!谷物已经漂走了。这不是要置我们于死地吗?”朱元璋不慌不忙地走到一个高地上,对大家说:“粮食都飘走了。没关系。我们不会饿死的。你看,前面有一座大城市。如果你能参加战斗,里面所有的粮食都将是我们的。去吧!”然后他带领士兵前进。

士兵们非常勇敢,因为他们只想在城市里得到更多的食物。很快占领了这座城市,后来朱元璋把它作为明朝的首都——南京。

第三,朱元璋自学。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年少无助。他为地主饶了牛,后来做了三年和尚,苦不堪言。他参加农民起义的时候,虽然已经25岁了,但还是个文盲。因为出身贫寒,他害怕被人看不起,他知道光靠武力是完成不了大事的,所以他利用战争的间隙,努力学习,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成就的皇帝。

起初,朱元璋只是郭子兴元帅手下的一名侍卫。当他开始掌握书写和墨水时,他积极参与团队的书写和墨水事务。他主动宣传和解释军令和元帅的命令。因为他作战勇猛,足智多谋,还会一些字,所以很快就从一个普通士兵晋升为军官。郭子兴特别看重他。

朱元璋做了官以后,学习更加努力了。他很清楚读书的好处,前人很多成功和不成功的经验都写进了书里。随着疆域的扩大,军队缺粮,士兵抢夺老百姓的粮食。结果不得人心,站不住脚。他从书本上学到了屯田的方法,然后他解决了这个大问题,从而在狼群中立于不败之地。朱元璋对历史特别感兴趣,应该学学。《球球》、《左传》、《汉书》和《毕宋史》是他经常读的书。他崇拜刘邦,认为他有很多优点值得自己学习。

当了皇帝后,朱元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干活,一直忙到深夜。他每天要读、听200多份奏折、报纸、文章,处理400多件事情。但是,他还是没有放松学习。英雄死了。他亲自写了悼词,担任过大臣,退休了,还写了一篇文章为他送行。有个叫宋讷的人,读书的时候烧了衣服,还写了劝诫。常作诗赋,微服出行喜欢与人对联。他的文章通俗易懂,他的诗豪放婉约,连骈文也写得很好。历史学家吴晗称赞他“其实是个四六的作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0639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05
下一篇 2022-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