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用化粪池的结构原理

农村家用化粪池的结构原理,第1张

工艺原理

化粪池是一种利用沉淀和厌氧发酵的原理,去除生活污水中悬浮性有机物的处理设施, 属于初级的过渡性生活处理构筑物。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粪便、纸屑、病原虫。悬浮物固体浓度为 100~350mg/L,有机物浓度CODCr 在100~400mg/L之间,其中悬浮性的有机物浓度BOD5为50~200mg/L。

污水进入化粪池经过12~24h的沉淀,可去除50%~60%的悬浮物。沉淀下来的污泥经过3个月以上的厌氧发酵分解,使污泥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稳定的无机物,易腐败的生污泥转化为稳定的熟污泥,改变了污泥的结构,降低了污泥的含水率。定期将污泥清掏外运,填埋或用作肥料。

要求:化粪池 的沉淀部分和腐化部分的计算容积,应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第484~487条确定。污水在化粪池中停留时间宜采用12h~36h。对于无污泥处置的污水处理系统,化粪池容积还应包括贮存污泥的容积。

扩展资料

主要构造

三格化粪池由相联的三个池子组成,中间由过粪管联通,主要是利用厌氧发酵、中层过粪和寄生虫卵比重大于一般混合液比重而易于沉淀的原理,粪便在池内经过 30天以上的发酵分解,中层粪液依次由1池流至3池,以达到沉淀或杀灭粪便中寄生虫卵和肠道致病菌的目的,第3池粪液成为优质化肥。

新鲜粪便由进粪口进入第一池,池内粪便开始发酵分解、因比重不同粪液可自然分为三层,上层为糊状粪皮,下层为块状或颗状粪渣,中层为比较澄清的粪液。

在上层粪皮和下层粪渣中含细菌和寄生虫卵最多,中层含虫卵最少,初步发酵的中层粪液经过粪管溢流至第二池,而将大部分未经充分发酵的粪皮和粪渣阻留在第一池内继续发酵。

流入第二池的粪液进一步发酵分解,虫卵继续下沉,病原体逐渐死亡,粪液得到进一步无害化,产生的粪皮和粪厚度比第一池显著减少。流人第三他的粪液一般已经腐熟,其中病菌和寄生虫卵已基本杀灭。第三池功能主要起储存已基本无害化的粪液作用。

三格化粪池厕所的地下部分结构由便器、进粪管、过粪管、三格化粪池、盖板五部分组成。便器:由工厂加工生产或白行预制,便器采用直通式,与进粪管联接,也可使用水封式便器,不再安装近粪管。

进粪管:塑料、铸铁、水泥管均可,内壁光滑、防止结粪、内径为10cm,长度为30-50cm。过粪管:以塑料管为好,直径为10-15cm,1-2池间的过粪管长约70-75cm,2-3池间的过粪管长约50一55Cm。

三格池:用砖砌水泥粉壁面或水泥现浇,预制均可,以"目"字形为主要类型,若受地形限制,"品"形、"丁"个型摆都也可。容积达到贮粪2个月为宜。三格池有效深度应不少于1 cm ,1至3格容积比例一般为2:1:3。

盖板:可自行预制,要做到既密闭,又便于清渣和取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粪池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粪池

化粪池是一种利用沉淀和厌氧发酵的原理,去除生活污水中悬浮性有机物的处理设施,属于初级的过渡性生活处理构筑物。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粪便、纸屑、病原虫悬浮物固体浓度为100~350mg/L,有机物浓度BOD5在100~400mg/L之间,其中悬浮性的有机物浓度BOD5为50~200mg/L。污水进入化粪池经过12~24h的沉淀,可去除50%~60%的悬浮物。沉淀下来的污泥经过3个月以上的厌氧发酵分解,使污泥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稳定的无机物,易腐败的生污泥转化为稳定的熟污泥,改变了污泥的结构,降低了污泥的含水率。定期将污泥清掏外运,填埋或用作肥料。 要求:化粪池的沉淀部分和腐化部分的计算容积,应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第484~487条确定。污水在化粪池中停留时间宜采用12h~24h。对于无污泥处置的污水处理系统,化粪池容积还应包括贮存污泥的容积。

化粪池的构造图如下:

三格化粪池厕所的地下部分结构,由便器、进粪 口、过粪孔、三格化粪池、清渣口五部分组成。

便器:由工厂加工生产或自行预制,便器采用直通式, 与进粪管连接,也可使用水封式便器,不再安装进粪管。

1三格化粪池第一池的结构与作用作用:每天接纳新鲜粪便,厌氧发酵分解分层:上层粪皮中间粪液和底层粪渣,阻留沉淀寄生虫卵

2三格化粪池第二池的结构与作用延续第一池的阻留沉淀寄生虫卵,深度厌氧发酵,游离氨浓度上升,杀菌杀卵

3三格化粪池第三池的结构与作用流入第三池的粪液一般已经腐熟,其中的病菌和虫卵已基本杀灭和除去,可作施肥之用。第三池功能主要起储粪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农村家用化粪池的结构原理全部的内容,包括:农村家用化粪池的结构原理、化粪池设计标准、化粪池工作原理,有没有图解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4705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8
下一篇 2023-05-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