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是谁说的

衣组词2023-05-05  33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堪称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最为霸气的一句话,它激励鼓舞着无数的热血志士对入侵的异族实施坚决的打击。

那么,这句话是谁说的呢?又是谁的头颅成就了这句霸气的话呢?

秦汉时期,在我国北方的草原上,一个游牧民族——匈奴迅速崛起,他们时不时的南下侵扰中原的王朝,尤其是汉朝初期,就连强悍的汉高祖刘邦,也曾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围困于平城的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的马铺山)白登山上七日七夜,最后迫不得已依靠陈平奇计,才使双方握手言和。

后来,汉朝向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以换得边境地区的一时平安,但即使如此,匈奴仍是不时的侵扰西汉边境,让刘邦之后的几位皇帝头疼不已。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 >

待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后,他不甘心大汉王朝被一个游牧民族如此侵扰,因而在准备充分后,派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统领汉军主动出击,对匈奴进行了沉重的打击,匈奴一时远遁。

但是,汉武帝时期,也并没有产生“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而且,在汉武帝死后,匈奴又回来了,继续侵扰着汉朝。

汉宣帝时期,大约在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引起内部分裂,先后出现五位单于争立的情况,他们混战不断,最后发展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的相互攻伐。

为了得到汉朝的支持,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都送儿子到汉朝为人质,汉朝都接受了。

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附汉,是为南匈奴。郅支单于领导的匈奴为北匈奴。

郅支单于怨恨汉朝偏护呼韩邪单于而不帮助自己,他一方面阴奉阳违地向汉朝称臣,一方面在向西域发展自己的势力,他联合康居王,欺压乌孙国、大宛国,还困住汉朝使者江乃始等人并羞辱他们,这一切都对汉朝在西域的统治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郅支单于派使者向汉朝进贡,顺便要求带入侍的儿子回匈奴,汉朝经过商议后,派遣司马谷吉去护送郅支单于的儿子回去。

御史大夫贡禹等人主张将侍子送至边塞就回来,但谷吉上书,愿亲送至单于王庭,以表示汉朝的信义。

然而,令汉朝没想到的是,等汉使谷吉到单于王庭后,郅支单于背信弃义,竟然杀了谷吉等人!

汉朝派遣三批使者到康居要谷吉等人的尸体,郅支单于困住使者并羞辱他们,自以为自己是西域大国,一时傲慢无比。

汉元帝即位后,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任命甘延寿为西域都护使,陈汤为副都尉,出镇西域。

陈汤为人机智、果敢,做事一向雷厉风行,当他到达西域后,看到郅支单于势力危及西汉对西域的控制,就马上提议发兵征讨郅支单于。

甘延寿说要先请示朝廷,但陈汤认为汉元帝软弱,身边又是一群胆小怕事的臣子,担心事情汇报上去没有结果,就决定先斩后奏,他假托皇帝的命令,调发西域城郭诸国兵及汉屯田吏卒4万余人,分成六队,准备向郅支单于进行打击。

甘延寿知道后,惊慌地阻止陈汤。陈汤发怒了,按住剑叱责甘延寿说:“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

甘延寿只好听从陈汤的意见。在陈汤的安排下,其中三队从南道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仓山总称),经大宛至康居;另三队由陈汤和甘延寿率领经北道入赤谷,过乌孙,进入康居界,至阗池(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伊塞克湖)西。

当时,康居副王抱阗率数千骑袭掠乌孙赤谷东,杀了千余人,抢了很多牲畜。陈汤令西域诸国兵击之,杀近五百余人,解救被俘民众五百余人,并获牛、马、羊作为军食。

随后,汉军进入康居界后,并围困都赖水上的郅支城(郅支单于在康居所筑城池)。

汉军在攻城过程中,就将郅支单于射伤,破城后,郅支单于受重伤而死。军侯代理丞杜勋斩取郅支单于首级,并找到二根节杖与谷吉等汉使带来的帛书。一共斩阏氏(单于妻之称号)、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余人,还有一千多人被俘后,分给出动军队的各属国的十五位王。

随后,甘延寿、陈汤向汉元帝上奏说出了下面这段话: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陈汤霸气地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并且,陈汤还表示,应该把郅支单于等人的头悬挂在西域的官邸间,用以昭示万里之外的人,让他们明白敢于违犯强大的汉朝,即使再远也一定要诛杀!

陈汤这一仗,一举稳定了西域的局势,此后数十年内,西域基本没有再发生什么大的混乱。

‍‍汉之强,在于那个时代流淌在人们血液中的血气之强。汉承秦制,秦来源于周代春秋战国之秦国。秦是周代诸侯争霸中最后的幸存者,也是最后的胜利者。秦是凭借实力,硬生生的打败了所有的对手,才得了天下。作为秦的继承者,汉朝朝堂上自然是深知这个强者为尊的逻辑的。通过历史书的记载,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大地上诸侯国林立。各诸侯国的统治阶级要想有所作为,扩大疆域什么的,逻辑很简单,要打别的诸侯国。从别的诸侯国获取战利品――土地。要想搞经济建设,仍然要打。因为,搞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环境 。而和平环境,仍然是打出来的。如果不强大,搞经济建设更能让邻国垂诞三尺,自己会死得更快。那时的知识分子也是如此,各种学说各种思想激烈的竞争。诸子百家,没一家是好说话的。要想生存,就要凭实力说话。汉代的人,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可以说都很好的继承了战国时期遗留的精神――强悍。‍‍

在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朝代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绰号,代表着对这个朝代的评价。比如强汉,是因为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将匈奴击退至北境,封狼居胥;又比如盛唐,因为开放的国策,强大的国力,出现万国来朝的场景;再说弱宋,因为偏安一隅,年年缴纳岁币。那么明朝有没有一个这样的绰号呢?我觉得是有的,那就是硬明。

那么“硬明”这个说法怎么体现呢?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个农民,他也打心底的瞧不起宋朝时期统治者的所坐所为,等他登上皇位之后,也更是立下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的组训,而且主动前往北境迎击蒙古,可所谓是非常“硬”。

他的儿子朱棣也继承了老朱家的意志,虽然朱棣的皇位得之不正,但他也绝对是一个好帝王。他在位期间,把都城迁往了北京,以达到拱卫国家的效果,这也正是“天子守国门”的由来。而且朱棣的一生都是在兵马上度过的,最后也是死在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师途中。

此后就是土木堡之变,帝王朱祁镇也被瓦剌所俘虏,瓦剌军队更是直敌北京。面对这种情况,以于谦为首的明政府不但没有选择迁都,也没有选择赔款,也拒绝求和,反而选择了“硬刚”,立了新帝王朱祁钰来稳定局势,最后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最后即使到了明朝末年,崇祯帝也没有忘记祖训,拒绝迁都南京,最后自缢于煤山以谢罪天下,留下了“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样的遗言。

有些人说明朝有很多奇葩的帝王,整体素质相比清朝差了太多。但是终明一朝,始终是没有和亲、赔款、割地,相比之下其他哪个朝代做的到呢?明朝所带来的“硬气”也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至今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汉景帝和他的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可见他在政治上是非常有才能的。他注重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够知人用人。

汉景帝当政的期间中特别注重发展农业,除此之外对农民所要求的赋税也大大减轻。同时在刑法上也讲究从轻判处,同时也要求严格按照法律执行。除此之外他还重视教育,而最为著名的就是通过削藩而解除了七国之乱的危机,从而实现了中央集权,这也就为后来的汉武帝开创雄图伟业奠定了经济以及政治上的基础。

要想在政治上有好的建树就不得不同时具备知人,用人方面的好素质,在治理国家以及实行政策方面他重用晁错,使得当时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之后平定七国之乱,给予了经济上的支持。而在军事方面,正是因为重用了周亚夫,从而达到了削藩的目的,除此之外像同时代的李广,窦婴等等都是被他所提拔的。同时他也特别擅长将人用到该用的地方,比如像郅都这人执法较为严格,而且手段比较厉害,所以就派遣他去对付临江王。但是又因为窦太后不喜欢郅都,所以汉景帝又派他去了边疆当太守抵御匈奴。而匈奴正是因为他的驻守而不敢进攻,要知道在当时匈奴人刻了郅都的样子当把子来练习射箭,但也因为害怕这个人而连木头桩子都射不中,足以见匈奴人对他的畏惧。

这些,都能表现出汉景帝他在治理国家以及用人方面的才能。

在汉朝所处的时代,它的兴盛、文明与强大,同时期能与之相匹敌的也只有西方的罗马帝国了。汉朝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汉朝的光辉历史界定了“盛世”的含义:国内政治长期稳定、和平,军事强大,经济繁荣,文化科技发达,并能威服四方等等,这些都影响着后人对一个朝代是否是盛世的评判。

陈汤像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霸气十足的话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当时汉朝派去西域的使者谷吉等人被北匈奴郅支单于给杀了,此时西汉的反应,首先是显示出大国风范,采取了先礼后兵的战略方针,先后三次派使者去见郅支单于,要求归还使者谷吉等人的尸体。但郅支单于当时已经在西域站稳了脚跟,对汉朝派来的使者非但不以礼相待,反而狂妄至极,也并未归还谷吉等人的尸体。

于是,后来就有了大将陈汤灭郅支单于的事迹。陈汤不仅灭了郅支单于,还将其首级送到长安献给了皇帝,并附上一封霸气十足的奏折,里面其中一句就是:

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此话将汉朝的强硬体现的淋漓尽致,荡气回肠,千古流芳。汉朝的强大,从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军事强

汉朝的军事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压制匈奴。自秦朝以来,中原地区就一直与西戎作战,刘邦建立西汉后,依然要面对强大的草原民族。西汉前几位皇帝并没有一定要与匈奴硬碰硬的意思,而是采取了“和亲”这一怀柔策略。在此期间休养生息,发展国力,经过几代皇帝打基础之后,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开始转守为攻,与匈奴正面交锋。卫青、霍去病这些大将千里奔袭,将匈奴打得接连败退。

汉朝并非是以强欺弱,当时匈奴的军事实力还处在巅峰期,军事实力强劲的西汉遇到同样强大的匈奴,双方每次交战都异常激烈,最终还是西汉更胜一筹,匈奴接连兵败后,也无力再与汉家争雄,开始举族北迁,不敢大举南下。

西汉的汉武帝时期,匈奴北遁、统一南越,汉宣帝时期的匈奴单于来朝,设立西域都护府,都是汉朝军事实力强大的体现。

第二,经济繁荣

经过秦末的战争以后,西汉前期都是以休养生息为主,经过多年发展,汉朝经济逐渐繁荣。最明显的就是人口大量增长,国家城市化程度提高。

汉朝虽然实行重农抑商,农业得到大力发展,但商业其实也没落下。汉朝皇帝因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所以商业也是快速发展。两汉的对外贸易也是异常繁荣,西北通西域、西南通海上诸国,还有印度,东北通日本等,都是对外贸易的对象。

第三,文化科技高速发展

在汉朝,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并在之后影响了中国文化上千年之久。西汉的政治制度,和对新的治国理念的开创与尝试,都对后来的朝代有极深的影响。相比于西汉的文化,东汉的科技则更为突出,蔡伦革新了造纸工艺,使造纸的原材料更加广泛和多样化,极大降低了造纸成本,造纸术的改进,对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蔡伦改进造纸术

在自然科学方面,东汉的天文学家张衡发明的“浑天仪”、“地动仪”,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还有冶铁技术的进步,著名医学家华佗对医学的贡献,这些都对中国的科技文化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汉朝的强大,也影响了整个东亚世界。对于匈奴这种强大的敌人,汉朝时战时和,尽量保持一种平衡关系。对于像朝鲜、南越这样的小国,就将其作为藩属国,并赐予他们王的称号。对于那些不安定因素,与汉朝为敌的国家,就直接将其吞并,并在这些地区设置郡县,直接由朝廷管理。

这些直接或间接受到汉朝统治的地区和国家,也逐渐受到了汉朝政治文化的影响,并开始形成一个以汉文化为中心的东亚世界。诸如朝鲜、日本、越南这些国家,都是以此为契机而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并且这一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强汉的“强”,是多元化,多方向的,不仅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广阔的疆域,数不尽的贤臣良将这些硬实力,还有经济,文化,科技、政治制度等强大的软实力。正所谓软硬兼备,也使得两汉能屹立四百多年之久,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中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上就是关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是谁说的全部的内容,包括:“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是谁说的、“强汉盛唐”中的强汉到底强在哪里、为什么都说:强汉,盛唐,弱宋,那明朝怎么形容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9943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