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和李鸿章之间是什么关系曾国藩和李鸿章谁的官职更高

虫儿飞歌词2023-05-07  29

曾国藩和李鸿章是晚清四大名臣中的两位,二人对当时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李鸿章是当时洋务运动的***之一,而曾国藩在但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可以说这二位对当时的社会朝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过曾国藩和李鸿章除了同朝为官之外还有别的更近的关系。

曾国藩和李鸿章之间是什么关系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正面讲,是历史上严师高徒,一脉相传的典范,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教导是苦口婆心,语重心长,李鸿章一生言必称“我老师”,对曾国藩无比尊重推崇。虽然李鸿章确实干过不少有愧曾国藩的事,但是这才是真实的人性。

从另一个角度讲,曾国藩未必未负李鸿章。怎么讲曾国藩和李鸿章,李鸿章对人性的理解更准确,权谋多一点,术高一筹;而曾国藩已经脱离了这个阶段,权谋已经被他化于无形,他是道高一尺。曾国藩全凭一己之力使无数英雄团结在他的周围,并奉之为精神领袖。他不是理解人性,他是可以影响人性。回到前面那个问题,李鸿章干了坏事会得到很多人的指责,而曾国藩干了坏事(可能)被化于无形,甚至可能看起来像好事。李鸿章修炼的是形,曾国藩修炼的是心。李鸿章看起来总是占便宜,往往会吃大亏,曾国藩看起来总是吃亏,往往占大便宜。曾国藩可做重臣,曾国藩可做领袖。

曾国藩和李鸿章谁的官职更高

1864年,曾国藩登上了人生的权力顶峰。这一年,他弟弟曾国荃攻陷南京,彻底灭了天平天国。曾国藩坐拥湘军30万,权倾朝野,功盖天下。

慈禧任命他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事兼地方政务。当年大清最高一级地方行政长官总督一职,全国才设8名,其中5名是“曾派”:除了曾自己任两江总督外、直隶总督刘长佑和闽浙总督左宗棠,均属湘军人马。另四川总督骆秉章和两广总督毛鸿宾,虽非湘军嫡系,但与曾国藩交往甚密。仅次于总督的地方要员巡抚,大清共有15名巡抚,其中7名属于湘系。

至于再往下面的道台、县令之类,就更是曾国藩湘系的天下了。毫不夸张地说:1864年,曾国藩稳稳地把持了满清的大半壁江山。

曾国藩于1872年逝世于直隶总督任上,以后李鸿章的职位并未高于曾,只是后来事情多,而李喜于任事,故显得位大权重。李死后才封侯,曾1864年即已封一等候。

1·从谥号上来看,曾国藩是“文正”,李是“文忠”(文正是文官的最高谥号,文忠次之)

2·从品级来看曾国藩是“太傅”,正一品。李是太子太保,从一品。(虽然李是军机大臣,但军机大臣不是固定的品衔)

3·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李为一等侯。

4·在地方上曾国藩曾节制江南五省军务,远超过地方上总督的权威。李鸿章在地方上干过直隶总督。

所以总的来说还是曾国藩的官职更高。

曾国藩与左宗棠为湖南同乡,曾国藩对左宗棠有提携之恩,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

曾国藩是一个明智、儒雅、胸怀坦荡的君子,善于用人,顾全大局,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圣人”,可以说是一代精神领袖。左宗棠是一个恃才放旷、嚣张跋扈、心胸狭隘之人。虽然,是曾国藩一手提拔他上位的,但是,他在得势之后,却忘恩负义。特别是自立门户之后,左宗棠立马跟曾国藩翻了脸,不仅如此,还处处与之为敌。李鸿章对于曾国藩是十分敬重的,并且一直以曾国藩的学生自居。曾国藩与李鸿章的父亲都是同一年考中的进士,所以曾国藩比李鸿章的辈分高。在李鸿章科举中第之后,来到了曾国藩的门下做了幕僚,二人感情颇深,犹如父子。而李鸿章,也在曾国藩的指点之下平步青云。李鸿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也很有才干,对于大清的发展,李鸿章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在性格上,李鸿章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与左宗棠的嚣张跋扈大为不同。不过,虽然如此,李鸿章和曾国藩也不是一点矛盾都没有的。

曾国藩、左宗棠与李鸿章,三人的能力和才华都很出色,都是清朝晚期重要的大臣,对清朝的发展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历史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三人为同治中兴名臣,洋务地方势力主流。他们三个被称为“晚清三杰”。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曾国藩会做人,李鸿章会做官,左宗棠会做事。

生平简介

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人。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曾国藩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曾国藩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

曾国藩的一生是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分不开的。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三年(1853年)藉著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

曾国藩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左宗棠、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垂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文学成就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著有《曾文正公全集》,《为学之道》。

军事功劳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建立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咸丰四年(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咸丰八年(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很盛;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剧寇」。曾国藩入南京后,搞三光政策,「……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其实十余万人大多是老百姓,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军一面,则溃败后之虏掠,或战胜后之焚杀,尤耳不忍闻,目不忍睹,其惨毒实较『贼』又有过之无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李圭:《思痛记》),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有详细记载南京城破:「……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曾国荃杀人如麻,纵兵焚城,「雪帅」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曾国荃于南京抢得大量财物,曾国藩对朝廷奏称「伪宫贼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赋库者,然克复老巢而全无货物,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见之事」。曾国藩处死李秀成,是为杀人灭口。

李鸿章见 >

李鸿章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1846年),

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

可谓师徒关系

下面是详细情况

————————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铜章,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李氏先世本姓许,明季避乱由江西湖口迁至合肥。九世祖李心庄无子,同庄姻戚许迎溪将次子子慎所给其为嗣,改姓李。李家世代耕读为生,至李鸿章高祖时才“勤俭成家,有田二顷”,一直与科举功名无缘,直到李鸿章父亲李文安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李氏一族才“始从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

李文安在科举入仕前,长期在家乡以课馆为业。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他入选优贡并奉父命入京应翌年(甲辰)顺天乡试,一举中式;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是科主考官潘世恩,副主考杜受田、朱凤标、福济,其房师则为孙锵鸣。

李鸿章在赴京途中,曾写下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为世所传诵。他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了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同时,由于科场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界,当时与他同榜的甲辰(举人)、丁未(进士)两科中,人才济济,不少人日后膺任枢臣疆寄,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就科举正途而言,出身徽商又为苏州世家的主考官潘世恩,以及作为李鸿章太老师的翁心存(孙锵鸣之师),在青年李鸿章任翰林院编修时,对其经世致用世界观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启迪;而以潘、翁为领袖的苏南豪绅,对李鸿章后来组建淮军迅速崛起于江苏,也予以极大的支持。然而,最令李鸿章庆幸的是,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当时,曾国藩患肺病,僦居城南报国寺,与经学家刘传莹等谈经论道。报国寺又名慈仁寺,曾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栖居所。面对内忧外患,强烈的参与意识使曾国藩步亭林以自喻。他在桐城派姚鼐所提义理、辞章、考据三条传统的治学标准外,旗帜鲜明地增加了“经济”,亦即经世致用之学一条。李鸿章不仅与曾国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经史百家杂钞》,所以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门下同时中进士的郭嵩焘、陈鼐、帅远铎等一起,称为“丁未四君子”。太平军起,曾、李各自回乡办理团练,曾氏又将自己编练湘军的心得谆谆信告李鸿章,足见期望之殷。

咸丰三年(1853年)初,李鸿章得知太平军大举入皖的消息后,怂恿工部左侍郎吕贤基上奏,并代为捉刀连夜赶写奏章。奏上,咸丰帝命吕担任安徽团练大臣,吕对李说:“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于是李鸿章与吕贤基一同回到安徽。翌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也由王茂荫举荐回乡办团练。李家父子的团练“整齐皆可用”。李鸿章先后随周天爵、李嘉端、吕贤基、福济等清廷大员在皖中与太平军、捻军作战。

李鸿章以书生带兵,既有“专以浪战为能”的记录,也有“翰林变作绿林”的恶名。数年的团练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为将之道,不在一时胜败,不逞匹夫之勇。他曾因咸丰五年(1855年)十月率团练收复庐州之功,“奉旨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次年又以克复无为、巢县、含山的战功,赏加按察使衔。然而,功高易遭妒,一时之间,谤言四起,李鸿章几不能自立于乡里。七年(1857年),皖抚福济奏报李鸿章丁忧,为父亲守制,从而结束了他为时五年的团练活动。翌年,太平军再陷庐州,李鸿章携带家眷出逃,辗转至南昌,寓居其兄李翰章处。他本人遂于九年(1859年)末投奔建昌曾国藩湘军大营,充当幕僚。

其实,适湘军三河新败,需人孔急。因此,曾国藩对于招李鸿章入营襄助,甚为积极主动。但曾也深知,李自恃才高气盛,锋芒毕露,真要独当一面,还需再经一番磨砺。于是,他平时尽量让李鸿章参与核心机密的讨论,将其与胡林翼、李续宜等方面大员同等看待;当时,湘军幕府中有不少能言善辩之士,如李元度、左宗棠等,曾国藩经常有意无意让他们与李鸿章争口舌之长,以挫其锐气。至于曾氏本人,更是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表率来影响李鸿章。如李爱睡懒觉,曾则每日清晨必等幕僚到齐后方肯用餐,逼李每日早起;又李好讲虚夸大言以哗众取宠,曾多次正言相诫:待人惟一个“诚”字。每当遇到困难河挫折,曾则大谈“挺”经。如此苦心孤诣,使李鸿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习惯都深受曾国藩的潜移默化。李鸿章自称:“我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又说“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指南针,获益匪浅。”而曾国藩的评价则是:“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事实的发展正是如此,曾氏生性“懦缓”,而李的作风则明快果断;曾国藩每有大计常犹豫再三,往往得李在旁数言而决。咸丰十年(1860年)秋,师生之间因曾国藩决定移军祁门和弹劾李元度二事发生严重分歧。李鸿章认为祁门地处万山丛中,是兵家所忌的“绝地”,移驻不妥;而李元度追随曾氏,好为“文人大言”,而非将才,曾深知其短却使他领军防守徽州,甫一兵败又严词纠参,李鸿章不愿拟稿并“率一幕人往争”,终至愤而离营。这表明,李此时的战略和用人眼光已在曾之上。后来,经过胡林翼、陈鼐和郭嵩焘等友朋的劝说和曾国藩的再三招请,李鸿章乃于次年六月七日重回湘军大营。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一支经制军主力。在太平军猛烈攻势下,江南豪绅地主,纷纷逃避到已经形同孤岛的上海。为了免遭灭顶之灾,在沪士绅买办一面筹备“中外会防局”,依赖西方雇佣军保护上海;另一方面又派出钱鼎铭等为代表,前往安庆请曾国藩派援兵。钱鼎铭先动之以情,每日泣涕哀求,言江南士绅盼曾国藩如久旱之望云霓;继而晓之以利,说上海每月可筹饷六十万两,这对时感缺饷的湘军,不啻是一大诱惑;同时,钱鼎铭还利用其父亲钱宝琛是曾国藩和李文安同年的关系,走李鸿章的门路要说动曾国藩。曾国藩最初属意派曾国荃领兵东援,但曾国荃一心要攻下天京,建立首功,而不愿往。随后,曾国藩又函请湘军宿将陈士杰出山,但陈亦以“母老”力辞,曾国藩最后转商于李鸿章,李欣然应命,于是开始了淮军的招募与组建

1901年月日,北京贤良寺,78岁的李鸿章已不能言语。他应该是不忍心就这么离开满目掩痍的清朝河山,所以迟迟不愿闭上眼睛。守在身旁的直隶布政使周馥哭劝道:“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请放心去罢。”李鸿章“忽目张口动,欲语泪流”,结束了他汲汲于官场的一生。

不知在生命弥留之际,他是以怎样的心情去回顾自己这一生?他肯定不会忘记,在年少的时候,曾那么地意气风发,写下传颂京城“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著名诗篇。

诚如他所愿,他确实封侯拜相——1864年得一等肃毅伯封号,1874年为文华殿大学士。1879年,朝廷又授予他太子太傅衔,时人敬称他为“李傅相”。1894年,赏三眼花领,为汉人所无。在拥有这些荣誉的同时,他还是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然是当时第一外交官。

而这一切,因为甲午之战而被剥夺殆尽,仅留文华殿大学士的头衔。马关议和后,李鸿章留京入阁办事,当起了“空头宰相”。1895年,他被任命为“全权大臣”,代表清政府与日本谈判《辽南条约》和中日商约。讽刺的是,李鸿章的第一个“全权大臣”,也是为与日本订立商约而授予的,那是1871年。

二十年后,身份未变,情况却大不相同。1896年,中日商约未竟,李鸿章被命为“致贺俄国加冕头等专使大臣”,前往俄、德、比利时、法、英、美各国游历,除了带回一个《中俄密约》,什么也没有。

1897年,李鸿章入直总理衙门,当起了总理衙门大臣,并试图参与到铁路、矿务、借款事务中,皆无疾而终。1899年,从“商务大臣”到“署理两广总督”,本想终老北京的李鸿章不得不南下两广。他敷衍着朝廷关于捉拿经元善、康梁的任命,维持着两广的治安。然而,随着北方义和团动乱的愈演愈烈,昔日执掌二十五年的直隶总督之位再次加身,不知这对一个77岁的老人来讲,是否还能引起心中的激荡?

身为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曾评论:“李少签拼命做官”。即使在甲午后不受重用的情况下,李鸿章也直言不讳自己的“热中”。

他拼命做官不假,但在拼命做官的同时,并不惮于担当责任。在谈判中日商约时,他不免埋怨“朝廷不问,总署亦不问近来时事”的谈判困境,但并不因此而消沉,反而自改韩愈的《石鼓歌》以自勉:“中朝大官老于事,炬肯感激徒推矮”?

曾国藩(1811~1872)

中国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帅。初名子城,字居武,号涤生。湖南湘乡(今双峰)人。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适曾国藩丁母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通称湘军)。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湘军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此后用兵更为谨慎。旋因朝廷恐其于地方势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兵。1855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退守南昌。1858年6月,曾国藩奉诏出办浙江军务。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次年9月,督其弟曾国荃攻陷安庆。11月,加太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旋向朝廷举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1862年,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部沿江东下,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李鸿章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10月,湘军与李秀成等部数十万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激战,持续围困天京。至1864年7月,终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朝廷褒功,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1865年5月,曾国藩奉命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他驻营徐州,先后采取重点设防、凭河筑墙、查办民圩的方略,欲在黄河、淮河之间,运河以西,沙河、贾鲁河以东的区域歼灭捻军,因师久无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鸿章接替,命其回两江总督本任。1867年,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6月,天津发生教案,奉命前往查办,屈从法国势力,处决、遣戍官民数十人,受到社会舆论谴责。9月,还任两江总督。

曾国藩重视采用外国军火 ,主张师夷智以造炮制船 。1861年,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后又试制小火轮船。1863年,造成黄鹄号轮船,并派容闳赴美国购买机器。1865年至1866年,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后为之积极筹措经费,派遣学童赴美留学,成为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

曾国藩毕生服膺程朱理学,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认为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不可缺一,但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于古文、诗词也很有造诣,被奉为桐城派后期领袖。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赠太傅,谥文正。后人辑其所著诗、文、奏章、批牍等为《曾文正公全集》。

李鸿章(1823一1901)

清末大臣、洋务派和淮军首领。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初在乡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屡败。后投曾国藩为幕僚,1861年编练淮军,调上海,攻太平军,升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提倡“自强”、“求富”,开办近代军事工业,设立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津榆铁路、开平煤矿等。建立北洋舰队。有《李文忠公全集》。

在晚清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统治者只顾自己贪图享乐,曾国藩可以算得上是一股“清流”。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这一要义,主张凡事都要勤劳俭朴。他修身律己,两袖清风,礼治为先,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今天也获得了人们的赞誉。曾国藩把李鸿章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培养,为什么曾国藩会选择他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是因为李鸿章锋芒毕露,才识胆量过人,让他脱颖而出。曾国藩是李鸿章的师父,“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曾国藩给的每次锻炼机会,李鸿章都很好地抓住了,让自己很快就博得了当权者的信任。李鸿章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与太平军战斗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曾国藩觉得非常欣慰。李鸿章后来还发起了洋务运动,是统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一种尝试。李鸿章以学生的身份给曾国藩当幕僚,总能想出好主意,为曾国藩排忧解难,这样聪慧的徒弟,曾国藩自然十分喜爱。私底下,曾国藩经常向皇帝举荐李鸿章,希望能够重他。

第二是因为曾、两家交情颇深,同朝为官,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辱俱辱了。曾国藩与李鸿章的父亲,曾经是一同上京赶考同年考上的好友,好友请求栽培他的儿子,曾国藩也不好说些什么推辞的话。曾国藩还把自己家的宝贝孙女嫁给李鸿章的侄子,两家可以说算得上是亲上加亲了。有了这层关系,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曾国藩选择李鸿章做他的接班人了。

李鸿章也不负曾国藩重望,成为了统治者的左膀右臂,有什么签订条约、谈判事宜都会交给李鸿章去处理。

一、曾国藩他是李鸿章的前辈

其实曾国藩和李鸿章他们两个都是满清的,宋城是清朝的四大名城,他们两个人占西了两个重要的席位。其实曾国藩他是李鸿章的前辈,他要年长李鸿章几岁他在这个朝代的时候权力也是比较高一点的,李鸿章的年轻时候是比较聪明的,在那时候曾国藩他把李鸿章收为门下成为他的一个弟子。

二、曾国藩赏识李鸿章

在那个时候,曾国藩对李鸿章是非常赏识的,而且李鸿章当时也是非常气质不凡的,他们两个在一起是通过一些诗经的谈论,在他们的一些思想上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是。曾国强曾经提拔李鸿章为一个得力的助手,而且还成为了一个特别重用的一个名臣。

三、精心教诲

陈国攀他知道李鸿章他自己是特别清高的,通过他的精心教诲使之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当时的社会当中也成为了一个非常有用的人。曾国潘不仅是李鸿章的一个老师,而且还是他的指路人,为他的以后博远的知识奠定了一个非常高的基础,让他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才。

不管是在什么时候能够遇到一个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是非常不错的,不管是付出什么样的一个选择,我们只要在付出以后得到回报就是非常不错的,不管是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只要是能够把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人培养成一个非常有用的人,就是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

以上就是关于曾国藩和李鸿章之间是什么关系曾国藩和李鸿章谁的官职更高全部的内容,包括:曾国藩和李鸿章之间是什么关系曾国藩和李鸿章谁的官职更高、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之间的关系、有关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资料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3375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