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分别是几月份的

春夏秋冬分别是几月份的,第1张

1、春天(即3、4、5月为春季)

春天,又称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立春至立夏期间,含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在北半球的公历为3月~5月,而南半球(如澳大利亚)则是9月下旬~12月下旬。

气象学上以连续5天平均气温在10℃以上为春季的开始。

2、夏天(6、7、8月为夏季)

夏天,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我国习惯将立夏作为夏天的开始,气象学上的夏季要推迟到立夏后25天左右。

古人把农历四、五、六月算作“夏天”;今人把公历6、7,8三个月当作“夏天”。

西方人则普遍称夏至至秋分为夏季。

科学的划分方法是平均温度22℃以上为“夏天”。

3、秋天(9、10、11月为秋季)

秋天,又称秋季,一年四季的第三季,由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北半球为9至11月,南半球为3至5月,天文为秋分到冬至。

气象工作者研究物候学标准是:炎热过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2度以下时就算进入了秋季,低于10度时秋季结束。

4、冬天(12、1、2月为冬季)

冬天,又称冬季。

北半球一年当中最寒冷的季节,其他的为春、夏、秋。

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2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十二”三个月。

扩展资料:

1、春天节气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又名正月节、立春节、岁首、岁旦等。

上古“斗柄指向”法,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现行的“定气法”划分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点。

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2、夏天节气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定气法”以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

3、秋天节气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但立秋时节,江淮一带的天气仍十分炎热。

根据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淮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

4、冬天节气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斗指西北为立冬,太阳黄经为225°,于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

立冬是季节类节气,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

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春天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夏天

按照气象划分法,在气象部门,通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来年2月为冬季。是指地球一年的四个季节,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所产生的结果。

我们的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的同时,也在绕自身的地轴自转,不过地轴并不垂直于公转轨道面,而是有一个23度27角分的倾角。正是因为这个倾角的存在,才会使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扩展资料:

一、四季简介:

在天文上,季节划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位置确定的。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地球上的四季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它影响或者决定地球环境中很多事物的运动节律,尤其是生物适应最为明显。

二、二十四节气:

春季:

2月3--5日交节

[立春(节气),黄经315度];

2月18--20日交节

[雨水(中气),黄经330度];

3月5--7日交节

[惊蛰(节气),黄经345度];

3月20--22日

交节[春分(中气),黄经 0 度];

4月4--6日

交节 [清明(节气),黄经15度];

4月19--21

日交节[谷雨(中气),黄经30度];

夏季:

5月5--7日

交节 [立夏(节气),黄经45度];

5月20--22日

交节[小满(中气),黄经60 度];

6月5--7日

交节 [芒种(节气),黄经75度];

6月21--22日

交节[夏至(中气),黄经90 度];

7月6--8日

交节 [小暑(节气),黄经105度];

7月22--24日

交节[大暑(中气),黄经120度];

秋季:

8月7--9日

交节 [立秋(节气),黄经135度];

8月22--24日

交节[处暑(中气),黄经150度];

9月7--9日

交节 [白露(节气),黄经165度];

9月22--24日

交节[秋分(中气),黄经180度];

10月8--9日

交节 [寒露(节气),黄经195度];

10月23--24

日交节[霜降(中气),黄经210度];

冬季:

11月7--8日

交节 [立冬(节气),黄经225度];

11月22--23日

交节[小雪(中气),黄经240度];

12月6--8日

交节 [大雪(节气),黄经255度];

12月21--23日

交节[冬至(中气),黄经270度];

1月5--7日

交节

[小寒(节气),黄经285度];

1月20--21日

交节 [大寒(中气),黄经300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四季

百度百科-春夏秋冬

天文季节:

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一般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南半球温带地区,则9~11月为春季,12月至次年 2月为夏季,3~5月为秋季,6~8月为冬季。

以天文因子为依据划分的季节。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于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面(即黄道面),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呈规律性地每年循环一次。每年相同的月份,各地大体上出现各固有的气候特征。在温带地区,通常把接受太阳辐射最多,即最炎热的时段称为夏季,接受太阳辐射最少,即最寒冷的时段称为冬季,它们之间的过渡时段称为春季和秋季。中国古代多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而欧洲和北美洲的很多国家则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四季的初日。天文季节虽然有气候意义,却没有把地理和天气的因素考虑在内。

气候季节:

以气候要素的分布状况为依据划分的季节。中国的气候季节最早是由张宝汗(1934)研究的。他在《中国四季之分配》一文中,提出以候(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C为冬季,高于22C为夏季,10~22C之间为春秋过渡季,并划出各地四季的长短。由于10C以上适合于大部分农作物生长,一年中维持在10C以上的时间的长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所以这样划分季节,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除温带的四季外,其他气候带因其气候的特殊性,常采用其他气候要素划分气候季节。在热带和一些亚热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较小,常用降水量或风向的变化来划分季节,故有干季和雨季;东北信风季和西南信风季等。这种划分季节的方法,在南亚次大陆尤为通用。在北非大部分地区,把一年划分为凉季、热季和雨季三个季节。在极地附近,则按日照的状况划分为永昼的夏季和长夜的冬季两个季节。

在地势高亢的青藏高原,冬半年干旱、多大风,夏半年多降水,故全年大体可分为风季(干季)和雨季两个季节。对下垫面不同的其他地区,如海洋和内陆,森林和草原,都因气候不同,而可采取不同的划分季节的标准,以适应当地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天文季节划分法严格按照地球公转位置来决定,而实际的季节不同地区因气候而异。划分四季的方法很多,以下四种为最常见的(以北半球为例):

中国传统以四立为划分四季的起点,立春就是春季的起点,等等。 西方以二分二至为划分四季的起点,春分是春季的起点,等等。 以气候本身的标准──候温(五日的平均气温)划分 夏季──候平均气温在22 °C以上的连续时期。 冬季──候平均气温在10 °C以下的连续时期。 春季和秋季──介于10 ~22 °C之间的时期。

按照以上观点,全球共存在6种季节组合类型:

全年皆夏(全年各月平均气温都在22 °C以上,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地区); 全年皆冬(全年各月平均气温都在10 °C以下,主要分布于两极地区); 长夏无冬(全年不存在平均气温在10 °C以下的月份,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 长冬无夏(全年不存在平均气温在22 °C以上的月份,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附近); 四季分明(主要分布于中纬度地区的大陆上,以中国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最为典型); 四季如春(全年各月平均气温都在10 ~22 °C之间,主要分布于低纬度的高原地区,以及中纬度地区的海洋上)。 现今通用以天文季节与气候季节相结合来划分四季。 即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问题一:从几月到几月才算冬天? 冬天在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2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十二三个月。

冬季是部分地区一年四季中的第四季,由于天气转冷(赤道地区除外),在很多地区都意味着沉寂和冷清。生物在寒冷来袭的时候会减少生命活动,很多植物会落叶,动物会休眠,有的称作冬眠。候鸟会飞到较为温暖的地方过冬。在南北半球所处的时间不同。在南半球,冬季在6、7、8月份;在北半球,冬季在12、1、2月份。在中国,冬季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西方人则普遍称冬至至春分为冬季。从气候学上讲,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摄氏度算作冬季。

问题二:冬天是几月份到几月份? 从11月份到次年的3月份差不多

问题三:什么时候是冬天 几月份到几月份 立冬开始就是冬天了,到大寒结束,十一月到二月

问题四:真正的冬天是几月份开始的。 这个说法是不一样的,我国传统意义上说冬天是立冬以后,也就是十一月七日之后。按照地理上的划分,冬季指的是十二月到二月份。气象学上的划分,只要连续五天的日平均气温低于十度就是冬季。而在现实中,南北方进入秋季的时间是参差不齐的,还要适具体的情况而定。一般来说,立冬以后,北方大部分地区就会进入冬季,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相对晚一下。华南的一部分地区例如广东,广西,台湾海南等是没有冬天的。

问题五:2015年冬天是从几月到几月一共有几个月 从2015年11月8日(立冬)到2016年2月3日(立春前一天),跨越四个月,历时三个月。

问题六:冬天是几月到几月? 划分四季有好几种分法。

从气象学上划分,要看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以这个平均值划分季节。例如夏季的划分是连续5天平均气温不低于22摄氏度;

从天文学上划分,要看太阳在黄道上经过了哪一点。黄道上有二十四海气想对应的点,当太阳经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点时就对应四季的来临,一般太阳过立春点在2月初,立夏点在5月初,立秋点在8月初,立冬点在11月初。

问题七:冬天是几月 冬天也说冬季,一年当中最寒冷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当年12月到下年2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即农历十、十一、十二月。

问题八:几月几日是冬天 立冬期间,汉族民间以冬至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问题九:冬季包括哪几个月 农历10月为孟冬,11月为仲冬,12月为季冬,并将3个月份合称“三冬”,用以代指冬季

以上就是关于春夏秋冬分别是几月份的全部的内容,包括:春夏秋冬分别是几月份的、春夏秋冬分别是哪几个月、请问,哪几个月是春天哪几个月是夏天哪几个月是秋天哪几个月是冬天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0710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