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岛市市北的历史资料

关于青岛市市北的历史资料,第1张

北区历史

清朝前的历史

西周时代,市北区属东夷地。 春秋战国时期,市北区地域属齐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市北区属琅琊郡。 市北区

西汉时期,市北区属不其县辖域。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后的41年,市北区属长广县。 从隋代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起,至明末,市北区境域一直属即墨县。

清朝后的历史

清末,市北区境域属即墨县仁化乡文峰社。 1891年6月14日,清廷内阁明发上谕,允准在胶州湾设防,青岛建置。随青岛的建置,市北区才有了建置的基础和条件。最早组成市北区的5个村子是大鲍岛村、小鲍岛村、孟家沟村、杨家村、扫帚滩村。 1900年,德国侵占胶澳时期,德国当局把租界分为内界和外界两大区,大鲍岛、小鲍岛、孟家沟、杨家村、台东镇、扫帚滩等,属青岛内界区域。1901年,台东镇已初具规模。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日本将占领区划分为青岛区和李村区。当时,市北区地域属青岛区。 1922年,北洋政府接管胶澳后,将青岛市内划分为青岛市街、台东镇、台西镇,其他各地均称乡区。市北区地域属青岛市街。同年,将台东镇改为台东区,台东区正式建置。 1929年,南京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南京政府将青岛市划分为6个区,市北区属第二区,台东区属第四区。 1945年,日本投降之前,青岛特别市将市区划分为7个直辖区和3个行政办事处。市北区和台东镇均属直辖区。 市北区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青岛市政府于1946年3月17日,将全市划为12个区,在其中的4个市区中,正式使用了“市北区”这个名称,这应属市北区建置之初。 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实行警保统一,将青岛市划分为6个市区和6个乡区。市北、台东两区在市区之中。 1949年5月,在莱阳县建立台东分区军政委员会。6月2日,青岛解放时,随解放军入城接管台东区工作。 1949年6月,台东区人民政府建立。 1950年3月,台东区人民政府改为青岛市人民政府台东区区公所。 1950年7月,恢复台东区人民政府。 1949年9月,成立市北区人民政府。 1950年3月(民政局资料为1949年12月),改称市北区公所(即市政府派出机构)。 1951年7月,改称市北区人民政府。 市北区

1994年5月,根据国务院“国函(1994)32号”、省政府“鲁政函(1994)74号”文件批复,对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作重大调整。5月12日,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以“青发[1994]17号”文件《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关于认真做好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通知》,正式宣布市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撤销台东区,将原市北区和台东区及部分四方、崂山区域合并,形成新的市北区。

编辑本段市北区历史沿革

区名由来:因地处青岛市老城区北部而得名。 1994年4月23日,青岛市调整市辖区行政区划:撤销台东区,其行政区域并入市北区。将四方区的吴家村、错埠岭2个街道办事处,崂山区李村镇的杨家群、河马石、夹岭沟、曲家庵子4个村和中韩镇7号线以西的区域划归市北区。市北区人民政府移驻原台东区人民政府驻地。 2000年,市北区辖16个街道。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504213人,各街道人口:冠县路街道19044人、泰山路街道17242人、胶州路街道25696人、热河路街道31180人、辽宁路街道25705人、黄台路街道27397人、华阳路街道22095人、登州路街道35613人、利津路街道29598人、延安路街道 35810人、威海路街道 30175人、北仲路街道 34424人、宁夏路街道 35378人、教化路街道 36356人、辽源路街道 55932人、合肥路街道 42568人。 2001年,全区总面积2863平方千米。辖16个街道,1个社区居委会、102个居委会。年底全区总人口 市北区在地图上的位置

466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99万人。 2002年,全区总面积2863平方千米。辖16个街道,1个社区居委会、108个居委会。年底全区总人口46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5万人。 2003年,全区总面积2863平方千米。辖16个街道(冠县路、胶州路、热河路、辽宁路、黄台路、华阳路、登州路、利津路、延安路、威海路、泰山路、北仲路、宁夏路、敦化路、辽源路、合肥路),1个社区居委会、110个居委会。年底全区总人口46798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7万人。有少数民族28个,3183人。 2004年,全区辖16个街道及浮山后社区,共有107个社区,473万人,总面积2863平方千米,设在区外的新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3平方千米。冠县路街道:面积147平方千米,辖3个社区、234万人。泰山路街道:面积325平方千米,辖4个社区、22万人。胶州路街道:面积055平方千米,辖6个社区、约31万人。热河路街道:面积072平方千米,辖7个社区、301万人。辽宁路街道:面积046平方千米,辖6个社区、27万人。黄台路街道:面积071平方千米,辖5个社区、26万人。华阳路街道:面积21平方千米,辖5个社区、21万人。登州路街道:面积123平方千米,辖7个社区、349万人。利津路街道:面积072平方千米,辖7个社区、5万余人。延安路街道:面积116平方千米,辖6个社区、346万人。威海路 市北区

街道:面积057平方千米,辖5个社区、296万人。北仲路街道:面积089平方千米,辖8个社区、43万人。宁夏路街道:面积12平方千米,辖7个社区、3万余人。敦化路街道:面积151平方千米,辖7个社区、414万人。辽源路街道:面积479平方千米,辖12个社区、44万人。合肥路街道:面积78平方千米,辖1个村委会和8个社区、282万人。浮山后社区:面积256平方千米,辖4个小区居委会、4万人。

青岛市市名以古代渔村青岛得名。青岛市专名“青岛”本指城区前海一海湾内的一座小岛,因岛上绿树成荫,终年郁郁葱葱而得名“青岛”,后于明嘉靖年间首度被记载于王士性的《广志绎》中。

青岛所在的海湾因岛得名青岛湾,由此入海的一条小河也被称为青岛河。青岛河口于明万历年间建港,称青岛口;河两岸的两个村落分别得名上青岛村和下青岛村。

民国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民国八年(1919年),中国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1949年6月2日,青岛成为华北地区最后一座解放的城市,改属山东省辖市。

扩展资料:

青岛的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总面积为11282平方千米。

2、地质特征

青岛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区内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及部分中生界地层,但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层发育充分,在青岛市出露十分广泛。

3、地形地貌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其中,山地约占青岛市总面积(下同)的155%,丘陵占2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青岛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

4、气候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

5、水文

青岛共有大小河流224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多为独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较大河流33条,按照水系分为大沽河、北胶莱河以及沿海诸河流三大水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岛

青岛是很多人度假的首选地,因为青岛气候一年四季都比较均衡,最关键的一点是青岛靠海,满足了很多人对大海的向往。不过你知道青岛这座城市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么其实青岛的名字是在明朝时期才确立的,当时的山东还不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地方,不过沿海城市天生水资源丰富,所以青岛也是一座非常适合居住的城市。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青岛的名字演化,以及在古代非常知名的传说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青岛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一座历史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来到这里,很多人都会问,这座城市的名字是咋来的呢

北方省份的人,特别喜欢去海边,大连和青岛这两座城市是首选。对于每日汉字的编辑来说,特别喜欢青岛,这里空气湿润,景色优美,让人陶醉。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胶东半岛东部,因为紧邻大海,十足的海洋性气候,夏天不热,冬天不冷。来到青岛,很多人也会产生疑问,为啥这座城市叫做青岛呢旁边就是黄海,为啥不叫做黄岛,或者红岛、黑岛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从青岛的历史说起。根据史料记载,在商周时期,青岛是中国海盐的发祥地,位列中国“四大古盐区”和“五大古港”。但是,那个时候,青岛还没有这个名字,而是由即墨指代。不过,如今的即墨已经成为青岛一个区。顺便说一下,如果来到青岛,一定要到即墨看看“即墨故城”,因为这座古城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城池遗址。

唐宋时期,青岛迅速发展起来。因为青岛作为衔接南北航运的“中转站”,成为中国北方沿海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明清时期,青岛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1891年,清政府在这里驻兵,青岛由此建置。不过那个时候,青岛的名字叫做胶澳。

如今的青岛有7个市辖区,3个外伍县。以前经常用辖区的地方代指青岛,比如说清朝初年叫这里为胶澳,而真正有青岛的名字的时候,则是在1898年。一战前夕的1897年,德国派兵侵占了胶澳。1898年3月6日,德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当德兵侵入胶澳后,决定给这里改个名字,想来想去,决定叫这里为青岛。为什么呢因为在当地有一个关于青岛的爱情故事。

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上面的雕塑,一个女子弹着琴望向大海。这位弹琴的女子就是这段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琴妹,家住姜家庄,丈夫叫渔哥。夫妻俩非常恩爱,日子过得非常甜蜜。

这一天,渔哥去深海打鱼,突然狂风大作,跌入海底。琴妹惦记着出海的渔哥,吃饭不香,合眼难眠。她抱起古琴来到海岸边的大礁石上,面朝发了狂的大海弹了起来。

原来,渔哥被海底的鲨鱼怪抓了起来,而原因非常简单,鲨鱼怪看上了渔哥的媳妇琴妹。鲨鱼怪说出了喜欢琴妹后,渔哥非常生气,但是转念一想自己应该想个办法,把这个消息告诉琴妹,于是就假装同意,说自己回去劝劝琴妹。这样,鲨鱼怪派海蛇带着渔哥返回陆地。

一连3天3夜,琴妹站在海礁石上。当她看到渔哥后,泪流满面,而渔哥面色凝重,说:“琴妹,鲨鱼怪要抢你去。你别管我,赶快远走高飞吧!”琴妹听见了,如同睛天霹雳。渔哥使尽气力,把琴妹推回到礁石边上,一面拚命扯住海蛇和水怪,不让它们接近琴妹。海潮越卷越猛,越扑越凶,眼看就要吞没姜家庄了。

琴妹满脸泪痕,弹起了古琴,突然琴妹身上披着的一条纱巾,变成了两只雪白的翅膀。琴妹一下子变成了一只海鸥,腾空而起。忽然,她对准海浪中的鲨鱼怪和海蛇,抛下了古琴。古琴立刻变成了一块大石头,把鲨鱼怪一伙全都镇在离姜家庄不远的海水中了。顿时,海面重新平静下来,快要淹没姜家庄一带的海潮退去了,乡亲们保住了。

那块古琴一般的石头从此就成了一座小岛,因为它是古琴化成的,仍像一把浮在海面上的古琴,乡亲们都管它叫琴岛。琴岛上苍松翠柏,四季常青,来往的渔民、客商没有一个不想多看它几眼。天长日久,琴岛就出了名,可是名字也叫走了音,从琴岛变成了青岛。

此后,附近的姜家村也改名叫做青岛村。从明朝开始,“青岛”这个地名开始从海中间逐渐移向陆地,“青岛”北面的海湾称为青岛湾,湾边的村庄称为青岛村,村南的小河称为青岛河,村东南的山称为青岛山。《胶澳志》记载:“青岛村,初为渔舟聚集之所,旧有居民三,四户,大都以渔为业。”

当德国用青岛这个名后,青岛的名气越来越大,建国后依旧延续这个名字。如今,青岛常住总人口9290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103728亿元。无论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都位居全国前列。

以上就是关于关于青岛市市北的历史资料全部的内容,包括:关于青岛市市北的历史资料、青岛的市名由来、青岛的名字是哪个朝代确定的青岛名字演化介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5535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