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嗔痴分别是什么意思

成龙真名2023-05-09  124

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扩展资料: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此有两种,痴毒独起,称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称为相应无明。贪毒等,必与痴毒相应而起也。三毒中,痴毒为最重。

持戒除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贪心不起,定力更进,断灭嗔心,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正见正行,净化身心,因次第修,证果不远,解脱根本烦恼,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实不虚,唯信之者自证。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 即是对治 ”贪、嗔(chen-)、痴“ 的方法。

戒,是指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定,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养;凡事先自省,向内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恨;

慧,是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从而脱离愚痴;不再惘于事理,迷于因果;善解世间因缘的相续,明白生死流转的根本,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降伏解脱的先后次序:

持戒除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贪心不起,定力更进,断灭嗔心,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正见正行,净化身心,因次第修,证果不远,解脱根本烦恼,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实不虚,唯信之者自证。

作于春秋时期的《礼记·大学篇》里也描述了类似的修身安心之道,可知“其来有自”: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格而后智生,智生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贪嗔痴-百度百科

贪痴的解释

(1)佛教语。谓贪欲与痴愚。 南朝 梁武帝 《游锺山大爱敬寺》 诗:“二苦常 追随 ,三毒 然。贪痴养忧畏,热恼坐焦煎。” 元 尹志平 《减字 木兰 花·秋阳观作劝世》 词:“恣欲贪痴,积业如山犹 不知 。” 明 汪廷讷 《狮吼记·摄对》 :“狮子 河东 且敛威,办 真心 出世,除*杀,戒贪痴。” 参见 “ 贪瞋痴 ”。 (2) 贪恋 入迷。 宋 京镗 《雨中花·重阳》 词:“自怜行客,犹对佳宾, 留连 岂是贪痴。谁会得,心驰北阙,兴寄 东篱 。” 明 孙柚 《琴心记·赉金买赋》 :“恣风情,勾春兴,摘花心,偷香味,你好贪痴!”

词语分解

贪的解释 贪 (贪) ā 求多,不知足:贪玩。贪杯(过分好喝酒)。 贪婪 。贪污( 利用 职权非法地取得财物)。贪恋(十分 留恋 )。贪心。贪图。贪财。贪求。贪权。贪欲。贪得无厌。贪赃枉法。 笔画数:; 部首 :贝; 笔顺 痴的解释 痴 ī 傻,无知:痴人说梦。痴钝。痴愚。白痴。 精神 失常,疯癫:发痴。痴癫。 入迷,极度 迷恋 :痴心。痴情。 谦辞, 白白 地:痴长(僴 )(说自己白白地比对方大 若干 岁)。 笔画数:; 部首:疒; 笔顺编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 即是对治 ”贪、嗔(chen-)、痴“ 的方法。戒,是指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1、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

2、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诋毁、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为。《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3、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

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答案补充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以上就是关于贪嗔痴分别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贪嗔痴分别是什么意思、佛教所谓的贪嗔痴是什么意思、贪嗔痴的意思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5386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