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什么意思

梦幻西游跑商2023-05-05  24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是过去民间的一句俗语,讲的是不同阶段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后来这句话成为教育心理学上讨论的一个说法,认为它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岁看小”是指从儿童3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其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教育心理学看,出生到3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

3岁到7岁被称为“幼儿期(进入幼儿园时期)”,又叫“学前期”。所谓“七岁看老”是指在7岁时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当然,“三岁”与“七岁”并非实指,而是虚指,只是说儿童此时的性格将对他的将来产生很大影响。究竟哪一个成长阶段对人的行为习惯养成至关重要?专家指出,人出生后6个月是培养咀嚼能力的关键期,8个月是学习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表达的第一个关键期,25~3岁是教育孩子学习做事有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6岁是掌握词汇的关键期,9~10岁是由注重后果变化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3~4年级是纪律发展的关键期。可见,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十分关键,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家庭和学校的作用同样重要。

随着科学的发展,大量的事例和实验结果已经越来越应验“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话所含的科学含义(尽管它本身有一定的夸大成分)。力证之一是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他曾发表研究报告称,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这一报告为“三岁看小”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英伦三岛引起轰动。卡斯比教授的研究报告说: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2003年,也就是当他们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是:

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入“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卡斯比教授据此指出,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重视其对孩子一生会产生的影响。不过,卡斯比也承认,一个人的性格到成年又改变的情况的确存在,父母长辈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教育学界也普遍认为:“早期教育绝不仅仅是智力教育,人格塑造、习惯养成、心理卫生等方面的教育都是早期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个性品质、人格力量是个体最终发展的动力。我们希望通过早期全方位的影响去促进每个儿童早期理想发展,不仅仅是智力的,也是个性的;不仅仅是身体的,也是心理的。”“通过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儿童在自身早期发展阶段中身心健康、和谐、全面、高质量的理想发展,为终生可持续性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所以,早期教育有三个重点:身体方面的早期教育、人格方面的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方面的早期教育。“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的确,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或者智力发展来说,小学、中学、大学的学校教育无疑是很重要的,然而在此之前的早期环境、早期经验、早期教育是不可忽视的。

当然,早期教育是一门科学,不能随心所欲,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例如,要注意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聪明才智,因为游戏是学前儿童的最主要活动,它能引发儿童的兴趣,使他(她)积极参与,不会成为沉重的精神负担。再如,要循循善诱,启发孩子幼小的心灵,及时解决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简短、耐心、严肃地回答,多层次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还有,用讲故事来扩大儿童的知识领域,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让他(她)们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锻炼他们的记忆力,启发他们的想象力,不断扩展他们的知识。还可以通过游戏开发孩子的智力,比如创造性游戏、体育军事游戏、教学游戏等。

“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的共同心愿。如何把握婴幼儿时期,培女成凤,养子成龙便备受关注。实际上大多数家长都不可能按照心理书籍或是其他科学书籍去教育自己的子女,但是“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我们如果顺着幼子或幼女的自然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实施教育,开发儿童智力,就有希望培女成凤,养子成龙。

几乎每个妈妈都有定期为孩子量身高的习惯。看着那条红色的身高线一点一点往上提升,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怀里的小宝宝一点点长高,慢慢长成少年、青年,每个妈妈的心里都充满喜悦。那么,孩子是怎样长高的呢?

科学研究发现,婴幼儿时期、青春期,是人长高的两个高峰期。人从出生至成年体格的长成,其生长速度不是匀速的,出生至2岁时共长28厘米,其中在4个月以前、5~12个月、1~2岁这3个年龄段各完成1/3。2岁前营养对生长的影响远超过遗传因素,年龄越小越是如此。2岁后至青春期前每年匀速长5~7厘米直至青春期第2次加速。换言之,一个身高170厘米的成人,其身高1/3以上是在出生至2岁形成的。所以说,3岁前如受到营养、疾病或药物等有害因素的影响,其对身高的损害将大大超过3岁后。

总之,无论从大脑发育、智力开发、身体增长、性格培养,还是从其他方面来说,3岁都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父母一定要抓住这一人生成长的黄金期。

如何理解“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有一定科学道理。幼儿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的个性虽属雏型,但它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却具有深远的影响。虽在以后成长过程中有一些改变,但这种变化似乎不太明显。就是说一个人在幼小成长发育阶段形成的自 个性,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域。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民间流传的一句古老的谚语,它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指从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出生到三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

如何理解“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说的是人的早期性格和后天的脾气有一定的关系的,亲可以看下这个资料,挺有意思的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性格也由小放大,三岁定性也不无道理。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的性格在童年时期的早期就能形成,从六七岁孩子身上可以预测出他成年后的一些行为

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我国从古至今留下来的一句谚语,指通过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与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也就是说,儿时的性格脾气会影响一生。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这句话看似没有道理,实则确实暗合了孩子的心理发特点。孩子从小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而后就有什么样的结果。而3岁,又是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儿童心理专家和教育家们把从出生到3岁这个阶段称为婴幼儿期,这个阶段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孩子成年后的性格基本上在3岁之前就已经定型,3岁之后则变化不大;儿童的脑细胞组织在3岁之前就已经完成60%,这时期的儿童脑部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3岁之前是儿童的感觉、记忆和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最为敏感的时期,3岁之前的学习活动将事半功倍。儿童心理专家和教育家们把从3~7岁这个阶段称为学前期。所谓“7岁看老”是指在7岁时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7岁之后,基本上就难以重新塑造了。所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无道理哦!

人的一生中充满了定数,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凡事前面带有老话说这三个字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客观性可言,也经不起严谨的推敲,比如老话说有舍必有得,吃亏是福,但同时老话又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老话只不过是人对于事物所反映出的一些主观经验,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在里面,因此也没有必要去深究背后的原因,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一生的成就不可能有三岁或者是几岁看的出来,先天的因素固然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人在后天当中受到的教育以及遇到的机遇等等。如果要问我身边有没有这样一个例子,当然是有的。

其实这个话题首先让我想到的就是伤仲永,这是文言文里学过的一篇文章,现实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儿时被人看成小天才,但长大之后小天才变成了平凡的人,人生中充满了变数,有一个好的开局未必能打出好的结局,我是一个80后,在学校有这样一个响当当的人物,被同学们看成是一个天才,大家都说他是神童,他是珠心算的高手,曾经代表着我们学校去国外参加过比赛,而且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大家一度认为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是大器可成,但大家的看走眼了,珠心算并不算什么高深的技能,也并没有让他的人生闪烁出异常的光彩,长大之后的这名同学平平无奇,在上了初中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听到过关于他的任何消息。

由此可见,一个人能够有什么样的人生,这是由多种因素糅杂在一起所组成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哪有什么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道理。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民间流传的一句古老的谚语,它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指从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

从出生到三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三岁前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儿童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家长应该尽早开发孩子大脑潜能。还有更重要的是,家长在早教时一定要注意言传身教的作用,自己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而且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一种双向沟通的关系,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意见,多些耐心,更多去了解孩子。所以,身为家长,还是要把握好3岁黄金期,我们的孩子才会按照其本身的特点和潜能健康成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曾做过对近千名儿童从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5岁前为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孩子在4岁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7岁间获得的,剩余的20%则在7~17岁间获得。因此,孩子从出生到7岁这一段时期,对家长来说,是必须要密切关注和把握的。

意思是人在三岁时候的品行,就可以看出长大是个什么样的人。七岁的品行,就能看出老了后的人员和成就。

常言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有一定科学道理。

幼儿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的个性虽属雏型,但它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却具有深远的影响。虽在以后成长过程中有一些改变,但这种变化似乎不太明显。

就是说一个人在幼小成长发育阶段形成的自我个性,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域。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民间流传的一句古老的谚语,它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指从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出生到三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它概括了幼儿心理性格发展的一般规律。西方也有句格言:“把孩子交给我,只要7年,我就能还给你一个男人”意思也是这样。

当然这并非将此认为死理,3岁、7岁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也不是说小时候是个笨蛋长大后就一定没出息。意在说明儿童幼年阶段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出生到三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3,4岁以前的小孩神经还未完全髓鞘化,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在3、4岁之前通过环境刺激渐渐建立了许多固定的神经传导,一旦3,4岁过了神经髓鞘化之后就不易再改变,形成了人的性格基础。

那么家长如何做好孩子在幼年阶段的教育呢?循序渐进家长对孩子的培育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西方科学调查数据显示,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孩子在4岁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7岁间获得的,剩余的20%则在7~17岁间获得。

我们的古人也把人一生的心性教育分为四个阶段:0到3岁,幼儿养性;4到13岁,童蒙养正;13岁以后到成年,少年养志;成年以后,成人养德。而古代童蒙养正的家庭教育,都是从日常生活的穿衣吃饭、读书写字、洒扫应对进退等杂细的事宜之中,培养孩子的至诚恭敬之心,成为日后进修上达的阶梯。

现在有的父母盲目追求孩子教育愈早愈好,学的东西愈多愈难愈好,其实这样做不仅未必能使孩子成才,反而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古代很早就有人怀疑或不赞成过早施教。《世说新语》中有一句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了未必成才。

宋代王安石写《伤仲永》一文,讲到他家乡有一个五岁能作诗的“神童”方仲永,名噪一时,其父带他四处炫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小,至成人,与常人无异,“泯然众人矣”。“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早早地报名各种兴趣班来“抢跑”。你去看看许多事业有成的人,特别重要的一点不是抢跑,而是在大势起来之前的敏锐眼光。如果孩子的抢跑跟他人生的大势是反的,这样的抢跑是南辕北辙,跑得越快,离自己的幸福越远。

一个毫无道理不可相信的悖论。

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准确与全面。通过观察三岁小孩的思维能力、言行举止,大体上知道其长大后是否有出息。七岁小孩开始读书,其智力与体质可以看出当老后脑子是否清醒及身体是否 健康 。但小孩的可塑性强,尤其是当今 社会 ,环境对人的影响较大,基因与环境、自身努力等关系很大,所以这种说法不够准确与全面。

很有道理!

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大概意思就是说,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那么这句话是不是真的呢?我觉得很有道理。三岁,七岁也不全说是具体年龄。而是幼年的行为方式,判断孩子未来的发展。 对于孩子来说,一切都还在学习阶段。周围环境、父母和幼儿园老师的教育,都可以影响到孩子的早期行为,有些不良的习惯在适当的时侯对其进行行为干预和教育十分重要。所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怎么画,处决于所在的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所以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打地洞。起点的高低,决定以后发展的高低。

给孩子一个愉悦的环境,培养他爱而感恩的心非常重要。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锦绣前程,未来可期。

成才树不用拓,谋事在人,成事在人,有志者事竞成。

乘风破浪总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那是过去,一些老人教育子女的说法,就是说在孩子小的时候孩子的行为就能看出孩子长大后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也就是从小看大吧,这种说法有些道理,但也不全是这样的,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那么,到底看什么?有什么意义?

人在三岁之前,很多事情都是不稳定的,包括身体特征,对待外界态度等等。这个不稳定,是急剧性和稳定性相互冲突,不断的转化,最后形成一个大致的形态,把人稳定在一个动态中。

这里面,最明显的就是好奇感,对一切事情好奇,是孩子最大的特点。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很多人忽略了,就是孩子的表达。

有人可能遇到一个现象,孩子有时候说出来一些事情,很不符合我们的认知,比如说,孩子会指着某个地方,或者某个东西说,这是什么东西,说出来的答案,根本不是真实的东西,明明只是一个水杯,孩子却说其他的,甚至根本不着边际的东西。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孩子所看到和感知的,没有经过学习认知,都是从内心出发,最原始的想法。

这件事情,一直都不被科学认可,到底孩子看到了什么?

有些神话传说,孩子小时候,两个眼眉之间,有一个眼睛,头顶上囟门不闭合,所以可以感知外界很多,不被成人发现的事情,孩子看到了,直接说出来,而大人看不到,不相信。

说这些话,和三岁看大,有什么关系呢?

这些事情,以及孩子接受的教育,直接影响孩子对外界的基本认知,然后孩子会对这些事情,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方法,怎么面对等等,虽然是很初级的,但是会影响孩子长大以后,做事和认知世界的态度,所以说,三岁就可以看到,将来孩子会怎么样。

七岁看老

随着年龄大了,孩子的一些观念,做事态度,都会大致定型,身体也会有了大致固定形态,虽然在以后的生长发育中,还会有一些变化,但是那些变化,都是局部的,微小的,就像一条直线,我们可以把直线,用笔加粗,或者添加其他东西,但是这条直线,不会改变很多,尤其是大方向,不会改变,这就是为什么说,七岁看老。

三岁看大决定世界观,七岁看老决定方法论。

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孩子小时候,鼻子都是差不多样子,长大以后,才会出现区别。

鼻子是影响一个人最主要的原因,人的一生,因为鼻子决定的因素,超过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他五官,只是辅佐作用,虽然有影响,但是会因为其他五官的补充,起到改善作用。

孩子的鼻子,小时候都是鼻梁不高的,但是七岁以上,这种变化很明显,这也是七岁看老,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很多明星,整容时候,多数都是鼻子,或者鼻子和其他五官。

因为整容,有些明星,一夜成名,或者知名度提高很多。

当然,也有一些明星,整容之后,明星效应并不明显,三岁已经看大,七岁已经看老,不去因地制宜的修改,效果当然不尽人意了。

人生规律。

俗语中对于小孩子的评价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话主要的意思是小孩子在三岁的时候,你就可以看到他长大之后的样子,而到了7岁之后,你就可以看到他到老之后的样子,其实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小孩子在小的时候是他习惯和价值观培养的最开始。

老人们经常对于小孩的评价都是“三岁看大”,因为小孩子在三岁之前会经历当他到达这个世界之后的第一次教导,也就是来自于父母的教育,而这种教育是给他形成最开始的记忆,那么他会带着这种记忆来完成接下来的生活。所以在这段期间中他会养成自己的习惯,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做人方面,他都会养成自己以后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所以说大多数的人都说,小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一定要进行好好的引导和教育。

而“五岁看老”则是因为在三岁到五岁的阶段内孩子们会有了自己的记忆和想法,而且在做事的时候,他们会有自己的思维去思考,这段期间也是体现他们独立和个性的时刻。因为在这段期间内,他们对于这个世界最开始的认识已经培养的差不多了,所以接下来就是看他们自己本性的时候。那么本性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小孩子的个性,以及他看待问题时自己的一些思维模式,所以很多人都会通过这段期间小孩子的表现从而看出他到老之后的样子。

虽然很多的老年人都可以通过孩子不同的年龄可以看出这个孩子以后的发展和未来,但是个人感觉对于一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还是要看家长如何教育,还有这个孩子到底是有怎样的本性。

据我观察,老人说得没错。但是也会有所改变,比如你的原生家庭,你的婚姻家庭,你的 社会 工作环境,都会对一个人的性格造成影响。

以上就是关于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什么意思、请问“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从营养学上怎么解释、如何理解“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80172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