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的来历 秦始皇兵马俑的来历

氤氲怎么读2023-05-05  286

1、古代有殉葬的制度,奴隶主死后会有陪葬的物品和殉葬的人畜,凸显生前墓主人的尊贵地位。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形状的殉葬品。

2、众所周知,秦人有好勇尚武之风,而秦国正是用武力征服了六国,所以秦始皇希望自己死后仍然能拥有强大的“秦之锐士”,这就是这些秦始皇兵马俑的由来。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亟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部之间,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撞,工程十分艰难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都城的皇城和宫城内城略呈方形,周长3890米,除北面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外城为长方 形,周长6294米,四面各开一门陵家位置在陵园南部

秦始皇兵马桶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l 500米处昔日,这里是一片坟地,当地农民在掘墓时曾发现有像人一样的东西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 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桶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秦始皇兵马桶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捅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文化遗产

世界最大帝陵之一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实际上它是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

世界第八个奇迹 外国元首、学者参观秦俑博物馆后认为,秦俑坑的发现,不仅在我国,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可以说是世界第八个奇迹,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公认它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秦始皇兵马俑是为秦始皇制成的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秦始皇自13岁即位,就开始在骊山修建大型奢华陵墓。全国各地的精兵巧匠参与了这场浩大的工程,有72万人被征募参与了陵墓的修建。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闻名遐迩。每个陶俑都具有独特的风格与迥异的武器配备。事实上,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之宏大远超大家想象,这点从其修建时间便可见一斑: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246年,修建时间共持续37年。

一般认为始于1974年临潼西杨村农民打井。但考古发掘表明,此前历史时期曾有许多次机会,人们以不同的形式遇到过兵马俑的碎片。有考古专家将这些陶片拼接成陶俑并且认识到这是为秦始皇陵陪葬的军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现兵马俑。

扩展资料:

人殉是伴随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隶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项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度 [9]  。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阳殷墟工陵区内,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杀殉的多达五千余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绝。到了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时代动荡,人殉复燃。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秦献公元年(前384年),“止从死”,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

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

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兵马俑

兵马俑形态各异,真人大小,有可能比当时的秦人还要高,但其实,兵马俑可以说是半个流水线一样生产出来的。

人脸识别系统

研究员挑选了30只耳朵,比较他们的不同,结果发现每只耳朵都不同。又有外国学者利用人脸辨别系统,这种系统可以每秒识别近一百万张脸,然后对100尊兵马俑进行了面部识别,最后证明,他们每一个确实是拥有独一无二的长相。

在先秦时人殉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后来慢慢的受礼教观念的影响,开始用俑代替人殉,但无论是在秦始皇之前还是在他之后的陶俑尺寸都是比较小的,只有秦始皇使用的是真人大小的兵马俑。兵马俑的身高在18左右,按照秦的度量衡1尺=231厘米,7尺男儿也不过是160cm多点,所以,有可能秦始皇的兵马俑是比真人还要高的。

秦始皇兵马俑共有8000尊左右,在这些兵马俑的身上共发现87个工匠者的姓名,署名并不是为了扬名,而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完成制作后,会有监工来检验这些完成的兵马俑,如果做的不好,就要重做,制作者还有可能受到刑罚。

8000尊兵马俑,87位师傅,要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秦始皇陵修建了11年),所以考古人员推测是用了模制的方法完成,但后来考古人员在未完成的兵马俑躯体上发现了泥条盘旋而上的痕迹,这就说明,兵马俑的躯体完全是手工制作的,用的是“泥条盘筑法”。现代人用“泥条盘筑法”复制了一尊兵马俑,结果一尊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

但兵马俑的四肢应该是用的模制法,并且,像流水线一样,有的制作躯体,有的制作四肢,有的制作头部,然后在拼装组合,然后再作精细的雕刻。这样每一尊兵马俑就都是不一样的。考古人员推测,这87位工匠,每个工匠再带10个左右的学徒,这样,每个队一个月完成1尊,一年就可以完成8712=尊。这样8000尊兵马俑是可以在10年内完成的。

并且,在用“泥条盘筑法”制作兵马俑时,环境的温度必须维持在20度左右才能完成,不然中途厚重的兵马俑就塌了(一个有300斤左右)。所以,这些兵马俑应该是在窑洞里完成制作的。

此外,兵马俑在出土时是有颜色的。不单有颜色,还有点五彩缤纷,只是在接触空气后迅速的挥发脱落了。兵马俑的颜料外还涂有漆,这样能保护颜色。据统计,每棵树只能采收约10g左右的漆,1尊兵马俑使用的漆量是25棵漆树,8000尊则需要20万棵漆树。确实是有点劳民伤财了。之前看过一个问题是问,目前发掘的墓哪个墓葬陪葬品最多,有人说是海昏侯墓,其实应该是秦始皇陵,要知道秦始皇陵目前只是发掘了一部分。

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

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开。

扩展资料:

制作工艺

兵马俑大部分是采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每一道工序中,都有不同的分工,都有一套严格的工作系统。

艺术特色

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从他们的装束、神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总体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兵马俑

兵马俑

兵马俑(Terracotta Army;Terra-cotta Figures;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4]  。先后已有200多位国家***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兵马俑的来历

兵马俑的制作工匠是处于秦帝国社会下层的一批陶工。这些陶工有的来自宫廷的制陶作坊,有的来自地方的制陶作坊。从陶俑身上发现的陶工名有80个,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陶工。

在陶俑、陶马身上打印或刻划陶工名,源于战国中期秦国的“物勒工名”制度,是秦国政府管理官府手工业、保证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督工匠生产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运用于秦陵兵马俑的制作上,一方面加强了对工匠的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

在出土的陶俑、陶马身上的一些隐蔽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些刻划或戳印文字。字数很少,一般只有2个字,最多的一件有11个字;陶文除了编号外,都是陶工名。这些陶工名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在人名前带“官”字的,简称作宫字类;二是在人名前带“右”字或“大”字的,省称作右字和大字类;三是人名前带一地方名的;四是只有人名的,人名多数仅有—二个字,个别的为三个字。在上述四类陶工中,第一、二类是来自中央官府制陶作坊的陶工;第三类是来自地方制陶手工业作坊的陶工;第四类因文字过于简略,而对其来源尚难作出判断。

官署作坊工匠

宫字类陶工的名字均发现于陶俑身上,陶马身上尚未发现,而且多在陶俑衣服下摆底部的隐蔽处,少数在衣角或腿上,目前共发现87件,其中印文75件,刻文12件。这些陶文的字体均为小篆,戳印的文字比较规整,为阳文,大多数四周有边栏,字与字之间没有界格,字的排列绝大多数是由左向右横排;刻划的文字较草率,文字排列顺序不一,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横排,或上下竖排。

民间作坊工匠

在陶俑身上,还发现了一些在人名前加地名的陶文。已发现的地名有咸阳、栎阳、临晋、安邑等。其中以带有“成阳”的陶文最多,其余三地各一件。带有地名的陶文均为刻文,多在陶俑上身的隐蔽处,字迹比较草率。经过统计可以看出,来自咸阳的陶工有衣、危、野、赐、午、笥、高、秸、庆、处、行、路、敬、文忌、木等19人,说明当时的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阳,为修建秦始皇帝陵征调了大批优秀的陶工,成为秦陵修建大军的主力。

来自宫廷的陶工和来自地方的陶,在陶俑的制作上,存在着陶俑体型塑造、头型、面型、五官刻划方式等技艺技法上的差异,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艺术创作上的差别。

以上就是关于兵马俑的来历 秦始皇兵马俑的来历全部的内容,包括:兵马俑的来历 秦始皇兵马俑的来历、兵马俑有哪些历史典故、秦始皇兵马俑的由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0710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