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青铜器的主要成份是:

商代青铜器的主要成份是:,第1张

青铜器的主要成份是铜、锡、铅

青铜器按其成分分为六类。各以其用途命名。

《考工记》:“金有六齐: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

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鉴是镜,燧是取火工具)。

六齐中锡之含量:钟鼎之齐为1/7,斧斤之齐为1/6,戈戟之齐为1/5,大刃之齐为1/4,削杀矢之齐为2/7,鉴燧之齐为1/2。根据近代金属学知识,凡含锡20%左右的青铜最为坚韧,适合于制斧斤、戈戟;含锡30—40%的青铜,硬度最高,适合于大刃、削杀矢之用。六齐中锡之含量,与此基本一致,因而它是符合科学原理的。硬度越高,脆度也会增加的。

我国商代时候青铜器的主要成分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在那个时候青铜器并不是指用真正青铜炼成的,青铜器本身更多的是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

一、青铜器的种类

在我国的商周时期,青铜器不仅是家庭中用来盛物品的容器,也是中药中用来祭祀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多少代表了这一户人家的身份地位的高低,同时青铜器的大小也彰显了这一户人家的权利等级,青铜器一般可以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4大类,其中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各种鼎指的是礼器。

二、青铜器的艺术特点

商周时代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在这个时期青铜的冶炼业作为生产力的标志达到了高峰。三周的青铜器品种丰富,外形多种多样,出现了精细的花纹,形成了独属于商周青铜器的独特的体系,在中国艺术史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商代晚期越是大的青铜器越是代表着权力,甚至连权贵死亡的时候都要带着青铜器一起下葬,青铜器是江山社稷的象征,它代表着国家的存亡。

三、青铜冶炼术

在古代青铜就被称之为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他的铜锈是青绿色的,因此被叫做青铜器。在所有的古代文献当中,所讲的“赐金”多少,“受金”多少,指的都是青铜器,并不是大家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金。在冶炼青铜器的时期,铜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之一,但是红铜的硬度比较低,不适合把它炼制成生产工具,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锡矿石,并且学会了提炼锡在此基础之上,把锡和铜结合起来,人们发现加入锡越多的器具硬度更好,而且制作出来的器具,化学性能稳定,耐腐蚀,可以长期保存。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商代早期青铜器的合金成分经测定:含铜量在6701~9199%之间,含锡量在348~1364%之间,含铅量在 01~2476%之间,成分不甚稳定。

商代中期青铜器一般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但个别器上发现铸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但是没有发现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称。

商代晚期青铜器,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

扩展资料:

主要分类

1、甗(yan,音演) 相当于如今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竹制分隔物,叫做箅。上有通蒸气的孔洞。

2、簋(guǐ)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如今的大碗,盛饭用。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簠(fu,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3、簠(fǔ)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盖、器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在古器物学上又称为“却立”或“却置”。簠器在经籍中称为“胡”或“瑚”。

4、兕觥(sìgōng) 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铜器

1、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

2、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3、青铜器上还铸有浅浮雕的动物纹饰,商代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的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4、装饰纹多以饕餮纹和云雷纹为主,形式复杂精致。

5、器物分类细致繁冗,每种青铜器都有其专门的用途。如:温酒的叫盉、存酒的叫瓿、喝酒的叫爵、烫酒的叫斝、储酒的叫角、祭酒的叫觚、烧水的叫鬹、煮饭的叫甑、煮粥的叫鬲、蒸食的叫甗、吃饭的叫簋、盛菜的叫豆。

6、仿生铸造,模仿动物或建筑的形状。如像猫头鹰的鴞尊、像犀牛的犀尊、像房子的彝等,造型都比较生动活泼。

代表作品:司母戊大方鼎 四羊方尊、大禾方鼎

西周铜器的早期是商代铜器的继承发展期。此期虽有若干新的因素,但总体上商代铜器的传统仍然极为强烈,很难在商周之际划出截然的界限。具体断代只能分出商末周初式和西周早期式。可确定为西周早期各王世的重器很多,武王时代有利簋、天亡簋,成王时代有何尊、保卣、保尊、方鼎、德方鼎、献侯鼎、康侯鼎等,康王时代有盂鼎、宜侯夨簋、旅鼎、史簋、小臣速簋等,昭王时代有旂尊,旂觥、旂方彝、厚趠方鼎、夨令簋、令方彝、召尊、召卣、卣、鼎、小臣宅簋、尊、卣等。西周早期常见的青铜礼器、食器有鼎、方鼎、鬲、甗、簋、簠;酒器有觚、爵、觯、角、觥、斝、盉、尊(包括兽禽形尊)、卣方彝、罍、盉、壶;水器有盘、匜等;其他器类有陈器用的禁;乐器有钟等。鼎基本保持口沿立耳、浅腹、柱足的商代式样,但方鼎的柱足已向细长发展,方座的双耳或四耳簋为本期特有的形式。卣广泛流行,成组相配的定式也比商晚期稳定。纹饰仍尚繁缛,兽面纹、龙纹、不分尾的凤鸟纹、乳钉纹都较商代有新的发展,附加装饰的棱脊和立体的带角兽首形装饰很流行,也很发达。铸造通用合范法,器壁及外观普遍较厚重。到本期中后段,鼎、尊、卣、方彝、簋等的器腹呈下垂鼓出的特征,即所谓垂腹式。常见兵器基本保持商代传统,但钺已少见,戈多为短胡,并发展了浑铸的戟。短剑是本期出现并发展较快的器种。此外,还有刀、戈和矛浑铸一体的复合异形兵器。铭文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成为区别商末周初铜器和周代早期铜器的重要标志。商代常见的以族徽制铭的传统,本期仍然保持,同时出现记史颂祖敬王的长篇铭文,具有明显的周文化特征。字体多有明显的波磔。总之,本期铜器形制庄重典美,花纹凝重静谧,代表了中国青铜器鼎盛阶段的发展水平。

西周中期穆王时期的重器有长甶盉、遹簋、丰尊、丰卣、刺鼎、班簋、静簋、伯诸器等,恭、懿之际有裘卫诸器、墙盘、师遽簋、师遽方彝、永盂、曶鼎、匜、效卣、壶等。孝夷之际有钟、师晨簋、克组器群、师兑簋、盠方彝、谏簋、师簋等。西周中期的铜器种类有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趋势,酒器的觚、爵、角、斝、觯、觥等趋于减少和退化,同时出现了自铭“饮壶”的新型饮酒器。食器有很大的发展,列鼎制度最迟在本期形成。鼎的形制出现蹄形足,鼎腹发展成扁长方形的变化趋势,簋的发展也很快,不仅在制度上与列鼎相配,而且形制也出现敛口有盖,圈足下承三短足的新型式。簠、匜等新器种开始出现。编钟也在此期普遍形成。花纹趋于简朴,早期流行的花纹或已淘汰,或变形简化。常见的花纹有兽面纹、花冠顾首龙纹、分尾的鸟纹及新出现的直条纹、波曲纹和鳞带纹等。铭文记事性质更强,篇目更长,内容亦多格式化,早期族徽铭文已罕见,或有也已与记事铭文相配。字体多古朴、端庄,平齐无波磔。

西周晚期的重器,厉王时期有簋、钟、郑季、簋、攸从鼎、从、散盘、禹鼎、鄂侯驭方鼎、敔簋等,宣王时期有颂鼎、兮甲盘、虢季子白盘、不簋、毛公鼎、南宫乎钟、师簋等。西周晚期的铜礼器,延续了中期形制和纹饰简朴化的变化,淘汰了中期保留的早期因素。常见器种有鼎、簋、鬲、簠、、壶、尊、盘、匜等,品种明显减少。鼎除沿用中期的垂腹鼎外,还有圜底鼎,都是兽蹄足。纹饰仅流行波曲纹,重环纹,鳞纹,直线纹,绝少见繁缛的动物纹,即如簋一类的王室重器也是直线纹。铭文多长篇,已知最长的铜器铭文(毛公鼎 497字)即在此期。流于形式的为祖考作器的铭记也很流行。字体笔道圆润,讲究书法之美,但疏放草率的字体也多有发现。

以此青铜尊为例

1

商代的青铜尊圈足外部大都有一个十字口,这个口早期比较小,到了晚期比较大,这是一大特点。

2

在一个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开始出现细小的底纹(是相对于凸起来的兽面纹而言),底纹大都是一些雷文,回纹等。

3

再就是,商晚期有的青铜器上的文字慢慢地多起来。早、中期较少或者没有。一般情况下就一两个字,多则五六字。晚期二三十字不等。

4纹饰图案,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因为每种图案都有出现大致时间,或早或晚,这也是判断早晚的依据。比如,回纹、雷纹。

5器型(形状)。

其谈的我就不知道了,只知道这几个比较重要的特点,还请行家多指正!

以上就是关于商代青铜器的主要成份是:全部的内容,包括:商代青铜器的主要成份是:、商代青铜器的主要成份是什么呢、商代的青铜器作品的特点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3550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