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审美想象它有哪些特征

什么是审美想象它有哪些特征,第1张

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所具有的能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又叫审美想象力。审美想象力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一种审美能力。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审美需要是审美活动能否产生的关键,而主体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审美想象力,是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并实现主体审美理想的必要条件。

审美想象的特点

审美想象是按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展开的想象,它与科学想象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想象是按理性要求展开的想象,而审美想象则是在情感的推动下展开的。在主体情感的推动下,审美需要借助想象而具体化,最终形成审美意象。在强烈的情感运动中,审美主体达到了一种深层的感动和理解,领悟到难以言传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审美意象是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主观反映,是在多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形象。这些心理因素包括欲望、感觉、想象、理解等。“在一切心理要素中,惟有想象才是推动审美过程中的美感沿着不断深入的航线进发的实在力量。”[12]事实上,在审美过程中,是审美情感推动着审美活动的发生,但审美主体只有在情感的推动下,才会通过想象再现或创造审美意象去感受并理解对象的美,没有审美情感的促使,想象就不能成为审美想象。同时,审美想象因受到主体审美情感的推动,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可以高度发挥欣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它可以超越时空、自由翱翔。但这种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主体的审美经验作为条件。具有不同主观条件的主体,对同一个审美对象所想象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不仅如此,审美想象活动受着审美对象本身的规定和制约,因为任何审美想象的目的,都是为了深切感受和领悟对象的美,因而审美对象的特征,诱导着审美想象的方向和范围。叶朗将想象的特点归纳为自由性和情感性,王旭晓认为想象具有情感性和自由创造性的特点,他们都见到了审美想象在情感的促使下自由驰骋的特点,但审美想象的自由性不是信马由缰的自由,它也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因此,除了情感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审美想象还具有规律性的特点。

(一)情感性

审美想象是一种情感的想象,它按主体情感要求而展开,其结果是创造出符合主体审美需要的意象,其目的是实现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所有的形象建构都围绕着情感而展开,在情感的作用下,各种各样的形象融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符合主体审美趣味的意象。因此我们说,审美主体展开想象的方向,是由情感规定的。

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渗透着情感的想象,情感是渗透着想象的情感。审美情感之所以不同于日常生活情感,正因为它经过了多种心理功能,尤其是想象的处理;审美想象之所以能够不同于科学想象,也正是它受到情感的驱动。在审美活动中,想象是在情感的推动下,依照情感的逻辑进行的,这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情感是通过想象移入到客体之中的,主体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情感,在审美活动中通过想象可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随着情感的变化,形象通过想象力而获得改变或夸大。想象力的作用,常常使对象变得不可思议,但却更符合主体人的审美理想。合情而不一定完全合理,这正是审美想象的特征。

审美情感渗入想象,不但成为审美想象的推动力,而且成为意象构成的中介力。在情感的作用下,主体的审美需要与客体的表象相互作用,最终主客融合,物我同一。因为物我同一,主客同构,才使主体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现。正是情感推动想象,将表象加工制作组成新的意象、意境,主体的审美理想才得以实现。

(二)创造性

审美想象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它的创造性是由情感性决定的。在审美活动中,情感是主体的情感,它决定了主体的审美理想,我们知道审美理想和审美对象之间不是对等的关系,要通过审美对象来实现审美理想,就必须通过想象,也就是说,在情感的驱使下,主体以审美对象为基础创造一系列意象来满足审美理想,这种创造以情感为轴线。需要指出的是创造性的想象不等于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是就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而创造性的想象对审美想象的总的概述,是针对主体的能动性而言的,是主体能力的一种表现。审美想象的创造具有极大的自由。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想象必须遵守客观现实,而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可以突破现实的种种限制,将各种表象加以分割、粉碎、组合等,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意象。

想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原有的表象基础上深入体验,构成新形象即审美意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想象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体验和构成意象上。

体验是对审美对象内在意蕴的理解,即对客体形象所表达的内容的把握。客体的外在形式因其形象性可以被感官直接感知,但客体的意蕴是内在的,不能凭感官直接感受到,而必须通过想象去体验,审美体验使审美主体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理解、把握审美对象的意蕴。由于不同的审美主体有着不同的审美经验和不同的审美理想,因此在体验的过程中,主体需要发挥其独特的创造性,从而体验到不同的意蕴。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象的创造性还体现在审美意象的生成中。所谓意象,是“指主观想象所创造的意识化的新形象。”[13]当主体深入地把握到客体的意蕴时,其潜在的审美经验和记忆表象在主体的审美情感的驱使下与主体所体验到的客体的意蕴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符合主体审美理想的意象。这里构建的意象与原有表象是“同型”的关系,但不是“同一”的关系,它是审美主体想象的创造性的结果。

(三)规律性

审美想象具有极大的自由创造性,同时它受着规律性的限制。从前提上看,审美想象必须建立在对审美对象内在“必然”规律(即客体的内容、意蕴)的把握基础上,同时它受到主体审美经验内在规律的限制;从结果上看,审美想象创造的意象也必然揭示了审美对象的某些规律。

王朝闻先生曾说,虽然有的理论家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人们总不至于因为欣赏者的不同而把哈姆雷特当成堂·吉诃德。意思就是审美想象受到对象内在规律的限制。在他看来,联想和想像当然与印象或记忆有关,没有印象和记忆,联想或想像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里的“印象”和“记忆”就是主体的审美经验。对于主体来说,其审美经验对想象起到了制约作用,它直接影响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想象创造出的意象,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审美对象的意蕴,这是审美对象内在规律的作用。

雅典学者斐罗斯屈拉特认为:摹仿只能塑造出见过的事物,想象却能塑造出未见过的事物,它会联系到现实去构思成它的理想。康德说,想象是“自由”的,又是“合规律性的”。想象的“自由”,不是天马行空的漫游,它是“合规律性”的自由;想象的“合规律性”,不是作茧自缚的约束,而是处处体现着“自由”。在审美想象中,“自由”和“合规律性”是有机统一的。

正如联想、再现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的不可完全分隔一样,审美想象的情感性、创造性和规律性也是不可分割的,情感是创造的动力,创造是情感的创造,情感是自由的,但是在规律范围内的自由,创造也是合乎规律的创造,三者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

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这和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另的艺术也如此追求,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

雕塑亦然,中国古代雕塑给人的感觉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而是象中国书画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例如严阵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载歌载舞的汉唐女俑、孔武威风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强猛厉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都有这种效果。

我们比较一下掷铁饼者力量的紧张迸发和拉奥孔群象情绪的激烈发泄,就能够领会到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感特点。它是与其他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与绘画的审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样。欣赏中国雕塑时也许会觉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顺溜,这就象喝酽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样,不能相题并论。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谙茶道,便永远进不了茶的境界。

西方古典雕塑风格比较接近前一系统,却少有后一系统的风格特征。希腊古风时期的古拙是艺术技巧幼稚阶段的自然产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风格。中国画和雕塑却有意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是难于站在西方艺术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一般习惯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总有障碍。这就需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从根本上来认识中国艺术,否则欣赏也好,创作也好,都很难进入堂奥。

审美是人对美的对象的具体感受过程中的精神活动。审美 意识是指进入审美境界中的人的特殊意识形式,是一 种更全面、 更自由、更高级的意识类型。由于女性的生理机能、心理特点 和学习实践等方面与男性有较大的不同,因而在审美意识方面 独具自己的特征。特别是都市青年女性,是当代社会中审美意 识变化最大的一个群体,她们的审美情趣与意识的变化影响着 社会风尚的变化。之所以这么说,主要原因是在审美意识方面, 她们正处于六个“特殊时期”。

审美想象是在原来对美的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对以往记忆 中的事物表象加以分析和综合,从而产生以往未曾感知的美的 事物形象的心理活动。

女性审美想象的活跃主要表现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伴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儿童时代的联想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荒 诞离奇的东西较多,而青年女性已经能够较自觉地对某一事物 进行集中和有指向性的联想。少年的联想主要涉及自然景物和人 物外部特征,而青年人的联想已广泛涉及职业、家庭、人生、社 会等领域。由于女性更为细腻、用心,因此,她fl的联想还往往 能与视、听、嗅、味、触等感觉器官彼此沟通,互换感受领域。

女性审美想象的活跃还突出地表现在想象的创造性和浪漫 性上。中小学生的审美想象有明显的再现的特点,带有很多模 仿、复制的特征,往往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外部结构的变形,而 青年女性却能在审美想象中将感知的东西、记忆中贮存的表象 作创造性的综合从而创造出新颖、独特的形象。审美趣味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的爱好,表现为对现 实事物以及艺术作品进行不同于理论评价的直接判断。青年女 性的意志、性格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兴趣爱好广泛,但又往往 容易转移这就使她们的审美趣味处于不稳定之中。

青年女性审美趣味的不稳定有若鲜明的时代性,她们的审 美价值观念受时代和社会的影响,时常在变。她们由于精力充 沛,好奇心强,较少传统世俗的观念,易于吸收新的东西。例 如,现代生活高效率、快节奏,使她们的审美趣味也朝这方面 发生变化如喜欢看情节紧张的电视剧,欣赏激情澎湃的音乐 会和情节发展迅速多变的文艺作品。

审美理想是体现人们关于理想的生活和理想的人生观念的 那种完整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审美理想体现在审美爱好和审 美趣味中,具有内在和概括的性质,并对后者起支配作用。审 美理想不仅包括可以用想象、情感来体验的生活图景、人物形 象和诗情画意,而旦还包括从审美角度用逻辑思维来评价和把 握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思想观点。

当代青年女性已经逐步具有把多种多样的具体事实归纳成 系统、规律的能力。随着社会实践经验的曰益丰富,逻辑思维 能力的提高,人生观日趋稳定和成熟,她们的审美理想也逐渐 开始形成。女性审美理想的形成,一方面受人生观的制约,另 一方面又同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表现能力密切相关。审美理想 是人生观在审美方面的具体体现,它对当代女性的审美实践有 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审美趣味的不稳定状态还常以多变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 多变同幸代青年女性审美趋于集体性和新奇性有关。她们在审 美上对新颖奇特和流行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所以最容易受到大 众传媒的影响。

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的教育。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如果直接把它放在整个教育实践中,放在当今大学生的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多方位视野中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审美作为一种具有形式化、动情化的教育特性,其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人性,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的终极追求。审美强调的是“韬养”,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你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不让“美丽”悄悄溜走。如何崇尚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呢?

第一,学校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给它以独立的地位,要充分认识审美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德国著名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美育的综合中介作用,他认为美是真与善的桥梁。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审美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被提升到“综合”与“完成”的高度。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他看来,一个君子的培养,要通过学习诗歌等文学作品得到知识的启发,并通过礼仪制度的学习塑造人格品性,掌握行为道德规范,最终才能成为君子。可见,古代哲人对育人规律的总结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作为当代大学生,如果缺乏起码的感受美丑的能力,那他就不是一个有文化的文明人。

第二,审美应落实到学校教育的一切环节之中。在大学生中开展审美,是学校各个学科专业、各个教育环节共同的责任,也是在学科专业教育中创造美的教育境界的共同追求。著名艺术家吴冠中曾谈到对高科技的审美感受,他说:“在清华大学生物所看到那些细菌、病菌、蛋白质等各类原始生命状貌,放大后映在屏幕上,千姿百态、繁杂而具结构规律,仿佛是出人意料的抽象艺术大展,大都很美。2001年10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80寿辰,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为其祝寿的演讲是《数学与美》。与之相呼应,杨振宁在陈省身先生90岁生日前作《物理与美》的报告。他们对存在于自然科学中的“美”进行发幽探微,使在场的非数学、非物理学科的学生感到,在奇妙的数字与符号中间同样存在着令人感动的美。可见,深邃宙奇观,奇妙的生命现象等作为审美媒介,都将会增加大学生的接受趣味,深化美育效应,同时增强人对大自然的亲和力。

 第三,进一步开阔审美的视野。充分利用资源,把审美延伸到校外,扩大到整个社会,如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以及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历史文物、人文景观等,都是大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活动的好去处。如去年某省高校开展的芭蕾舞、交响乐等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粤剧演出等,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审美取向,就自然地给学生以美的潜移默化,让他们能够抓住身边无数的“美丽”。否则,世界就会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因此,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大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人人都有审美观,但人们的审美观却有正确与错误、高尚与庸俗、先进与落后、健康与病态之分。为什么面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时,有人认为美,有人却认为丑呢?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审美观不同。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审美观,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科学的审美标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抵制腐朽、落后的审美观的侵蚀。一个人的审美素质,是其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复合的集中体现。高尚健全的审美素质,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高尚健全的审美素质,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完美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服饰、音乐、网络都存在审美。可能具体到每个人的话还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吧。

审美素养包括哪些

1、审美情趣,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所作的直接的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和所取的审美态度。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状况和所进行的社会实践不同,所以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就不同,主要是通过个人主观爱好形式表现出来,表现出人们审美选择的倾向性。

2、审美经验,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知觉、感受审美对象(艺术、自然作品和其他人类审美产品)时所产生的愉快的心理体验,是人的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及深刻内蕴)与内在心理生活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结果,是在直接感受审美对象的色彩、外形、线条和质地等过程中完成的。

3、审美理想,是人们对于美的最高要求和愿望,是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对美的一种完善形态的向往和忆憬,是人类审美意识高度发展的产物,一种指向未来、指向人的生活远景的创造性想象的成果。审美理想一经形成,对一定民族、一定时代和一定阶级的美的欣赏和创造,起着能动的规范作用和指导作用。

4、审美能力,是人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以主观爱好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对客体美的认识、评价和再创造,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创造的统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

审美理想是相对的,具有可变性。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审美理想表现的不仅是个别人的直觉趣味,而且是整个社会集团和社会阶级的审美关系的实践,因而它所概括的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的经验比

审美趣味

来得更为深刻、自觉、广泛,更鲜明地显示着一定时代、阶级的历史必然的理性要求。这使审美理想与一定的世界观、社会制度和实践要求密切相关,并在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而最终被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审美想象它有哪些特征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审美想象它有哪些特征、中国古代艺术的追求以什么为最高审美理想、关于女性审美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8251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