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梨形鸳鸯戏水纹执壶特点

元青花梨形鸳鸯戏水纹执壶特点,第1张

元青花梨形鸳鸯戏水纹执壶特点主要如下:

壶顶盖,圆口,蒜头,长颈,折肩,鼓腹,湾流,曲柄,圈足。流上附小圆系,并绘卷草纹。柄上分别塑贴圆圈和小鸟装饰并绘卷草纹。

通体施青白釉,釉下青花绘纹饰。头部绘下垂云肩纹,颈部两道弦纹,下绘变形莲瓣纹,肩部绘缠枝莲纹。腹部绘云龙纹,另一件绘渔藻纹。底部素胎无釉,胎质坚实。

釉质洁白莹润透亮,釉表面光泽柔和,玉质感强。此釉应为元中后期白釉,配方独具特色。其中一件的颈部弦纹处有脱釉现象,系元代釉的配方增加了釉果比例所致。此后少见。

简介: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明宣德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不太懂古玩,但根据网上资料,应该是有的(是否传世未知)。

执壶

又称“注子”、“注壶”,隋代出现的酒具。唐前期器呈盘口,短颈、鼓腹,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壶体较矮,鼓腹,假圈足。唐中晚期大量流行,基本取代了鸡首壶、凤首壶等。这时期执壶式样繁多,有短流、长流、曲柄、直柄等数种;五代至北宋器身渐高,通体多压4-6条瓜棱,流渐趋细长微曲,曲柄高于壶口,平底变为圈足并多有注碗相配;元器多为玉壶春瓶式,弯流与壶颈之间以S形饰件相连;明、清之后,造型增多,多用作茶具。唐宋时,越窑、长沙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繁昌窑、磁灶窑等均大量烧造。元明清时期,以景德镇烧制的青花器为多,龙泉窑也生产部分青釉制品。

景德镇窑

景德镇瓷窑,据元蒋祁《陶记略》记载,南朝时期即已有瓷业,唐代已烧白瓷,其时景德镇名新平,又名昌南镇。北宋初年,向京师贡白瓷,宋真宗景德年间贡瓷得到赏识,改镇名为景德镇,并设置监镇,由官监民烧,创烧出影青瓷。

宋代五大名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北宋时期的官窑主要就是景德镇窑。

注子就是小茶壶,也叫执壶。是唐朝至今流传下来的酒器。地域不同,所以叫法也有差距

注子的造型多种多样,有柄有盖。分酒注子和茶注子。唐朝注子多是壶嘴呈方形,短小。到宋代壶嘴稍长,圆形。酒注子下面常备有一碗,碗中倒入开水,用于温热酒水。也是唐宋时期有些地域的叫法。

一、酒注子的起始

自秦时期便有专门盛酒分酒的器皿,当时多以铁质制作。自汉晋时期开始流行瓷器。一直流传至今。而唐宋时期,注子更是造型多样,甚至还有九龙壶和鸳鸯壶一说。可见古时瓷器注子已久造诣颇高。而现代,少有见到鸳鸯壶。更别说传说中的九龙壶了。

二、鸳鸯壶与九龙壶的传说

鸳鸯壶又叫子母壶,一壶里可装两种不同酒水,大家电视中或许看到过,鸳鸯壶中设有机关,一边是正常酒,而另一边是下了毒的酒水。两人共饮一壶酒,另一个人却毒发身亡。在这里专门介绍下九龙壶的传说。相传和氏璧的玉璞非常巨大。共做出三件东西,和氏璧、九龙壶和九龙杯。据传说所言,在九龙壶中倒入清水自动变换为高茶美酒。不同人所喝有不同的味道。再倒入九龙杯中,九条盘龙在杯中缠绕。无论饮酒饮茶,都有轻微龙鸣作伴。如仙境一般。若无高贵权势地位,怎能见九龙壶一面。这天下第一壶的名号九龙壶当之无愧。果真是令人向往,不知这传说中的东西是否存在过。

三、酒注子与执壶的理解

以前认为,注子一般手柄呈竖直。与煎药壶差不多。而执壶体型小巧,手柄则弯曲好握。但从央视看到《水浒》注子造型后,顿觉注子执壶一般无二。所以得出,注子乃是执壶。叫法不同而已。

以上就是关于元青花梨形鸳鸯戏水纹执壶特点全部的内容,包括:元青花梨形鸳鸯戏水纹执壶特点、宋代五大名窑有执壶吗、潘金莲与武松喝酒用到了注子,是怎样一种酒器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3419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