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有夜光虫病如何处理

南美白对虾有夜光虫病如何处理,第1张

你说的是南美白对虾萤光病撒!!  I、 细菌性荧光

病原:发光弧菌引起的荧光病

症状:镜检体内有大量弧菌,对虾被侵袭时,在鳃、头、胸部、腹部的腹面发出荧光,严重时虾体全身发荧光。病虾摄食减少或不摄食,触须断裂,反应迟钝,缓慢由于水池浅水处。

防治方法:①水体消毒:二溴海因02ppm全池泼洒,如病情严重,第一次用药后两到三天再用一次。②内服抗菌药物:虾康宝05%、鱼虾5号01%、鱼虾病毒灵2号1%、Vc脂02%。

II、夜光藻荧光病

病原:夜光藻

症状:在水的上层集中,在夜间看到池水中类似点点星光的荧光。虾体不发光。病虾游动缓慢,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或不摄食,呼吸困难,常在水面无方向的漫游或在池边浅水处不动,最后窒息死亡。

防治方法:①全池泼洒农康宝1号02ppm,三天后使用池底改良活化素20kg/亩米+复合芽孢杆菌250ml/亩米。②内服:鱼虾5号01%、虾蟹脱壳素01%、虾康宝05%、Vc脂02%、抗病毒口服液05%、营养素08%。

赤潮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赤潮虽然自古就有,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

赤潮不仅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使海域一度成为死海;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这些毒素被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如果人类再食用这些生物,则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赤潮究竟是一种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现象,还是人为污染造成的,至今尚无定论。但根据大量调查研究发现,赤潮发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海域水体高营养化;

②某些特殊物质参与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脱氧核糖核酸;

③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因浮游生物的兴盛,海水呈现一片铁锈红色而得名。这种使海水变色的浮游生物,主要是繁殖力极强的海藻,其他的还有极微小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各类鞭旋虫等。赤潮的海水都有臭味,因而也被渔农们俗称为“臭水”。它主要会使水体变粘稠,附着在鱼虾表皮和鳃上,导致鱼虾呼吸困难而死亡;许多赤潮生物还有较大毒性,因此它对海洋捕捞业、养殖业的危害极大。

引发赤潮的内因是海域水体本身富营养化,外因则是适宜的水温和气候条件等。专家们指出,近年来从长江口到浙江沿海海域污染严重,每年有数以亿吨计的污水排入东海;近年海水养殖业又有较大发展,大量网箱养殖中残余饵料和鱼类排泄物也沉积水体。这些污染沉积物含有丰富的氮和磷,导致海水富营养化,极易诱发赤潮。养殖区海域更易发生小范围赤潮。

最近东海海域出现大规模赤潮,与近期持续高温天气有关。预防的最根本方法是管理好水质,必须严格控制好入海物质的污染物含量。对于海水养殖者来说,就有个科学养殖的问题。 在养殖海域,要密切注意对水质的监测,一旦发现有赤潮侵袭或发生的苗头,就得减少投饵量,使养殖水产品减少活动量;同时撒播粘土,也可用重铁盐、硫酸铜等来减少或杀灭一定量的赤潮生物。如已发生赤潮,则应迅速将网箱转移到安全水域,或用薄膜阻隔赤潮水体进入。

赤潮一般可分为有毒赤潮与无毒赤潮两类。有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毒素或能分泌出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有毒赤潮一旦形成,可对赤潮区的生态系统、海洋渔业、海洋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无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不含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无毒赤潮对海洋生态、海洋环境、海洋渔业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但基本不产生毒害作用。

荧光海实际上是一种生物发光现象。所谓生物发光现象,是指生物通过体内的一定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而释放的过程。

海水中能够发光的生物种类相当多样,从单细胞的甲藻类,到腔肠动物诸如发光水母、环节动物如海生多毛类、软体动物如各种发光头足类、以至于节肢动物的磷虾和海萤等。从大连这次“荧光海滩”现象来看,可以排除体型较大水母和头足类,而海萤等节肢动物无法产生如此强烈的荧光,因此最有可能的是甲藻类单细胞生物繁殖所致。

甲藻是一类非常原始的单细胞藻类,它的很多特征介于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和属于真核生物的原生生物之间,目前普遍将其归为双鞭毛藻类。甲藻是躯体通常被纤维素质的甲板覆盖,在甲板间形成的沟里具有2-3条鞭毛,藻体依靠这些鞭毛得以在水中游动和摄食。

甲藻中的许多种类可以发光,我国沿海最为常见的是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也包括其他如膝沟藻(Gonyaulax spp)等种类。夜光虫是甲藻中形态较为特殊的一类,其藻体没有甲板包被,藻体较大,通常缺乏叶绿体,多依靠其鞭毛摄食原核生物或其他藻类为食。

对于甲藻来说,这种生物发光现象可能是一种防御措施。当被以它为食的浮游动物等捕食者扰动时,发出的荧光能够吸引感官更敏锐的鱼类等更高营养级捕食者,从而驱离其直接捕食者。

而对于人类来说,甲藻类形成的“荧光海滩”景色虽具有观赏价值,但它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值得人们提高警惕。这是由于以夜光虫为代表的甲藻类大量繁殖,以至于出现很强的荧光现象,表明这一地区海水内诸如磷、钾、铁等营养因子含量上升,使得甲藻作为食物的细菌、蓝细菌和单细胞藻类数量增加。

这是海水富营养化的先兆之一。如果进一步发展,有可能造成甲藻的爆发性增长,从而形成赤潮。甲藻类是我国近海赤潮最主要的藻类组成。其大量的繁殖、死亡和分解,会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氧气,造成其他海洋生物窒息死亡,严重威胁海水养殖产业。同时,甲藻等在生长过程中会合成多种毒素如短裸甲藻毒素(BTX)等,这些毒素可通过富集作用累积在贝类等海产体内,造成食品安全风险增加。

扩展资料:

荧光素是一类小分子物质,它能作为底物和荧光素酶结合,结合后荧光素酶则使用ATP使得荧光素释放荧光,完成化学能向光能的转化。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夜光虫的发光机理,在于受到外界刺激后,藻体内液泡膜上可产生类似动物神经细胞膜动作电位的电化学变化,这种变化使得液泡膜上对电压敏感的质子通道开放,使液泡内的质子可以进入液泡膜上称为闪光体(scintillons)的小囊内,激活其中含有的荧光素酶,从而产生荧光。其他类型的甲藻也可能具有类似的发光机制。

因此,对于“荧光海滩”的出现,相关部门应加强水质监测,查明发生原因,并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做好相应准备夜光虫得名于其受刺激后能够发光的特性。夜光虫发光源于其细胞内的荧光素-荧光素酶反应。

夜明珠是一种萤石矿物,发光原因是与它含有稀土元素有关,是矿物内有关的电子移动所致。

“夜明珠”是在黑暗中,人眼能明视的,天然的、能自行发光的珠宝。夜明珠是一种稀有的宝石,古称“随珠”、“悬珠”、“垂棘”、“明月珠”等。通常情况下所说的夜明珠是指荧光石、夜光石。

它是地球大地内的一些发光物质经过了几千万年,由最初的火山岩浆喷发,到后来的地质运动,集聚于矿石中而成,含有这些发光稀有元素的石头,经过加工,就是人们所说的夜明珠,常有黄绿、浅蓝、橙红等颜色,把荧光石放到白色荧光灯下照一照,它就会发出美丽的荧光,这种发光性明显的表现为昼弱夜强。

此外,部分工艺品也利用萤石的特征制作一些冠以“夜明珠”名称的饰品。

以上就是关于南美白对虾有夜光虫病如何处理全部的内容,包括:南美白对虾有夜光虫病如何处理、赤潮有什么坏处、荧光海是怎么形成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0338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