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什么人死叫卒

古代什么人死叫卒,第1张

帝王:驾崩、大薨、山陵崩、大行、登遐、晏驾、千秋、百岁 。

诸侯或相当于诸侯的封国国君,封爵王侯、公主,以及贵妃,公卿大臣之死

称: 薨、薨落、薨奄、薨殁、薨殂、薨背、薨逝、薨谢。

大夫死为“卒”,这从西周一直到唐宋以前都是如此唐宋以后,普通百姓死,才敢称"卒"

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曰“不禄”,庶人(平民)死曰“死”。

未成年而亡:夭折、夭逝、殇。

父母之死:见背、孤露、弃养等

高龄而死:登仙、寿终正寝。

尼姑、道士、和尚之死:圆寂、坐化、示寂、示灭、涅盘、羽化、登仙

其他在古籍中出现的死的别称还有:殁、疾终、溘逝、仙逝、弃世、下世、厌世、作古、千古、长眠、安息、隐化、迁神、解驾、遁化、迁化、迁形、捐舍馆、就木、殒命等

殁、卒、崩、薨的区别:

1、使用对象不同:

殁的使用对象一般是小孩夭折和病死或庶民死亡。

卒的使用对象一般是大夫。

崩的使用对象一般是天子,即皇帝。

薨的使用对象一般是诸侯或皇子。

2、葬礼规格不同:

殁的葬礼规格最为简陋,口含米,新衣一称。

卒的葬礼规格次之,口含贝,新衣五称。

薨的葬礼规格次于天子,口含珠,新衣七称。

崩的葬礼规格最高,口含玉,新衣十二称。

扩展资料

古代丧礼制度

古代葬礼讲求的是葬式、葬法、墓葬规格以及陪葬等等。祭礼讲求的是对死者的供奉。

丧礼的步骤是这样的:

初丧 → 复 → 设奠立帷堂 → 讣告,为位,为铭 → 吊丧赠禭 → 沐浴 → 饭含 → 袭 → 设重 → 小敛 → 大敛 → 成服

丧礼除了葬前礼,还有居丧。在死者下葬以后,亲属要居丧,也就是守丧,但守丧与守孝不同。

守孝,亦称丁忧。只有父母死后,子女需守孝三年,其间不得婚嫁,不得参加庆典,且为官者并须离职,但儒家的实际守孝时间为27个月,因为母亲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个月。而守丧的时间按与死者关系而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丧礼制度

按死者尊卑排序应是:崩、甍、卒、死。

根据:

西汉 戴圣《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意思是天子死了叫崩,诸侯死了叫薨,大夫死了叫卒,士死了叫不禄,平民死了叫死。

北宋 宋祁《新唐书·百官志》:“凡丧,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意思是凡丧事,三品以上官员称薨,五品以上官员称卒,从六品到百姓称死。

扩展资料:

古人对身故的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常见的就是“卒”了,没有到成年就死去或为国战死者一般用“殇”,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等身故称“崩”,皇贵妃以下到嫔称“薨”。

一般是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用“薨”。还有就是对一些特殊地位或者特殊方式死亡的描述,比如“殉”、“没”、“自尽”、“弑”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薨

卒的意思是:

1、兵:士卒。小卒。

2、差役:走卒。

3、死亡:生卒年月。

4、完毕:卒业。

5、文言副词。到底;终于:卒胜敌军。

相关词语:卒业、暴卒、走卒、禁卒、兵卒、隶卒、士卒、小卒、卒中、哨卒、逻卒、兀卒、轻卒、休卒等。

近义词:亡、兵、殁。

反义词:生。

关于“卒”的构型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些交叉的笔画代表缝衣服的线,缝好了线,衣服就制作完成了,所以“卒”可以表示终结。也有人认为,这些交叉的笔画是衣服上的一种记号,穿这种衣服的往往是差役一类人,所以这个字指差役一类人。

天子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薨”;大夫之死,称“卒”;士之死,称“不禄”;而平民之死,就直接称死了。

这些说法,都是重名的儒家礼教给安排设计的。而且,每一个字都不能随便用,更不能给用错了。

按照儒家经典的解释,大体是这样的隐喻:

天子之死,相当于大山倾倒崩塌,所以称“崩”。

大山崩塌,会发出“薨”的声音。于是,诸侯之死,就借用了这个音效,称“薨”。

大夫之死,是人生的一场庄严谢幕,所以称“卒”,表示终结的意思。

士,是要领取俸禄的,而死了就不能再领俸禄了,所以称“不禄”。

平民百姓,生前无名、死后无名,所以死了就是死了,就像冰澌溶泄一样,发出“澌”的声音,取这个谐音,就是“死”。

异死名者,为人亵其无知,若犹不同然也。自上颠坏曰崩。薨,颠坏之声。卒,终也。不禄,不终其禄。死之言澌也,精神澌尽也。

按照,这个儒家解释,霍去病之死、霍光之死,该怎么选择名位呢?

直接看身份,就行了。

肯定不能对应到天子,所以都不能称“崩”。司马迁和班固敢这么干,汉朝皇帝非把他们家祖坟给刨了不可。这不是马虎大意的问题,而是要造反。

然后,平民也就别想了。生前高官厚禄、死后国史作传,你怎么也不能称“死”吧。这么干,司马迁和班固也太不懂事了,这就叫亵渎。

顺着这个路子想,士之死曰“不禄”,那么可以定位到“士”这个层级吗?霍去病生前是大司马,同比大将军;霍光更牛,既是大司马又是大将军,还是顾命辅政。这两个人怎么也到了三公级别。所以,怎么也不能认为他们是领俸禄的“士”吧。

然后,就两个选项了,一个是大夫之死称“卒”,一个是诸侯之死称“薨”。

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按照这个排序,霍去病和霍光,应该是天子之下、诸侯之上的三公。所以,称“薨”完全够格。古代三公一般由关系亲近的诸侯兼任,所以三公与诸侯可算一个位阶,出身都一样,只是分工有不同。

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

这是《汉书霍光传》的记载。《汉书》是班固编写的。所以,在班固看来,霍光就应该定位为诸侯一级。

同时,《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对于霍去病之死也称“薨”,即:

去病薨。上悼之,发玄甲,陈自长安至茂陵。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但是,司马迁的《史记》出了问题,他称霍去病之死为“卒”,如: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不仅霍去病如此,对卫青之死也是用“卒”,如:

其后四年,大将军青卒,谥为烈侯。

司马迁到底啥意思?他是故意欺负卫青和霍去病吗?这可是在亵渎大汉英雄啊!

仔细查看《史记》,你会发现司马迁在这方面相当不讲究。什么诸侯、大夫全都不管,除了本纪上的那些个皇帝霸主能给个“崩”之外,其他差不多都给“卒”一下。

如被列为世家的孔子: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世家在列传之上,你怎么也给称个“薨”吧。但,司马迁就是没有。孔子毕竟没当过诸侯,算了,那晋文公怎么也得算诸侯吧。那你看《史记晋世家》是咋说的:

九年冬,晋文公卒,子襄公欢立。是岁郑伯亦卒。

晋文公也得卒,同年死的郑伯也得卒。司马迁谁也没欺负谁,你们一律都给我算“卒”。

三公也罢、诸侯也罢,世家也罢、列传也罢,你们生的伟大、你们死的光荣,人生都是一样的庄严谢幕,于是大家统统算“卒”。

所以,你不能说司马迁欺负卫青和霍去病,他就是怎么玩的,这是司马公的一贯风格。

儒家之所以号称名教,就是因为重名。“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国家的大事,就祭祀和战争。“死生亦大矣”,死之名号,你司马迁怎么能给搞乱呢?

没错,儒家当然搞不乱。但,司马迁是儒家吗?从《史记平准书》中,你就能分析出司马迁在意识形态上属于道家一派。

汉武帝独尊儒术,但只是国家说了这么干,而实际上就那么回事。大汉帝国,是怎么好用怎么玩。因此,所谓独尊儒术,你完全你可以认为汉武帝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地忽悠天下苍生。他自己的行事风格,一点儿都不儒家。

汉武帝的孙子汉宣帝教育太子如是说: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这就是汉家皇帝对儒家的态度,好用就用、不好用就扔到一边,而且还得霸道一番,跟儒家极端对立的法家,该用也得用。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你能指望他能规矩到什么程度?重名,是你们儒家的事;不是我们道家的事情;甚至都不是我们大汉的事情。

汉宣帝之后,独尊儒术在汉元帝时期开始从口号变成实践了。而且,一以贯之,一直贯到东汉。而班固就是东汉的人,所以班固就规矩很多了。汉武帝忽悠人,到汉宣帝的时候,汉家天子还知道这是在忽悠人。但再往后,等所有人都信了,大家就开始忽悠皇帝了。汉家皇帝想信也得信,不想信也得信。

这只是意识形态上的原因,还有一个非常客观的原因。因为这个原因,司马迁就是想规矩也规矩不起来。

秦末乱世战火不断,早就烧光了先秦典籍、杀跑了读书人。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就是彻底地平民王朝。别说你找不到几个读书人,就是连几本书都找不到。后来的儒家经典,一部分是民间的知识分子们靠着口口相传给默写出来的,一部分是东拼西凑在断壁残垣中挖掘出来的。所以,你这时候就是想重名,也没法重。因为西汉这伙人根本就不知道名为何物,满满都是朴实无华。

最后终结:

按照霍去病和霍光的地位,他们的死,都应该称“薨”。

霍光之所以称“薨”,是因为东汉班固修史书比较规矩,所以称“薨”。

霍去病在班固的《汉书》中,也称“薨”,卫青也称“薨”,因为这两个人都够格,完全能够比肩霍光。

但《汉书》中也有称“卒”的,比如对卫青就有的地方称“卒”。大概率就是《汉书》抄《史记》,然后给抄忘了,没改过来。

司马迁之所以不讲规矩,在该称“薨”的地方称“卒”,不是因为司马迁故意欺负人。除了卫青和霍去病称卒,什么诸侯士大夫,他也是都想“卒”就“卒”。司马公就是这么任性。而之所以任性,大体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重名是你们儒家的事情,司马迁大体倾向道家,所以管不着你们儒家的事情。

第二个原因,不是司马迁没把儒家当回事,汉元帝以前的西汉王朝,也没把儒家当回事,儒家意识形态不是主流,所以大家也不会认为司马迁这么干不讲规矩。

第三个原因,秦末乱世、典籍损毁,所以西汉中期以前就是一起没规矩,根本就讲究不了什么繁文缛节,于是司马迁就是想讲规矩也没能力去讲。

史书记载霍去病的死用"卒",霍光的死用"薨",是什么原因?

在古时候,地位等级划分很严格,上到帝王,下到百姓,这中间不知道分了多少个等级。要表现出他们等级不同,除了在称呼上面区分之外,在生活细节,还有服装穿戴等方面都会有区别,就连他们死了,叫法也是不同的。就比如说,帝王死后,称之为驾崩。诸侯死后,称之为薨,而大夫死后,则称之为卒,将士死后,称之为不禄,平民死后就直接称为死。从这个称呼上,大家应该也能看出来了,霍去病和霍光的死后按照常理,都应该用薨来形容,因为他们死后的地位都差不多。但是,朝中有大臣对霍去病的职位不满,所以有意的刁难,最后才让他用卒。

霍去病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将领,他从17岁就上战场作战,并且那个时候他直接就敢带了800的骑兵深入到了敌人管辖的地方。不仅将敌人杀得胆战心惊,还将他们打得四处乱窜。由此也可见的,霍去病就是一个天生的将才。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在史书记载中的霍去病,他是很善用兵法,但又不局限于书中所讲,很会变通,很会结合实际采用战略的人。对于这样一位有能之人,他升官的速度也很快,后来坐上了大司马骠骑将军的位置,被封为了冠军侯。

但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他的生命却非常短暂,在他23岁,他就因病去世。这件事让武帝也感觉到万分悲痛,因此在他死后将他追谥成了的景桓侯。既然位列诸侯行列,那当然他死后应该是薨来称呼。但和他同一时期的一些大臣,觉得他这种是靠着外戚才登上了侯爷之位的人,不应该享有这么多的殊荣。认为像霍去病这类的人就只应该当一个大夫,所以最后他死后使用卒来形容他的死亡。

霍光和霍去病算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两人的关系还算是不错的,霍光能够入宫担任郎官一职位,也是因为霍去病去保举的他。霍光这个人品性很好,而且为人也聪明,办事情也很机灵,同时又很严谨。所以他入宫之后,就受到了汉武帝的欣赏。武帝对他也是极为信任的,他跟了武帝将近有30年的时间,是武帝执掌朝政期间极为信任的一位大臣。在汉武帝掌权的时候,他哥哥是外面征战沙场的大将,他是坐在朝中辅佐帝王的大臣。在整个朝堂之上,他是所有大臣中执掌了最高权力的人。

他活的时间比他哥哥久,他为汉室江山效力了这么几十年的时间当中,可谓是忠心耿耿,为国为民付出了全部的心力。他为人正直诚恳,做事情又果断稳重,因此在历史上,他就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当年上官桀等人发起政变之时,也是被他破解,废掉了刘贺,立下了汉宣帝,这才使得汉室的江山稳定下来。所以说霍光为汉室江山作出的贡献,其实比他哥哥还多很多。在霍光过世了之后,汉宣帝还给他办了一场非常特殊的葬礼,并且在他死后用薨来称呼。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什么人死叫卒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代什么人死叫卒、卒、崩、薨、死的区别是什么、按死者尊卑排序:死、卒、崩、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80162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