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外经的任督生死篇

泰坦第二季2023-05-08  28

雷公问曰:“十二经脉之外,有任督二脉,何略而不言也?”

岐伯曰:“二经脉不可略也,以二经散见于各经,故言十二经脉,而二经已统会于中矣。”

雷公曰:“试分言之。

岐伯曰:“任脉行胸之前,督脉行背之后也。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山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咙,上颐,循面,入目眦,此任脉之经络也。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以系廷孔,在溺孔之际;其络循阴器,合纂间,统纂后,即前后二阴之间也。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腹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至鼻柱,还出别下项,循肩膞,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此督脉之经络也。虽督脉止于龈交,任脉止于承浆,其实二脉同起于会阴,止于龈交者未尝不过承浆,止于承浆者未尝不过龈交;行于前者亦行于后,行于后者亦行前,循环周流,彼此无间。故任督二脉分之则为二,合之则仍一也。夫会阴者,至阴之所也。任脉由阳行于阴,故名阴脉之海;督脉由阴行于阳,故督脉名阳脉之海。非龈交穴为阳海,承浆为阴海也。阴交阳而阴气生,阳交阴而阳气生,任督交而阴阳自长,不如海之难量乎?故以海名之。”

雷公曰:「二经之脉余已知之矣,请问其受病何如?」

岐伯曰:「二经气行,则十二经之气通;二经之气塞,男则成疝,女则成瘕,非遗溺即脊强也。」

雷金曰:「病止此乎?」

岐伯曰:「肾之气必假道于任督,二经气闭,则肾气塞矣;女子不受妊,男子不射精,人道绝矣。然则任督二脉之经络,即人死生之道路也。」

雷公曰:「神哉论也!请载《外经》,以补《内经》未备。」

陈士铎《外经微言》曰:「任督之路实人生死之途,谈得精,好入神。」

在武侠小说中,打通奇经八脉,可以使一个人的身体潜能发挥到极致,将功力提升一个到一个很高的档次。然而,小说毕竟是小说,是虚构的。那么,在具体的经脉养生中,奇经八脉有什么意义呢?

一般来说,开通奇经,人就会感到周身经络气血通畅,精力充沛。开通奇经八脉的方法,是传统性命双修养生功法的要程。历代祖师奉为绝秘,在各丹经、道书中均无泄露。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中说“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之根,一气之祖。”

奇经八脉中任脉和督脉最为重要,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任督二脉。任脉在人体的前面,属阴;督脉在人体的后背,属阳。任脉主导人体手足六阴经,与全身所有阴经相连,凡精、血、津、液都由它主管,有“阴脉之海”的称号。督脉主导手足六阳经,总管一身的阳脉,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有“阳脉之海”的称谓。当十二经脉气血充盈,就会流溢到任脉和督脉。任脉和督脉气机旺盛了,就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条经脉,所以“任督通则百脉通”。所有的脉都通了,人自然就健康、长寿。

前段时间,一位局长朋友找到我,说是自己最近半年身体很不舒服,头一直昏沉沉的,有的时候眼睛还发花,头、脖子、后背也硬邦邦的,去医院拍了一大堆的片子,都查不出原因,问我改怎么办。我帮他把了脉,发现他的肝火较旺,这就是他头晕目眩的原因。那后背僵硬又是怎么回事呢?我对他说:“你坐好,我来按你的后背和脖子,哪里僵硬,你告诉我。”我就一边按,他一边跟我说,十几分钟后,一条线便出来了,就是督脉的路线。这就很清楚了,这位局长的问题就出在督脉和肝经上。接着,在进一步的谈话过程中,也印证了这一点。这位局长患病前发生了一件很不顺心的事,让他大动肝火,督脉和肝经堵塞,经气不通,所以就出现他这种症状。

这种功能性的病西医是没有办法的,那怎么治呢?自己治。首先是不要动怒,其次是自己疏通督脉。在这里教大家一个疏通督脉的方法:用头写“米”字。如果你督脉上出了问题,那你每天一有空就站起来,用头上下左右前后写出一个“米”字来,这样就可以疏通督脉。记住,写的时候,每一笔画都要用力写到极致。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组成。

经脉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又名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表1: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 ↓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其中,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

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阳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位别出,阳经经别合于本经,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它有三个方面的生理功能: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2、别络对其它络脉有统率作用,加强了人体的内部联系;3、灌注气血濡养全身。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故将其划分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经筋的作用主要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与之相应,全身的皮肤也就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皮部。皮部,是十二经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由于它居于人体最外层,所以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络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经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别络具有加强相为表里两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循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孙络是细小的络脉。连属部,包括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其主要作用是加强阴阳、表里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孙络

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它的作用同浮络一样输布气血,濡养全身。

浮络

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编辑本段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膺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编辑本段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编辑本段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编辑本段附: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 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 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 至咽喉与任脉会合。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踵阳跷 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 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 [编辑本段]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其中督脉行于背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奇经中的带脉横行于腰部,阳蹻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蹻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 [编辑本段]作用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面。

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督脉与 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 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 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 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 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 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 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其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脏 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 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冲、带、跷、维六脉腧穴,都寄 附于十二经与任、督脉之中,惟任、 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 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十四 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 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

修炼内丹之士,一定绕不过任督二脉,因为在内丹修炼的过程中,任督二脉为药物运行的途径,内经图所谓的羊车、牛车、鹿车,尾闾下关、夹脊中关、玉京上关,鹊桥、十二重楼、绛宫、丹田等,都和任督二脉关系密切。

炼丹三大要素,鼎炉、药物、火候,任督二脉,就关系到药物运行、安炉立鼎,修真之士不可不明。道教有重视科学的传统,道教养生主以祖国医学理论为基础,是故道教养生的发展和中医学的发展,关系密切。所以我们要讨论内丹学所说的任督二脉,就必须先了解中医是如何阐述任督二脉的。

一、任督二脉我国医学两大经络

属于奇经八脉,八脉分为为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中医基础理论》云“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

督,有总督、督管、统率之义,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和男子生育功能关系密切。“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额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任有担任、妊养之义,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和女子生育功能关系密切。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奇经八脉的存在,《难经》认为“人脉隆盛,入于八脉”,好比“沟渠满溢,流入深湖”。奇经八脉所蕴藏的气血,就是我们的生命能量储备,为人类应对复杂的生活作好了生理准备。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云“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联诸脉,以六合言也,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龙虎升降、玄牝幽微之窍妙得矣。”

相对于十二正经来说,奇经八脉比较容易被忽视,也正因为他不为人所熟知,所以显得有些神秘。而近代武侠小说中,更是以艺术的手法神化了任督二脉的功效,有所谓“打通任督二脉,则百病不生”“功力大增”等说法,这些都是不符合实际的。

虽然说八脉属于奇经,但是仍然和人体脏腑健康关系密切,叶天士说“奇经八脉,隶于肝肾为多”,女子孕育、月水,多与冲任二脉有关;男子肾气则多和督脉有关。而肝肾之病,也会影响到奇经八脉。“肝血肾精受戕,奇经八脉乏运用之力”,所以对于奇经八脉病变的治疗,叶天士总以补肝肾为主,并侧重于填精补髓。任督二脉,其实并不神秘。

二、内丹中任督二脉的功用

《南华真经养生主第三》云“沿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李桢云“人身惟脊居中,督脉并脊而上,故训中。”王夫之云“身后之中脉曰督。缘督者,以清微纤妙之气,循虚而行,自顺义适得其中。”是故王夫之认为,《养生主》中所谓“缘督以为经”,就是后世内丹家所说的调药上行的意思。

王沐《悟真篇丹法要旨》云“奇经八脉,中国最古医经《灵枢经》已有列论,但是应用于丹诀中,是《悟真篇》作者张紫阳明确提出来的。”依我看来,王夫之是以自己的观点来解释《南华经》的,《庄子》或许本没有那个意思。《说文》督,即是人衣服后面的那条逢。缘督以为经,有合乎中常之道的意蕴。但是却也证明,自宋元以来,修真之士对于督脉的重视。

   

李时珍《张紫阳八脉经》云“凡人有此八脉,具属阴神,闭而不开,唯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采之唯在阴跷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此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又云“丹书论及阳精河车,皆往往以任、冲、督脉为说,未有专指阴跷者。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

王沐云 “丹家筑基,首先要打通任督两脉,称为通任督,也叫通三关。” “筑基阶段,目的是补足人体生理机能的亏损,通任督,通三关,只是后天气贯通两脉循环之路,使其自然开合。此时尚无药物可言,只是做炼精化气的准备。但从医家疗疾角度来谈,气血周流,经络畅通,对养生祛病是大有裨益的。”《金丹大成集》云“三关者,脑后曰玉枕关,夹脊曰轱辘关,水火之际曰尾闾关。”“任督一通,其他六脉逐步皆通,如大海与江河一样。”

《心印经》“七窍相通,窍窍光明。”“所谓百脉齐开,即气通、热通、前通、后通、一身通,但只为初步打通径路的入门功夫,不是升堂入室境界。”在修炼过程中,药物沿三关而上,又自泥丸、绛宫、丹田而下,即完成一个周期,谓之“小周天”。是故王夫之云“缘督者,以清微纤妙之气,循虚而行。”就是指药物沿督脉而行的意思。

如王沐先生所言,督脉在内丹修炼过程中,只是作为药物的通道,通任督乃是为经络通常,药物周流做好准备。而一如我们平常的认识,丹家多注重静坐功夫,是故通任督二脉,多于静坐调息中完成,不知道教还有导引之法,如果用之得当,对于通经络、行血气是大有帮助的。笔者认为,若兼之以内家拳、八段锦等动功导引之术,任督二脉的打通会更快一些。

且通任督二脉,为阴阳气血之海,若肝肾不和,则奇经受其阻滞,是故欲修内丹者,还当以补衰朽为要务,使身体机能健旺,精气神三者达到充足饱满的状态。这些除了通过静坐调节心神、精气之外,还须借助于药饵的资助。是故知内丹集道教炼养之大成,欲修内丹者,必须具备服食、房中、导引、吐纳、静坐的知识,是道教修炼最上层的本领。

以上就是关于黄帝外经的任督生死篇全部的内容,包括:黄帝外经的任督生死篇、奇经八脉的养生意义是什么、十二正经,奇经八脉都有哪些在什么部位人体有多少个死穴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3887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