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优,王朗劣。开始,华歆不愿让那人上船,是预见“贼追至”,足见他比王朗有远见;后来,贼真的追来,情况危急,华歆不愿抛下别人不管,可谓是“患难见真心”,而王朗却即刻想舍人救己。华歆有远见,不顾危险帮助他人,是君子;而王朗既无远见,又自私,是小人。
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第十三则。
意思是说,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感到十分为难而没立刻答应。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面的贼寇已经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始终如一。华歆在危难之时仍遵守承诺,而王朗只能交好于平时,在
1 王朗与华歆文言文翻译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个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大意
华歆、王朗俱乘船逃难。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人物
华歆,字:子鱼。生卒:157— 231(75岁)终属:魏朝 。三国魏平原高唐(今山东省禹城西南)人。
王朗,三国魏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
部分字词注释
歆辄难之:华歆当即对此事感到困难。辄:当即。
幸:幸而,恰巧。
尚:还。
可:肯,愿意。
贼:这里指作乱的人。
舍:扔掉,抛弃。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起先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了这种情况。所以,。。的原因。
纳:接纳,接受。
托:请托,请求。
宁:难道。
邪: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拯:救助。
人物解析:
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而且他考虑而问题十分周到。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不有失君子风度,有基于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
做人的道理
《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不能失信于人。
2 文言文许靖(?—222年),字文休。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人。汉末三国时名士、评论家。善行草,因与从弟许邵俱以品评人物而闻名于世。
后被刘翊推举为孝廉,任尚书郎。曾先后投奔孔伷、陈祎、许贡、王朗等人,于孙策攻王朗前与家属俱避难交州,受到交趾太守士燮礼待。
其后受益州牧刘璋邀请,相继为巴郡、广汉、蜀郡太守。于刘备包围成都时欲越墙叛逃,为刘璋所获。刘备定蜀后欲将其弃用,在法正的建议下方以其为左将军长史。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称汉中王,任命许靖为汉中王傅。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许靖为司徒,位列三公。章武二年(222年),去世。有文集二卷。
3 《华歆王朗》文言文翻译题难:认为……困难。意动。这里有“表示困难”的意思。
以:同“已”,已经。
王欲舍所携人:王朗想甩掉那个搭船人。
既以纳其自托,宁可怠相弃邪: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
赞同华歆。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而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
4 孙权有惭色文言文阅读答案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
少好学,善隶书,从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览众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名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就,与朗共论旧君讳事,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
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权每田猎,常乘马射 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昭变色而前日:“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权谢昭日:“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
然犹不能已,乃作射虎车,为方目,间不置盖,一人为御,自于中射之。时有逸群之兽,辄复犯车,而权每手击以为乐。
昭虽谏争,常笑而不答。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
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
权遣人呼昭还,谓日:“为共作乐耳,公何为怒乎?”昭对日:“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权默然,有惭色,遂罢酒。
初,权当置丞相,众议归昭。权日:“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
后孙邵卒,百僚复举昭,权日:“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顾雍。
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日:“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
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 (节选自《三国志•昊书•张昭传》)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弱冠察孝廉,不就 就:就任 B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 比:紧靠 C孤岂为子布有爱乎 爱:喜欢 D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 妄:胡乱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昭性情刚 直不阿的一组是( )(3分) ①弱冠察孝廉,不就 ②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 ③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④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 ⑤后孙邵卒,百僚复举昭 ⑥昭容貌矜严,有威风A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②③⑥ D ④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昭年轻时喜欢学习,擅长隶书,跟随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广泛阅读,州里的有才之士陈琳等人都很称道他。
B张昭是孙策非常器重的大臣,国家的文武大事,全部委托给张昭。孙策临死时,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请他扶植。
C作为受孙策委托的大臣,张昭不折不扣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他经常对孙权进行劝谏,为此孙权对他言听计从。
D张昭容貌严肃,有威慑人的气质,孙权经常说:“寡人和张公说话,不敢妄也。”举国上下的人们都很害怕他。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4分) 译文: (2) 权遣人呼昭还,谓日:“为共作乐耳,公何为怒乎?”(4分) 译文:(1)做君主的人,指的是能够驾驭英雄,指挥群贤的人,哪里(难道)是指在原野上驱驰和猛兽较量的人呢?(岂……乎:难道(哪里)……吗?(1分),驱驶:指挥(1分),大意对(2分) (2)权派人把张昭喊回来,对他说:“只是大家一起作乐嘛,先生为什么要生气呢?(为:是(1分),何为:为什么(1分)大意对(2分)参考译文:张昭字子布,是彭城人。
年轻时喜欢学习,擅长隶书,跟随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博览群书,广泛阅读,和琅邪的赵昱、东海的王朗都很出名且相互间关系很好。二十岁左右被推举为孝廉,不就任。
和王朗一起议论旧君王的事情,州里的有才之士陈琳等人都很称道他。孙策开创基业,任命张昭为长史及抚军中郞将,二人行登堂拜母礼,好像关系亲密的老朋友一样,国家的文武大事,全部委托给张昭。
孙策临死时,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领群臣立孙权为主并辅佐他。孙权每次打猎时,经常骑着马射老虎,虎经常窜到前面来攀马鞍。
张昭面容失色,走上前说:“将军为何这样做?做君主的人,指的是能够驾驭英雄,指挥群贤的人,哪里是指在原野上驱驰,和猛兽较量的人呢?假如有意外发生,被天下人耻笑又该怎样呢?孙权向张昭道歉说:“我年少无知,考虑事情不够长远,因此感到羞愧于先生。”然而孙权仍然不能停止,于是制造了射虎车,做了方形的洞,车上有时不加盖子,一人给他驾车,自己从中间射虎。
不时有逸群的野兽,多次侵犯虎车,而孙权总是以用手击打野兽为乐。孙昭虽然极力进谏,孙权总是笑而不答。
孙权在武昌,登临钓台,饮酒到酩酊大醉。孙权让人用水洒向群臣,说:“今天喝个痛快,只有喝醉了掉在钓台里面,才能够停止。”
张昭一脸严肃不说话,走出去坐在车中。孙权派人把张昭喊回来,对他说:“只是大家一起作乐嘛 ,先生为什么要生气呢?”张昭回答说:“以前商纣王制造了糟丘酒池整夜地喝酒,当时也是当作取乐,不当作是作恶。”
孙权沉默不语,脸上有羞愧的表情,于是停止了宴饮。当初,孙权设置丞相的官职,众人都议论说应该由张昭来做。
孙权说:“现在天下多事,管理国家事务的人责任很重,这样并不是对他的优遇。”后来孙邵死了,百官又推举张昭,孙权说:“。
5 罗必元的文言文翻译 求高人翻译罗必元,字亨父,隆兴进贤人。嘉定十年进士。历任咸宁尉,抚州司法参军,崇仁丞,仍掌管司法。当地士人曾极因在金陵行宫的龙屏上题字,冒犯丞相史弥远,被谪往道州,押解的小吏对待他非常不善。必元给他松绑,让他顺利到达目的地。真德秀担当要职,必元写信给他说:“有个老医生曾经说,伤寒之类的重疾,只有独参汤可以救命,但是吃这药能活下来的十无二三。先生你就是当今的独参汤么?”后调任福州观察推官。有个有权势的人家李遇抢夺平民的荔枝园,必元为之打抱不平。后来李遇当了言官,以此私怨罢了他的官。后来他在余干县做官。赵福王府在当地骄横,前后几任官员大多被其排挤陷害。必元到任后,因汝愚的坟墓占了四周平民的山地的缘故,又为平民撑腰,对州官说:“我不过是个区区小官,罢免了有什么大不了的?”人们更加为他叫好。
(亲自翻译,敬请采纳)
6 华、王优劣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乘船》,回答下列问题(18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8、下面句中与“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歆辄难之 B 默而识之 C 不能称前时之闻 D 友人惭,下车引之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俱乘船避难( ) ②幸尚宽( )
③纳其自托( ) ④遂携拯如初( )
10、翻译句子(4分)
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______________
11、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4分)
①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那人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从本文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你从学过的知识中,写一句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8 C (2分)9 ①一起 ②幸而,恰巧 ③接纳,接受 ④于是(4分)10、①(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②起先这所以犹豫不决,正是考虑到了这种情况。(4分)11、①幸尚宽,后贼追至 ②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4分) 12、一个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2分)13、略(2分)
7 《乘船》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乘船》,回答问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字,并用该字写出一个成语。
①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_____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_____。
②王欲舍所携人:_____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_____。
2区别下面句中加粗字的古义今义。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①所以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②疑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歆辄难之
B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学而不厌 相委而去
D宁可以急相弃邪 是以谓之“文”也
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幸尚宽,何为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个故事,你如何评价华歆、王朗二人?请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一起;成语例:玉石俱焚、百废俱兴、面面俱到(答案不唯一)
②扔掉,抛弃;舍生取义、舍己为人、舍近求远
2①…的原因;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②迟疑;怀疑。
3D
4①既然已经接受他的请求,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②(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
5王朗看到形势紧急就想抛弃搭救的人,华歆则认为既答应了人家,就不能因为有特殊情况不履行承诺。华歆能够信守诺言,而王朗则轻诺寡信。(意对即可)
8 文言文阅读《急不相弃》文言文《急不相弃》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迫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翻译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感到十分为难而没立刻答应。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面的贼寇马上要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小题1:A 小题2:(1)一起,一同。
(2)舍弃小题3:(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小题4:王朗在认为对自己无害时,能助人时则助人,一旦事情有变,危及自身利益时,只考虑自己;华歆处事谨慎,做事有始有终,信守承诺。当今社会,有些人将仁义道德挂在嘴边,但往往因受不了利益的诱惑,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而有些人,平日虽默默无闻,但能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才是我们应该效仿与学习的对象。
(大意对即可)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本题中考查的主要是一词多义。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幸尚宽,有何不可”时,要注意把“幸”(幸好,好在)、“尚”(尚且)、“何”(什么)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小题4:试题分析:这篇短文的大概意思是: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
王朗说:“好在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为的这一点呀。
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便仍旧带着并帮助他。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由此看来,王朗和华歆各有其缺点,又各有其优点。点评: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来分析其精神品质。
平时在阅读文章时,要善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例如文中的王朗,一开始就愿意伸手去帮助别人一把,可是在遇到危险的情况时,却只顾自己的个人安危和利益。
而华歆坚持帮人帮到底。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文言文全文翻译如下:
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作者及表达思想
一、作者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为《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第十三则,作者是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二、表达思想
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而且他考虑问题十分周到。
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不有失君子风度,有基于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不能失信于人。
在日常的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华王优劣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翻译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好在还很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释义
依附:此处指搭乘华歆与王朗所共同乘坐的船。
辄:马上。
难之:感到很为难。
舍:舍弃。
疑:迟疑,无法决定。
纳:接受。
自托:托身。
宁可:怎么能。
欲:想要。
携:携带。
赏析
事在人为,人以事显。作者以事件为试金石,不加评判。而华、王优劣已分,作者的褒贬已见。
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
而华歆则一诺千金,言而有信,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答应了别人就要做到,帮人帮到底。
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考虑问题要周到;像王朗那样言而无信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
从中看出:华歆处事谨慎,做事有始有终,信守承诺;
王朗在认为对自己无害时,能助人时则助人,一旦事情有变,危急自身利益时,就只考虑自己。
华歆清廉自律 淡泊名利 大公无私
王朗追逐名利 自私贪财 待人不忠
为人要乐于助人 心地善良 不要落井下石 只谋取私利而害了他人
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
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1 文言文“华歆、王朗乘船避难”的故事的逐字翻译
携拯(xié zhěnɡ) 携带拯救 ,“拯”意为拯救。 辄zhé
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也?”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这则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当你自己没有那个条件的时候,不要轻易承诺帮助别人。但是,一旦承诺了,就要负责到底。华歆正是这样做的。当他拿不准能否救到客人时,曾犹豫要不要让他上船。后来已经接纳客人上了船,就不能半途推他下船,就要对他负责到底。要生大家一起,要死大家也要一起。
而与华歆形成对照的是王朗。王朗轻易承诺,在不明白自己是否有条件救人的时候,轻易让人上自己的船。但是,中途遇到紧急情况时,又埋怨客人危及了自己的安全,逼人家中途下船。这就是轻诺寡信的做法。古人将华歆与王朗放在一起比较,从而高度肯定华歆的重承诺,敢担当、负责人的为人品质,而摒弃王朗那种轻易承诺,进而又不守信的轻薄之举。
启示:在现实生活中,犯王朗性质错误的人还不少呢。我身边的朋友就是这样,希望他看了这则故事,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做一个华歆一样品德高尚的人。
2 华歆、王朗乘船避难的故事谁只到这篇古文的翻译华歆、王朗乘船避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还有一次,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3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世说新语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出处
本文为《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第十三则,原文无标题。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名言: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4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世说新语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出处本文为《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第十三则,原文无标题。译文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
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
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名言: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
——朱熹。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小题1:A 小题2:(1)一起,一同。
(2)舍弃小题3:(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小题4:王朗在认为对自己无害时,能助人时则助人,一旦事情有变,危及自身利益时,只考虑自己;华歆处事谨慎,做事有始有终,信守承诺。当今社会,有些人将仁义道德挂在嘴边,但往往因受不了利益的诱惑,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而有些人,平日虽默默无闻,但能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才是我们应该效仿与学习的对象。
(大意对即可)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本题中考查的主要是一词多义。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幸尚宽,有何不可”时,要注意把“幸”(幸好,好在)、“尚”(尚且)、“何”(什么)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小题4:试题分析:这篇短文的大概意思是: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
王朗说:“好在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为的这一点呀。
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便仍旧带着并帮助他。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由此看来,王朗和华歆各有其缺点,又各有其优点。点评: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来分析其精神品质。
平时在阅读文章时,要善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例如文中的王朗,一开始就愿意伸手去帮助别人一把,可是在遇到危险的情况时,却只顾自己的个人安危和利益。
而华歆坚持帮人帮到底。
6《急不相弃》原文 白话文 对华歆,王朗评价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
眼看后面的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
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王朗容易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但是一旦形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
而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遇到危急情况并不相弃,表明他重信义,救人能救到底,所以,更显得品格高尚。
7 《华歆王朗》文言文翻译题难:认为……困难。意动。这里有“表示困难”的意思。
以:同“已”,已经。
王欲舍所携人:王朗想甩掉那个搭船人。
既以纳其自托,宁可怠相弃邪: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
赞同华歆。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而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
华歆(151—237)字子鱼,魏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东汉末举孝廉,为尚书郎。献帝时任豫章太守,后曹操表天子征其入京,代荀彧为尚书令。曹操为魏王建国,华歆为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拜歆相国,封安乐乡侯;及曹丕为帝,改为司徒。明帝即位,转拜太尉,进封博平侯。薨,谥曰静候。
王朗(?—228)本名严,后改为朗,字景兴,魏郯(今山东郯城)人。东汉末为会稽太守,曹操征为谏议大夫,参斯空军事。文帝时改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明帝时转为司徒。“著《易》、《春秋》、《孝经》、《周官传》,奏议论记,咸传于世。”薨,溢成候。识度:见识度量。
世说新语十二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像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王朗常常推崇华歆的见识度量。华歆在祭祀百神的日子里招子侄一起宴饮,王朗觉得华歆做的都是对的,就只学他做的事。张华觉得他虽然推崇华歆的见识度量,但却不学他的那些品质,学的只是外在皮毛。因此他与华歆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了。”王朗只模仿华歆吃饭喝酒却不能模仿他的见识度量,这样他最后反而会越学越坏,永远成不了像华歆那样的人。
世说新语十三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拖,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已定华,王之优劣。
王朗和华歆一起乘船逃难,有一个人也要上船。华歆想:“如果他上船了,贼兵追过来了,三个人都要落难,岂不是连累了他。”于是就拒绝了。但王朗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说:“船上还有位,为什么不让他上来?”于是就让他上来了。后来贼兵追过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个人,华歆说:“我当时担心的就是这种情况,既然已经让他上来了,难道要因为贼兵追上来就放弃他吗?”于是就没有把它抛弃。(往后纯属虚构)王朗很后悔,怕他拖累我们。最后他们没有钱了,吃穿都成问题。没想到那个人说:“你们之前救了我,现在该我救你们了,于是拿出来了很多钱财,帮他们度过了难关,还有一次贼兵追上来了,也跑不掉了,结果那个人武功高强,把那些贼兵打退了。现在王朗一点都不后悔了,心里想:做好事总是会有好报的,之前我们救了他,然后他又救了我们,要不是他,我们可能就死了,要不是我们,他可能就死了。从此,他们成了朋友。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王朗和华歆的优劣。王朗当时不考虑全局,表面上像个好人,但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方面帮助别人,一但伤及自己的利益,他就暴漏了本性,危险一来,就想把乘船的那个人丢下去。但华歆不同,他有大局观,当初不想带他不是因为自私,而是因为怕发生后面的事。真正发生了,却没有不讲义气把那个人丢下。所以王朗是不讲道义、自私的。华歆则是顾全大局、宽容大度的。但华歆做的也不是全对,说不定就像我虚构的那样,没有那个人,他们就会遇难。所以在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不一定谁对谁错。
以上就是关于华歆和王朗谁优谁劣请写出你的理由全部的内容,包括:华歆和王朗谁优谁劣请写出你的理由、华歆与王朗文言文的解释、王朗华歆业文言文阅读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