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情绪识别能力

耿照泉2023-05-07  22

1 身体放松。当身体处于紧张状态,头脑满负荷运行时,要了解身体此刻的感觉是非常困难的。可以花5~10分钟的时间做些肌肉放松、冥想等前序工作或使用其他的放松技巧使自己平静下来。

2 试着问自己“现在我感觉到了什么?”或者“现在我的主要问题和关注点是什么?”

3 把注意力调节到身体容易产生诸如气愤、害怕和伤心等情绪波动的地方,一般是心脏区域或内脏(胃/隔膜),偶尔也有可能是身体更高或更低的部位。

4 在情绪的体内位置,等待并且感受任何能感觉到的东西,不要去分析和判断它是什么情绪。做一个安静的观察者并允许自己去感受所有即将浮出的情绪和情绪,一直等待,直到某些事情出现为止。

5 如果在第3、4步时感觉头脑空白的话,回到步骤1重新开始。缓慢地深呼吸几分钟可以帮助提高对情绪的觉察。

6 对情绪有了初步的觉察之后,通过回答以下问题可以帮助你使这种感觉更为具体:

◎身体的哪个部位有感觉?

◎这种感觉有多少?

◎这种感觉是什么形状的?

◎如果这一感觉有颜色,那么是什么颜色?

不知道说到情商,大家觉得定义是什么,高低的标准又是什么?与之相对的智商就比较明确,代表着学习知识、思考问题、解决困难的能力,也就是俗话说的聪明与否。

正规的机构都会有专业的智商测试,从而判断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高下,立见、准确、靠谱。换言之,湖北省的高考状元,你如果拿着让他去做湖南省的试卷儿,它的分数、排名也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很多人认为情商高就是招人喜欢、说话好听、人际关系良好、社交游刃有余。乍一听似乎没错,但任何一个人又不是人民币,怎么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呢?因此之前这些描述都是一个相对值,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有可能在这一部分人眼里讨厌、反感,但是在另外一部分人眼里却又呆萌、可爱。

因此如果拿他人对自己的喜欢与否来完全去判断所谓的情商,那么就太相对了。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在类似的一些情商管理课当中,经常会听到以下的论调,我们来看一看。

其一,情商低的人不会取得成功,实际上如果没有取得成功,更多说明智商也不行,别都赖在情商上面。一个人的智商要是高到一定的境界,其实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取代情商的。而智商不足的话,就算费尽心思搞好人际关系,爱因斯坦最终也整不出他的相对论。

其二、说话不中听就是情商低。实际上大多数孩子是不会故意说话不中听的,他们有时候是缺乏自己说话做事对别人影响的内形力的判断,有时候是因为自控力欠缺,很容易说话脱口而出,从而看上去说话不中听。

而刚才我们提到的内形力、自控力都是执行功能的一种,因此与其费尽心思教孩子怎么样说话,表面上好听去讨好别人,还不如好好培养一下孩子的内行力、自控力等执行功能。

其三、有太多鸡汤,教人如何做一个所谓高情商的人,即为了不得罪人,强忍不满、憋成内伤,面对厌烦的人笑脸相迎、求个好关系。

这样的话表面上是维系了一大堆蜻蜓点水的好关系,但是作为本人,开心吗?舒服吗?适应吗?

如果所谓的高情商不能给自己带来平和、开心的情绪状态,那么这怎么能算是高情商呢?薛宝钗再忍不了林黛玉的小性子,也要禀劳了,把大家闺秀的风度演到底,那这演技和内心的程度岂是一般人所能够承受的?

既然咱们说了对情商理解的误区,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究竟情商指什么?

实际上情商更多是指我们辨识、理解、表达、调节与管理情绪的能力。

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情绪越平稳、心情越美好。情商越高的人其实越能更好的察觉到自己和他人的一个情绪反应,并且能够更好的去理解情绪的复杂性,从而对情绪的细微区别更细致、更准确。

比如说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被老师批评了,可能他会勃然大怒、发脾气,实际上这个孩子被批评后产生的是一种羞辱、惭愧的情绪,但是如果他不能很好地去甄别以及去加以处理,他可能就转化为感受到愤怒,从而爆发出来。

很多脾气大的孩子,甚至成人可能都存在这方面的困难,他不太能很精确地去识别出自己细微的情绪,比如说紧张、焦躁、难过、害怕、甚至有时候可能是疼痛不已,他们都倾向于感知为生气或者愤怒而演出来。

学会识别出情绪,越准确、越细致地去识别情绪,越能够为提高情商奠定基础。

分享几个技巧、策略,可以教给孩子们,帮助孩子们更好的去识别情绪。

一、寻找情绪线索,尝试教会孩子们能够通过表情及姿势线索识别出几种主要的情绪,只有能够识别、认识出情绪了,才能够意识到自己当时的感受,从而才能够去调整自己的情绪。 才能够做到读懂他人的脸色,知道自己的行为引发了别人怎样的情绪,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有些孩子把家长、老师、小伙伴都惹恼了,但自己还不知道,继续我行我素,导致最后对方也不高兴、大发雷霆,自己也不高兴,两败俱伤。

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能够正确地解读,会让我们处理事情顺利。 很多家长可以尝试问问孩子,你能够想到有哪些情绪啊?可以的话找一张白纸帮他写下来。

注意有四大情绪,要通过提示帮助孩子意识到这四大情绪主要是 开心、愉悦、生气、愤怒、悲伤、难过、烦恼、忧虑。

当然其他的情绪如果孩子提到了,也要表示认可。现在网络很便捷,建议家长们可以在电脑或者手机上搜一些人物表情的。例如你如果在搜索引擎当中搜索刚才我提及到的情绪名词,很容易就能够搜到相对应的人物的表情图,把它保存下来。然后询问孩子,你觉得这个人现在是什么情绪,或者问你觉得这个人现在感受?

如果孩子对于情绪识别正确的话,那你还要追问为什么呢?为什么你觉得他现在开心?为什么你觉得他现在难过?要让孩子能够将人物的表情或者姿势的线索和这个人物的情绪建立起来对应的联系。

这个时候有一点要注意,不要选择过分卡通的表情图,尤其现在在网络聊天当中最常用的类似image图标,这样的表情图不推荐使用。因为真实的人类情绪表现在脸部或者动作上时,和抽象的卡通就是这种图标相差还是非常大的。

这类图标并不利于培养孩子识别真实情绪线索的能力。一般来说,我们需要教会孩子意识到的情绪线索是类似以下这样子的,例如开心、愉悦的时候会有笑容、眼睛弯弯的、手舞足蹈。

悲伤、难过的时候可能会流眼泪、蜷缩成一团,烦恼、忧虑的时候会皱着眉头、唉声叹气、生气、愤怒的时候会面红耳赤、咬牙切齿,甚至可能会挥舞拳头、大声咆哮。

还有一些例如惊讶的时候会瞪大眼睛、目瞪口呆、讨厌、厌恶的时候会翻白眼、不屑一顾,骄傲的时候会抬头挺胸,害怕的时候可能会瑟瑟发抖等等。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做个连线 游戏 ,左边写上不同的情绪,右边写上表情或者姿势的一些描述,让孩子将情绪对应的表情或者姿势连起来。

现在网络上很流行将明星做成表情包,那么家长看到一些典型的情绪的表情包之后,也可以以此为素材与孩子玩个 游戏 ,问问孩子这个表情包究竟是什么表情、什么情绪。那你是怎么判断这个明星是这个情绪的呢?

二、自己得知道自己生气了。生气应该是最容易给孩子带来麻烦的不良情绪之一,也很容易呢影亲子关系,也很容易影响孩子在学校里的师生以及同学关系,发脾气可以说是两败俱伤的一种方式。

经常发脾气的孩子其实自己也不好受,由于经常发脾气影响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又进一步恶性循环,影响了自己情绪的稳定。

如果希望在发脾气之前能够自己做出调整,避免乱发脾气,那么 第一步基础就是你得知道自己要发脾气了。 因此孩子需要学会通过一些躯体线索,知道自己已经开始生气了、即将要发脾气了。

可以与孩子回忆最近一次他生气的经历,或者家长自己生气的经历。如果找不到,你可以尝试找一段动画片儿或者电视上的人物生气的视频,这个你也找不到的话,那家长就给孩子讲下面这个故事吧,不一定要一字一句得去重复,重点的是在于去复述清楚生气当时,当事人的躯体感受。

故事如下,昨天我去星巴克买咖啡,排了半小时的队,好不容易轮到我了,旁边一个男孩子突然就挤了过来,说他有急事,便开始点单。不仅如此,他特别纠结,问问这个、点点那个十来分钟了还没决定好。我觉得他太不礼貌了,不由得就皱紧眉头,撅起嘴,从对方翻了好几个白眼,我觉得胸口挺闷的,呼吸很重,差点就冲他哼一声。好不容易他点单结束了,离开的时候居然踩了我的脚,他居然没有道歉,就呵呵一笑,我顿时觉得头发都竖起来了,胸口就要炸了。我紧紧握着我的双拳,冲着他瞪大眼睛用力吼道:你这个人怎么回事?

讲完这个故事后,与孩子讨论一下这个时候当事人的躯体反应,从而掌握即将要发脾气的很多预警线索。

比如说脸红、发热、头胀、出汗、呼吸急促、攥紧拳头等等。以后当孩子或大人生气之后,或者电视当中你看到有人物生气的时候,你就与孩子玩一玩寻找躯体线索的 游戏 。

如果爸爸刚发完脾气,就可以问孩子:刚才你觉得爸爸怎么了?孩子可能回答哦,爸爸抓狂了、发飙了。那继续追问。那你怎么知道的呢?帮助孩子一起寻找躯体线索。比如说爸爸眼睛瞪得好大呀,爸爸握着拳头,双手在挥舞,说话声音非常大,几乎是在吼,更重要的是慢慢帮助孩子即掌握到自己即将发脾气之前的躯体预警线索,还要学会帮助孩子去甄别不同的情绪。

很多孩子很容易发脾气,其实有时候是难过、厌烦或者尴尬,甚至是担心了。由于他不能很好地去甄别这些情绪当中细微的区别,他只能以生气、愤怒的方式去感知,那他最终就全部以发脾气的方式来呈现了。

要让孩子知道,有时候他自己以为自己生气未必是真的生气,可能是由于别的情绪引起来的。比如很多人都会碰到糟糕的事情,比如说生活中的冲突、学业上的打击、人际交往当中的不顺会带来一些很不好的感受,不一定总是会让我们生气,可能还包括了其他的感觉,例如疼痛、害怕、难堪、尴尬、紧张、烦躁、难过、伤心等等。可以举一些孩子平时生活当中的例子,来说明他的感受并非是真的生气或者愤怒,但结果他都以生气的方式演出来了。

如果家长一时自己难以回忆起来,以下几个儿童期常见的情绪例子可以用来很好的参考,也可以借此回忆下自家孩子相对应的情况,从而更好的现身说法。

例子一、治豪的家很大,从卧室到洗手间要经过客厅和一条细长的走廊,而晚上客厅和走廊的灯都是关着的。志豪每次站在卧室门口,看到洗手间那漆黑走道的尽头就觉得阴森恐怖。妈妈知道治好胆子很小,每天晚上都会陪着她走过去,然而这天晚上妈妈加班是爸爸在家,偏偏爸爸还让治豪去洗手间帮他拿一条毛巾过来,治豪不去,爸爸就三番五次的催他,于是只好大声的反抗说:你自己要用你就自己去拿,你凭什么让我去,你干嘛欺负我?这个例子当中,志豪是因为害怕不敢去做某件事,但是又被家长要求去做。由于没能很好的识别出自己害怕的情绪,又不愿意去表达自己的害怕,从而直接就以对爸爸发脾气的方式呈现了。

例子二,小林在学校里是个积极的好学生,每次大家去食堂集体吃饭的时候,他都积极地帮同学和老师端饭盛汤,可惜他总是毛手毛脚的,每次都把饭菜或者汤水撒播在别人身上。一开始老师都会让其他手脚灵活的学生抢在他前面把这些事儿做完,可这天小林又积极地抢先去端。当他踉跄的走过来的时候,老师委婉地阻止说:小林,你放在那边就好了,不用端过来了。然而知情的同学们就轰然大笑,小林顿时很生气,挥手将碗打翻在地上。为什么不让我端过去?这个例子当中想想看,小林生气背后实际是感受到了什么情绪?答案是难堪、尴尬、丢人。但是他就是以生气、发怒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例子三,欣欣和小陈关系很好,经常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回家、一起做作业、一起游泳,他们还会分享各自很多高兴的事和烦恼的事。最近欣欣因为参加一个模型大赛,和班上的小浩分在一组了,比赛的日期临近了,欣欣的课余时间都和小浩在一起钻研模型,还耽误了两次和小陈一起去游泳。

终于模型比赛结束了,欣欣去找小陈玩,但是小陈满脸不高兴地说:哼,你现在找我干什么?你跟小浩才是好朋友呀,我再也不想看到你了。小陈真实的感受是什么?是真的生气、讨厌欣欣吗?不是的,相反是舍不得欣欣这个好朋友,是觉得自己委屈,甚至可能是伤心、难过了,但是却用生气、讨厌的方式表达出来了,那结果可想而知,会适得其反。

例子四,小峰由于和同学追跑,将膝盖磕破了、流血了,并且磕破的地方沾了不少泥沙。于是妈妈带小峰去医院,医生给伤口擦酒精、消毒,还要用棉签将泥沙都擦干净,这个过程非常的痛,小峰腾得呲牙咧嘴就不停地动,医生就让妈妈按住小风,不让他动,于是小峰就哭喊着捶打妈妈,生气的喊:你干嘛按着我,你干嘛不让我动,讨厌死你了。这个例子倒是相对简单一点,这个也是典型的其实只是因为疼痛,但是却迁怒于家长的一个例子。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识别准确率高的基于图像识别的情绪识别判定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基于图像识别的情绪识别判定方法,所述的情绪识别判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获取人脸表情图像,使用摄像头采集对象面部表情图像;

步骤2):表情图像预处理,对步骤1获得的表情图像进行剪切处理,去除头发、背景、轮廓区域,而后对表情图像进行尺度归一化和灰度归一化处理,获得纯人脸图像;

步骤3):表情特征提取,提取面部关键特征点的位置作为特征区域,关键特征点包括眉毛、眼睑、嘴唇、下巴,并对关键特征点进行强度分级,生成表情特征图像;

步骤4):情绪识别判定,用步骤3中提取的表情特征图像与数据库中的标准表情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并识别判定

一、 童年期:小学6-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学习活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儿童通过学习可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2、 学习活动是促使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社会化概念:指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事物以及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的一独立的参加社会活动。)

3、 重要一点: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的抽象逻辑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自我能力的评价等都是通过成功的完成学习任务而发展起来的。

二、 童年期心理的发展:

1、 认知的发展:

观察能力:观察:是有目的的有系统的知觉活动,观察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获得系统性知识的一个主要途径。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将人的观察能力分为:“列举”“描述”“解释”三个阶段。其中3-6岁的儿童处于列举阶段,他们观察事物时只能孤立地知觉个别事物,不能将事物与事物联系起来。7-14岁儿童处于描述阶段,此时,儿童开始将观察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知觉,但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仍然停留在事物的外在具体关系上。15岁以后为解释阶段,此时儿童能够理解观察对象的主题和意义了。(咨询中分析孩子的观察能力:如作文上处于什么水平?怎么提高?)

2、 记忆的发展: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感觉记忆指外界的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时记忆。一般有图像记忆和声音记忆两种。比如说:一个电话号码念一遍,在你脑子里好像有个声音再重复,让你马上回忆你能回忆出来,但过几分钟再让你会议,你就记不得了,这就是感觉记忆中的声像记忆,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4秒之内。感觉记忆中的信息经心理加工,意义分析,后受到特别注意及通过模式识别给感觉信息赋予意义,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一般为7加减2 个,也就是说材料一次呈现后立刻正确记忆的最大量为5-9个) 短时记忆有两个概念,叫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对刚开始学的内容记忆优于中间本分,回忆率高。近因效应:对最后学的内容比中间的内容更容易会议。(原理:因为开始部分,有较长的复述时间和机会而进入长时记忆系统,会议是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提取的,而末尾学的内容,因为是刚刚学习的来不及复述,还在短时记忆系统中,保留在人们的意识中,因此很容易在现。)现在的教育中都会把重要的知识放在开课的前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和后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也是因为这个效应。

那么童年期儿童的记忆有哪些特点呢?

A、儿童的短时记忆在9岁左右基本上达到了成人水平,而长时记忆在不断的发展中,为什么有区别呢,因为短时记忆是依赖于神经系统的成熟,而长时记忆是依赖于记忆的策略。记忆策略越精细、丰富,则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越长。

B、儿童期的记忆主要有复述、组织和系统化3种策略。复述是最简单的记忆策略,10岁以上的儿童能不用成人要求而自发利用复述来帮助记忆。组织策略是将材料按照特定标准加以分类以帮助记忆的方法,小学阶段是组织策略发展的最关键时候。系统化策略也叫构建性记忆,是指利用过去的只是经验或心理结构,对记忆的材料进行加工,使记忆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成为其中的一个有机的成分。

3、思维的发展: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特点是儿童产生了逻辑思维能力,但这种逻辑思维能力仅仅局限在儿童已有的经验范围内。脱离了经验童年期的儿童就不能利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来获得对事物内在本质属性的认识。

在情绪识别活动当中,主要要以表情发展为线索,因为表情是情绪的外在表现是独特的情绪语言,我们通过表情来推测内在的体验。

表情是人类表达情感状态和意图的最有力、最自然、最普遍的信号之一。由于自动面部表情分析在社交机器人、医疗、驾驶员疲劳监测和许多其他人机交互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有许多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领域,已经开发了各种面部表情识别系统来从面部表征中编码表情信息。

早在二十世纪,Ekman和Friesen[3]在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定义了六种基本情绪。

这些典型的面部表情是愤怒、厌恶、恐惧、快乐、悲伤和惊讶。轻蔑随后被添加为一种基本情绪。

人类共情和面孔情绪识别有一定的关系,因为人类在认知他人情感时,通常会依赖于面孔表情和其他非语言性线索,而这些线索通常可以通过面孔情绪识别来捕捉和分析。

具体地说,面孔情绪识别是指人们依据面部表情来判断他人当前所处情绪状态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人类社交交往中非常重要,因为面部表情是传递情感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而在共情过程中,人们需要感知、理解和反应他人的情感体验,因此,他们通常会使用面部表情等非语言性线索作为情感体验的信号。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研究表明面孔情绪识别和人类共情的神经机制有一定的重合部分,比如,前额叶皮层、颞叶结构和扣带回等大脑区域都被认为与面孔情绪识别和共情功能密切相关。因此,一些研究者认为,通过面孔情绪识别能够深入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有助于提高人类的共情能力。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提高情绪识别能力全部的内容,包括:如何提高情绪识别能力、怎样帮助孩子识别情绪,认识情绪的类型是父母的必修课之一、情绪的识别途径和目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3088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