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礼治主义、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是什么请简要介绍一下。谢谢!

小白盘2023-05-08  25

礼治主义主张社会分贵贱尊卑,人们按照自己的身份生活。德治主义主张人们依靠自己的德行来生活,而不依托法律。人治主义主张以得贤人为条件,靠领导者的个人品行,为社会安定的保障。礼志主义为荀子思想,人治主义和德治主义为孔孟思想。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意思是:大夫犯了法可以杀死但是不要折磨他们,让他们身体痛苦,因为他们是拥有知识拥有地位的人,这样的折磨会破坏他们在庶人中的形象。而周礼有一套很复杂很繁锁的流程,已经到了对人是一种精神折磨的礼法,所以这种折磨就不要让庶人去忍受了。也指不要用重刑来折磨有知识的人,不对百姓苛求完备的礼节。此句出自《礼记·曲礼上》。

大夫这个称谓,是古代的一个是官阶,不是官职。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

扩展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说。

《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可分为四类:

1、记礼节条文,补他书所不备,如《曲礼》、《檀弓》、《玉藻》、《丧服小记》、《大传》、《少仪》、《杂记》、《丧大记》、《奔丧》、《投壶》等。

2、阐述周礼的意义,如《曾子问》、《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学记》、《乐记》、《祭法》、《祭义》、《祭统》、《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儒行》、《大学》、《丧服四制》等。

3、解释《仪礼》之专篇,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等。

4、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如《王制》、《月令》、《文王世子》、《明堂位》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礼记

仁:爱人。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对父母的赡养,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忍:忍耐。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礼治,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封建制度的根本所在。至于其意义可是说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并不一定就是完美无疵,只可以说是因为在历史上先人,没有发明更好的东西,凑合着用而已!

今天看起来其歪理邪说可以说是罄竹难书。封建立法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而且非常从丑陋不堪。不过国人今天的现状是邯郸学步,新的没学会,传统的也丢了。有人说向前继续学,有人坚持回到过去,东西再不好,也比啥也没有强啊!

不过我想是回不去了,旧的东西当初被抛弃岂能没有原因?如果他完全适应时代又怎会被抛弃?新的东西没学好难道就没有自身原因?全是学习人家的?好的不学学坏的你怨谁?人呐,没有坚定的是非观,没有坚定的信念,何必推卸责任,非我也兵也呢?人是有罪性的,无论古今中外该莫如此

所谓“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慈善”或是“见人点个头”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

孔子所主张的“礼”最主要的含义就是“行为规范”这个“礼”的作用包括:

一,政治上的作用,用所谓“礼制”、“礼治”,建立各种典章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统制国家的作用。

二,社会上的作用,用所谓“礼教”,通过节日习俗、庆生、婚礼、丧礼、祭祀等各种社交礼仪、礼节,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三,人心自觉的作用,所谓“人而不仁,如何礼”,这是孔子的最大的贡献,孔子赋予僵化了的“礼”及“仁”的灵魂,期望通过教育,让人们能够从外在行为规范中对自己的生命进行观照,从而唤醒自己的心灵,做一个立志俢养品德的君子。

“礼”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恪守即定的社会关系,也赋予了每个社会成员一定的道德责任。如果人们都恪守这些关系,履行其道德责任,社会就稳定,反之,秩序受到破坏,社会便动荡不安。日常生活中的礼是颇为细致浩繁的,然而正是这个礼在规范人们言行的同时,构成了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广泛基础。

以上就是关于儒家的礼治主义、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是什么请简要介绍一下。谢谢!全部的内容,包括:儒家的礼治主义、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是什么请简要介绍一下。谢谢!、“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什么意思、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忍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4548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