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指的是什么天气

七月流火指的是什么天气,第1张

七月流火指的是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夏天太阳落山的时候也比较晚,自然在西边就会出现很多的红晕,而相对来说,对于天气没有太常见,所以就会认为是有很多的火星在往下掉,这也就使得七月流火的传闻在不断的传承。

这其实是一种节气,以及相应时间段气候的变化特征,现在的“七月流火”多年来却常被误用来形容暑热。

七月流火的出处:《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_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_彼南亩,田_至喜。

译文: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

该诗是描述豳国农民全年的生活和劳动。全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大致相当于公历的九、十月份。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这几句诗出自《诗经豳风七月》。这首诗描写了我国古代的家事生活,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八月未央”就是就八月份尚未结束。未央就是还没结束的意思。

”九月授衣“是指到九月天就冷了,要多穿衣裳了。

“七月”,指的不是阳历七月而是(豳历)农历七月。在农历里,一二三月表示的是春季,四五六月是夏季,七八九月是秋季,十到十二月是冬季,所以农历七月恰恰是由夏入秋的时节。

“七月流火”的“火”指的是大火星。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颗名为“火”的星星,不是火星,而是现代天文学中天蝎星座中的三颗星星,属于东方气宿的第五宿。

“流”是一个动词,这里指星的往西运行,落下。“流”是指下移,到农历七月黄昏,已经移到了西边天空,所以成为“七月流火”。 流火:大火星在七月黄昏时偏离中天,自西而下。火,星名,心宿之亮星,又名大火。

未,无也;央,边也,极也,端也;未央,无边也。未,未位,即西南方。未央,指西南方的中央。

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因人们误把“七月”理解成公历七月,所以“七月流火”在现代常被误认为天气炎热。

该句出自先秦《诗经》中的《豳风·七月》。

原文描述: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译文: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

文学鉴赏: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

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

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

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七月流火是汉语成语,指的是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因人们误把“七月”理解成公历七月,因此“七月流火”在现代也用来形容天气炎热。

扩充知识:

造句

昨天的天气很热,让人感觉又回到了夏季,有人感慨“七月流火”。

微风送凉,水晶帘外虽是七月流火,夏日却仍炎炎如炽。

在如今,早已超越了《诗经》的本意,偶以为在《辞海》或者《辞源》中,迟早会在某一天,在“七月流火”。

熟悉东方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最近最火的就是“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这句话了。

读音:qī yuè liú huǒ

释义:七月流火: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

出处: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它的真实含义,并不是说七月的酷暑炎热,而是与一种天文现象密切相关,即夏历(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意思。

大致意思是:夏历七月,"大火"恒星向下行,九月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周历一月大风触物发声,二月凛冽。没有衣服,如何过完这一年三月修理耜类工具,四月抬脚踩耒耜等耕田。偕同我的妻子和孩子,送饭到那农田。田畯看到农民在田里劳动非常高兴。

“大火星”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 出自《诗经》,指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

农历七月份天气从最热开始降温,但却是一年中第二热月份。所以流火的七月依然是酷热难耐。

“七月流火”是天气热极转凉的转折,是从最热开始转凉。

典故

三千年前,周成王下面有一个豳(bīn)国,在今陕西省彬县。豳国很早以前是周民族的农业文化发祥地。那时历法尚未完善,指导农事活动要靠观星。每年夏末,一颗名叫火的红星天蝎座阿耳法星,蝎心 ,端端正正出现在正南方天空。凭着祖传观察经验,农夫知道夏天完了,秋天来了,一年中最忙的秋收时节到了。

匆匆又是数日,秋夕同一时刻,农夫又看南天,发现那颗大火较之数日前向西移下坠了。又过数日,西移下坠更甚。一个月后的同一时刻,再看南天,大火已移坠到西边地平线上,太低,翳于云雾,遮于山岳,看不见了。各位看官,这个过程就叫“七月流火”。仅此一解,不可有二。水向低头曰流。大火向西移坠也在流啊。火在这里独禀内涵,其义特殊,专指天蝎座阿耳法星,中国古代天文学称为心宿二,绝非“赤日炎炎似火烧”之火。望文生义,会闹笑话。

“八月未央”,这四个字作为一个整体的词语或者句子,并没有在古籍中出现过,谈不上什么出处非要解释,按着字面意思,就是“八月还没有完”。按农历算,古时七八月已是如今八九月甚至十月,因而七月流火是说太阳开始失去温度,火焰流失,而八月未央是说夜晚逐渐变长,未央是慢慢长夜之意。

正月开岁

二月绀香

三月桃良

四月秀蔓

五月鸣蜩

六月精阳

七月流火

八月未央

九月授衣

十月获稻

葭月潜龙

腊月嘉年

分类: 文化/艺术

问题描述:

"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

解析:

“七月流火”从字面上看,容易理解成七月骄阳似火,空气中仿佛流动着火焰一样,让人在暑热中煎熬。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这句成语在多数情况下属于误传误用。

"七月流火"原先是《诗经》中的一句诗: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大意是:每当农历七月黄昏,一颗名为“火”的星星出现在西边天空时,暑热开始消退,到九月天就冷了,要多穿衣裳了。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颗名为“火”的星星,不是火星,而是现代天文学中天蝎星座中的三颗星星,属于东方气宿的第五宿。“流”是指下移,到农历七月黄昏,已经移到了西边天空,所以成为“七月流火”。

由此可见,“七月流火”根本不是指最热的伏天,而是指天气逐渐转凉的时节。所以,用“七月流火”来形容高温天气是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出自《诗经·国风·豳风》。

 所谓“流火”,《辞海》缩印本第952页释义:“火,星名,即心宿。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时暑热开始减退。”另孔颖达疏:“于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由此可见,“七月流火”虽与节气、气候有关,但绝不是形容暑热之词。故余冠英《诗经选译》对此说得更为简洁明了:“秋季黄昏后大火星向西而下,就叫做‘流火’”。

“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不是绕太阳运行的火星),即心宿。

“大火星”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

所以,“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九月授衣”就是说到九月就该缝制寒衣了。授衣:分发寒衣。一说女工裁寒衣。

至于“八月未央”是指2000年出版的安妮宝贝第一本小说散文集《八月未央》,跟“七月流火”与“九月授衣”没有任何关系。

以上就是关于七月流火指的是什么天气全部的内容,包括:七月流火指的是什么天气、"七月流火、七月流火是指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0179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