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势不饶人下一句

曾参2023-05-03  30

形势比人强。得势不饶人跟得理不饶人同一个意思,得饶人处且饶人,该放手时需放手。他的下一句是形势比人强。其意思就是,不要主观地认为能打得过对方,而是要客观地从物理实力,与精神上,谋略上的势力上,对时机的把控上去看问题。

在汉高祖刘邦举事先,刘邦做过的最高官衔,只不过是沛县的泗水亭长,而萧何乃是沛县主吏椽。主吏椽地位但是比亭长的多了。结果,在刘邦举事以后,萧何却积极举荐刘邦做首领。为何萧何甘居人下,不自己做首领呢?

有一句话,叫形势比人强。还有一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萧何就是这个明白局势得人,也是哪个识时务者。刘邦的举事,也具备一定的随机性,刘邦并非陈胜、项羽那般的阴谋家,他在当时为沛县往咸阳送刑徒,但刚来到丰邑西面的沼泽,就有一些刑徒逃走了,刘邦测算着,假如对着这一速率跑下去,用不了抵达咸阳,刑徒就走光了了。

刘邦猜透着,即然没法把刑徒送至咸阳去,那不如不去了。随后刘邦喝一顿酒,还把全部刑徒都放了,一部分胆大的刑徒不肯走,就保刘邦做山狼,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队伍越滚越大,早已做到一百人左右经营规模了。

此刻,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颠倒了,各府县陆续回应陈胜,沛县县太爷也想要回应陈胜,但担忧沛县父老兄弟不容易听他的,因此在萧何、曹参等人的提议下,准备召刘邦回县里,靠刘邦身旁的死士威慑沛县父老兄弟。

但沛县县太爷在刘邦回家的时候,忽然反悔了,要拘捕萧何、曹参等,萧何、曹参等跑出来县里,和刘邦站在一起,刘邦使了一计谋,还把沛县县太爷给搞定。

刘邦进到沛县,沛县父老乡亲子女准备举荐一个人出来做带头的,许多人允许举荐刘邦,刘邦回绝了。可是,大伙儿想啊,刘邦手底下那百八十号死士,会放了这样一个上位的机遇吗?如果最后举荐出的并不是刘邦,他们还能上台吗?

所以那些人会允许由他人做带头的人吗?

萧何是何等优秀的人啊,能看不出来这种形势吗?能在这时候去抢那一个带头位置吗?最先它的影响力不适宜当空,这个人是沛县功曹,和沛令一样,是“秦吏”,没有多少人会信任他。然后沛县造反的过程当中,他饰演的真实身份也非常尴尬。他本是沛令的人,是半途反戈,帮的刘邦,而谋反的主力军是刘邦带的这一批人。是刘邦带上手底下兵临城下,并呼吁沛县父老乡亲谋反的。

不容易,萧何搞清楚,形势比人强,当年的局势是,除开刘邦,选别人,都有一场火拼,在生日蛋糕还没做大的时候,就互相残杀,没有好处,因此萧何自然就会立在刘邦一边,心甘情愿做刘邦的下属,遵从刘邦的调派。此后,刘邦跟萧何的朝臣名份就定了下去。

姜维和邓艾的能力对比:姜维个人武力值远远高于邓艾,整个三国中后期能和姜维一较高下的没几人;

姜维统帅能力高于邓艾,蜀后期近30年间姜维九伐中原,一直是蜀国的大将军;

姜维的军事素养高于邓艾,姜维是诸葛亮的唯一衣钵传人,其精气神及军事才能可说是诸葛亮翻板;姜维的政治水平不如邓艾,邓艾是魏国后期个人能力最优秀的二人之一;

姜维的战略及战术水平不如邓艾,姜维太过于正,没有邓艾的奇想妙招;

姜维的政治空间没有邓艾的强大,蜀后期刘禅对姜维的支持信任太低了,而邓艾则得到魏国举国的支持;所以综合各方面从个人能力来说,姜维略强一点,从全局把控方面邓艾强些。

邓艾少为神童,与钟会一样,都是魏国当世奇才。但单言个人能力,姜维明显更胜邓艾。在大厦已倾之时,姜维还能设计邓艾。何为智?智既知人,姜能料邓,而不为邓所料,足以说明姜胜于邓。

然而形势比人强。大厦倾覆,非一人之所能扶。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姜维注定只能是个失败的英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用在姜维、岳飞身上都适合。深有感触!

简言之,在后主手下,姜维是注定不会有作为的,非关个人能力; 在赵构手下,岳飞也是; 在崇祯手下,袁崇焕也是。在蒋介石手下,也不可能有杰出的将领。

抛弃国力谈个人能力空谈,大的历史历程就那样,魏国强,蜀国弱。姜维北伐没超过诸葛亮,邓艾参与伐蜀成功,邓艾强一些吧,参考前面高手答案,邓艾在魏国权力争斗中是个牺牲品,伐蜀成功后死亡。姜维随蜀国灭亡而死,两个都是失败者。

1 文言文《斫蟒》的翻译

逐字翻译:

原文

胡田村胡姓者,兄弟采樵,深入幽谷。遇巨蟒,兄在前为所吞,弟初骇欲奔,见兄被噬,遂怒出樵斧斫蟒首。首伤而吞不已。然头虽已没,幸肩际不能下。弟急极无计,乃两手持兄足力与蟒争,竟曳兄出。蟒亦负痛去。视兄,则鼻耳俱化,奄将气尽。肩负以行,途中 凡十余息始至家。医养半年方愈。至今面目皆瘢痕,鼻耳惟孔存焉。噫!农人中乃有悌弟如此哉!或言:“蟒不为害,乃德义所感。”信然!(《聊斋志异》)

翻译

胡田村姓胡的(人家),兄弟俩打柴,深入到了幽深山谷之内。遇到一条大蟒蛇,哥哥在前面被(蟒)吞到嘴中,弟弟刚开始时吓得想跑,但是看到哥哥被吞吃,于是大怒,取出砍柴的斧头砍蟒蛇的头。蟒蛇头部受伤,但是仍然没有停止吞吃。然而(哥哥的)头虽已被吞进去了,幸好肩膀那里吞不进去。弟弟急到极点,但是无计可施,就用双手抓住哥哥的脚用力和蟒蛇争夺,竟然把哥哥拽出来了。蟒蛇也忍痛逃走。再看哥哥,鼻子和耳朵都被腐蚀掉了,奄奄一息,将要断气。(弟弟)用肩膀扛着哥哥而走,回家途中,共歇息了十多次才到家。(哥哥)在家医治休养了半年伤才好。至今脸上全是疤痕,鼻子和耳朵只剩下了孔洞。哎!农夫中竟有像这样敬爱兄长的弟弟。有人说,“蟒蛇没有吃掉人,是被(弟弟的)美德义气所感动的。确实如此!

2 《搜神记 李寄斩蛇》 翻译文言文

东越国闽中郡有座庸岭,高几十里。庸岭西北的山洞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大十多围,当地人时常担惊受怕。东冶的长官都尉和他所管辖的各县城行政长官,多有(被大蛇)咬死的。用牛羊祭祀,仍旧不能制止(大蛇的)危害。(大蛇)有时给人托梦,有时告诉巫、祝,要吃十二三岁的童女。郡、县的长官都为这事担忧。只是大蛇(仍然)无休止地肆虐逞凶。他们一同寻求人家奴婢所生的女孩子,连同罪犯人家的女孩子养着。到了八月初一祭祀,(把童女)送到蛇洞口,蛇就出来吞吃童女。多年这样,已经用了九个童女。

这时,又预先招募寻找,没有招募寻找到祭祀用的童女。将乐县的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小女儿名寄,要应征前往。父母不答应。李寄说:“父母没有福气,只是生了六个女儿,没有生一个儿子,虽然有孩子跟没有孩子一个样。女儿我没有淳于缇萦帮助父母那样的功绩,既不能供养(父母),白耗费了穿的吃的,活着没有什么好处,不如早点死了。卖了我李寄的身体,可以得到一点钱,用来供养父母,难道不好吗?”父母慈爱,终究不让她去。李寄自己偷偷地走了,没办法制止。

李寄就去访求好剑和会咬蛇的狗。到了八月初一,就到庙里坐下,抱着剑,带着狗。先拿来几石糯米做的糍团,用蜜和炒米粉调灌糍团,把(它)放在洞口。蛇就出来了,头大得像谷仓,眼睛像两尺长的镜子,闻到糍团的香气,先吃糍团。李寄就放出狗,狗跑上前就咬,李寄从后头斫出几处伤口。受伤的地方痛得很,蛇因此跳了出来,到了空地上就死了。李寄进去探看洞穴,找到九个童女的头骨,全都拿了出来,痛惜地说:“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吃了,很可悲,很可怜。”于是童女李寄缓缓迈步回到家里。

越王听到这件事,就聘童女李寄为王后,授她父亲为将乐县令,母亲和姐姐都得到赏赐。从这以后东冶没有再出现妖邪的东西,有关李寄的歌谣到现在还有。

!!!!!!!!!!!!!!!!!!!!!!!!!!!!!!!!!!!!!!!!!

3 一钱斩吏文言文翻译

一钱斩吏 罗大经 选自《鹤林玉露》

原文

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①下有一钱,张诘②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③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据木断,水滴石穿!”自仗④剑下阶斩其首,申⑤台府自劾⑥。崇阳人至今传之。盖自五代以来,军卒凌⑦将帅,胥吏凌长官,余风至此时犹未除尽。乖崖此举,非为一钱而设,其意深矣,其事伟矣。

译文

张乖崖在崇阳当地方官。有一个库工从库房出来,张乖崖看见他的鬓傍巾下藏有一钱,就责问他,查出钱是库房中拿出来的,张乖崖就命令下属棍棒惩罚。那个库工狡辩,说:“一文钱,小事情,你怎么能棒打我呢?你就算能棒打我,也不能杀我”张乖崖提笔评判道:“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他就自己走下台阶,用剑就将那个库工斩了。 然后到府中详细说明经过揭发自己的罪行。崇阳人至今还在赞扬这件事。大概从五代以来,这里的士兵侵犯将领主帅,这里的小吏欺压长官,残余的不良风气到现在还没有除尽。张乖崖这个举动,不只是为了一钱,它的意义很深远啊,这件事很伟大啊。

4 文言文高祖斩丁公翻译

高祖赦季布斩丁公 原文 初,楚人季布为项籍将,数窘辱帝。

项籍灭,帝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乃髡钳为奴,自卖于鲁朱家。

朱家心知其季布也,买置田舍;身之洛阳见滕公,说曰:“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汉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之墓也。

君何不从容为上言之!”滕公待间,言于上,如朱家指。上乃赦布,召拜郎中,朱家遂不复见之。

布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兵而还。

及项王灭,丁公谒见。帝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

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 臣光曰:高祖起丰、沛以来,罔罗豪桀,招亡纳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

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

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天禄四百馀年,宜矣!译文 当初,楚地人季布是项羽手下的将领,曾多次窘困羞辱汉王。项羽灭亡后,高帝刘邦悬赏千金捉拿季布,下令说有敢收留窝藏季布的,罪连三族。

季布于是剃去头发,用铁箍卡住脖子当奴隶,把自己卖给鲁地的大侠朱家。朱家心里明白这个人是季布,就将他买下安置在田庄中。

朱家随即到洛阳去进见滕公夏侯婴,劝他道:“季布有什么罪啊!臣僚各为他的君主效力,这是常理。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掉吗?如今皇上刚刚取得天下,便借私人的怨恨去寻捕一个人,怎么这样来显露自己胸襟的狭窄呀!况且根据季布的贤能,朝廷悬赏寻捕他如此急迫,这是逼他不向北投奔胡人,便往南投靠百越部族啊!忌恨壮士而以此资助敌国,这是伍子胥所以要掘墓鞭打楚平王尸体的缘由呀。

您为什么不从容地向皇上说说这些道理呢?”滕公于是就待有机会时,按照朱家的意思向高帝进言,高帝便赦免了季布,并召见他,授任他为郎中。朱家从此也就不再见季布。

[季布胆略不及晋文公时的寺人披] 季布的舅父丁公,也是项羽手下的将领,曾经在彭城西面追困过高帝刘邦。短兵相接,高帝感觉事态危急,便回头对丁公说:“两个好汉难道要相互为难困斗吗!”丁公于是领兵撤还。

等到项羽灭亡,丁公来谒见高帝。高帝随即把丁公拉到军营中示众,说道:“丁公身为项王的臣子却不忠诚,是使项王失掉天下的人啊!”随后就把他杀了,并说:“让后世为人臣子的人不要效法丁公!”[道理总是人讲的。

项伯怎么不这样讲呢?] 臣司马光曰:汉高祖刘邦从丰、沛起事以来,网罗强横有势力的人,招纳逃亡反叛的人,也已经是相当多的了。待到登上帝位,唯独丁公因为不忠诚而遭受杀戮,这是为什么啊?是由于进取与守成,形势不同的缘故呀。

当群雄并起争相取胜的时候,百姓没有确定的君主,谁来投奔就接受谁,本来就该如此。待到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臣服时,如果不明确礼义以显示给人,致使身为臣子的人,人人怀有二心以图求取厚利,那么国家还能长治久安吗!因此汉高祖据大义作出决断,使天下的人都清楚地知道,身为臣子却不忠诚的人没有自己可以藏身的地方,怀揣个人目的布施恩惠给人的人,尽管他甚至于救过自己的命,依照礼义仍不予宽容。

似此杀一人而使千万人畏惧,考虑事情难道不是既深刻又远广吗!汉高帝的子孙享有上天赐予的禄位四百多年,应当的啊![儒家学说最不喜欢那些随风倒的人,似丁公之流在历朝历代可以说是多如牛毛。如何杀得完?如何杀了以后后代还会层出不穷?原因就是一个,势所当然。

现在的话就是形势比人强。形势这样了,人家不来也不行。

过去手下留情了,也是给自己留条后路。敌我双方交战之时为了少流血,多争取胜利,总是要利用这样的人的,而且是多多益善。

我们总不能把人利用完了,投过来就一刀杀了了事?那样的话,还有谁在交战时愿意为你出力呢?因此,我认为与其假道学,不如就此放了丁公,给予奖励才是。至于给他安排工作嘛,我看就不必了,这样不就恩怨分明了?] 综述 高祖对待季布的态度是经过滕公的口,听了鲁朱家的建议后才改变的,这个改变足见高祖此人的大量和大局感,没有这样的素质之人是难以做出这样的决策的。

为政者最忌树敌过多,特别是树立了死敌之后迟早要报应到自己身上。在对待曾经的死对头这个问题上,高祖这种及时化敌为友的做法值得学习。

在对待丁公的问题上,高祖的做法就有点匪夷所思了。按照他所讲的,曾经对他手下留情的丁公应该杀,那么为项羽叔父的项伯该当如何处理呢?那可是当了多年的间谍人物,不忠于项羽久矣,早就该杀了,如何项羽不知道杀,高祖也不杀呢?而实际结果又如何呢?还不是一个封侯,一个杀头。

真是一样的做法,完全两样的结局呀。

5 文言文翻译

费武襄公(封号)扬古(人名),立下的功勋伟业很多,是平定噶尔丹的第一功臣,他的胆量和见识也很正直,不是常人可以拥有的。他曾经跟从圣祖皇帝(康熙)到达番外的和尚的寺庙(应该是藏传佛教的寺庙),那些番僧中号称为活佛的,见到皇上十分傲慢,不肯行礼,扬古立即拔刀把活佛斩了。皇上怪罪他鲁莽,他慢慢地回奏说:“那番僧(指活佛)虽然身份高贵,也是您的臣子,难道可以让他在您的面前无礼,扰乱我国法律(对君王不敬,在当时是十恶不赦的罪之一)?如果他真的有奇特的法术,我拔刀的时候他就应该让神佛控制住我,而不是这样轻易被我杀了。”其他的跟随者都信服了他的话。从此,番僧们拜见皇上时,更加的恭谨顺从。

这应该是清史,有些历史名词我不是很清楚,大概意思应该是这样的。

6 跪求

胡田村有户姓胡的人家,兄弟俩去砍柴,跑了很远到了深谷。

遇到了一条巨蟒,兄长因为在前面而被蟒蛇吞住,弟弟开始很害怕,想要逃走,看见兄长被咬住了,于是愤怒地拿出砍柴的斧头砍蟒蛇的脑袋。蟒蛇的脑袋受伤了而吞不下去。

不过头虽然已经吞进去了,幸好肩膀还不能吞下。弟弟极为窘急没有办法,于是用两只手抓着兄长的脚极力的和蟒蛇争持,竟然把兄长拽出来了。

蟒蛇也忍着疼痛走了。他看着兄长,只见鼻子耳朵都化掉了,已经奄奄一息。

他背着兄长走着,途中休息了十多次才到家。请医生将养了半年才痊愈。

到现在面上都是瘢痕,鼻子耳朵只剩下了孔洞。唉!农民中也有像这样孝义的弟弟呀!有的人说:“蟒蛇没有害人,是为弟弟的德行义气所感动啊。”

真是这样。

7 文言文翻译

当初刘表对韩嵩说:“现在天下大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安定,曹操在许都拥天子而令天下诸侯,你去许都一探虚实。”韩嵩说:“圣人能够洞悉通达节操 ,甚至可以超越它的束缚而不受拘泥。贤者只能坚守节操。我韩嵩,只是能够坚守节操的人。如果此去许都,天子要委我以官职,君臣的名分确定下来,我会以死相守(而不再是你的部下);现在我还是你的部下,只会听从你的命令,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据我的观察,曹操非常睿智英明,一定能造福天下苍生。将军如能顺应天子,并归顺曹公(当时是合法 的代表),一定能享受很长时间的利益,荆州也会因此受到保护,如果是这样,可以派我去许都完成这项任务;如果你还犹豫不定,派我去许都,加入天子要委我以官职,我就成为天子的臣子,而只是你过去的部下 ,成为天子的臣子就要为天子着想,遵从天子的命令,再也不会为你卖命了。请你三思,不要到时候又后悔。"刘表叫他出使京师(其实就是同意了韩嵩的说法),结果果然是韩嵩说的那样,天子授予韩嵩侍中和零陵太守之职,回来后不断称道朝廷、曹操之德。刘表却以为其怀贰心,召集了数百名幕僚下属(杀鸡儆猴,以儆效尤),摆下军士,非常愤怒,拿出节杖(韩嵩已是天子之臣,所以要拿尚方宝剑一类的东西才能斩)要斩韩嵩。属僚们大惊,都要韩嵩谢罪。韩嵩不为所动对刘表说:“是将军违背了当初的诺言,我并没有背叛将军!”

(二)韩嵩是一个有智慧而狡猾的人。刘表以前和袁绍通好,而曹操才控制了天子称雄诸侯,袁绍抵不过曹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所以杜袭、繁钦、王粲这些人,整天都想着归顺曹操以博取功名。韩嵩也是,韩嵩劝刘表归顺曹操,明确告诉刘表袁绍和曹操之间谁将胜、谁将败,而评论的人都说是这是韩嵩拥戴汉天子,这样评价韩嵩有些过高了。

韩嵩自己非常急迫的想去许都,而故意迟迟不肯去,他和刘表约定说:“会坚守天子的命令,不再为将军出生入死。”先为自己想好了退路,把刘表玩弄与股掌之上。(装作)很坚决的推辞,不肯去许都,就等着刘表强迫他去,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回来,当面挫辱刘表而刘表不能杀他,这也是陈珪用过的伎俩,而韩嵩玩得更好。

刘表愚钝士人纷纷离他而去,曹操奸巧士人都来归附。用两千石的俸禄和广陵太守遂了陈珪的欲求,用侍中和零陵太守的官职满足了韩嵩的要求;陈珪和韩嵩的计策得以实现,而吕布和刘表的灭亡也是因为这样啊。这两个人,阴险狡诈的可以了,怎么能将他们算作汉室的忠臣啊!

8 文言文翻译

石虔字镇恶。是一个有才干的人,身手敏捷。跟从父亲在荆州,在打猎的人群中看见一只猛兽被射了很多只箭后被人抓住了,各位督将平时就知道他很勇敢,戏笑着让他拔箭。石虔由于前往的有点急,拔出一箭后,猛兽突然跳起来,石虔也跳了起来,竟比猛兽的身高还高,猛兽被俘,又拔出一箭才回去(这句翻译的有点不好)。从温入关。冲被苻坚所围困,从马上摔了下来,石虔跳下马去救他,把冲从数十万之多的士兵中救还,没有谁能抵抗他。三军的人皆叹息,震慑住了敌人。当时有得疟疾的人,对他说:“桓石虔来了”来吓唬他,得病的人大多数都能痊愈,他令人畏惧的程度是这样的深。

里面有几句翻译的不好,参考一下吧!

9 杨大眼文言文翻译

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

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迁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日:“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

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计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至于攻陈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 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

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王肃弟子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日:“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大眼日:“旗鼓相望,嗔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又出为荆州刺史。常缚蒿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召诸蛮渠指示之日:“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又北清郡尝有虎害,大眼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自是荆蛮相谓日:“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叉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遂不敢复为寇盗。在州二年而卒。

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竞不多识字也。

(节选自《魏书五·杨大眼传》)

参考译文:

杨大眼是武都(今属甘肃)氐族人杨难当的孙子,从小有胆量气力,快跑像飞一般,但困为:是妾所生,不被他的同宗亲属关心,常常挨饿受冻。太和年闻,举家迁居,在朝廷中任小吏。

后来北魏孝:汇帝元宏准备南侵,让尚书李冲负责选拔出征的军官,杨大眼前往应诬。李冲没有答应他,杨大眼便说:“尚书大人您不了解我,请接受我给您献一手绝技。”便拿出一条三丈来长的绳子系在发髻上,然后用力奔跑,只见绳子在脑后飘起,如射出的箭一般直,(奔跑速度快得能人)连奔马也追赶不上。旁观者无不惊叹欢呼,李冲说:“千百年以来,还没有听到过有跑得如此之快的人。”于是提拔杨大眼担任军主。

出任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当时少数民族首领樊秀安等造反,朝廷下诏命杨大限为别将,隶属都督李崇,讨伐平定叛乱。杨大眼的妻子潘氏,长予骑射,自己到军营中探望杨大眼。不沦攻战还是游猎,大眼都让妻子身着戎装陪在左右,两人有对一同冲杀在战场,有时并驾丽行在山林。回到军营,也同坐幕下,面对众多军将僚佐,谈笑自若。杨大眼常指着她告诉别人:“这就是潘将军。”

杨大眼擅长骑马,装束雄辣,穿甲折旋,为当时所称道。他安抚士兵,称为儿子,看见士兵的创伤,(心痛得)为他们流泪。自己担任大将,常常身先士卒,冲杀在战场,出生入死毫不迟疑,凡抵挡他锐气的人,没有不挫败的。南梁前后所派攻魏的将领,军队尚未渡江,皆早已心怀畏惧。传说当时淮、泗、沔、荆之间有啼哭的儿童,吓唬他说“杨大眼到了”,没有不立刻停止啼哭的。有个南朝人归降北魏后见到他,对杨大眼说:“在南边的时候听到您的大名,以为真的‘眼如车轮’,等到亲眼看见,原来跟平常人没什么不同啊!”杨大眼说:“两军对阵、旗鼓相望的当儿,我用力瞪眼,足能够吓得你目不敢视,何必大如车轮呢?”当世时,人们都推崇他的勇猛果敢,都认为不亚于三国时的关羽和张飞。

再后来,杨大眼任荆州史,常常把蒿草捆绑成人的样子,给它穿上青布衣,作为靶子用箭射。召集蛮人首领指草人给他们看,说:“你们如果做贼,我们按政令就像这样杀你们。”恰此时,北淯郡有猛虎伤人,杨大眼与虎搏斗并捕获,砍下虎头悬挂在人多的集市。从此,蛮人相互说:“杨公是个恶人,常把草人做成我们的样子来射之,并且深山的老虎尚且不能幸免。”于是蛮人不敢再作劫掠、偷盗的事情。杨大眼在任两年后去世。

杨大眼没上过学,常常令人给他读书,坐着认真听,全都能熟记在心。一旦发布檄文、捷报类布告,都由杨大眼口授,可是竟然不认识太多的字。

10 文言文翻译

译文: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yuè,悦)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qí,齐)县狱掾(yuàn,愿)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以上就是关于得势不饶人下一句全部的内容,包括:得势不饶人下一句、萧何本是沛县主吏椽,社会地位比刘邦高多了,为什么会辅佐刘邦呢、邓艾的能力远不如姜维,为什么历史评价却比姜维高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8360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