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嗔痴是什么意思

佛教戒律嗔痴是什么意思,第1张

就是生气的意思,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

1、嗔详细介绍

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2、痴详细介绍

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比如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我们统统不理会,不以为然,甚致嘲弄他人对此有兴趣等都是痴。对于真理、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无知,都是痴的表现。

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扩展资料

佛教中的“三戒”指“戒贪”、“戒痴”、“戒嗔”。佛家有所谓“贪、痴、嗔”三念:

1、“贪”是指陷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佛教认为,“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将贪列为根本烦恼之一,并将“贪”与“嗔”、“痴”等一起作为有害众生修行的“三毒”。

2、“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嗔恚是三毒中最重、其咎最深的,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3、“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痴”既为一切烦恼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同起着作用。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无明,断灭痴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毒心

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

执着的嗔怨之心对一个人来说就是枷锁和牢笼,当一个人对某件事痴迷不悟时,他的心就会同针眼一般狭小,容不下任何其他事情,甚至为了这份执着他还会一错再错,直到使自己坠入万丈深渊。而那些将自己的心打开的人,则会感到心胸开阔,天地无限宽广,生活也无限美好。

    对怨恨的执着会将我们打入心灵的牢狱之中,让我们一味地守在“受辱、受害、受伤”的怨怼里,然后我们就会急于要寻找到我们的仇家,以发泄我们心中的怨恨、不满和不快,来为我们虚幻不实的“受辱、受害、受伤”的心灵感受讨回它应有的公道。

    对于怨嗔的执着就是让我们感到苦痛的根源,但当有一天我们突然觉悟了,就好像从一个执迷的梦中清醒过来了一样。此时的我们才发现,原来,怨恨和所有其他的不良情绪一样,都是一种虚幻不实的东西。原来心灵的领域可以如此开阔和自在,而执着于怨嗔之中,就是自己放弃了让自己快乐的源泉。

      人和人之间经常会由于一些难以释怀的坚持和嗔怨等不良情绪,而造成相互之间永远的伤害。倘若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宽容地对待他人,相信你一定可以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心灵开启一扇宽容的窗户。

以上就是关于佛教戒律嗔痴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佛教戒律嗔痴是什么意思、佛教里面,和尚们说的戒嗔的嗔是什么意思啊、做人要戒怨戒嗔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8420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