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13种课型及课例

小学数学13种课型及课例,第1张

小学数学13种课型及课例

小学数学13种课型及课例, 不一样的学科课型方法是不一样的,根据课程的变化课型也是需要改变的,小学数学学科结合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下面看看小学数学13种课型及课例。

小学数学13种课型及课例1

小学数学的13种课型分别是:

1、概念教学;

2、 计算教学;

3、规律性质教学;

4、解决问题教学;

5、图形与测量教学;

6、 统计教学;

7、“图形的运动”教学;

8、“图形与位置”教学;

9、可能性教学;

10、综合与实践教学;

11、 练习课;

12、复习课;

13、达标评研课。

一、概念教学基本流程

经过反复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我们构建了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适当外延,深化概念

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概念教学是较为枯燥、抽象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又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我们在教学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为学生理解、总结概念奠定基础。

2、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 当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和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基础之后,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让学生经历独立观察思考、小组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对素材的分析,形成对概念的初步理解。

3、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作为具有丰富个性的能动主体,小学生会对新概念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建构,因此,教师要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后,让小组选代表借助素材,介绍自己组的成果。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争辩,再加上教师的引导,使错误的认识得到纠正,正确的理解更加深刻,进而共同揭示出概念。

4、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目的是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设计应用概念的问题时,要注重创设情境,在丰富的素材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概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体现出相对完整及其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体验概念学习的科学研究过程。

当然,根据具体的概念,有时在第三个环节总结出概念之后,还要结合概念的外延做进一步探索。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那一类事物。如 “三角形”概念的外延,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在学习了三角形概念的内涵是“由不在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所围成的封闭图形”之后,还要适当对三角形概念的外延做介绍,以期深化概念。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这个结构不是机械和僵硬的,要因人、因材、因时等客观因素而合理、灵活运用,可进行必要的调整、增删、穿插、渗合。

二、计算教学基本流程

计算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以表述如下: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1、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新课程将计算教学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导入阶段,应注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计算的需要,这种需要能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和学习新算法的积极性,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活动。

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出各种算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观点去思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快乐。给不同层面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同时教师也有了了解学生思维特点的机会,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把多种多样的算法呈现出来后,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多种算法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交流、比较、反思和感悟各种算法,或同意或反驳,在交流中甄别,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教师不应强调算法全面化,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探索出适合自身需求的解题方法,书上有的未必要全部展示出来,

书上没有的,学生如能自己发现,并且确有创意和价值,一定要充分肯定,然后通过反馈交流、评价沟通,让学生体验、学习别人的思维活动的成果,掌握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算法。教师如果一直放任学生这样低层次的算法,而不帮他抽象出基本算法,那么学生的思维将永远处于较低的水平,对他后续的学习将带来较大的障碍。在此过程必须把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一并要求。

3、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在计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沟通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提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同时也要着力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法,促进其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使学生在面对具体情境和具体数据时能选用比较灵活的计算方法。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及时指导,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

4、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不同的'练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计算教学还可以如下设计:

新课展开(情境创设)——主题图(看读、读图、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列式计算(解决问题)——明算理、会算法、懂优化(重点)——总结方法(法则)——练习设计(围绕算理设计,尊重教材)——解决问题(巩固提升算法的应用、不宜过多)

三、规律性质教学基本流程

探索规律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以用如下图示来表述:

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1、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探索规律教学内容看起来多是研究数、式的变化规律,数、形的排列规律等,比较抽象和符号化,其实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把生活问题,通过学生的理解转化成数学问题,

这是思维的抽象,也是数学化的过程。在教学时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提供典范的研究素材,既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营造研究的氛围,又使学生探究的问题清晰明了。

2、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探索规律是一个不断探究、发展思维的过程。探索活动的价值不仅在于获得规律,还包括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建立并形成研究意识,而研究意识主要包括猜想、举证、分类研究、确定研究范围、寻找和梳理研究材料等,其中猜想是探究获得结论的前提。

3、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学生通过几个例子所发现的规律是不严密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各自的发现和验证进行交流讨论,对猜想的正确与否进行事实举证。本环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代表性的素材,

并引导学生注意0和1等特殊情况。这个过程,是一个从特殊问题出发,归纳和抽象出普遍规律的概括提升过程,要为学生提供表述和实践的机会,并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严密的表述规律,把学生的认识和推理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4、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规律掌握之后,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能主动运用这些规律去探索和解决更为广泛的数学问题和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应用规律的练习既要涉及到数学问题,又要回归到现实生活,特别是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导课环节中创设的情境中蕴含的其他数学问题,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13种课型及课例2

数学课的类型:

一、新授课

数学与代数

概念课、计算课(口算、笔算、脱式计算)、解决问题课等

图形与几何

单位概念课、图形概念课、公式推导课、解决问题课等

统计与可能性

一般就是统计表和统计图的认识,如《认识条形统计图》,还有可能性相关知识

数学广角

类似培优课的专题课,如三年级数学上册《重叠问题》

综合与实践

如: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字编码》课

二、练习讲评课

课本习题课、数学练习册讲评课、试卷讲评课

三、复习课

单元复习课、期中复习课、期末复习课

小学数学13种课型及课例3

小学数学课型分为哪几类

小学数学基本课型可分为六种: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测验课、活动实践课。其中最重要的课型是新授课,每一类课型又可按学习内容不同分为若干种类型,如新授课可分为概念教学新授课、计算教学新授课、应用题教学新授课、几何形体教学新授课等。我们要把握各种课型的概念作用,如:

新授课是指以传授新的数学知识,形成新的数学能力为主的课型。这是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课型。

练习课是新授课之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一系列基本训练的教学活动。它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它可以使学生新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并逐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复习课是指教师专门引导学生对新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消化、理解、巩固、综合运用,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以达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和目的的授课形式。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并强调,教师“应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好课内外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我们在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首先思考的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做什么事,在目标表示时用“能……”开头。 确定教学目标可以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这几个方面进行入手! 知识目标:所涉及的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技能的形成等方面的目标。 即能够正确听懂、说出、认读以下单词(句子);能够初步唱出本课的歌谣等。 技能目标:在英语教学中,能力目标涉及的是学生言语技能,就是能用英语做什么事情。 情感目标:按照课标的要求,所涉及的是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三方面的目标。下面我以Unit 2 Looking Different为例。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概述本单元的学习有两个重要内容,即描述人的外貌和说明物品的所属。在描述人的外貌和特征时,用have/has引导的表示所属关系的句型进行描述,并且用big/small,long/short等形容词来进行说明在学习时,可以联系身边的真实人物,如教师和学生因为描述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你的能使语言知识在真实的情景中得到运用,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同时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学习,易于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本单元还呈现了物主代词和名词所有格。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及名词所有格的用法。 整个单元的活动兼顾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活动内容和方式多样化,且重点突出。教学中的各项活动一直围绕描述人的外貌特征和物品所属这两个主题展开,使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Topic 1(I have a small nose)由相貌引入对人体各部位的学习。在学习这个话题时,可以结合自己及他人的身体部位特征进行教学。看着实物进行操练,帮助掌握生词和句型。本话题教材中也提供了多幅以辅助学生学习,人的相貌特征,身体部位在教材中都有具体的展示。Topic 2(What does he look like ?)进一步谈论人的外貌特征。通过谈头发、眼睛的颜色,到服装的颜色进而谈到各种颜色,引入What color 问句进行学习。Topic 3(Whose jacket is this?)进一步概括性的描述人的整体特征,并且学习如何表达物品的所属。2、重点与难点基于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及学生大部分都羞于开口讲英语这一实际情况,结合本节课考点。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为:重点:① 掌握、运用新的词汇及重点词组(have 、small、 nose 、favorite 、come from、black、blue、jacket、T-shirt、等) ② 能熟练应用 I have a small nose Do you haveYes,I do/No,I don'tDoes he/she haveYes he/she does/No,he/she doesn't What color is this/that What color are these/those… The girl in white is Maria Whose jacket is this?难点:①使学生真正掌握重要语言点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②让每个学生都开口说英语;养成说英语的习惯3、教学目标:《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初学生能用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从中获取信息和观点;能就简单的话题提供信息,表达简单的观点和意见,参与讨论;能与他人沟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务;能根据话题进行情景对话;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且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因此,结合教学重难点我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4个方面:1语言知识(1)语音①初步了解单词的重音②掌握辅音因素/Ρ/ /Ь/等的发音,掌握部分辅音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 ③能识别并正确使用不同的语调。④了解英语语音中的不完全爆破现象。(2)词汇①掌握have 、small、 nose 、favorite 、come from、black、blue、jacket、T-shirt等93个单词和词组。② 理解does、blond、snowman、pants等10个单词(3)语法①掌握have/has的用法②学习形容词small、big、short、long、round、wide③掌握物主代词的用法④掌握名词所有格的用法⑤学习含有what和whose的特殊疑问句⑥继续学习可数名词的单、复数的变化(4)功能与话题①谈论人的外貌特征 I have a small nose Do you haveYes,I do/No,I don't Does he/she haveYes he/she does/No,he/she doesn't②谈论物品及服饰的颜色 What color is this/that What color are these/those… The girl in white is Maria③谈论物品的所属 Whose jacket is this? Is this coat yours? No,its not mine。 2语言技能(1)听 ①能听懂有关相貌、身高、穿着物品的所属等简单会话和日常生活描述。②能识别不同句式的语调,例如陈述句和疑问句。③能听懂学习中连续的指令和问题,并作出适当反应。 (2)说①能用英语口头描述人们的相貌、身体部位、穿着等外在的特征和物品的所属。②能用英语描述各种色彩和服装,能简单表达对它们的喜爱,并知道如何表达物品的所属。 (3)读能阅读有关相貌、体格、穿着等外在特征和物品所属的简单句子。 (4)写①能写出有关相貌、体格、穿着等外在特征和物品所属的简单句子。②能用学过的句子描述一个人的外貌及服饰。3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对人的外貌、服装、特征的描述,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情感,并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4学习策略在本单元中,主要学习对相貌、体格、穿着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应联系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及朋友的实际身高 、体格、穿着等,对他们进行实际描述,使学生逐步形成把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良好学习习惯。

但是,为了展现课例研究的过程与成果,课例研究报告确实需要向读者交代相关要素,如研究小组所选择的研究主题是什么、教学方案是如何规划的、教学实践是怎样展开的、所取得的教学成果有哪些等。本文拟以这些基本要素作为建构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框架,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要求,一个完整的课例研究报告基本上由五部分组成。 一、阐述研究主题与内容。 在报告的第一部分,撰写者需要交代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说明课例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课题是什么;第二,确定选择哪节课作为课例,阐述这节课的教学主题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明确通过对这节课的研究希望解决的具体问题有哪些。 二、描述教学规划和方案。 完整把握一堂课的教学情况离不开对教师原有教学预设的了解。因此在课例研究报告中,描述原有教学方案的规划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同时也为课堂教学的评议提供了参考背景。 三、重点阐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课例研究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改进过程,一堂研究课在第一轮教学实践后会在平行班级中进行第二轮的教学实践,因此报告中这一部分的写作就要反映每一轮教学实践的情况。不过课例研究并不建议对同一课例进行多次循环往复的改进。实践表明,从某一特定课例中获取的经验是有限的,一次又一次地对同一课例的教学进行修订将收效甚微,倒不如去研究一个全新的课例,收获会更大,之所以要长篇大论地展示这个环节的写作,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课例研究报告的重点,撰写的过程是作者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再分析、寻找问题解决的心路历程。同时,这部分内容能够唤起读者的思考,引发他们的共鸣,引导他们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因此在描述中要力求细致到位,切忌笼统模糊,并且要紧扣研究课题展开,避免不分轻重,支离散漫。 四、检讨教学成效。 第四部分检讨教学的成效。课例研究最终指向教学的改进,因此在报告中要通过对教学成效的系统检讨来反映教学改进的情况。反过来,教学改进的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课例研究本身的成效。 每次课例研究都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以及教师如何去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为此,在检讨教学成效时,我们可以分别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去考察。从学生的角度看,一方面可以考察他们的课堂表现,根据观察记录说明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具体表现(神态、思想、观念、体验等方面),特别是不同轮次的教学中学生表现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生实施教学后测,根据学生教学后测中的表现以及与前测情况的比较,来推断课堂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学习内容,这是判断教学改善的重要依据。从教师的角度看,检讨教学成效可以呈现教师从教学中所吸取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是课例研究小组群体研讨与执教教师自我反思的结果。虽然在每一循环的教学实践后,课例研究小组均会即时对教学进行检讨,但为了保持教师对相关问题的一种警觉性和敏感性,有必要在课例研究报告中进一步提炼结论,总结教学的核心经验,以便指导教师感知其他的教学情境。 五、附录。 根据需要,课例研究报告在最后部分可呈现附录,以使读者更全面细致地了解课例研究的整体过程与具体细节。 附录的具体内容可以是详细的教案、课堂观察时所采用的观察表以及实地观察的记录等。附录是对课例研究报告前四部分内容所做的补充说明,最终是否呈现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属于教师个体的教学知识通过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得以汇聚、公开和传播,无论是课例研究小组成员还是其他教师,通过阅读可将报告所呈现的教学知识融入自身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发展出新的有价值的教学知识。

如何进行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

1、课例研究概述(1)课例研究的概念

课例是一个实际的、典型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策的再现和描述。课例展示的是完整的一堂课或围绕一节课的系列教学活动。课例研究,简单理解,就是以典型的课堂教学作为例证所进行的研究。它是教师在同事或研究人员的支持下,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课后讨论、分析和提炼等过程,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研究。课例研究从本质上说是教育行动研究的一种方式。课例研究既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方式,又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课例研究追求的是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

(2)课例研究的特点①课例研究的性质状态:课例研究是一种改善教学行为的实践性研究。课例研究是一种自然状态的研究。②研究内容:课例研究以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③研究过程:课例研究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提高的研究过程。④研究的主体:教师是课例研究的主体

(3)课例研究的意义①课例研究是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②课例研究是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③课例研究是提升常规教研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措施

(4)课例研究兴起的背景①国外课例研究的兴起日本小学数学和科学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课例研究”以提高教学水准。②我国课例研究的来胧去脉80年代初,华东师范大学编过《优秀师课堂教学实录》, 优秀教师教学实录开始流行。后来出现了一系列其它课堂教学实录集。学习优秀教师的一些上课方法,吸取他们的经验。80年代前期教案集,由有经验的教师将上得比较成功的课的教案拿出来,供大家模仿、学习。有的教案是有经验教师的设计,反映的是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设计。实际上,这时开始重视教学的设计。8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一篇课文或一个章节的内容有几个设计(教学思路)。这些都是有经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设想来设计的,供教师来选择使用。与原来相比,可能是一种进步。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经验的人拿出来给没有经验的人来用。但是当有了选择之后,学习者的主体性开始受到注意。开始注意到教师的不同风格,但学习者主要还是被动的。90年代初兴起的“说课、上课、评课”活动,奠定了课例研究的基础。课例研究提出是新课程背景下,对课堂教学的重新关注,是普教科研的本原回归。2、课例研究的操作(1)课例研究的基本步骤①确定研究的主题(问题)从充满困惑的、相互冲突的、难以解决的教学事实中发现教学的问题,提炼出研究的主题

祝您生活愉快,。

满意答案董6级2009-04-26:(1)掌握建构主义的教学观;(2)增强元认知发展的自觉性;(3)提高数学教学设计的艺术性;(4)培养数学教育研究的能力。建构主义是一种新近逐渐流行的理论,许多文章都是从教育名词出发,添上一些数学例子来作说明。而本书则从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通过一个个有启发性未必都成功)的课例,使读者具体感到:学生们直接接收到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教师用以传递知识的信息;并且,人脑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推理、判断,从而构建起关于事件及其过程的表征。因而,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参与创造适宜的挑战环境,并使新知识修剪得正好适合于吸收到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中去。这就领悟到了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教学过程的自觉反思和自我分析,不仅能获得既有实际体验、又被内化了的知 识和理念,而且还获得了从课例实践中提炼理论的研究能力。 追问: 有没有再好一点的啊?

以上就是关于小学数学13种课型及课例全部的内容,包括:小学数学13种课型及课例、请结合具体的课例谈谈如何确立一课的教学目标、怎样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4862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