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第1张

知识点:

1、感知余数和有余数除法

10÷3=3(人)……1(支)  1是余数                10÷3=3……1  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余数是指平均分后剩余的部分

这样的算式叫作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注意:在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时,要在商后写“……” ,再写余数。余数是总数中的一部分,所以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总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时正好分完,有时会有剩余。如果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部分就是余数,这样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表示为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口诀: 平均分时有剩余,剩几余数就是几                  余数写在商后面,6个小点来连接

2、掌握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12÷4=3(个)                                                  13÷4=3(个)……1(根)                                14÷4=3(个)……1(根)                              15÷4=3(个)……1(根)                                16÷4=4(个)

(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表示平均分后剩下的,如果余数大于等于除数,说明还可以继续分,因此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试商原理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写除法竖式计算的步骤

  (商要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的理由:          假如是12÷4,表示12个一除以4得到3个一,3应该写在个位上。 假如是120÷4,表示12个十除以4等于3个十,3应该写在十位上)来自    A_thinker

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积,所得的差为余数,余数与上面的数位对齐,写在横线的下面。

          12÷5=2(盘)……2(个)

试商:根据“三五十五”可知,12里面最多有2个5,2×5=10,12–10=2,因此12里面最多有2个5还余2,即12÷5=2(盘)……2(个)

 除法横式计算法:

1、首先:看被除数是否是除数的整十倍数(如10倍,20倍,30倍);若是,则直接写出除式。例如:50÷5=10。

2、若被除数不是除的的整十倍数,分拆被除数,折分成除数的整十倍数与另一个数的和;

3、计算:分拆出来的两个数分别与除数相除,然后合并商得出结果;

例如:71÷4= (71里可以分出4的10倍40来,所以把71分成40和31)

想:40÷4=10

31÷4=73

所以71÷4=173(注意最后两个分拆算式的结果“商”要合并,有余数的话余数要写上,不要遗漏)

特例:53÷5= (53里可以分出除数“5”的10倍“50”来,所以把53分成50和3)

想:50÷5=10

3÷5=03(因为3不能被5除,说明“3”是剩下的,所以商是“0”余数是“3”)

所以:53÷5=103

除法概念除法是四则运算之一。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若ab=c(b≠0),用积数c和因数b来求另一个因数a的运算就是除法,写作c÷b,读作c除以b(或b除c)。其中,c叫做被除数,b叫做除数,运算的结果a叫做商。

如在10÷5中,被除数为10,除数为5,商为2。在代数式的书写中,也可以将a÷b简单写作分数形式a/b。大部分的非英语语言中,c/b还可写成c : b。英语中冒号的用法请参照比例。

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要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商不变性质: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非零自然数,商既不变。

一般都是叫做省略号余数其中的六个点有双重作用,第一个作为省略号表示商数的小数部分有所省略,只书写了。整商或部分商

第二个做到服务也就是引导服务。前置连接符是一种前置型连接符号,用于连接后面的余数。

以上就是关于有余数的除法全部的内容,包括: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横式6个点哪个数学家写的、有余数除法中的省略号的名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0697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