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楼是说法完全错误!
皇清就是当时人对清朝的尊称,有时候也写作“大清”,在墓碑中,这种写法很常见,比如“大元国”“大明”等等
关于你祖先的身份,要看具体的称呼,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头衔,如“皇清邑儒学增广生员”,"皇清例赐文林郎乡饮介宾太学生”,“皇清乡饮正宾”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如果是平民身份,一般会写做“皇清处士”,“皇清大耆”,或者直接写名字,女性一般会称为“孺人”
总之,“皇清”就是指清朝,身份还得看后面具体的衔
追问: 怎么没有呢?我家墓碑上明明写着皇清十四世纪的立碑时间是咸丰六年(这我查过就是1837年只不知皇清是指什么年? 回答: 你肯定把文句给读错了。十四世纪是指1300年——1399年。咸丰六年是1855年,已经是十九世纪了。1837年是清道光17年。清道光元年是1821年,清咸丰元年是1850年。这两个年份与公历的换算可以用以下两个简单公式:道光年:公历纪年=1820+道光X年(X≤30);咸丰年:公历纪年=1849+咸丰X年(X≤11);别什么皇清皇清的,看着别扭。 追问: 没有读错!墓碑也是这样写的!中间是(皇清十四世纪)代表故人死的年份!而立碑时间是在右边的(咸丰六年春立)即1856年这我查过!还有旁边好几个老墓也是皇清二十一世纪的!我纠结呀! 回答: 是你读错了,从而把句义给弄偏了。古代一般不用标点,这句正确的断法应为:皇清,十四世,纪。而不把世和纪两字连在一起。 追问: 那是什么年份嘛? 回答: 没有碑的和全文,无法得知。再说了十四世是指人,不是指时间。纪有纪念之意。
清代皇帝诰封。诰封就是诰命封赏。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诰命与敕命形如画卷,轴端一品用玉,二品用犀,三品与四品用裹金,五品以下用角,参见“封赠”。《清会典》中载,诰命针对官员本身的叫诰授;针对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时,存者叫诰封,殁者叫诰赠。
皇清是当时对清朝的尊称 , 清朝的大学生与现代的大学生不能相提并论 他们只是学习一些儒家思想及八股文 学习怎样治国安邦什么的, 到清末他们就学习西方的一些玩意儿 ,是中国现代大学的基础
1“皇清待赠”:皇清指清朝;待是等待、期待;赠是授赠或封赠,是对死者而言。
2待赠相当于现在说的“追认”。
3皇清待赠这个词的意思是:等待官方的追赠。
4 古代,皇帝发文书为官员加官晋爵,或给其亲属某种称号,授给本人的为授,授给本人在世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的,为封,可以统称为“授封”。
5 为已死的官员或其亲属加封叫追赠,就是赐给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
6授给本人的叫授赠,授给父母妻子的叫封赠。
7 死者生前没有获得什么官爵、称号之类的荣誉,平头百姓一个。
8死后在名字前写上这些词,表达了后代的崇敬和期望。
9其实是泡影,永远不会实现。
10在有些地区,这成为写碑文的一种格式,不过是凑字数而已。
11 墓碑或家谱上还会经常见到诸如:皇清待诰、皇清待旌等字样。
12 诰指帝王任命或封赠的文书,一品至五品称为诰命,六品至九品称为敕命。
13诰也特指受过封的女性,如“诰命夫人”。
14“待诰”是等待追赠的文书。
15 旌本意是旗帜,是名词。
16表彰节妇烈女叫做旌表节烈,这时的旌引申为表彰,是动词。
17皇清待旌、节孝待旌,多指女性,意为等待官方的表彰。
18 皇清待赠、皇清待诰、皇浩待旌、节孝待旌等,意思差不多,都是在等待那虚无缥缈的封赠。
19写在死者名字前只不过是后人自欺欺人,让人觉得有希望。
20 死者在生已获得授封的,写法就不同了。
21如“明赐文林郎”“明故文林郎”“皇清诰封文林郎”等,说明死者是明朝或清朝人,在生时敕授过文林郎。
22“皇清诰封文林郎”应为“皇清敕授文林郎”。
23文林郎是古代的文职官员的级别,只是七品,只能称敕,不能称诰;授予本人的称授,授予父母及妻子的才称为封。
24 家谱上可以看到很多诰命、敕命之类的文献,很多都是假的。
25古往今来,家谱造假,无处不在。
以上就是关于我祖先的墓碑是在康熙五十一年立的上面两条龙中间的“皇清”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我祖先的墓碑是在康熙五十一年立的上面两条龙中间的“皇清”是什么意思、皇清十四世纪是多少年、道光年的墓碑上刻有“皇清应诰荣封”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