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职大小,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

中国古代官职大小,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第1张

中国古代官职每个朝代都不同,所以要按官职来对比就很繁琐,但是中国古代的官职从三国魏国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开始就把官员从大到小分为九品,大体一品相当于国级干部(不包括国家主席),二品相当于部级干部,三品相当于厅级干部,四品到九品相当于处级干部,因为古代地方行政单位最低的县长也是九品,至于低于县级的干部现代属于科级干部,而在古代县级以下属于无品,按现在的话就是临时工,不受体制保护。

按察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名。宋仿唐初刺史制设立,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相当于现代的省级公、检、法机关。由宋代提点刑狱演变而来。

明中叶后开始成为巡抚的属官。清代亦设按察使(通称臬台),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为正三品官。清末改称提法使,简称臬司。

“按察”相当于古代的“陈臬”,因此按察使又叫“臬台”。明朝省级地方官员分为三司,分别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布政使管“民政”,按察使管“刑名”,都指挥使则管“一省军务”。

扩展资料:

按察使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相当于现在的政法委书记,也有部分省组织部部长的工作职能。而政法委书记是代表党委对同级公安部门、检察院、法院、司法部门、国安部门和武警部队的工作行使协调职能。

它既是政法部门,又是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是同级党委加强政法工作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参谋和助手。所已在某种意义上,古代按察使的职能和省政法委书记的只能很类似。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起撤销行中书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除南北两京外,全国共设十三个。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从二品。类似于如今的省长。明宣德以后为加强统治,设置总督、巡抚等官,布政使的地位下降。

明朝各省机构分置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正三品,分领府州县,由中央六部统管,相当于现在的民政厅、财政厅、人事厅的厅长。

提刑按察使司主一省监察司法刑狱,正三品,听命于刑部、督察院,相当于现在的省最高法院院长和检察院检察长。

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主管一省军户卫所,正二品,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

都指挥使、布政使、按察使,互不节制,互不隶属,并称三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按察使

1、太尉:古代中央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御史大夫并为“三公”。汉朝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主席。

2、太守:汉朝官名。郡的最高长官。隋朝以后改叫“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

3、太师、太傅、太保:古代并称“三师”。名义上皇帝的老师。前面加太子的,就是名义上太子的老师。都是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虚衔,有实无权。

4、刺史:是监察御史的官职。御史是监察郡的地方长官,也就是监察太守的。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纪委干部,御史大夫相当于现在的纪委书记,刺史相当于地方检察院院长。

5、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是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员。

6、布政使:分左右布政使两人。掌管行政和财赋,每十年将全省户籍、税役、民数、田数,汇报于户部。相当于财政厅厅长、税务局局长,或是分管财政和税务的副省长。

7、布政司:古代机构名称。全称承宣布政使司,长官为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相当于司法厅),长官为按察使(相当于司法局局长,当时是监管刺史的)。布政司和按察司是巡抚(也叫抚台、巡院)下属的二个司。布政司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厅和税务局。

8、织造:明清于江宁、苏杭各地设专局。纺织业是古代重要的手工业,是重要的经济贸易项目。一般以太监去管理。相当于现在轻工业局局长。

9、道台: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参议,驻守在某一地方,称为守道。察使下设副使、佥事等,可去分巡某一地方,称为巡道。这些官员就叫做道员,道台是对此官职的尊称,道就是一个派出机构。待遇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属副省级(副部级)。

10、知县:县的最高长官,一般指的就是“七品芝麻官”,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11、知州:比知县大。是州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知州有两种,明清分为直隶州(与府平级,现在的地级市,省直辖的市)和散州(与区县平级,现在的县级市,隶属地级市),都称为知州,散州的知州和知县平级,直隶州的知州和知府是平级的。(相当于济南市和章丘市,都称市长,但级别是不同的)

现代官职从股级、科级、处级、厅级、部级到国家***只有6个大等级12个小等级,而古代的等级从品级建立时就有9品18级(9品30阶)。做级别对比时,只好以几个区域品级对齐了。如巡抚对应省级、知府对应厅级、知县对应处级。

内阁相当于国务院: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

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清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掌握,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

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这些宰相相当于政治局常委。

中央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由于部比较少,所以这些堂官相当于副总理兼部长。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相当与中央的直属机构。

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北

京卫戍区,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中央警备团,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

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

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大军区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

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

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

总、外委所属为汛。

行宪机构:

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中纪委,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

地方行政: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省

委书记,布政省长、按察政法委书记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省军区司令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

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省以下有道地委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

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市委书记、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

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委书记、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置同直隶厅。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

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

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清朝官制(总表)文京内官 武京内官 武京外官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国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从二品:部级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副部级减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厅级加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厅级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

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厅级减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副厅级加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副厅级减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县处级加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县处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副处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科级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副科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股级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副股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普通科员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巡抚——省委书记+省长+省军区司令员

布政使——省委副书记+除去负责司法工作以外的所有副省长合一

按察使——省政法委书记+负责司法工作的副省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学政——省教育厅厅长

提督——驻扎于省内的,直属于战区的陆军集团军军长或者海军舰队司令员

以下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全称为观察处置使。

唐前期常由中央不定期派出使者监察州县,名称临时确定,并无定规。中宗神龙二年(706)置十道巡察使,二年一替。景云二年(711)置十道按察使,均非常置。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改置十五道采(一作■)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治所设于所部大郡,职如汉代之刺史,察访地方官政绩。以后,采访使逐渐由朝廷所遣的监察地方的特派员转变为刺史之上的地方行政官。天宝时,在设置节度使的地区,往往为节度使所兼任。安史之乱后,内地增置节度使或防御使。防御使不授旌节,地位较低,常由采访使兼领。采访理州县,防御理军事,既为一人二任,则兼理军民。乾元元年(758)采访处置使改名观察处置使。防御及团练使往往由州刺史兼领,都防御使与都团练使则常由观察使兼领。观察使既无旌节,故地位低于节度使。唐代后期全国渐分至四十余道,大者十余州,小者二三州,重者为节度,次者称观察,并为地方军政长官,其僚属将校略少于节度使。由于观察地位低于节度,故对中央较为顺从,唐后期财赋所出的东南八道多为观察使所领,但也有自观察升格为节度的。

宋于诸州置观察使,无职掌,无定员,亦不驻本州,仅为武臣准备升迁之寄禄官,实系虚衔。辽在不置节度使的州设观察使司,以观察使领本州政务。金代以节镇节度使兼管本管内观察使事,主管本州民政。元代废。民国初年,改清朝之分巡、分守道为观察使,以后改称道尹。

布政使是一省的行政长官,俗称藩台,官阶为从二品。布政使的主要职责是宣达朝廷的政令;征收全省各地赋税,负责财政收支;考核府、县各级官员;管理全省各府户籍、田数等民事内容。从职权上来看,布政使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兼省委组织部部长、财政厅厅长。

按察使是一省的司法长官,俗称臬台,官阶为正三品。按察使的主要职责是考核全省吏治,主官省内的司法、刑狱事务。从职权上来看,按察使相当于今天的司法厅厅长兼公安厅厅长、省检察院检察长、省法院院长。

扩展资料:

布政使职务权力:

承宣政令:布政使承接上级指派的政务、法令宣达到各府、厅、州、县。督促其贯彻实施。

管理属官:布政使管理府、州等各级官员,按期发放俸禄,考核政绩,接得上报督抚。

掌控财赋:布政使负责征收全省各地赋税,负责财政收支。统计全省各府户籍、税役、民数、田数等民事内容。三年宾兴,提调考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政使

在古代官制中,按察使属于文官司法系统。《雍正王朝》里面,胤礽第一次被废,直接原因就是因为他执掌的司法衙门掉了链子,底下的按察使以及刑部堂官都被打通,才会出刘八女、任季安那样的惊天大案。按察使竟能帮助囚犯“移花接木”,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位?

1、按察使的设置与沿革

早在唐宋年间,朝廷就已经设置按察使,均主巡查。唐睿宗改巡察使为按察使,宋仁宗以转运使为按察使。自从辽圣宗命令分路按察刑狱,按察开始主张刑名。

因按察使主刑名,因此被称为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简称“臬司”。忽必烈时将按察使改为廉访司,故后来又称按察使为“廉访”。

到雍正二年,大清各地共设置按察使十八人,分别是:山西、山东、直隶、安徽、江苏、河南、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各一人,唯新疆不设。

1884年,新疆建省,朝廷以新疆镇迪道兼按察使;台湾建省后,朝廷任命台湾道兼按察使。

2、按察使的待遇与职责

按察使为正三品官员,地位在各省布政使之后,合称为“两司”。在清代,按察使是个“肥缺”,一旦坐上此职位,可谓待遇优渥:

每年的正俸130两白银,这个只能当零花钱;

每年的养廉银约8000两,还有各种报销、补贴;

下面府、道官吏的孝敬银子也很可观,当然,按察使每年也要准备一笔预算“孝顺”督抚;

重点案件当事人的钻刺打点可谓多如牛毛;

在官服的穿着上,按察使可以头顶蓝宝石,朝带镂花金圆版,朝服补子为孔雀;

在身份封赠上,按察使的阶称为通议大夫,夫人的命妇称号为淑人,可传承两代,极大地满足了清代读书人光宗耀祖的心理。

按照清代官制,按察使由各省道员、运使升任,遇缺出开列具题。按察使如果升迁,就是各省布政使(本省除外)、大理寺少卿、通政使司副使。关于按察使的职责,《大清会典》有记载:

“掌一省刑名按核之事,振扬风纪,澄清吏治”

具体职责有四:

一、每三年的乡试,由按察使充当监考官;

二、管理全省的邮驿传递事务,保证大清公文传递的顺畅性;

三、每五年一次的“大计”考察外官,按察使需要任考察管。被考察之人如果想拿好评,你懂的;

四、办理全省的刑名案件,勘核词状,管理犯人;凡是重大案件,需要与布政使共同办理,并上报部院;每年的秋后会审,任主稿官。这是按察使最主要的职责,也是其最大的职权,如同比赛中的裁判。

《雍正王朝》中,江夏镇几位大佬就是先买通本省的按察使,利用他们“裁判”的身份,将人犯与供词进行调包,然后结案上报刑部核查,再打通核查“秋决”的堂官。

按察使名义上虽然以刑名和驿传位主要职责,但实际上,省内的一切政务,仍与布政使共同负责,同时参加督抚、两司、学政的政务会议。

提刑按察使司为按察使的衙署,衙门内的机构主要有:经历司、司狱司,照磨所。

在古代,按察使如同一杆秤,如果秉公办案,就会成为当地的“包青天”,但毕竟现实中只是凤毛麟角,更多的都会受到各种利益的左右而做出主观判断。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古代官职大小,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官职大小,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明朝的按察使这一官职是干什么的,几品、古代所有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0969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