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学佛一段时间,但未归衣三宝,读完经回向,可以称弟子吗

现在学佛一段时间,但未归衣三宝,读完经回向,可以称弟子吗,第1张

阿弥陀佛

可以自称弟子。回向时自称倒没有什么关系

但要明白真正的佛弟子的标准是什么,很多皈依三宝的,但做不到三皈依的要求,都不是真正的佛弟子。

老法师---(净业三福第一条)佛的人没有这一条,不能受“三皈”、“五戒”。受“三皈”、“五戒”是佛门弟子。佛门弟子是有条件的,什么人?要“善男子、善女子”,佛接纳他;不是“善男子、善女子”,佛不接纳。

(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修“十善业”,佛只说了十条,没有说多,容易记得,让我们时时刻刻遇到这个缘,知道这十条不能犯。特别是言语之间,更深一层起心动念之处,什么念头不能动?贪心不能动,嗔恨不能动。换句话说,不能发脾气,愚痴不能动,心里头没有贪嗔痴,这个人自在,这个人有福报;不但有福报,他肯定也有智慧,能把“十善业”修好。

佛的人没有这一条,不能受“三皈”、“五戒”。受“三皈”、“五戒”是佛门弟子。佛门弟子是有条件的,什么人?要“善男子、善女子”,佛接纳他;不是“善男子、善女子”,佛不接纳。

。。。

所以你要想依佛为师、剃度出家,佛问你出家的条件就是前面四句,你具不具足?你是不是孝父母?是不是敬老师?是不是修十善?如果不是,不是,不能学佛。先要把这个做好,然后才来学佛,才到佛门里面来。

在家弟子:

解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这个“众戒”是“五戒”。“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

修“五戒”、“十善”,在家弟子,根本戒。

如果出家,那就修“沙弥律仪”,有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规矩,不能不守规矩,要持戒,要守规矩。

所以这个第二条,“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没有第一条,就没有第二条,第二条是以第一条为基础;第三条又是以第二条为基础。逐渐向上提升。

这个第二条三句是小乘,人、天小乘。

人,是第一条,四句;天,第二条可以生天;第三条就能往生,你要念佛求往生极乐世界。第三条要具足。

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条必须落实。再信愿持名,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必能往生。专念阿弥陀佛,也会暗合道妙,行净业三福。净土法门是万修万人去,重在修。有落实修不好是信愿不足,影响往生品位。南无阿弥陀佛!

观经十六观:

(一)日想观,又作日观、日想。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开目闭目皆令明了。 (二)水想观,又作水观、水想。初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再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 (三)地想观,又作地观、琉璃地观、地想。观想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一一宝各有五百色光等。 (四)宝树观,又作树观、树想。观极乐国土有七重行树,七宝花叶无不具足,一一花叶作异宝色,又一一树上有七重网。 (五)宝池观,又作八功德水想、池观。观想极乐有八功德水,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花,摩尼水流注其间演妙法。又有百宝色之鸟,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六)宝楼观,作此观想即刻成就以上五种观法,故又作总观。亦作总观想、总想观。观想其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中无量诸天作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不鼓自鸣。 (七)华座观,又作华座想。观佛及二菩萨所坐之华座。 (八)像观,又作像想观、佛菩萨像观、像想。观想一阎浮檀金色佛像坐彼花上,又观音、势至二菩萨像侍于其左右,各放金光。 (九)真身观,又作佛观、佛身观、遍观一切色身想。观想无量寿佛之真身;作此想即可见一切诸佛。 (十)观音观,又作观世音观、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观想弥陀胁士中之观世音菩萨。 (十一)势至观,又作大势至观、观大势至色身想。观想另一胁士大势至菩萨。 (十二)普观,又作自往生观、普往生观、普观想。观自生于极乐,于莲花中结跏趺坐。莲花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乃至佛菩萨满虚空。 (十三)杂想观,又作杂观、杂明佛菩萨观、杂观想。观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现大身满虚空。即杂观真佛、化佛、大身、小身等。 (十四)上辈观,又作上品生观、上辈生想。往生净土者依其因,而有上、中、下三辈,三辈复分上、中、下三品,总为九品。上辈观即观上辈徒众自发三心、修慈心不杀行等、临终蒙圣众迎接,及往生后得种种胜益之相。 (十五)中辈观,又作中品生观、中辈生想。即观中辈徒众受持五戒八戒、修孝养父母之行等,及感得圣众迎接而往生等相。 (十六)下辈观,又作下品生观、下辈生想。即观下辈徒众虽造作恶业,然临终遇善知识,而知称念弥陀名号,因之得以往生,及蒙种种胜益之相。

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本将此十六观大别为二类,初之七门为观依报,后九门观彼之正报。又后十观中,初之五门明佛菩萨观,次一门明自往生观,再次一门明佛菩萨观,后三门明他生观。智顗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分之为三类,初之六观观依果,次七观观正报,后三观明三辈九品之往生。慧远诸师皆以此十六观为定善观法,善导则称唯初十三观为定善,后九品为散善;又定善之中,初七观为依报观,次六观为正报观。

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此三福是成佛净业正因,却不可执此为往生条件

往生正因是信愿:

净土法门 唯信为本

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极,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增广上·复周智茂居士书)

乐邦有路 起信即生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乐邦有路,起信即生。(续编下·楹联/弥陀)

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增广上·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净土法门,但恐信不及,若信得及,一切人皆得往生。(三编下·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仰信佛言 不起疑念

净土法门,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当仰信诸佛诸祖诚言,断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则与佛相背,临终定难感通矣。古人谓:「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岂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断乎?(增广上·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深信佛力 自有正念

所言大祸临头,功行浅薄,无有把握,或恐惧失心,打失正念者。但须在深信佛力、法力、自性功德力、至诚持诵力,均不可思议。勿道无祸,即有大祸,断不至即失心耳,以有此诸力加被也。凡人须素位而行,则不至因境遇不好,遂致失心。凡因境遇不好失心者,多皆无深信力,而兼有顾念前境,不肯放下所致。如被难之时,只思所以逃避之法,于诸不能料理者,概不萦怀。以萦怀不释,有损无益。故曰:「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吾人靠到一句佛,越苦越认真念,决不至有失心无措之虞。若常怀此惧,久则成病(心病最难医,不可不知)。(续编上·复俞慧郁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往生与否 全凭信愿

欲生西方,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若信愿具足,则万不一漏。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增广上·与陈锡周居士书)

尽人信念 尽人往生

净土法门,有教无类。凡圣智愚,等蒙摄受。

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唯此一法,全仗佛力。

佛力自力,天渊悬隔。信愿忆念,定生佛国。

尽人信念,尽人往生。佛有誓愿,现有仪型。

智宜女士,念佛心切。念未数年,竟蒙佛接。

愿见闻者,各事修持。预莲池会,何乐如之。

(续编下·净土法门殊胜颂)

不关学识 只在信愿

往生不在识字不识字,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有信愿,决定往生;无信愿,决不得往生。(续编上·复智乐居士书)

罪业虽重 亦得往生

净土一门,专重佛力。以佛力故,虽罪业深重,若具信愿,皆得往生。(三编上·复陈士牧居士书一甲子年正月二十一日)

青楼女子,所作下贱,果能信仰于佛,常生惭愧,常念佛号,求生西方,尚可蒙佛接引,直登九品,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佛种种方便引诱众生种出世因,故于五戒,任彼受一、二、三、四及全。何以令不全受?以彼或有势不能守故。如屠户不能持杀戒,尚可持余四戒。娼女不能持邪*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佛之深恩厚德,如天普覆,如地普载,不以一眚弃其本具之佛性。世之自高自大者,见人一短,即有千长亦不以为然,佛则不如是。《龙舒净土文》有「普劝门」一卷,详说所以然。凡列名有三十多,内有屠户、渔人、做酒者,即在风尘青楼女子者。皆言:如能改业,固为最善。如不能改,当生惭愧,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果能信愿真切,亦可高登九品,何止不堕地狱等乎?(三编上·复恒惭法师书二)

盲聋喑哑 称念亦生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谓盲聋喑哑不得往生?佛说八难中有盲聋喑哑,谓其难以入道而已。果能专精念佛,虽聋子不能听经及善知识开示,瞎子不能看经,究有何碍?喑者无声,哑者不会说话,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现生亲得念佛三昧,临终直登九品。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此等人不认真念佛,则不得往生,非此等人虽念佛亦不得往生也。至于残废缺手缺脚者,与此盲聋喑哑者同。此之说话,盖是误会《往生论》偈之所致也。偈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绝无有可以讥毁、可以厌嫌之名字耳。下即列出讥嫌之名数种,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声闻、缘觉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谓西方无有女人,与六根不完足人及小乘人西方虽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属发大乘心者,绝无不发大心之声闻缘觉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说。无智慧人,认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错大矣。(三编上·复宗灵法师书)

有此毛病 亦可往生

洋烟一事,其害甚深。《文钞》后附有戒烟神方,灵极,许多人皆戒好。有戒不好者,皆彼身体另有痼疾。汝且依之,作双倍日期缓戒,则可断此祸根矣。至于往生,固不在戒与不戒也。即有此毛病,能生真信,发切愿,一心念佛,无一不往生者。(三编下·复李吉人居士书)

一心念佛 不悟亦生

欲生净土,须先认清宗旨。普通修持,无不以开悟为希冀,而开悟一事,亦非易易。若知净土宗旨,决不预期开悟。若不注重信愿,开悟亦难了脱。若能一心念佛,不悟亦可往生。(三编下·复方家范居士书)

未得一心 亦可往生

净土之法门,以信愿为导。有真信切愿,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已得一心,亦难往生。(宗门人念佛,多不讲信愿,则仍属自力,难蒙佛力。以其彼既不感,佛难垂应。此一着要紧之极,故为道破。)(三编上·复王诚中居士书)

念佛一法,要紧在有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无信愿,纵能心无妄念,亦只是人天福报,以与佛不相应故,固当注重于信愿求生西方也。(续编上·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念佛一法,注重在信愿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发愿,纵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外行人,多多以求悟,求得种种境界,而不以决定求生为事,即所谓舍本逐末也。何以故?以悟到极处,若未断尽烦惑,仍然是六道轮回中人。倘得往生,比悟到极处,而未断尽烦惑者,其高下有若天渊悬殊。汝欲早识妙因,亦是好心,亦是不深知净土法门之外行话。你且死心蹋地念去,自可得真实利益。(续编上·复习怀辛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自立科条 不依佛说

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增广上·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常存此想 便不相应

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此弄巧成拙之大病(三编上·复何希净居士书民廿六 七月廿三)

往生者少 在无信愿

何以世间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只以念佛之人,无深信切愿,但求福报,希图来世富贵。(三编下·净土法门说要)

汝所说往生者少,实由信愿不真切之所致。信愿若真切,即临终始念,亦有得生之理。若悠悠泛泛,心中尚在做来生福报之梦,何能得生?此病根也,不可不知。(三编下·复李少垣居士书一民十八 十月廿三)

全仗佛力 非自家本事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通通皆须做到业尽情空,方可了生脱死,其难也难如登天。现在全世界,恐亦难有几个做得到的人。若志诚恳切念佛,求生西方,无论什么人,都好往生西方,了生脱死。唯有不生信、不发愿者,不能生。若有真信切愿,无一不生者。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譬如坐火轮船过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续编上·致戚友卿先生书民国 二十年)

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然一生西方,则生死已了,烦恼不生,已与在此地久用功夫,断烦恼净尽了生死者相同。故念佛决定要求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彼离信愿以教人念佛求开悟之开示,切不可依。(续编上·与张静江居士书民国二十四年)

老实念佛 生可预卜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增广上·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果能老实念佛,乘弥陀之愿船,归极乐净土家乡,是可预卜。(续编上·复于归净居士书民国二十二年)

修净业人,著不得一点巧,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有实益。若肯守此平淡朴实家风,则极乐之生,定可预断。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三编下·复江易园居士书一)

以上就是关于现在学佛一段时间,但未归衣三宝,读完经回向,可以称弟子吗全部的内容,包括:现在学佛一段时间,但未归衣三宝,读完经回向,可以称弟子吗、★净业三福修不好能不能往生、《观经》中有几观。并且简单说说各观。修何三净业可得往生。最好用自个的话。如果找得全面也不介意粘贴。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9014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