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故事简介

儒林外史故事简介,第1张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一批认为“学而优则仕”的学子。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就是为了要考取功名;还有一些贪官污吏,为了搜刮民脂,不惜牺牲百姓,还高谈“三年清知府,十万百花银”等等。

小说从元末明初写起,一直写到明万历四十四年,前后历时约二百四十八年。正文从第二回开始,故事发生在明代成化末年,上距“楔子”约一百二十年;结束于第五十五回“四客”故事,此事发生在万历二十三年,下距“幽榜”二十一年。前后历经一个朝代的兴衰。

扩展资料:

儒林外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很高的,充分显示出了作者观察生活的深入和讽刺的天才。它所接触的面很广,对于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烂,对于满清统治者的残暴和阴险,对于当时士大夫阶级散中科举、追求功名的丑态都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有力的抨击。

吴敬梓所以选取这个主题,是因为满清统治者由于害怕汉人反杭,极力要扑灭人民的民族思想和爱国精神,所以对于读书人除了实行高压政策和恐怖政策——焚毁书籍,大兴文字狱以外,还提倡程朱理学,奖励考据学派,开设博学鸿词科,编纂大部头书籍,以及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藉此来收买人心,笼络士子,统制文化,阻止进步思想的发展和传播,而其中为害最大,流毒最深,收效最著的羁靡政策,就是罪恶的科举制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第一回概括是:故事发生在元末明初,名流王冕是吴敬梓竭力表彰的人物,置之卷首,有以之为士子楷模之意。

王冕的性情品格卓异,杰而不群,率真,爱读书,研究学问,但不谋求做官,言语谨慎,不喜欢攀结权贵,擅长画荷花,孝顺,政治见解高妙。

正面次要人物王冕的母亲和受雇的邻居秦老。为人厚道,见识非凡,支持王冕。尤其是其母亲,看透官场,警戒儿子。

而文中的反面人物危素、时仁,是为官之读书人;而那些胖子啊,胡子,瘦子,他都是乡绅,大都是由科举出身,他们互相攀结,追名逐利,置百姓不顾,反映出,八股科举毒害之深重。

此回书中所出现的各类人物,在小说的正文中,均可寻到他们的同路人,虽然,人物姓名不同,故事情节有异。然而,在反映作品的主题思想上,却是一致的。

人物简介:

王冕出身贫寒,七岁丧父,十岁便辍学给人放牛。东家给的点心钱,他都攒着来买书读。后来,在放牛之际,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靠这门手艺,王冕卖画赚钱补贴家用,孝敬母亲。

王冕天性聪明,不满二十岁,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古今。但也性情孤傲,蔑视权贵,远离富贵功名。知县来请,王冕也不赴约;朝廷征聘王冕做官,他连夜逃到会稽山,在此隐居终老。

王冕是作者在作品中树立的一个标杆,设置的一面镜子,与书中那些被科举制度引入歧途的追名逐利、迂腐固陋之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儒林外史》知识点:

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作品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共56回,它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

3、《儒林外史》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儒生形象,如穷困潦倒、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的腐儒形象周进、范进;八股迷的典型人物马静、鲁编修;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4、《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是全书用白话文写成,善于通过人物言行的白描手法揭示其内心世界,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

5、《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6、在《儒林外史》的序言中,作者认为自己笔下有些人物“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其中不慕富贵以画家王冕为代表,蔑视科举以名贤杜少卿为代表,悠然恬适以学者庄征君为代表;清闲以博士虞育德为代表。

7、对于《儒林外史》的主题,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功名富贵”,二是“公心讽世”,三是“文人命运”。

8、《儒林外史》中的“儒林”是指封建读书人这一群体。

9、整书开首以“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

10、《儒林外史》中,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度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的人是周进。

《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是善于描写人物心理,往往通过同一人物的矛盾言行,展现其虚伪与矫饰,并善于使用带讽刺的夸张手法,描绘人物的过分言行,暴露他们的丑态,又长于以人物与人物作对比。

小说文笔生动,语言洗炼,鲜用土语方言,是国语的文学,善用口语,切合人物身份,语汇丰富传神。

小说反讽主题:

《儒林外史》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并深刻地反映人性,取材于耳闻目见的实际的日常生活,是不朽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扫过去小说中那些神鬼的荒诞,玄虚缥缈的奇谈以及因果轮回的迷信。

书中成功地刻画出许多鲜明概括的反面典型,和一些正面人物,提高女性地位(如第37回)。作者把希望寄托于古代的“纯儒”,有“恋旧”气味。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为中心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范进中举》主人公范进是个仕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本文写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灵魂,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是套在读书人身上的精神枷锁。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

以上就是关于儒林外史故事简介全部的内容,包括:儒林外史故事简介、儒林外史哪一回概括了全文的主旨、《儒林外史》知识点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0839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