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强度大渡河的批注

勇士强度大渡河的批注,第1张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红军长征中的一场关键性战役,发生在1935年5月。

红一团18勇士在一营营长孙继先的带领下,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从而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为 中 央 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

随后,红一团沿大渡河左岸北上。红四团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

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

当时,泸定桥有敌军重兵把守,而且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桥上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形势十分严竣。红四团22名突击队员在第2连连长廖大珠的带领下,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红一团合围占领了泸定桥。随后,中 央 红军主力从泸定桥全部渡过了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的成功,又一次使红军转危为安,摆脱了敌人的追击,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使之成为我 党 重要的历史纪念地。

1961年,泸定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横刀立马与彭大将军的故事

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蒋派大军追至。彭指挥红军歼灭敌军一个骑兵团,取得了红

军到达陕北后第一场胜仗。为此,毛特作诗赠予彭。

诗曰:

六言诗·给彭怀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受到诗后,将诗末两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惟我英勇红军”,并把原诗还给毛。

有功而不受荣誉,表现了彭大将军的高风亮节。

半床棉被

红军长征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候,3名红军女战士借宿农民徐解秀家,因为家里穷,当时床上只铺了稻草和破棉絮,晚上,三名女红军就和徐解秀盖一条行军被,睡一张床,徐解秀的丈夫就睡在门口的草垛上。白天,红军战士们和徐解秀一起干活,讲进步道理,还帮她带孩子,徐解秀帮红军战士煮饭。红军要开拔了,看到徐解秀家连一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一名女红军用剪刀将这床被子剪开,将半床被子留给了徐解秀。这就是红军战士和老百姓的鱼水情深,生死与共。

12个铜板“买”一个梨

讲述了1935年4月时,中央红军进入了云南境内。那里的风景十分美丽,连绵起伏的山峦,漫山遍野的绿树······可是红军战士们却被酷热的天气折磨的苦不堪言。战士们好不容易找到了水,可哪里的水却是咸的!没有水解渴,战士们只好忍着干渴继续前进。

战士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村庄,可那儿的村民因为听信了敌人的宣传,全都躲了起来。战士们没办法,只好住了下来。

在女战士打水时,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在厨房的毛草中,竟有一筐梨!要知道对于行路一天的战士们来说,梨可是最好的东西!可是红军纪律严明: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战士们只好舔了舔嘴唇。这时,一位发着高烧的女战士发出了痛苦的呻吟,这是大家灵机一动,决定买一个梨给她。最后用12个铜板“买”了一个梨。

从《长征谣》到《清平乐·六盘山》的故事!

1935年10月7日,毛登上六盘山,临风寄景,气贯长虹,遥想红军走过的艰难里程,展望革命的未来前途,感慨万千。当时,毛坐在一块石头上说,这里真是个好地方,天高云淡,红旗漫卷,大雁南飞,六盘山的景色多好啊。他随即吟出了《长征谣》:“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 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

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他以自由诗的形式,采取重复比兴、呼唤等手法,展示了红军将士金戈铁马、风雷激荡的雄姿,体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反蒋抗日的决心。

1942年8月1日,毛才将《长征谣》改成规范的词牌《清平乐·六盘山》,刊登在《淮海报》的副刊上,全文是:“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张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

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很快,这件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

金色的鱼钩

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为了给生病的小战士补充营养,老班长想尽办法钓鱼和挖野菜,煮成野菜汤给三个小战士吃,自己却吃剩下的鱼刺和鱼骨。最后在即将渡过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因为饥饿牺牲在草地中。小战士”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保存起来,以教育后代。

 

彭大将军的黑骡子

红军长征进入草地后,很快就断粮了。看到那些因饥饿而倒卧在草地上的战士,彭心如刀绞。他命令饲养员,把所有的牲口都杀掉,包括自己的那头黑骡子。饲养员急了,说那头黑骡子无论如何不能杀,自长征以来,它救了很多人,是革命的功臣。彭眼里含着泪花:“你以为我舍得?可现在什么吃的都没有,只有杀了牲口,才能走出草地。”彭的命令下达后,饲养员和警卫员谁也不愿执行,彭命令军团部的一名干部去执行,六头牲口被集中在一起,一阵枪响,五头牲口相继倒下,唯有彭德怀的那头黑骡子,依旧安静地站着。老饲养员扑过去,抱住黑骡子的脖子喊,把它留下!彭走过去,低声说:“人比牲口重要!”然后示意那名干部又开了一枪。大黑骡子慢慢倒下,彭德怀转身走了,他不忍回头。事后,他指示后勤部门,把所有好肉都送给战士和伤员,自己却一块也没有留。

《丰碑》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

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

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

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

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

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

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

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

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早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

象在为战友指明前景的道路。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

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

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时

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

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出,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永远的丰

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长约100米,由十三根铁链组成,两边各两根为桥栏,底部并排九根为桥面,铺有木板。桥东端即四川泸定城西门。1935年5月29日,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经过一昼夜二百四十华里的急行军,占领了泸定桥西岸桥头。当时桥西有国民党川军把守,桥板已全部被拆除。由该团一营二连二十二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冒着敌军的枪林弹雨,攀踏着悬空的铁索,冲向对岸,攻下了桥头堡。后续部队迅速跟进,夺取了泸定城。

17勇士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由四川会理附近地区继续北进。蒋介石指挥10余万国民党军南攻北堵,企图利用彝汉民族矛盾和大渡河天险屏障,围歼中央红军于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地区。为挫败国民党军的阴谋,红军迅速北进,强渡天险大渡河。以刘为司令员的红军先遣队,顺利通过彝民区,直逼国民党军防守大渡河的薄弱地带。24日晚,第1军团先遣队第1师第1团急行军80公里,先期抵达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隐蔽于附近山头。当晚,该团第1营出其不意攻占安顺场渡口。时值洪水暴涨,大渡河水深流急,渡口水面宽约300米,对岸有四川军阀部队防守。该团决定由第2连组织突击队,实施强渡。

1935年5月上旬,长征途中红军准备强渡大渡河。25日上午,红一团第一营第2连连长熊尚林率领渡河突击队,在当地船工的配合下,乘着仅剩的一只木船,冒着密集火力,顶着急流险浪驶向对岸。木船被冲向下游数百米处靠岸,17名红军官兵登岸后,抢占沿河工事,控制渡口。又同第2船登岸的官兵一起,击溃安靖坝守军,为后续部队渡河打开了道路。

七根火柴

长征途中,暴雨倾泻在大草原上。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党证和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焦干的火柴交给战友,请他转交给党组织。言毕,安然地闭上了眼睛。那位战友追上队伍,为战士们点燃了篝火,然后将余下的六根火柴和党证交给了指导员。

强渡大渡河 (Force dadu river) 是指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四川省越西县 (今属四川省石棉县) 安顺场渡过大渡河的战斗,也是长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战斗。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任司令员孙继先中将,在长征中曾是红一军团红一师红一团一营营长,他亲自挑选并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从而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

红军强渡大渡河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基本介绍 名称 :强渡大渡河 地点 :四川省越西县(今属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地区 时间 :1935年5月24日-25日 参战方 :国民党(川军)、 (中央红军) 结果 :红军惨胜,渡河成功 主要指挥官 :刘伯承、聂荣臻、孙继先、熊尚林 历史背景,战斗经过,历史真相,杨得志撰文回忆,刘伯承回忆历史,军委扩大会上,杨得志言之凿凿,事件意义,英雄壮举,光荣使命,胜利前奏,飞舟强渡, 历史背景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地。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3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丁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l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追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战斗经过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准备渡过大渡河。24日晚,先头部队赶到安顺场,占领了该地。 现貌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师第一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二十四军第五旅第七团1个营筑堡防守。当晚,红一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二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一营冒雨分3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安顺场一带大渡河宽100多米,水深流急,高山耸立。在红军到达之前,川军第五旅第七团1个营抢占了这一地区,正在构筑工事,凭险防守。情况对红军十分不利。 25日晨,红一团开始强渡大渡河。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一团第一营营长孙继先从第二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战前,先遣队首长亲自向领导领导交代任务,一起制定渡河方案,并强调这次渡河,关系全军成败,一定要战胜一切困难,完成任务,为全军打开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 突击队分成两批,熊尚林带领第一批8人先渡河,孙继先带领第二批8人再渡河。十八名勇士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十八名勇士战胜了惊涛骇浪,冲过了敌人的重重火网,终于登上了对岸。敌人见红军冲上岸滩,便往下甩手榴弹。智慧型双全的勇士们,利用又高又陡的台阶死角作掩护,沿台阶向上猛烈冲杀。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随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纪念石像 历史真相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任司令员孙继先中将,在长征中曾是红一军团红一师红一团一营营长,他亲自挑选并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从而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红军强渡大渡河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在孙继先晚年,在澄清大渡河战斗史实的问题上,却陷入两难的尴尬处境:他既不愿意把自己说成是勇士,又不愿意违背历史事实,屈从被误解的历史结论。他的老首长杨得志上将言之凿凿,揭开了尘封已久的历史谜团。 孙继先将军 杨得志撰文回忆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有着许多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的事迹。在20世纪50年代,青年们迫切要求熟悉中国革命的历史,从英雄人物身上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投身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事业。1957年5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红旗飘飘》丛书,正是顺应时代的呼唤,开革命回忆录写作之先河。《红旗飘飘》刚一发行,即在广大青年和人民民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在1957年7月出版的《红旗飘飘》第二集中,收录了一篇杨得志的力作——《大渡河畔英雄多》。杨得志的文章分为“光荣的使命”“胜利的前奏”“天亮以后”“我一定要去!”“庄严的时刻”五个小节。其中在“我一定要去!”和“庄严的时刻”中,杨得志写道: 杨得志将军(正面) 十八个勇士(连孙继先同志在内)每人佩戴一把大刀,每人背一挺花机关枪(冲锋枪)、一支短枪,每人带五六个手榴弹,并且带着工作器具,以二连长熊尚林同志为队长。 大渡河边还是像方才一样,只有河水冲击咆哮,我用望远镜看看对岸,敌人像是很安静。 因船小,船工不同意上船的人太多,临时决定十七人分两批渡过。在连长熊尚林带领下,一班的八个同志跨上了小船。 庄严的时刻到了,熊尚林带领八个同志跳上了渡船。 …… 过了河的船很快地又回来了。八个勇士在营长孙继先同志的带领下,又登上了渡船。 …… 此刻,我们两批登入的勇士接上了,十八个勇士一起冲上去,十八颗手榴弹一齐扔出去,十八挺花机关枪一齐打过去,十八把大刀一齐在敌群中飞舞。号称“双枪将”的川军被杀得败不成军,拚命向北边山后面逃。我们渡河的勇士完全控制了大渡河北岸。 在崇尚英雄的年代里,杨得志的《大渡河畔英雄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195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根据杨得志原作,出版了连环画《大渡河畔英雄多》。1963年,《大渡河畔英雄多》被编进全国国中语文课本。大渡河十八勇士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刘伯承回忆历史 这里特别提及的是,《星火燎原》第三卷的首篇文章《回顾长征》,是由刘伯承撰写的。在写到强渡大渡河的经历时,他明确写道:“十八勇士一过河去,就将敌人打垮,占领了渡口。” 军委扩大会上 十八勇士遭质疑 据当年编辑部的老同志回忆,《星火燎原》第一卷在1958年已经完稿。书刚印刷完还没有发行,恰逢庐山会议召开。《星火燎原》编辑部也无法避免当时的政治风暴。因为有“美化”彭德怀的文章,编辑部被责令检查整顿,几位骨干编辑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 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一次军委扩大会上,有人突然提出:关于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的宣传有些混乱,到底是十七勇士还是十八勇士应当查清楚,即便是十八人一起渡河,孙继先作为指挥员,也不应当算作勇士。 据说,提意见的是一名空军中将。这名中将并不是强渡大渡河现场的目击者。在长征中,他曾任红一师直属队总支书记,大多数时间随黄永胜任团长的红三团行动。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之后,他被调到红三团任总支书记。日后,他在回忆录中写道:红军强渡大渡河时,“我们三团仍是走在全师的后面。这一段,我们只是跟着走,没有执行什么任务,也没有什么掉队落伍的。当我们来到安顺场渡口时,一团、师部、二团都已经顺利渡过了河,只有两条渡船在等待我们”。 孙继先也参加了这次军委扩大会。坐在孙继先身边的一位老同志,听了那名空军中将的发言后,愤愤不平,就用胳膊肘轻轻碰了孙继先一下,说:“孙司令员,你也应该出来说说话,以正视听!” 孙继先小声回答说:“我能说什么?能说自己是勇士吗?” 会后,军委责成总政治部负责查实强渡大渡河究竟是十八勇士,还是十七勇士。有关部门查阅了档案资料,以当年红军《战士》报第一八六期上记载的十七勇士的名单为原始依据,并以一名没有亲临大渡河现场的红军干部的日记为佐证,最终确认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是十七勇士,并以总政治部的名义正式发文:要求各个单位在宣传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事迹时,一律按照“十七勇士”的口径。这就是为什么长期以来,在正式通行的党史、军史中,一律采用“十七勇士一船渡河”说法的缘由。 中央红军长征时,《战士》报是红一军团政治部的机关报,是一份不足16开版的油印小报。在第一八六期《战士》报上,关于渡河的过程只有一句:“牲(我)部一个猛冲和十七个红色英雄冒险渡河,即将河两岸敌人全部击溃。”在战争的紧急情况下,报纸及时报导战况,出现一些疏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1979年,《星火燎原》丛书再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套十卷,1982年8月出齐。在1980年出版的《星火燎原(选编之三)》上,还是《强渡大渡河》的标题,选用的却是杨得志的文章。书中关于勇士们渡河一段的关键内容是这样描述的: 庄严的时刻到了,熊上(尚)林带领着十七名同志跳上了渡船。 “同志们!千万红军的希望,就在你们身上。坚决地渡过去,消灭对岸的敌人!” 渡船在热烈的鼓动声中离开了南岸。 …… 在我猛烈火力掩护下,渡船靠岸了。十七勇士飞一样跳上岸去,一排手榴弹,一阵冲锋枪,把冲下来的敌人打垮了。勇士们占领了渡口的工事。 杨得志原文中的十八勇士分两次渡河,变成了十七勇士一次渡河。甚至刘伯承撰写的《回顾长征》一文,“十八勇士一过河去”,也改成“十七勇士一过河去”。 杨得志言之凿凿 强渡大渡河的应该是十八勇士 1980年版的《星火燎原》发行不久,孙继先看到有关强渡大渡河的战斗叙述后,感到很憋屈:自己可以不当勇士,但对战斗过程的叙述应该符合史实。他曾直言不讳地对老团长、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杨得志说:“咱们红一团强渡大渡河的情况,你最清楚,怎么能这么写呢?” 强渡大渡河(绘画) 翻开新版《星火燎原》,看了由自己署名的《强渡大渡河》一文,杨得志很奇怪,也很恼火。他对孙继先说:“这篇回忆文章,没有经过我审查就修改了。当时,我正在国外访问,有关部门也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就把我原文中的‘十八勇士’,改成了‘十七勇士’,其中一些战斗过程也不符合史实。”杨得志宽解孙继先说:“鉴于新版书已经出版发行,已无法挽回,我一定在今后的回忆录中把它重新纠正过来。” 1985年,杨得志撰写了长篇回忆录《横戈马上》(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3年1月,《杨得志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也与广大读者见面。有关强渡大渡河部分,杨得志都进行了认真校正,澄清了大渡河战斗的史实。他特别写道:“由于船太小,一次容不下十七位同志,我们决定分两次强渡。第一船由熊尚林同志带领。为加强领导,第二船派营长孙继先同志掌握。” 1990年4月13日,孙继先在济南病逝。在治丧期间,他的小儿子孙东宁从济南回到北京,去解放军三○一医院看望正在住院的杨得志。躺在病床上输液的杨得志一见孙东宁臂上戴着黑纱,情绪立刻激动起来,哽咽著说:“你爸爸是我最好的战友,他是个好同志,优点很多,打仗很勇敢,会武术,能耍大刀……” 在讲到长征时,杨得志说:“你爸爸是长征中的英雄,强渡大渡河时,第一船九人,熊尚林带着;第二船九人,你爸爸带领。九加九是十八,应该是十八勇士,你爸爸应该算勇士。” 杨得志又说:“我还可以找到几位见证人。当时的二营营长叫陈正湘,他现在是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还有一位是武汉军区政委萧思明,当时是红一团侦察参谋。那天,勇士们渡河的渡口距离誓师出发地还有几百米的路程,我只带了几个人送他们出发,现场的情况别人不清楚。侦察参谋萧思明就在我身边,他可以证明!” 正在这时,济南军区老干部局杨局长来电话,征求杨得志对《孙继先同志生平》的意见,特别是他“亲自挑选并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夺取并控制了渡口阵地,掩护后续部队渡过了大渡河,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评语是否准确。 杨得志回答道:“这样写很好,他亲自挑选并带领十七勇士渡河,这个情况是真实的,这样写,比写他是十八勇士评价还要高!” 随后,杨得志又深情地回忆起与孙继先一起战斗、工作的往事,从二万五千里长征,讲到在南京军事学院,又讲到在济南军区。他说:“‘文革’中,有人批判我,你爸爸出来说话保我,别人又去抓他。我说不要去抓孙继先,批我好了!” 孙东宁临别前,杨得志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你爸爸在北京住院时,我去看他,我动员他,不要一个人在济南,赶紧回到北京来。他出院后,又到我家来看我,我们俩的手握在一起,很长很长时间。他的年龄比我小一点,身体原来比我好,没想到走得这么快……”说到这儿,杨得志已经泣不成声。由于病重住院,杨得志不能去济南参加孙继先的遗体告别仪式。他特委派儿子杨建华代表他前往济南,向老战友作最后的告别。 孙继先临终前,曾嘱咐家人:待他身后,把一部分骨灰撒在大渡河里,他要伴着大渡河的惊涛骇浪,向后人讲述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创造的惊世传奇! 前些天,孙东宁为笔者找到一本1957年版《红旗飘飘》第二集。笔者惊奇地发现,在《大渡河畔英雄多》一文的结尾,杨得志请执笔人张重天清晰地写上了一段附记: 十八勇士一度被认为十七勇士,杨得志同志认为正确地说应该是十八勇士(其中包括营长孙继先同志)。文中叙述经过,由于写时离开事情发生时间较长,故虽然竭力回忆,恐个别地方仍有错误,请熟悉当时情况的同志指正。 手捧陈旧泛黄、印迹斑斑的原版图书,细读《大渡河畔英雄多》,一种崇敬之情在笔者心中油然而生——杨得志襟怀坦荡,他唯真唯实的崇高品质令人肃然起敬! 事件意义 强渡大渡河是红军的一次生死之战,能否渡过河去,是中国革命的关键。为了渡过大渡河,在作战开始前,先遣队首长对这次作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们同作战部队一起制定渡河方案,并强调这次渡河作战的重要意义,从而使作战部队增强了信心,鼓足了勇气,为作战取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地图 英雄壮举 坚信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坚定信念,使作战部队全军上下对这次作战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勇士们正是凭著对中国革命的无限忠诚,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力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向河对岸冲去,并成功地为后续部队打开了一条通道。红军部队成功地强渡大渡河,十八勇士在作战中的英雄壮举,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连环画 光荣使命 杨得志将军回忆: 一九三五年五月,我们工农红军渡过金沙江,经会理、德昌、泸沽,来到冕宁。我们红一军团一师一团,担负了光荣的先遣任务。军委为了加强领导,充实力量,特派刘伯承、聂荣臻两同志分别担任先遣司令和政委,并把军团的工兵连、炮兵连配属一团指挥。当时,我在一团当团长。 古船 胜利前奏 战士们从梦中被叫醒,冒着毛毛细雨,摸黑继续前进了。 根据分工,黎政委带领二营至安顺场渡口下游佯攻,以便吸引那个团的主力;我带一营先夺取安顺场,然后强渡;三营担任后卫,留在原地掩护指挥机关。 天明、雨停,瓦蓝的天空缀著朵朵白云,被雨水冲洗过的悬崖峭壁显得格外高大。大渡河水还在一股劲地咆电翻腾。此刻,通过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远处的一切:对岸离接口一里许,是个四、五户人家的小村庄,周围筑有半人高的围墙;渡口附近有几个碉堡,四周都是的黑的岩石。估计敌人的主力隐蔽在小村免企图等我渡河部队接近渡口时,来个反冲锋,迫我下水。 飞舟强渡 十八个勇士(连孙继先同志在内)每人佩戴一把大刀,每人背一挺花机关枪(冲锋枪)、一支短枪,每人带五六个手榴弹,并且带着工作器具,以二连长熊尚林同志为队长。 大渡河边还是像方才一样,只有河水冲击咆哮,我用望远镜看看对岸,敌人像是很安静。 因船小,船工不同意上船的人太多,临时决定十七人分两批渡过。在连长熊尚林带领下,一班的八个同志跨上了小船。 庄严的时刻到了,熊尚林带领八个同志跳上了渡船。 …… 过了河的船很快地又回来了。八个勇士在营长孙继先同志的带领下,又登上了渡船。 …… 此刻,我们两批登入的勇士接上了,十八个勇士一起冲上去,十八颗手榴弹一齐扔出去,十八挺花机关枪一齐打过去,十八把大刀一齐在敌群中飞舞。号称“双枪将”的川军被杀得败不成军,拚命向北边山后面逃。我们渡河的勇士完全控制了大渡河北岸。

解放军任职最久的总参谋长是谁?

解放军总参谋长是解放军总参谋部的首长。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这一天后被视为建军节,标志着人民军队的诞生。然而,解放军总参谋部,却诞生在建军节之前。

早在1927年5月,中央军事部即在中央军事部下设立了参谋科,由聂荣臻任参谋科科长,这是解放军总参谋部的雏形。

1930年,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布《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根据文件规定,中央军委设立了参谋部,由刘伯承任参谋长。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正式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其首长称为总参谋部部长,由叶剑英出任。

1932年,总参谋部部长改称总参谋长,依旧是由叶剑英担任。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央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军委总参谋部,肖劲光任总参谋长。

1945年,七大之后,彭老总任总参谋长,后由周总理接任。

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成立,总参谋部依然为军委总参谋部,叶剑英任解放军总参谋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同时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

新中国的首任总参谋长是徐向前元帅,任期为五年(1949年—1954年);第二任总参谋长是聂荣臻元帅(在徐帅任期内代理过一段时间总参谋长);第三任总参谋长才是大名鼎鼎的粟裕大将,任期为四年(1954年—1958年)。

解放军总参谋长的任期通常为三到五年,但在我军史上,有两位总参谋长任期高达七年,一位是开国上将杨得志,一位是傅全有上将。

杨得志将军的任期为1980年—1987年,而傅全有将军的任期为1995年—2002年,但是,杨得志是从1980年3月任职至1987年11月,任期为7年零8个月;而傅全有是从1995年9月任职至2002年11月,任期为7年零2个月。

所以,杨得志将军是我军史上任期最久的总参谋长。

杨得志能担任总参谋长长达7年之久,绝非等闲之辈。

杨得志,湖南醴陵人,出生于一个铁匠家庭,自幼随父亲学打铁,后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当工人,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革命。

1928年,17岁的杨得志参加工农革命军第7师,跟随部队前往井冈山,在毛主席的影响下,迅速成长为一员骁将。

红军时期,杨得志创造了一个以少击众的军事奇迹。

1932年,蒋介石为推行其“攘外必须安内”的政策,亲任“剿共总司令”,纠集63万大军,开始第四次军事“围剿”。

这一年,杨得志担任红一师一团团长,在一次战斗中,他率领一团坚守阵地三昼夜,多次打退敌人进攻。

有人也许认为,多次打退敌人进攻不是奇事,可你要知道,杨得志所面对的,是敌人持续不断地车轮战。这样的进攻方式,对我军的损耗非常大,极其考虑军队的战斗力与意志力。

杨得志能坚持与敌人进行三个昼夜的车轮战,这已经非常了不起。

关键还在于,敌人的兵力远在杨得志所部之上。杨得志只有一个红一团,而敌人是三个师的兵力!

一个团面对敌人三个师三个昼夜的车轮战,还能将敌人打退,这就不得不说是一个军事奇迹。

因为这一战,作为团长的杨得志,竟受到总部嘉奖,还被授予红星奖章。

因为骁勇善战,1936年,年仅25岁的杨得志便已担任红二师师长。

抗战时期,杨得志的表现也非常出色。

1938年,时任八路军344旅代理旅长的他,仅率100余人翻越太行山,越过平汉铁路封锁线,在滑县与689团会合,取得全歼伪军扈金禄部的胜利。

其后,他仅率领少量部队,就在平汉路东、漳河以南、卫河两岸开辟了一片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展开游击战,给日寇予以沉重打击。

解放战争时期,杨得志开创了一个军事先例。

1947年6月,杨得志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指挥石家庄战役,开创了解放军夺取坚固设防城市的先例,拔除了国民党军在华北的一个战略要点,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1955年,新中国举行首次授衔,杨得志被授予上将军衔。这完全是实至名归。

新中国成立后,杨得志多次担任大军区司令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为保家卫国、捍卫和平立下赫赫功勋。

飞夺沪淀桥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事情经过如下: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以上就是关于勇士强度大渡河的批注全部的内容,包括:勇士强度大渡河的批注、红军的故事简要介绍内容、强渡大渡河详细资料大全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9616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