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第1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常常读到这一句,我们先看雪公老人的《讲要》。他引用孔安国批注说,「喻,犹晓也。」喻也就是晓,所以这句话是「君子但知公义,小人但知私利。小人所知之利,不只在钱财,一切有利于己者,皆必为之。」君子他心里面知道的是公义,一切为公众着想,不为自己着想。小人反之,他只为自己着想。私利就是只想着自己的利。利当然既包括钱财,也包括任何的利益,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等等。只要是对自己有利的都会去做,跟自己没有利益的他就不想、不肯去做。所以君子、小人在这里可以分判。雪公老人讲到,「君子小人,一言难辨,此以公义私利说其总则而已。」君子和小人有时候外表看不出来,要看他的内心。内心里他想的是公,还是想的是私,这是一个总纲,判断君子小人的总纲。我们学了《 论语 》要反求诸己,回头想想我们自己是君子还是小人。君子和小人在外表上看,未必看得出来,但是探究其内心,自己知道。

蕅益大师在批注里面讲,「喻字,形容君子小人心事,曲尽其致。」这个喻是讲他的心事,心里头想的是什么,如果想到公,这就是君子。虽然他所做的好像对自己也有好处,可是他心为公,这就是「君子喻于义」。如果心是为自己着想,做的事情好像是为公,那也是小人。所以这里面确实是细细的去探源,探自己的心源。「喻义,故利亦是义。喻利,故义亦是利。」这个话讲得好。如果以义为存心,虽然是做出自利的事情,但是它也是义。如果心中是想着私利,做出的事好像符合义,那也是属于利,换句话说,他还是小人。底下讲,「释门中发菩提心者,世法亦成佛法。名利未忘者,佛法亦成世法,可为同喻。」这是蕅益大师把这个话跟佛门里面修行联系在一起了。佛门讲的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什么意思菩提是梵语,中文的意思是觉悟,真正发起觉悟的心,他觉悟什么觉悟众生跟自己一体,所以他不会为私,他知道为私是把自己菩提心掩盖了。他要发菩提心,他要为公、为众生,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在度众生的过程中,可能他所做的事都是世法,但是心是菩提心,世法也变成佛法。佛法不离世间法,只在一念觉迷不同。一念觉了,世法也是佛法;一念迷,佛法都成世法。迷是什么样子没有忘记名利,他还有名利心,这就是迷,所以他所做的即使是讲经说法,那也是世法,用这个来做模拟。所以我们自己要对自己的心念,要观察入微。

我们现在学习传统文化,希望也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自己问问自己:出发心是什么,我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做的过程中会不会起名利心确确实实也有一些弘扬传统文化的人,这些 老师 ,在弘扬的过程中,在人家的赞叹、供养当中名利心起来了。名利心一起,那就堕落了,就从君子堕成小人。名利本身并没有什么妨碍,所谓「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但是心要染着了,这就有障碍了。心要是不染着,名利不会成你的障碍。

你看孔子当年,大家也都知道他是圣人,他很出名,在春秋列国当中,大家都知道孔子。可是孔子他没有被名所染,始终坚持他的理想;也没有被利所染,人家请他做大官,如果不符合道义,不符合 周礼 ,他马上辞掉。我们再看看我们恩师,在世界各地也接受很多人的供养、赞誉、恭敬,这都属于名利。在这名利当中,我们恩师没有染,我们跟在旁边非常清楚。我们也不是盲目跟从,看一位老师也看了十几年,从旁边细细观察,一举一动看他存心。跟了十几年下来,说话从初次见面到现在已有十八年了,留意观察真的发现我们恩师念念都想到利益众生,没有想自己,名闻利养真的是放得干干净净。可是他也不排斥,故意排斥也不对,故意排斥是证明心中还存有这些念头,还为它所动。不为它所动,该不该接受名利完全是看能不能利益众生。这是君子跟小人从哪里看,不是从行迹上看,是从他的心源隐微处来看。

那反过来讲,如果心里面对名利还有染,有染会是什么样子他不追求世间名利,他可能还追求传统文化里的名利,喜欢人家恭敬他。或者他做出一个大德的样子,持戒很精严,威仪具足,可是他只在人家面前这样表现,回到自己住处,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不是这个样子,他不能慎独。这是什么名利未忘!那我这里也是检点我自己,看看我自己内心到底还有没有名利的影子,如果有,要把它洗刷干净。真正是为了义、为了道,这个人就能慎独,在人家面前如此,独自的时候也如此,这个心是真心。所以利和义,君子跟小人,我们自己要细心细心的省察,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实际上就是放下自己的贪心,看到喜欢的东西,喜欢的人,合自己意的东西就喜欢,就高兴,看到不喜欢的东西,不喜欢的人,不合自己意德事情就生气,就烦。这些都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没放下。反过来,无论遇到什么境界,都能提起观照,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动心了,那就是都放下了。

原序摘要

古来无数人众,大都被气数所拘,自己作不得主张。惟大善之人,气数拘他不得,所谓至人有造命诀也。

(自古以来,无数的人,大多被命运所束缚,自己作不得主张。唯有大善之人,命运不能够束缚他,所谓至人有改造命运的要诀啊!  〔气数〕气运﹐命运。〔至人〕道德修养非常高超的人。)

《了凡四训》,举世皆知为改造命运之宝典。有大福报之人一得此书,自能悉心庄诵,百读不厌,由解起行。於是,转病为健,转穷为达,转罪为福,转凡为圣。以之淑身,尽人可以成圣贤;以之淑世,举世可消灾障。此自度度人之方便门也!

(《了凡四训》,世间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改造命运之宝典。有大福报的人,天生好德,所以一得到此书,就能悉心念诵,百读不厌,并且由理解而力行。於是,转病为健,转穷为达,转罪为福,转凡为圣。用《了凡四训》来改善自己,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圣贤;用《了凡四训》来改善社会,整个社会都可以除消灾障。这是自度度人最切实有效的门径啊!  〔举〕所有。〔举世〕整个世间。〔庄诵〕诚敬地读诵。〔由解起行〕由理解,进而实践。〔淑〕善,美。〔身〕本人。)

立己立群之道在乎此,超生出死之道亦寓乎此。世有巨眼,决不等闲看过。有学问人,有志气人,有作为人,有澄清宇宙普利群生宏愿之人,一见此书,莫不欢喜赞扬,逢人劝策,此书之真价值可见一斑矣!

(成就自己、成就社会之道在於此,超出生死轮回,脱离三界之道亦寓於此。世间有慧眼之人,决不会等闲看过。有学问之人,有志气之人,有作为之人,有澄清宇宙普利群生宏愿之人,一见此书,莫不欢喜赞扬,逢人就劝导他读,勉励他行。此书之宝贵价值,即此可见一斑! 〔劝策〕劝导勉励。〔一斑〕比喻整体中的很小一部分。“可见一斑”是用了“管中窥豹”这个典故,意思是,通过管子看豹,仅只见到它身上的一个斑点。)

今之青年,曷尝不志大言大,恢恢乎有澄清宇宙之概,而卒至於无所成就者,本未立耳。《了凡四训》,诚立身守业治世之大本也!是书现身说法,以实效示人,苟能熟读而力行之,则命自我立,福自我造,举天下无难事矣。贤人君子,得此一篇,拳拳服膺,由此回转心机,平地辟登云之路。

(今日的青年人,何尝不志大言大,有著澄清宇宙的宏大气概,然而最终却无所成就,其原因就是自己的根本未立。《了凡四训》实在是立身、守业、治世之大根本啊!此书现身说法,以实效示人,如果能熟读而力行,则命由我创,福由我造,天下就没有做不到的事了。贤人君子,得此一篇,恭慎地藏於胸中,由此而回转自己的用心,就能平地开辟登云之路。 〔曷尝〕何尝。〔恢恢〕极其广大,无所不包。〔概〕气概。〔卒〕终于。〔本〕事之根原,根本。〔拳拳〕诚挚。〔膺,读英〕胸。〔拳拳服膺〕恭慎地藏於心中。)

须知惩恶非大势不能,劝善则匹夫可办。盖心欲为而头头是道,造之深必处处逢源。诚能严身作则,苦心宣扬,不费分毫,见功最巨。

(要知道,惩恶一定要有大势力才能够做得到,而劝善则人人可行。由于心欲为善,则头头是道;行到深处,必处处逢源。如果真能够严身作则,苦心宣扬,则不费分毫之财,而功德最为巨大。 〔匹夫〕平民,个人。〔盖〕文言虚词:a.发语词,如“盖闻”;b.表大概如此,如“盖近之矣”;c.连词,表示原因,如“有所不知,盖未学也”。〔头头是道〕形容言论或措施有条有理,触类旁通;这里是说:四面八方都是路。〔处处逢源〕随时随地都得到支持、帮助。)

且乎造福苍生,挽回末劫,乃我人参赞化育之初行,齐家治国之至本。岂可役役名闻,而自甘暴弃乎?况乎劝得一人为圣贤、为菩萨者,终彼之生,所成就之善业,不可计数,所教导之无知,亦不可计数。此皆出於启发之君子,故其功德亦与之平等。较之侥幸於名利而不可必得者,斯为天壤矣!

(况且造福百姓,挽回末世的劫难,乃是我等参与赞划天地化育的原本德行,治家治国的大根大本。我们怎麽可以费尽心机去争名夺利,而不在修身积德、劝人为善上下大功夫?这是在糟蹋自己啊!何况乎要是你劝得一人,他后来成了圣贤、菩萨,那麽他的一生,所成就之善业,不可计数,所教导的无知之人,亦不可计数。这都是来自於启发他的人,故你的功德同他的功德相等。对《了凡四训》,严身作则,苦心宣扬,这与追名逐利而不可必得者相比较,这真是天地悬殊啊! 〔苍生〕百姓。〔末劫〕末世的劫难。〔参赞化育〕参与赞划天地的化育。〔齐家〕治家,使其和睦兴盛。《礼记•大学》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役役〕劳苦征逐。〔名闻〕名闻利养,即名利。〔自甘暴弃〕甘心情愿地糟蹋抛弃自己。〔暴〕糟蹋,损害。〔斯为天壤矣〕这真是天地悬殊啊!)

故曰法施最大,愿力莫穷。诸君欲置福田,眼前足下便是。人身难得,现境易失。普愿见者,闻者,共发深心,努力前进。勿任大好机会,从眼前足下飞过也!

(因此说,为人演说正法的功德最大,而誓愿的力量是没有穷尽的。诸君欲修福积德,眼前足下便是机会。人身难得,现境易失。普愿见到、听到《了凡四训》的人,共发深心,努力前进,精进修持,为人演说。不要让这大好机会,从眼前足下空过啊! 〔法施〕法布施,即为人演说正法。〔愿力〕誓愿的力量。〔福田〕种福的田地。)

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 (然而作圣也不难,只在於彰明自己光明正大的性德。 〔明德〕光明正大的自性之德。这是人人本具,但被种种违理情想所锢蔽而不显。) 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克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 (要彰明自己光明正大的自性之德,必须从“格除人欲之物,而显现自心本有之真知”下手。倘如人欲之物,不能极力克除,则本有的真知,决难彻底显现。 〔格物致知〕格除人欲之物,而显现自心本有之真知。《礼记·大学》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欲令真知显现,当於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於心。 (欲令真知显现,就应当在日用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之时,常起觉照。不使一切与理相违的情绪、念头,哪怕是短暂地萌发於心。 〔云为〕言论行为。〔觉照〕就是清楚的知道自己当下的念头、情绪是什麽。这是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的基本功夫。故祖师大德常云:於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返观,了知是心。) 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现;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於我何干?来不豫计,去不留恋。 (要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明镜当台,面前有什麽就仅仅是映现它们,而不要被它们牵转。是美是丑是它们自己的事,与我有何干系?来时没有期望等待,去了也没有烦恼留恋。  这几句话是修心要诀,让真心做主。〔妍〕美。〔媸,读痴〕丑。〔豫计〕即“预计”。)

若或违理情想,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如与贼军对敌,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须斩将搴旗,剿灭余党。 (假如违理情想,刚有显露,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如同与贼军对敌,不但不让他们侵犯我的疆土,尚须斩将夺旗,剿灭余党,连根铲除。 〔萌动〕刚有显露。〔封疆〕交给一位官员全权管理的地区。〔搴,读牵〕夺取。) 其制军之法,必须严以自治。毋怠毋荒,克己复礼,主敬存诚。 (其统帅军队之法,必须严以自治。自己一定要不懈怠、不荒废,约束自己的视、听、言、行,使之符合於“礼”的要求,恭敬至诚。 〔毋,读吾〕不要。〔克己复礼〕儒家的修养方法:约束自己的视、听、言、行,使之符合於“礼”的要求。〔主敬存诚〕外要敬,内要诚。) 其器仗须用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 (其武器必须使用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 〔器仗〕武器。〔颜子之四勿〕颜子就是颜回,孔子的学生。他善用克己工夫,恪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曾子之三省〕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学生。他善用反省工夫,说“吾日三省吾身”:以“为谋不忠乎?交友不信乎?传授不习乎?”这三者,在身心上密密勘验。〔蘧伯玉〕春秋时代卫国的大夫,逐日反省、检点、改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日不发现自己还有过错,无日不痛加改悔。“蘧”读渠。〔寡过〕减少自己的过错。〔知非〕知道自己的过错。) 加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与之相对。则军威远振,贼党寒心。惧罹灭种之极戮,冀沾安抚之洪恩。从兹相率投降,归顺至化,尽革先心,聿修厥德。 (加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极其谨慎肃整地与贼军(违理情想)相对。则军威远振,贼党寒心。他们恐惧会遭到灭种灭族的惨祸,希望得到赦免、招安的洪恩。於是相率投降、归顺,回心转意,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按:这里的“贼军”是指违理情想。 〔战战兢兢〕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罹,读离〕遭受。〔聿修厥德〕修复其道德。“聿” 读喻,文言助词;“厥”读绝,意思是“其”、“他的”。) 将不出户,兵不血刃,举寇仇皆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上行下效,率土清宁,不动干戈,坐致太平矣。 (於是将不出营门,兵不流血厮杀,所有的寇仇、叛逆都成为善良的百姓。贼党上下相继仿效,通通改邪归正,四海清明宁静,不用打仗,就天下太平了。  这一段是说,攻治违理情想的关键是:严阵以待,稍有萌动(此刻是歼敌之最佳时机),立即迎头痛击,铲除其根。人之造恶,皆由身、语、意之所为,而身、语又是以意为根,故觉照断恶如伐毒树,直断其根。〔赤子〕初生的婴儿,通常用来譬喻纯洁善良之人。〔率土〕意思是“四海之内”。“率”读帅,意思是“皆”、“都”。)

袁了凡先生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亟欲取法之势,洵淑世良谟也。 (袁了凡先生教诫儿子的四篇文章,文、理都十分流畅,醒人心目,使人读了欣欣向荣,急欲效法实施,实在是济世救人的宝典啊! 〔训子四篇〕《了凡四训》一书是由明朝袁了凡先生教诫儿子的四篇文章(立命、改过、积善、谦德)所组成。〔豁,读霍〕开通,敞亮。〔亟,读及〕急切。〔取法〕效法。〔势〕奋发行动的状态。〔洵〕实在。〔谟〕计划,方针。) 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独擅其权。 (书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这一改造命运的原理,能够使我们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受持功过格,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行为世则,言为世法。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屈?

(了凡先生受持功过格,凡是举心动念,以及所言所行,是善是恶都一丝不漏地记下来,以保证善念、善言、善行日日增长,而恶念、恶言、恶行日日减少。开始时,还是善恶参杂,行持久了,则只有善而没有恶。故他能够转无福为有福,转夭折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活著的时候作贤人作圣人,临终就会上品往生极乐世界;他的行为是大众的模范,他的言论是世间的法则。了凡先生既然能改造自己的命运而成大丈夫,我也能啊!怎麽可以轻视自己,自卑而退屈呢? 〔俾,读彼 〕使。〔造物〕即造物主。〔擅〕按自己的意见来处置。〔功过格〕登记每日功过的表册,上面列有计算功过的标准。〔丈夫〕即“大丈夫”,泛指有志气、有作为、有气节的人,不限男女。〔尔〕如此。)

成语:养子防老,积谷防饥

拼音:yǎng zǐ fáng lǎo,jī gǔ fáng jī

简拼:yzfljgfj

解释:指养育儿子以防老年无依靠,保存谷物为防备饥荒。同“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出处:元·无名氏《认金梳》第一折:“儿也,可不道养子防老,积谷防饥,抬举的`你成人长大,剗的说这等言语那!”

近义词: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语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养子防老,积谷防饥 成语接龙

顺接:饥不择食 饥不暇食 饥不遑食 饥冻交切 饥寒交凑 饥寒交切 饥寒交至 饥寒交迫

顺接:挨冻受饥 把饭叫饥 号寒啼饥 画饼充饥 己溺己饥 积谷防饥 乐道忘饥 漏脯充饥

逆接:独善自养 监门之养 娇生惯养 骄生惯养 名闻利养 犬马之养 生聚教养 土生土养

逆接:养乱助变 养儿备老 养儿防老 养力蓄锐 养女调妇 养威蓄锐 养威蓄锐 养家活口

以上就是关于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全部的内容,包括: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放下、《了凡四训》注解--原序摘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1221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6
下一篇 2023-05-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