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的花芽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qqpc2023-05-05  24

草莓花芽的形成是有一定规律的。由草莓的营养生长点转化成花芽的过程称为花芽分化。从外部组织结构上来看(图3-6),在生长点未分化花芽以前,顶芽生长点呈扁平状,被叶原基紧紧包被着,并不断地分化出新的叶原基,维管束呈平缓状。从营养生长点到花芽的形成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图3-6 草莓花芽分化过程

1生长锥 2叶原基 3维管束 4顶花原基 5萼片原基 6花瓣原基 7雄蕊原基 8雌蕊原基 9茸毛 10侧芽(引自郝保春主编《草莓生产技术大全》,2000)

(1)开始分化期 生长点冲破叶原基的包被而突起,呈圆球状,维管束也呈弧形,生长点不再分化叶原基。

(2)花序分化期 生长点中间下陷,边缘突起,即为第一花序原基,随后由此产生出数个单花。在其下方的第一叶腋中可见一突起,为第一侧芽原基,以后由此代替主芽发育成第二花序。

(3)单花分化期 首先顶芽边缘产生突起,即为萼片原基,然后在萼片原基内层出现花瓣原基,花瓣原基内层产生雄蕊原基;最后顶花芽中间下陷,并出现许多突起,为雌蕊原基,到此一朵花分化完成。

温度和日照是影响草莓花芽分化的主要因素。低温、短日照对诱导花芽分化有交互作用。据试验,8小时日照条件下,在10~20℃的温度范围内都能进行花芽分化;当温度达到17~24℃时,只有在8~12小时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形成花芽。另外,草莓的花芽分化不仅与低温、短日照有关,还与低温、短日照处理时间的长短有关。据试验,在8小时短日照下,只给予8天以下的处理,不论温度高低,均不能分化花芽;在9℃的温度、16小时的日照条件下,经20天的处理也能分化花芽;当温度低于5℃时,草莓就会进入休眠状态而不能进行花芽分化。温度达30℃时,不论日照长短,草莓都不能进行花芽分化。花芽的形成还与光照强度有关,据试验,气温在17℃时,光照强度影响不大,任何光强都不会进行花芽分化;14℃时,800~1200勒克斯也不分化;10℃时给予1200勒克斯的光照强度,不少植株就可成花,此时日照长度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在14℃、400勒克斯和6~10℃、800勒克斯时,均增加了单株花数,以400勒克斯、14℃时单株花数最多。在露地栽培条件下,夏末秋初,日照已在12小时以下,影响花芽分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高温有延缓花芽分化的作用,低温可促进花芽的形成。

草莓花芽的开始分化期与地理纬度有一定的关系,高纬度地区,花芽分化期早,低纬度地区,花芽分化期推迟。在北京、河北保定、山东等地区约在9月中旬左右草莓进入花芽分化期。早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花芽开始分化和停止分化时间均提早10天左右。花芽分化进展最快的,越冬前雌蕊原基已出现;有些侧芽及侧芽分枝的花芽,当年未完成分化,在翌年春可继续进行,但春季分化的花芽质量差,开花晚,果实小,品质差,利用价值低,应尽早摘除。

氮素对花芽分化也有着重要影响。苗期或花芽分化前如施氮肥过多,容易造成植株生长过旺,花芽不易分化或推迟分化时期;但如果苗期不施氮肥或施肥过少,秧苗过于衰弱也不能形成花芽。因此,在草莓苗期要有充足的营养,使其长成大苗、壮苗,在花芽分化前,要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使其尽早分化花芽。

激素对花芽分化也有重要作用。赤霉素对草莓花芽分化有抑制作用。试验表明,在短日照条件下,赤霉素浓度越高,花芽分化越少。50毫克/千克以上的浓度则不分化花芽;相反,赤霉素可促进匍匐茎的发生和生长,且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脱落酸有促进花芽分化的作用。

草莓的果实为聚合果(图3-11),是由一朵花中多数离生雌蕊聚生在肉质花托上发育而成的。植物学上称为假果,因其柔软多汁,栽培学上又称为浆果。食用部分为肉质的花托,花托上着生许多由离生雌蕊受精后形成的小瘦果,通常称为“种子”。瘦果在花托表面嵌入的深度因品种而不同,有与表面平、凸出表面和凹入表面3种,一般瘦果凸出果面的品种较耐贮运。从果实的内部结构来看,果实的中心部位为花托的髓部,髓部的大小、充实或空心状况,因品种不同而异。髓部向外是花托的皮层,中间以中柱为界相隔,髓部有维管束与嵌在皮层内的种子相连。

图3-11 草莓果实纵剖面

(引自马鸿翔等主编《南方草莓高效益栽培》,2001)

草莓果实的形状因品种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常见果形有圆形、圆锥形、扁圆形、楔形、扇形等。果肉多为红色、粉红或橘红色。果实的大小也因品种而异,一般品种为15~30克,大果型品种(如童子1号)最大果重可超过100克。在同一花序中以第一级序果最大,以后随着花序级次的增高,果实变小。

草莓果实的生长是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体积增大来完成的。果实髓部细胞的分裂一直可延续果实的整个生长期,但分裂速度缓慢,当髓部细胞分裂与果个增大失去平衡时,髓部容易形成空心。草莓果实中的皮层细胞的分裂时期是从现蕾期开始到开花期结束,落花后细胞数量不再增加(图3-12)。此后果实的生长主要是细胞体积的增大。据调查,草莓露地栽培时(品种为鲁宾逊)开花后15天生长缓慢,以后的10天生长最快,平均每天增长2克左右,白熟果以后果实生长再次减慢,开花后约32天果实成熟。

图3-12 果实细胞数增长曲线

(引自马鸿翔等主编《南方草莓高效益栽培》,2001)

草莓从开花到果实成熟所需要的天数,因品种、栽培方式和气候条件不同而有差异。但一般规律为,在保护地内栽培条件下,冬天成熟慢,约需50~60天,秋天和早春可缩短到45天左右,而春末夏初露地栽培时,在适温下开花后30~35天即可成熟。

草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到完全成熟,果实中的内含物也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含糖量不断增加,含酸量在未熟果中含量较高,而随着果实的成熟含量逐渐减少,糖酸比增加。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也随着果实的不断发育逐渐增加,到完熟期前达最高峰,以后随着成熟度的增加又逐渐下降。果胶的含量也随草莓果实的成熟而变化,一般水溶性果胶随果实的发育而增加,至着色期达到最高含量,到采收期又有所减少。磷酸可溶性果胶(不溶于水的果胶)在成熟期无大的变化,而盐酸可溶性果胶(含有原果胶)却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而减少。因此,全果胶含量越接近成熟含量越少。草莓果实成熟时,果实中果胶的含量,一般全果胶为037%~052%,可溶性果胶为019%~026%,不溶性果胶为015%~027%。不同品种或不同成熟度的果实中其比率有所不同。

果实成熟时散发的香气是由多种挥发性物质组成的,大约有150种左右。主要成分为醇类、酯类和醛类等物质,但品种间差异很大。果实完全成熟时,这些芳香物质的含量达到最高,使果实芳香浓郁。

草莓坐果后,果实的颜色由绿色转为白色(白熟期),在白熟期果实中不含花青苷,进入开始着色期后,花青苷含量急剧增加,最终果实达到品种特有的色泽。

16世纪初在欧洲开始人工栽植野生草莓,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草莓。最开始是法国等西欧国家栽培欧洲原产的野生种草莓,这种野生草莓果实果小质差,口味酸涩。在1714年荷兰人从南美洲引进了智利草莓,随后又从北美洲引进了深红草莓,通过相互自然杂交在其后几十年内形成了众多的自然杂交品种。

草莓的生长过程有萌芽期、现蕾期、结果期、休眠期。

1、萌芽期

草莓苗种入土壤时,将环境温度稳定在5度左右,就能缓苗成功并进入生长期,此时的根系逐渐扎根生长,等到一周后就会长出新的枝叶,积攒养分的同时,随着温度的生长延伸生长。

2、现蕾期

草莓苗生长25-30天时,新生茎长出3片新叶,花序会在第4叶片的叶鞘中生长,花梗长出后露出整个花序,这个阶段就是草莓的现蕾期,从长出花蕾到开放大约需要15天左右,花期的时间持续20天。

3、结果期

草莓在花期时根茎会暂停延伸生长,并且逐渐变黄,花朵凋谢后进入浆果的生长期,从开花到长出果实需要30天左右的时间,不同品种和地区的结果时间不同,南方地区早于北方地区。

4、休眠期

草莓果实采收结束后,花芽会继续分化,茎干上会长出新的顶芽,此时的环境温度在15-20度之间,等待顶芽完全长出,温度下降后,露地栽种的草莓会在10-11月进入休眠期,等待春季回暖后再次生长。

生长习性

草莓喜温凉气候,草莓根系生长温度5-30℃,适温15-22℃,茎叶生长适温为20-30℃,芽在-15-10℃发生冻害,花芽分化期温度须保持5-15℃,开花结果期4-40℃。草莓越夏时,气温高于30℃并且日照强时,需采取遮荫措施。

草莓为喜光植物,但又有较强的耐荫性。光强时植株矮壮、果小、色深、品质好。中等光照、果大、色淡、含糖低,采收期较长;光照过弱不利草莓生长。

草莓根系分布浅、蒸腾量大,对水分要求严格,但不同生长期。草莓对水分的要求又稍有不同。早春和开花期,草莓需要衣分直小低于土壤最大持水量的70%。

果实生长和成熟期需求最多,达80%以上,采收之后,抽出匍匐茎和发新不定根,也需土壤含水量不低于70%,秋季是植株积累营养和花芽形成期,土壤水分也不得低于60%,草莓不耐涝,要求土壤有良好通透性,注意田间雨季排水。

以上就是关于草莓的花芽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全部的内容,包括:草莓的花芽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草莓果实是如何生长发育的、世界上的第一颗草莓是怎么长出来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0710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