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是怎么回事春秋战国是两个时期吗

东周是怎么回事春秋战国是两个时期吗,第1张

东周概况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翌年(即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周赧王59年(公元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与战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转变的时期。这一转变是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在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鉴于镐京残破,又处于犬戎威胁之下,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卫护下,迁都洛邑,建立了东周王朝。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140多诸侯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晋、楚、秦、鲁、宋、郑、卫、陈、蔡、吴及越等国。

东周时期牛耕已多有使用。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战国铁犁铧冠的出土,说明犁耕在中原已经得到推广,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以农田灌溉为重点的水利建设高潮逐渐兴起。水利工程有多种类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东周的建筑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鲁班,即鲁国人公输般,是土木工匠中的杰出代表,后人尊称为祖师。

考古发掘所见东周的建筑遗迹,多为宫殿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以瓦当最为常见,还有青铜斗拱、青铜饰件和青铜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见东周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东周时期,大国争霸,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干线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将道路扩展到更为遥远险绝的地方,因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交通的发展。

东周的丝绸西传路线甚至横贯欧亚大陆。当时马车的使用已很普遍。这时,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

春秋战国不是一个时期 但是春秋战国合成东周时期

周朝在现在被提及的并不多,相反作为周朝的组成部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这四个名词倒更为被人们熟知,但是这四个名词又有什么关系?

不少人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觉得不就是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而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嘛,其实并不是如此,原因在哪呢?

这是因为战国却并不完全属于东周,一处小细节,不少人都忽略了,这处细节是什么呢,别着急,我们慢慢说。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

商朝最后一任国君,商纣王残暴无道,以高压治民,激起了民愤,在周武王姬发倡导下,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最终推翻了商朝的统治,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起了周朝。

周朝建立之后,历经了200多年的稳定发展,期间出现了“成康之治”和“宣王中兴”等盛世,不过在周朝强大之际,周围的犬戎也慢慢强大了,盛极必衰,用在周朝身上,则再也适合不过,等周朝的宝座传到周幽王时,已经面临内忧外患的危险境地。

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但周幽王却丝毫不在意,最终在内外交加的困境中,被犬戎攻破了镐京,而周幽王也被杀死,导致周朝灭亡,确切地说是西周的灭亡,这一年是公元前771年。

周幽王的死和镐京被攻破,这让天下以周王室为老大的诸侯,顿时傻了眼,没有了老大,心里发慌也是正常的,于是乎,在众人的推举下,周幽王被废的太子宜臼就当上了周朝的新王,是为周平王,而在周平王继位之后,立即就把都城从镐京东迁至洛邑,自此东周开始,当然也是春秋时代的起点。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

迁都洛邑的周平王,其实也是周幽王的子嗣,所以就实际情况而言,西周的灭亡,只是周朝的前半段灭亡了,作为后半段的东周,依然是周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我们熟知的历史上,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但是就中国的朝代表而言,是没有春秋战国这个朝代的,而只有东周,这也就是说,春秋战国只是后世为东周时代起的“外号”,是为了更好的阐述历史而已。

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

春秋和战国的具体分界线,历来有不少争议,不过其中最被民众认可的便是三家分晋这一历史事件,也就是公元前453年,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该以公元前476年作为分界线。

不过无论以哪个时间点,其实都是意在说明,东周前半段和后半段其实是在性质上发生了变化,而正是这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变化,让东周的历史,一截为二,被分为春秋和战国。

战国并不完全属于东周。

既然说到了东周被分为春秋和战国,不少小伙伴也就认为,春秋战国就是东周,其实这样的认为是有误区的,因为在时间上讲,春秋战国可以包含东周,而东周却不能包含春秋战国。

公元前256年,在秦国混得意气风发、如日中天的吕不韦,看着周天子十分不爽, 并且为了在自己的生平上填充上“带过兵,打过仗”,于是就出师灭了周王室,自此,东周灭亡。

东周和西周

而伴随着东周的灭亡,周朝也在此时画上了句号,而此时的战国时代一直在继续,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了华夏,战国时期正式结束,中国自此进入了秦朝。

由此可见,从公元前256年到公元前221年,这期间是战国时期独享的年份,而这也是不少人容易忽视的小细节。

春秋和战国时代名称的由来。

既然说到了春秋战国这个时代,那么就有必要重点说说春秋和战国名字的由来,首先来说说春秋。

春秋,在我们的印象中是季节的代名词,既然都是季节,为何就不能叫做冬夏呢,这是因为在那个时期,所有的“大事”都是发生在春天和秋天,比如史料记载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其中的祭祀和打仗,都是在这两个季节进行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钱币

这样一来,记载历史的史官,对于国家大事的记载,也基本上全是春秋时期发生的事情,毕竟冬天太冷,夏天太热,是不适合进行活动的嘛。

此外,孔子曾修订过一本书,叫做《春秋》,而这本书记载的起始时间,刚好与春秋时期包含的时间段大致吻合,所以后世人就以春秋二字作为了东周前半段的称呼。

战国,其实最开始只是对相互攻伐诸侯国的称呼,也就是说,起初并不能代表一个时代,但是后来西汉的刘向整理这段历史时,就把书的名字命名为了《战国策》,于是后世就以战国时代来称呼这段历史。

夏商与西周 (指夏朝、商朝、西周)

东周分两段 (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 )

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比较强大的有楚国、齐国、晋国、吴国、越国、秦国

战国七雄:秦、楚、燕、韩、赵、魏、齐)

一统秦两汉 (指秦朝、西汉、东汉)

三分魏蜀吴 (三国鼎立: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西晋、东晋)

南北朝并立

(南朝:宋、齐、梁、陈

北朝:北魏、北齐、北周等)

隋唐五代传 (隋朝、唐朝、五代十国)

宋元明清后 (指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皇朝至此完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原诗)

夏朝 前2100-1600 启 阳城

商朝 前1600-1100 汤 亳→殷

西周 前1100-771 武王 镐

东周 前770-256 周平王 洛邑

春秋 前770-476

洛邑

战国 前475-221

秦朝 前221-206 秦始皇 咸阳

西汉 前202-公元8年 汉高祖 长安

新朝 8-23 王莽 长安

东汉 25-220 光武帝 洛阳

国 魏 220-265 曹操 洛阳

蜀 221-263 刘备 成都

吴 229-280 孙权 建业

西晋 265-316 司马炎 洛阳

东晋 317-420 司马睿 建康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 420-581

隋朝 581-618 杨坚 大兴

唐朝 618-907 唐高祖 长安

五代十国 907-960

宋朝 北宋 960-1127 赵匡胤 开封

南宋 1127-1279 高宗 临安

辽朝 916-1125 耶律阿宝机 上京

西夏 1038-1227 李元昊

兴庆

金朝 1115-1234 阿骨打 中都

元朝 1271-1368 忽必烈 大都

明朝 1368-1644 朱元璋 南京→北京

清朝 1644-1911 努尔哈赤 北京

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 。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翌年(即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周赧王59年(公元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与战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后,西戎趁势攻破镐京,西周王朝就这么结束了,随着周平王东迁,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时代,东周又被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段,表面上看,这两个时段都是诸侯混战,没有什么太大区别,那为什么要分为两段?只是因为东周经历的时间太久了吗?

首先要说的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点,其实并不明朗,不同的历史学家或者教材,有着不同的分法,最流行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以三家分晋为分界点,就是公元前453年,晋国势力很大的四家大夫中,赵魏韩三家灭了实力最强的智氏,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第二种还是围绕赵魏韩这三家晋国大夫,但是是以这三家在公元前403年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诸侯的时候开始算的;第三种最早,是教科书普遍的说法,是以《史记》当中《六国年表》的开始之年,公元前476年,来算战国的起点。,我个人比较支持第一种分法。

为什么支持第一种呢?我个人认为,从春秋到战国,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各国诸侯对于实力和名号的看法。春秋时期,各国最大的目标是“称霸”,而不是统一,大的诸侯吞并周边较小的诸侯主要是为了让自己更有称霸的资格,就是当各个诸侯的领导,让各国臣服自己即可。自己还是打着朝拜周天子的旗号,更多的是为了“名”。像是春秋初期的“春秋三小霸”(郑庄公,齐僖公,楚武王),著名的“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以及后来的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都是一国之君。

而到了春秋末期,发生了几件重要的大事,改变了诸侯国对于以往“称霸”战略的看法。首先就是前文所说的三家分晋,赵魏韩三家本是晋国的大夫,本来按理说应该辅佐晋国国君,但由于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最后不仅把晋国的土地瓜分了,自己成了诸侯,还把原来的晋国国君废掉了,从此晋国就消失了,赵魏韩三国出现在了周王朝的版图上。这在当时的诸侯当中引发了不小的惊动。还有就是齐国,三家分晋后不久,东边的齐国也发生了大夫夺走了君主的权力的事情,大夫田家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虽然国号还叫齐国,但国君已经换了个姓氏了。

晋国齐国本来都是大国,是霸主,可是国君却没有自己应有的权力,要么国土被几家大夫瓜分,要么就直接被大夫所取代。这回有远见的诸侯明白了,徒有虚名没有用,在外面威风八面,到头来可能会被自己手下的大夫给废黜了。所以都搞起了变法,一边增强君主集权,防止大夫以下犯上,一边增强国力,防止被邻国吞并。在这个没有规则,实力说明一切的时代,有实力的诸侯也陆续称了王,名义上就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了。历史就进入了一段“战国”时代。

关于春秋战国的分界及战国的起始时间,不外乎下列几种说法:

1公元前475年或476年,即周元王元年,这是主流观点;

2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资治通鉴》纪事始于此年;

3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68年,《春秋》纪事终结于鲁哀公14年(前481年),《左传》纪事终结于周贞王元年(前468年)。

上述说法可归为三类:

第一类,按传统的以某个帝王(天子)即位的时间作为朝代或时代的开始,关于周元王的前一个王周敬王在位时间,由于左传和史记有出入,故出现两种说法。

第二类,按战国七雄实际形成的时间开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瓜分晋国,并得到周天子的承认成为诸侯国。

第三类,以春秋来标志战国,也就是说春秋时代结束后,战国时代就开始了。这就涉及到一个怎样定义春秋时代的问题,有人认为孔子《春秋》绝笔的鲁哀公14年(前481年)为春秋战国的分界,又有人认为应以左氏春秋的纪事终结年(前468年)作为战国的开始。

西周被灭后,周王从西安迁都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分为两个时期——春秋和战国。之所以要把东周分成两个时期,因为在这段时间经历了很大的变革,春秋时期,各诸侯还是以周王为尊(虽说春秋无义战,但至少打着东周的旗号)。战国时期,已经是完全割据的诸侯在为了统一天下而征战,东周已经名存实亡了

以上就是关于东周是怎么回事春秋战国是两个时期吗全部的内容,包括:东周是怎么回事春秋战国是两个时期吗、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是什么关系、夏、商、西周、东周的顺序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5151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