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白起这个名字,很多人脑海中涌现的便是“战神”“人屠”等称号。他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生前拥有显赫的身份,死后留下彪炳千秋的战绩。然而,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总是毁誉参半,有人说他是骁勇善战的猛将,有人说他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在秦赵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背负上千古骂名。他带领秦军数次对外征战,取得不俗战绩,世人为之敬仰。
然而,七十多岁高龄的白起却被秦昭襄王赐死。曾经很是倚重他的君主为什么就容不下年逾古稀的他呢?
我们今天来说说这件事情。
出生于郿邑(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白家村)的白起,生逢秦国日趋强盛的时代。这个时期的秦国对人才有着强烈的渴望。公元前294(秦昭襄王十三年),有着一定武功的白起被安排成了左庶长。在秦国,左庶长这个职务是非王族能够担任的最大官职,主要掌管军政大权。在商鞅变法后,左庶长的权力明显缩水,但仍然属于秦国的高级将领。
白起在担任左庶长时,年龄已经超过了三十岁。直到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五十年)被赐死,他已经过了七十岁。
人生就像不能回头的河流一样,有沟沟坎坎、起起伏伏。
关于白起的身世,《新唐书》说白起作为秦穆公时期名将白乙丙的后人,血统很不平凡。而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笔下,白起的祖先是楚平王之孙白公胜的后代。白公胜兵败身死后,其后代逃往秦国,才有了白起。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释放,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尽管商鞅被车裂而死,但秦惠文王时代依然按照他的改革路径继续前行。秦惠文王之后,经历了秦悼武王的短暂统治,时间走到了秦昭襄王嬴稷时代。秦昭襄王进一步厉兵秣马,眼睛向外、伺机东进、扩张领土。
而白起就是商鞅变法的受益者。商鞅变法设定了立军功者封爵的国家制度,这为平头老百姓打通了上升通道,也为有才人提供了机遇。
喜欢习武、善于持械的白起因此有了展示才华的机会。他很快成为掌管秦国军权的左庶长。
任何一个人的上升都离不开别人的提携和帮助。一年以后,丞相魏冉推荐左庶长白起担任讨伐韩、魏联军的主将。
疆场是猛士展示风采的主阵地。白起攻打韩国、魏国,杀敌二十四万,俘虏大将公孙喜,攻占五座城池。
白起因功受奖,升任国尉,成为秦国对外扩张的主将。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率军攻打楚国,占领楚国都城郢都,楚王流亡。五年后,白起率军攻魏,拿下了华阳,魏国战将芒卯逃跑,杀伤魏军十三万。在和魏赵联军作战中,大败赵国将领贾偃,赵国损失二万士兵。九年后,白起攻打韩国,拿下五座城池,杀敌五万。
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六十五岁的赵军老将廉颇亲自挂帅。廉颇采用以逸待劳的策略,在前方构筑多道防线,阻滞延缓秦军的步伐。
久拖不利于战局的发展,白起采用反间计,离间赵王、罢黜廉颇。赵王果然中计,换赵括出马。就是这个赵括,因为“纸上谈兵”而贻笑后世。
长平之战的三年时间里,白起杀敌四十五万。
白起被赐死原因
1、白起和范雎两个人在朝堂之上已经不合已久,在刚开始的时候白起他之所以能走到现在这个地步,能统领万军。多半是得益于魏冉,但是魏冉恰巧就是被范雎设计给杀死的,所以白起和范雎两个人的不合早已经开始了,最后也是死于了范雎之手。
就在白起打完长平之战以后,范雎他利用白起不听秦昭王的命令,让秦昭王感觉到白起对他心有怨气,害怕他爸白起日后有造反之心,在秦昭王面前直言厉害关系。最后促使秦昭王把白起杀了。
2、秦昭王在这个案件中,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是秦昭王首先听了范雎的意见,当时没有趁其他六国最弱的时候去攻打,反而使得六国有了慢慢喘息和慢慢的恢复的机会,从而失去了攻打六国的机会。再其次那就是让去攻打邯郸。
被赵国打败了之后,他认为白起会对他冷嘲热讽,这万全都是他的心理作用在作怪,他因为自己的想法在生气,其实这本身就是他在自己战略上的失误,但是后来被白起说起,就恼羞成怒以为白起在嘲笑他,因此为以后要杀白起埋下了伏笔。
3、白起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情,但是白起只能说是一个很厉害的将才,但他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因为他没有很好的和范雎还有秦昭王处理好他们的关系。虽然那次长平之战以后,白起已经知道现在从去打邯郸城已经不好打下来,秦国也是需要修养声息。
众将士们都是人,也不是机器他们也是需要休息的。而赵国上次因为被白起坑杀了四十万人,这个时候他们的怒气正是很旺盛的时候,可以说全国皆兵,一起同仇敌忾,他们的战力不可能不强盛,但是白起他明明知道这些事情,但是他就是没有给秦昭王讲。
扩展资料
白起被赐死背景
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白起他那一下子就坑杀了赵国四十万的大军,把赵国直接从一流的强国一下子踢到了二流国家的行列,再也没有了称霸天下的实力了。但是,白起他最后的下场却并不尽人意,甚至说是非常的凄惨。
就在打完了长平之战后,白起他本想着趁他病要他命直接一鼓作气的拿下赵国都城邯郸城,但是吧当时的秦相他为了跟白起抢战功,就在秦王那里煽风点火,最后秦王下令让白起不得不撤军回到了秦国。
那样大好的机会就从白起的眼前慢慢的溜走了,白起心中非常的气愤,于是一赌气就回去养病去了。而到了后来秦昭王在想起来去攻打赵国的时候,赵国已经休养生息慢慢的恢复了过来,白起也是像秦昭王说现在秦国已经失去攻打赵国的战机,所以不能出兵,白起就这样把秦昭王给拒绝了。
于是秦昭王就派王陵大将军带军马去攻打了邯郸城,最后不但没有攻打下赵国,最后秦国这边也是损兵折将,闹得最后损失特别的大。然后秦昭王再次的命令白起出任大将军带领军队去攻打赵国,但是这一次白起还是同样的拒绝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为何四大名将中的白起会被秦王赐死,而王翦却能安享晚年
白起曾经战功赫赫,立下不世之功,但是却因为和秦昭王政见不合而被贬,甚至被赐死。
白起一生丰功伟绩,一心为秦昭君保驾护航。提高白起这个历史人物,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会纷纷伸出大拇指来,毕竟能够如此有勇有谋又敢于临危受命的猛将却是少见。白起也是忠心耿耿之人,一心为朝廷上下考虑,但是奈何脾气秉性过于直爽而不受待见。秦昭君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严和地位,哪怕知道白起是真心辅佐朝政也实在难以接受他的耿直。
奈何军事才能过人,但却输在了政治和“情商”上。白起的军事才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政治界他却的的确确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白。历代王朝都是如此,秦昭王也是其中的一个,在他们的眼中,皇家的面子和威严比国家利益要重要的多。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白起是一员猛将,本可以在战场上立下丰功伟绩,却难逃被赐死的命运了。如果白起能够早点想明白这一切,如果白起能够学会顺从秦昭王的安排或者说是“统治”,如果白起的“情商”能够再高一些,或许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可惜,没有如果。
因难以“驯服”而王的历史人物也绝非白起一人,这就是权势。其实,回顾这段历史还是十分心酸的,但是历史上像白起这样的一生功成名就却没有完美收场的历史人物还是大有人在的。历朝历代的君王都认为自己是绝对权势的象征,是无论如何都不希望听过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声音的,哪怕要以民不聊生作为惨痛代价,这就是地位,这就是现实。
白起的前半生风光无限,奈何遇到如此昏庸的秦昭君,实在是让人惋惜。
白起作为战神,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却被秦昭襄王赐死,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 白起自身功高震主,秦王忌惮他。
2 范雎和白起的矛盾导致。
3 秦昭襄王想要集权,因此赐死了白起。
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非常有名的将领,他领兵为秦国立下了很多战功,其中长平之战为秦国日后扫平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白起虽然有战功,但是他不懂得政治,最终被秦王赐死,一代战神就此陨落。
一.白起功高震主,秦王非常忌惮他。白起是秦国昭襄王时期很有名的将领,他带来士兵东征西讨,打败了韩魏联军,为秦国东征扫平了道路,打败了楚国军队,迫使楚国迁都,使秦国不再受楚国威胁。长平之战打败了最有利的竞争者赵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他当时的功劳非常大,在军中很有威望,秦王对他十分忌惮,因此长平之战之后,反而对白起不如之前重用。
二.范雎和白起有矛盾,他对秦王进献谗言。范雎和白起两个人都是秦国重臣,但是范雎嫉妒白起的功劳,在长平之战之后,鼓动秦王没有听从白起的建议,一鼓作气灭掉赵国,而是接受赵国割地赔偿,导致后面秦军在邯郸之战损失惨重。
范雎为了挽回自己的形象,不断对秦王说白起的坏话,导致白起最终被秦王赐死。
三.秦昭襄王要集权,扫清其他势力,因此赐死了白起。白起能够在秦军当中脱颖而出,主要是靠着穰侯的提拔,而穰侯属于太后的派系,和秦昭襄王分属不同势力,因此秦昭襄王想要掌权,必须让军队听他的话,白起几次不听他的话人,让秦昭襄王很不安,最终在几方面的作用下,赐死了白起。
白起虽然有军功,但是他功高震主,最终结局并不好。大家对此有什么其他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白起恃功自傲,目无君上,秦昭王认为白起开始不听话了。
白起之死和自己的性格是有莫大关系的,秦国自商鞅变法,就一步步将贵族政治变成了君主集权政治。臣子再强势,终归还是臣子,在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崛起和形成之中,任何有忤逆君主的行为最终都会导致身死族灭。整个秦国争霸天下的过程,也不止白起一人不得善终。商鞅、张仪、吕不韦、李斯等等甚至是对白起之死有背后推手作用的范睢也是如此。
君主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是会潜移默化,有意无意的形成唯我独尊的概念,是无法容忍白起不听命令,讽刺君主的。这是白起会被赐死的最主要原因。长平之战后白起认为是灭赵的最佳时机,可惜被错过,之后白起是认为不该再打,但是秦昭王就是要打。白起原本是真病,后来病好了又托病,不听君命不说,还在秦军失利的当头上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结果如何?”这下已经触怒了秦昭王,昭王强令白起出击,白起托病,范睢来请求出兵,白起依旧不听。
最终导致秦昭王强迫白起必须动身,白起这才带病出发,君王就是这样喜怒无常,伴君如伴虎,白起尚未领悟,在军事上白起显然是对的,昭王完全没事找事,让你打你不打,不让你打你非要打,这白起就不干了,毕竟军事上白起自认毫无错误的,自己也是一心为国。但是白起尚未明白,君就是君,那怕君主错了,这时期的秦昭王已经是说一不二的君主,不是权臣魏冉时期的君主了,再无任何人能制约的君主,是不能接受接二连三的违抗命令和目无君上的。后辈韩信,前辈范蠡皆有“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之语,秦王历代也就秦孝公对商君始终如一,而白起又焉能例外。另有学者认为赐死白起,有利于缓解灭赵之后,赵国军民敌意,因此白起先是说我何罪于天下?然后又说自己坑杀二十万降卒,早就该死。这方面的学者认为是白起的确病重加上年事已高,已经不堪使用,赐死刚好完美利用完最后的价值,平息赵国抵抗意志,以尽快消化吞噬赵国军民。阴谋论的说法总是非常受欢迎,这是细思极恐的说法,在没有证据可以证明的情况下,就是薛定谔的猫,只能说一切皆有可能。所以说政治实际上杀人于无形的,至于白起这两句话是参悟到了自己的最后价值,还是忏悔自己坑杀二十万降卒之罪,就不得而知了。
杀神白起被秦昭襄王嬴稷赐死,一代名将不得善终。从表面上看是秦昭襄王容不下白起,因为他的军功已经能影响到君王的统治,此外还得罪了秦相范雎。但仔细想想也是白起咎由自取,面对秦昭襄王发兵攻打赵国结果秦军大败,他不仅大说风凉话而且还称病不听从君王的调令,试想不听使唤的臣子要了又有何用呢?
还有一条原因,估计也是秦昭襄王不得不除掉他的理由,他是前秦相魏冉(宣太后芈月的弟弟)亲自提拔的,而魏冉正是被范雎夺了相位,最终在封地郁闷而死。作为有着“魏冉嫡系”标签的白起心里对范雎也是有点想法的。如果白起借着军功给魏冉鸣不平,那后果对秦昭襄王不利。毕竟秦昭襄王对自己的母亲宣太后及舅舅魏冉心里多少都有点恨意,因为他即位前几十年,都是由这些人把持朝政,自己就是一个傀儡。
长平之战,荣耀的背后埋祸端可以说白起之死,祸根源头就是那场世人皆知的长平之战,即便这场战役成就了他“白屠夫”的威名。
话说白起打败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四十余万赵兵也全部缴械投降。但他为了防止降兵暴动,下令除二百余人放回归赵外,其余赵军全部被坑杀,此事光听一听都令人不寒而栗。就当白起想要乘胜追击,一举灭赵之际,韩赵两国派苏代(著名纵横家苏秦的族弟)去秦国游说秦相范睢。
苏代的口才也十分厉害,他直接找到范雎的软肋。他说白起杀赵括后又准备攻打邯郸,赵国灭亡,他的军功足以使他位列三公了。如此一来只能范雎只好屈居他的下位,即使不甘心也只能服从。范睢是谁?司马迁在《史记》里评价为: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也就是说他心胸不是那么开阔。
范雎一想,这样可不行,要知道他这个相位就是从他的前领导魏冉手里抢过来的,到时候给自己穿小鞋怎么办?于是范睢向秦昭襄王进言说,秦军太劳累了,这样下去也会把自己整垮,打仗不就是为了土地嘛,那就让对手割地讲和吧。
《史记》:“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秦昭襄王想想觉得也是,于是听从了这个建议而休战。白起知道后,就明白了应侯范睢的心思,从此与他结仇。但这也给白起后面被赐死埋下了伏笔,因为范睢之于秦昭襄王,就相当于管仲之于齐桓公。那为什么秦昭襄王会对范睢十分信任呢?
秦昭襄王对范雎的信任源于后者的才能范雎之所以能得到秦昭襄王的信任,原因很简单,就是他让继位后一直堪称为“傀儡”的秦昭襄王成为真正大权在握的君主。而且他还提出远交近攻的军事方针,使六国诸侯不能合纵攻秦。
话说秦昭襄王的的宣太后,也就是曾热播的影视剧《芈月传》中的女主人公芈月。秦昭襄王继位时因年纪太小,当时宣太后听政。秦昭襄王成年后,宣太后并未有归政,而是让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等四贵主政。
《史记》记载:以太后故,私家富重于王室。
简单来说,“四贵”中两人是宣太后的儿子,两人是宣太后弟弟,所以宣太后及四贵的专权极大限制了秦昭襄王的权力。范睢入秦后,范雎初次面见秦昭襄王时,未经通报径直走入内宫,遇上秦昭王,宦官怒斥:“大王来了!”范睢故意说:“秦国哪里有王?只有太后、穰侯罢了。”此言正中秦昭襄王的伤心地。此后,他向秦昭襄王建议收权归王,解除“四贵”权力,避免弑君篡国的祸乱。可以说,范睢是秦昭襄王拥有真正王权的主要推手。
为此秦昭襄王不惜给范雎报私仇。据记载,范睢曾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下,有回他出使齐国时被误会。魏国宰相魏齐暴打,范睢装死才逃过一劫。范睢在秦国得势后,秦昭襄王想尽办法给他报这个私仇。最终魏齐逃奔到魏国大梁,打算通过信陵君魏无忌逃到楚国去时挥剑自杀。如此秦昭襄王算是为范睢报了此仇。
可见秦昭襄王对他的信任达到了一定高度,甚至无以复加。因此范雎在长平之战后,嫉妒并排挤、诋毁白起,最终导致秦昭襄王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白起看不清形势,说风凉话还拒绝君王的调令,这就是一种挑衅上文提到长平之战,最终在范雎提议下,秦昭襄王退兵。一年之后由于白起生病,秦昭襄王便派秦国大将王陵率军重新攻打赵国并围困邯郸,但秦军无法攻克邯郸,损失惨重。此时白起生病痊愈,秦王便想到了他,于是便把他叫来,准备任命他为主帅攻打赵国。
但白起分析说邯郸城不是容易攻下的,虽然之前消灭了长平的赵军,可秦军死亡也超半数,也是元气大伤。如果有其他国家军队参与进来,里外夹击,秦军必败。但是秦昭襄王不听,亲自下令让白起赴任,白起拒不受命。秦昭襄王一听火了,“我是一国之君,你就这么不听话?我不信这秦国除了你白起,就没别人能打仗了!”
于是秦昭襄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但秦军在邯郸城下果真被数十万楚魏救兵攻击,损失惨重。白起于是说了风凉话:“秦王不听我的建议,看看就是这样的后果!”秦昭襄王听到后十分愤怒,他感觉白起这是在嘲笑自己,于是下令强行叫他挂帅。但白起此时也做得很绝,直接称病,没办法带兵打仗了。
秦昭襄王内心估计将他骂了无数遍:“作为秦朝的大将,食君之禄应当忠君之事,在秦国最需要你出面带来胜利的时候,你就躺地上,这就不仅是有情绪、呕气那么简单了!”于是白起被免去爵位,让他迁离咸阳,但白起因病未能成行。又过3个月,秦军失利的消息不断传来,秦昭襄王将这件事怪罪于白起。
毕竟当他在秦国最需要的时候,两次拒绝领兵出征,这是什么意思?而且,此举把他本身自带的“魏冉嫡系”标签彻底凸显出来。秦昭襄王或许会想白起是不是在为魏冉鸣不平?难道是想通过这件事,将他一军?或许他有造反的打算?与其这样,倒不如先下手为强。
正好范雎也恰到好处地说白起,“目无君上,意图谋反”。于是秦昭襄王直接令人驱逐他,不准再留在咸阳城。白起抱病上路,走出咸阳10多里路到了杜邮。范雎又在次恰到好处的说了九个字“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于是秦昭襄王决定,把离开咸阳时满腹怨言、不服气的白起赐死。
或许秦昭襄王也是知道白起的厉害之处,不可能就这样放他走,如果去了别的国家,要是反过来再咬秦国一口,那不是得不偿失吗?所以不管怎么理由,白起被赐死是一定的!
其实白起之所以会被秦昭襄王赐死有很多的原因,害怕他功高盖主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而已。
首先第1个原因就是因为白起的战功太高了,在秦军里面的威望又特别的高,而且曾经还是巍然一党。要知道这个时候的秦昭襄王年龄已经非常大了,接近70岁了,秦昭襄王也是自知自己的时日不多了,如果白起继续立下战功的话,那么未来的新君恐怕会压不住白起,所以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必须想办法解决白起。
第2个原因就是一直以来秦国的丞相范睢和白起都是有矛盾的,自古以来将相不和就是大忌,白起虽然功劳比较的大,但是常年征战在外,而陪伴在秦王身边的其实是范睢。白起得罪了他,日子自然不好过,最后在范睢的离间之下,秦昭襄王也是终于下定了决心杀死白起。
第3个原因是因为白起不听秦王的命令,我觉得这个原因其实才是最根本的一个原因。不管是哪朝哪代,如果臣子不听君王的命令,那肯定是不行的,何况白起还是一个功高盖主的大将军。秦昭襄王让白起带兵攻打赵国,可是白起却前后三次拒绝带兵出征,这其实让秦王心里很不爽,而且我觉得这也是秦王真正想要杀死白起的原因。白起虽然厉害,可如果不听号令,那对于秦王来说还不如除掉。
第4个原因就是白起这个人不懂周旋,没有做到激流勇退。白起的一生可以说是功勋卓著,可是白起并没有像王姐那样做到卸甲归田,如果白起可以以功成身退的话,那我觉得他的下场肯定不会这么凄惨。你比如说当秦王让他出征的时候,虽然他明知打不赢,但还是应该领兵去和赵军对峙,至少这样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不会为自己惹下祸乱。
以上就是关于白起为啥被赐死全部的内容,包括:白起为啥被赐死、白起为什么会被赐死、白起曾为秦国立下不世之功,可为什么最后会被赐死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