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圈环流 的成因

恩裳2023-05-05  18

如果光有太阳照射赤道,那么赤道热,两级冷,形成单圈环流;加入地球转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赤道到极地的气流在中纬度就已经完全偏转为纬向,并堆积下沉,于是形成了副热带高压,而极低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之间会产生一个低压,三圈环流由此产生。

有什么问题可以继续问我,我尽量让你容易理解。

赤道上受热上升的空气自高空流向高纬,起初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很小,空气基本上是顺着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沿经圈运行的。随着纬度的增加,地转偏向力作用逐渐增大,气流就逐渐向纬圈方向偏转,到30°

N附近,地转偏向力增大到与气压梯度力相等,这时在北半球的气流几乎成沿纬圈方向的西风,它阻碍气流向极地流动。故气流在30°N上空堆积并下沉,使低层产生一个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带,赤道则因空气上升形成赤道低压带,这就导致空气从副热带高压带分别流向赤道和高纬地区。其中流向赤道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成为东北风,在南半球成为东南风,分别称为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这两支信风到赤道附近辐合,补偿了赤道上空流出的空气,于是热带地区上下层气流构成了第一环流圈,称信风环流圈或热带环流圈。

极地寒冷、空气密度大,地面气压高,形成极地高压带。在北半球空气从极地高压区流出并向右偏转成为偏东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北上时亦向右偏转,成为中纬度低层的偏西风。这两支气流在60°

N附近汇合,暖空气被冷空气抬升,从高空分别流向极地和副热带。在纬度60°N附近,由于气流流出,低层形成副极地低压带。流向极地的气流与下层从极地流向低纬的气流构成极地环流圈,这是第二环流圈

自高空流向副热带处的气流与地面由副热带高压带向高纬流动的气流构成中纬度环流圈,这是第三环流圈

只受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影响所形成的环流圈,称为三圈环流。它是大气环流的理想模式。由于下垫面条件不同,三圈环流的模式很容易被打破,形成季风、海陆风、山谷风、焚风和峡谷风等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时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之间。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夏至时,气压带和风带比春分时北移5°左右。这时的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赤道与北纬10°之间;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间很短,低气压带来不及形成,所以赤道低气压带不可能移到北回归线附近。但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可以一直吹到赤道,甚至有一部分可越过赤道,吹送到北半球,并偏转成西南风。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又逐渐南移至赤道;从秋分到冬至、又南移到南回归线。这时地面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比秋分时一般南移5°左右,比夏至时南移10°左右。例如,赤道低气压带这时已南移至赤道与南纬10°之间,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可一直吹送到赤道,并有一部分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由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所以在南北纬5°—15°、35°—45°、60°—70°之间的地带便成为风带的过渡地带。

以北半球为例

①太阳辐射纬度分布由赤道向两极递减,造成赤道上升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

②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在北纬30°堆积下沉至地表,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环流

其他以此类推

总结:太阳辐射(气压)和地转偏向力造成

赤道上受热上升的空气自高空流向高纬,起初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很小,空气基本上是顺着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沿经圈运行的。随着纬度的增加,地转偏向力作用逐渐增大,气流就逐渐向纬圈方向偏转,到30°n附近,地转偏向力增大到与气压梯度力相等,这时在北半球的气流几乎成沿纬圈方向的西风,它阻碍气流向极地流动。故气流在30°n上空堆积并下沉,使低层产生一个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带,赤道则因空气上升形成赤道低压带,这就导致空气从副热带高压带分别流向赤道和高纬地区。其中流向赤道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成为东北风,在南半球成为东南风,分别称为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这两支信风到赤道附近辐合,补偿了赤道上空流出的空气,于是热带地区上下层气流构成了第一环流圈,称信风环流圈或热带环流圈。

极地寒冷、空气密度大,地面气压高,形成极地高压带。在北半球空气从极地高压区流出并向右偏转成为偏东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北上时亦向右偏转,成为中纬度低层的偏西风。这两支气流在60°n附近汇合,暖空气被冷空气抬升,从高空分别流向极地和副热带。在纬度60°n附近,由于气流流出,低层形成副极地低压带。流向极地的气流与下层从极地流向低纬的气流构成极地环流圈,这是第二环流圈

自高空流向副热带处的气流与地面由副热带高压带向高纬流动的气流构成中纬度环流圈,这是第三环流圈

只受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影响所形成的环流圈,称为三圈环流。它是大气环流的理想模式。由于下垫面条件不同,三圈环流的模式很容易被打破,形成季风、海陆风、山谷风、焚风和峡谷风等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时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之间。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夏至时,气压带和风带比春分时北移5°左右。这时的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赤道与北纬10°之间;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间很短,低气压带来不及形成,所以赤道低气压带不可能移到北回归线附近。但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可以一直吹到赤道,甚至有一部分可越过赤道,吹送到北半球,并偏转成西南风。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又逐渐南移至赤道;从秋分到冬至、又南移到南回归线。这时地面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比秋分时一般南移5°左右,比夏至时南移10°左右。例如,赤道低气压带这时已南移至赤道与南纬10°之间,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可一直吹送到赤道,并有一部分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由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所以在南北纬5°—15°、35°—45°、60°—70°之间的地带便成为风带的过渡地带。

三圈环流:为了简化研究,地理学中假设大气均匀的在地表运动,将大气运动分为三圈环流(指一个半球)

1)低纬环流

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 水平气压梯度力 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又受 地转偏向力 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压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

2) 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行星风系:

又称“行星风带” 在不计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的影响下,大气低层盛行风带的总称

行星风系表现为:在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带之间的低纬度盛行信风,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带,南半球为东南信风带,两信风带之间是赤道低压带;在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中纬度为盛行西风带;在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的高纬度盛行极地偏东风,北半球为东北风带,南半球为东南风带。

以上就是关于三圈环流 的成因全部的内容,包括:三圈环流 的成因、三圈环流是怎么形成的与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原理 、三圈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0515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