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与且意思相近的是哪个字

文言文中与且意思相近的是哪个字,第1张

文言文中表约数的都是啊,表示约数的有三种

1、尾数不定的,在数词后用“数、余、奇”,“往岁多至日十数人。”(高中语文第二册《狱中杂记》)“一车炭,千余斤。”(初中语文第二册《卖炭翁》)“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高中语文第二册《游褒禅山记》)“舟首尾八分有奇。”(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十数人”即“十几人”;“千余斤”即“一千多斤”;“有奇”即“还有零”。

2、近似数在数字前加“且、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初中语文第三册《愚公移山》)“且”意“将”。“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高中语文第三册《论积贮疏》)“几”意为“将近”。

3、估计数在数词前加“可”,数词后加“许”(即可……许);或单在数词后加“许”;或单在数词后加“所”。“高可二黍许”。(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本意是大约有两颗黄米粒那么高。可,大约;许,上下、光景。“潭中鱼可百许头”。(初中语文第四册《小石谭记》)意思是潭中鱼大约有一百来条。“柄引之长丈许”。(初中语文第三册《大铁椎传》)“鸠宗族僮奴百许人”。(高中语文第四册《书博鸡者事》)“许”,“左右”的意思。“从弟子女十人所”。(1980年初中语文第二册《西门豹治邺》)“十人所”为十来个人。

1 古文中且是什么意思

1、将要;将近。

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出,火且尽。”不出,火星将尽

2、暂且;姑且。

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且放白鹿青崖间。”暂且放养白鹿,在那青崖之间

3、尚;尚且。

汉代司马迁《鸿门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我连死尚且不怕,一杯酒怎会推辞呢?

4、又;一边……一边。表示并列关系。

先秦《伐檀》:“河水清且涟漪。”河水清清又起波纹

5、而且;况且;并且。表示递进关系。

战国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对晋国国君施过恩惠。

6、即使;即或。表示假设关系、让步关系。

汉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就是普通人对这种情况也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

7、或者;还是。表示选择关系。

汉代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岂吾相不当侯也?且固命也?。”难道是我的骨相不该封侯呢?还是命该如此呢?

扩展资料

1、今义:

(1)尚,还,表示进一层:既高且大。尚且。况且。

(2)表示暂时:苟且偷安。姑且。

(3)表示将要、将近:城且拔矣。年且九十。

(4)一面这样,一面那样:且走且说。

(5)表示经久:这双鞋且穿呢!

(6)文言发语词,用在句首,与“夫”相似:且说。

(7)姓。

2、组词:

(1)且慢:暂时慢着(含阻止意):~,听我把话说完。

(2)姑且:副词。表示暂时地,只好如此:我的意见~保留,以后再讨论。

(3)苟且:只顾眼前,得过且过:~偷安。敷衍了事;马虎:因循~。他做翻译,一字一句都不敢~。不正当的(多指男女关系)。

2 古文中‘且’是什么意思

您好

⑴暂且,姑且。例:①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②存者且偷生。③这个,你且收着。④别君去兮何时还?⑤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⑥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⑵将,将要。例:①以为且噬己也。②今且九十。③久居,祸且及汝。④不出,火且尽。⑤且为之奈何。⑥若属皆且为所虏。⑦民且狼顾。⑧旦暮且下。⑨人且死见鬼,宜见数百千万。⑩旦夕且死。(11)范君知其必且西奔。

⑶而且,并且。例:①且人之患志之不立。②余悲之,且曰。③且以一譬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④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⑤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且:一说况且。)⑥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⑧且立石于其墓之门。⑨且矫诏纷出。⑩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3)且使遽告于郑。

⑷况且,再说。例:①且焉置土石?(且:一说而且。)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③且秦强而赵弱。④且相如素 。⑤且迁我如振落叶耳。⑥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⑦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⑸尚且,还。例: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例:①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移人也。②河水清且涟漪。③示赵弱且怯也。④三军既惑且疑。⑤磐石方且厚。⑥四体康且直。

⑺同“夫”,句首助词。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例: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②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⑼如果。例:明复妄言,我当焚汝庐。

⑽还有,那么。例: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3 文言文中与且意思相近的是哪个字

看你选且的哪个意思。可以与将,暂,尚,又,加之,惟,抑或等意思相近。

①<;副>;将要;将近。《游褒禅山记》:“不出,火且尽。”

②<;副>;暂且;姑且。《梦游天姥吟留别》:“且放白鹿青崖间。”

③<;副>;尚;尚且。《鸿门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④<;连>;又;一边……一边。表示并列关系。《伐檀》:“河水清且涟漪。”《中山狼传》:“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⑤<;连>;而且;况且;并且。表示递进关系。《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赤壁之战》:“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人,且久已疲矣。”

⑥<;连>;即使;即或。表示假设关系、让步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⑦<;连>;或者;还是。表示选择关系。《史记·李将军列传》:“岂吾相不当侯也?且固命也?。”

4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5 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6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7 文言文的具体含义或意思是什么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8 辨析文言文虚词“且”的意义是什么

且 ⑴连词 ① 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与、及”。

如: 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 ② 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况 且”。

如: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③择关系,可译为“还是”。

如: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因命也。《李将军列传》 ④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

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2)副词 ① 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 的,可译为“姑且、暂时”。如: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② 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 “将、将要”。如: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3) 复音虚词“且夫”,连词,接上句 表更进一层。如: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赤壁赋》。

此、这、今、将、将要、暂且、姑且,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的极端的、假设的或不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是相对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白话文来讲的。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随着历史的变迁,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成了读书人的专用。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做连词时,①连接词跟词组,表并列。和,又。“河水清且涟漪”《诗经·魏风·伐檀》②连接分句,表连贯。那么。“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战国策·秦策》③连接分句,表进层。况且,而且。“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④连接分句,表选择。还是。“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战国策·齐策》⑤连接分句,表转折。但是。“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滕王阁序》⑥连接分句,表假设。如果。“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史记·齐太公世家》⑦连接状语跟谓语,表偏正。“女悲泣且谢”《柳毅传》

”且“字用法比较多,词性也比较复杂。除了少数文言中虚词用法外,一直沿用至今。

主要用法有:

一、助词 用在句末,相当于“啊”。

二、代词此,这;今。匪且有且,匪今斯今。——《诗·周颂·载芟》。

三、发语词,用在句首,与“夫”相似:且说。

四、副词

1、将近;几乎。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2、将;将要。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3、暂且;姑且;且往观乎?——《诗·郑风》

4、表让步,尚且;都;还。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

五、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而且”。君子有酒,旨且多。——《诗·小雅》

2、又……又。连用以表示两件事同时并进。如:既高且大;且战且退。

3、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是且非邪。——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4、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国志》

5、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就是”、“即使”。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

6、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更详细的用法可以参考百科里面的,或者《辞海》、《现代汉语大辞典》等工具书,都比较完善。

以上就是关于文言文中与且意思相近的是哪个字全部的内容,包括:文言文中与且意思相近的是哪个字、文言文且意思是什么意思、且在文言文中的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2539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7
下一篇 2023-05-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