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写的伤逝的故事梗概是什么

鲁迅写的伤逝的故事梗概是什么,第1张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故事写一对青年男女涓生与子君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最后却以悲剧告终,触目惊心地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是鲁迅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个人奋斗出路的回答。这明显是为纠正易卜生的《娜拉》的缺陷而写的,并与鲁迅的杂文《娜拉走后怎样》相映成趣。娜拉走后回怎样?不是堕落,就是回家,还有就是毁灭——小说给出了第三条出路。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表明,个性解放、个人奋斗,对广大知识分子来说,绝不是出路。脱离群众、脱离社会的孤军奋战,结果只能是失败,只能走回头路。要争取彻底的解放,必须去寻求一条“新生的路”。

小说采取“手记”的方式,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写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于事实的缕述。有追忆中的内心独白与倾诉,也有回想里的细节点缀与刻画,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与精湛的白描技法。《伤逝》里的子君和涓生是比较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五四”时代的人物。子君争取婚姻自由,不顾一切非议和讥笑,勇敢地冲出家庭,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是坚决的,但是,个性解放却不能够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附丽。不幸子君在获得幸福和安宁的生活之后,便沉湎在日常琐事里,未能继续向前跨开步去,不久便让生命随着希望一同幻灭。涓生对日常琐事感到烦厌。当失业的打击威胁着他们同居生活的时候,他觉悟到:“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正如子君突破了家庭的阻挠一样,他也突破了朋友的阻挠。烦厌的情绪恰好说明他没有力量去粉碎社会的更大的压力,只是归咎于子君,归咎于有了一个家庭,急急忙忙地想“救出自己”。然而易卜生式的个人奋斗思想居然使他为自己而愿意埋掉一切,即使向新生活“跨进第一步去”,也仍然只能抱着沉痛和愤激的心情,而以“遗忘和说谎”为“前导”。

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伤逝》的主旨决非仅限于讨论或强调经济问题。 虽然经济问题在情节层面上对于《伤逝》的男女主人公确实显得至关重要。子君与涓生冲破俗世樊篱,“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但迫于一连串的生计威胁和涓生失业的打击,这个小家庭终归破裂,子君也因此悒郁而亡。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在这里似乎得到了极度的渲染和强调。然而,深入的文本解读不难发现:涓生和子君的婚姻理想终告破灭的悲剧是注定的,生计危机至多只能使这一结局的出现有早晚之别。 另外,认为《伤逝》是鲁迅挖掘爱情真谛、探询家庭秘密之作的看法似乎也相当普遍。有人以小说比附鲁迅个人的婚姻生活,有说子君形象是朱安女士与许广平女士重叠的结果,有说子君和涓生的同居生活直接是对鲁迅与许女士同居生活的摹写。在细读中体味鲁迅如何在这篇看似“爱情故事”或“生计问题小说”的作品里,寄寓了远较单纯的爱情和经济问题更为深远的意趣。小说发端于自我,又超越了自我。借涓生的自剖,鲁迅表白了内心深挚的爱情,但同时又一次照见自己身上的“毒气”和“鬼气”。作为对个人前途的预想,他不无疑惧,但作为对同代人的命运的启示,却又是相当明确的:不要耽于“自由、平等、独立”一类洋鬼子的学说,任何高妙的理想,都必须同中国的实社会联系起来。只有成为自觉的追求者和奋斗者,才可能在环境的严酷的压迫下,开辟出新的生路。

回顾鲁迅先生的爱情,可以说,是深受封建思想的伤害。1906年,鲁迅的母亲写信给鲁迅,说自己有病,要他回家探视。鲁迅回到家里,原来是母亲要他结婚。母亲年轻守寡,家境败落,很吃了不少苦。鲁迅就曾对俞芬她们说过:“我娘是吃过苦的!”鲁迅因此对母亲很敬爱。他不愿拂逆母亲的心愿导致不快,鲁迅是准备用“陪着做一世牺牲”的态度来对待这一场不幸的婚事的……在对待爱情问题上,比起鲁迅,许广平要勇敢得多。对于社会压力,相信她有足够的力量去抵抗,但是不要忘记,她的背后耸立着一个大家族。那些族中的长辈会同意她做这样的选择么?她能够对付来自亲缘方面的压力么?恋爱的感情是热烈飞扬的,将来慢慢沉淀、冷却下来,她会起怎样的变化?满足了,还是依然不满?到了那时候,即今的有力的翅子会不会停止了扇动?如果从群体斗争的环境中脱离出去,还会如从前的激扬奋发么?可怕的是精神的蜕变。而且,人生在世界上,经济问题始终是那么严峻。她年轻,她想过么?是不是有很充分的准备?如果将来真的生活在一起,那么凭什么维持生计呢?那么她呢?在家里呆着,还是分头做事?难道是可能的么?会不会有那么一天,终于以牺牲他人作为你的梦幻的结束?假如真的那样,她不会悔恨和悲哀么?……其实鲁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为了和许广平同居,为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只有离开了北京,作为一个战士的鲁迅尚且要里开,涓生和子君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社会不会给他们的爱情一个自由的空间,“恋爱是自由的”在他们那个社会里是不会出现的,那他们的爱情绿洲也就被破灭了。在那沉滞的社会里,他们想跨出一步是那么的困难,可以用许广平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在社会上严厉的戴着道德的眼镜,专唱高调的人们,在爱之国里四不配领略的人们,或者嫉恨于某一桩事,某一方面的,对爱的他俩,也给予一番猛烈的袭击。”

涓生和子君他们本身的性格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他们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这个沉滞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他们的爱是甜蜜的,“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但是,涓生他本身的弱点,在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下,慢慢地流露出来。“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就这样说了出来,也可以说是对青年的一种告诫吧。他和许广平离开北京正是经济困顿的时候,他们相约“分头苦干两年,挣得足可以维持半年生活费的积累,以便不至于社会压迫来了,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6。他告诉我们,不要让爱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为有了爱情就可以得到了一切,“肚子问题”同样要解决,否则,脚下的路便难走了很多。

总的来说,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失败,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那沉滞的“铁屋子”里面,同时他们自身的性格所表现出来的弱点和经济的困顿也是他们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要想得到真正的爱情自由,必须打破那沉滞的“铁屋子”,做一个真正的觉醒者,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要“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

1、涓生没有理由忏悔。子君的死并不是涓生之故。涓生忏悔的不真诚,是客观而非主观造成的。

在文中,涓生对子君的忏悔完全来自子君的死。他反复提到“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是的,子君死了,死在她离开涓生以后。那么,涓生需要对她的死负责并因此而忏悔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涓生与子君的分手是因为双方的感情破裂。在感情的世界里,没有谁能做法官,没有谁错谁对,我想很多人会认同这一点。况且,因感情破裂而分手,也符合他们所接受的新自由恋爱观。也许,令涓生唯一感到不安的,是他首先提出了分手。然而,不分手,让他们在“谎言”的影子下一起生活,就会快乐,就会有好结果么?

其次,子君的死并不是涓生直接造成的。作者或许是有意隐藏了子君的死因,但这不能作为我们肆意猜测的理由。而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来看,我们可以相信,传统的“吃人”文化和整体社会氛围是子君的凶手。来自以其“父亲”为代表的长辈的“烈日一般的严威”,来自类似“房东”的看客的“赛过冰霜的冷眼”,以及来自经济上的压力,都有可能造成子君的致命伤。世上失恋者多,而为此死者少,这是因为人必须面对现实,他人如此,子君亦如此。

由以上两点可知,子君的死并不是涓生之故。所以,涓生所谓的“忏悔”就成了没有根的小树,没有源头的细流。在一开头,涓生就写道“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那么他真的能够么?我们看到,在之后的大段大段的文字中,涓生都是在抱怨,抱怨子君的改变,抱怨子君的世俗,抱怨子君的无能……以至最后,涓生写道“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可见,由于没有事实上的根源,涓生的忏悔,远离了真诚。我们也可以说,涓生忏悔的不真诚,是客观而非主观造成的。

然而,在文章最后的几段中,我们又看到了涓生痛不欲生的内心挣扎与忏悔。这又是怎么回事?本文下一点即对此的解释。

2、涓生所谓的忏悔只是心中变形了的同情,同时是为了遗忘过去,抛开过去。

涓生在子君离开后写道“心地有些轻松,舒展了,想到旅费,并且嘘一口气。”这里很明显涓生对子君的离开感到宽慰,却也担心子君的现实问题(在这里具化为旅费)。随后又描绘了一个幻像:“躺着,在合着的眼前经过的豫想的前途,不到半夜已经现尽;暗中忽然仿佛看见一堆食物,这之后,便浮出一个子君的灰黄的脸来,睁了孩子气的眼睛,恳托似的看着我。”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所有的梦都是做梦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而在这个梦中,涓生看到代表生计的“食物”,象征不健康的“灰黄的脸”,并联想到子君,她“恳托似的看着我”。这也很明显的表示了涓生对子君生活窘境的同情。同情离忏悔还很远,然而由于深植在涓生内心的人文精神,由于“侵蚀着我的灵魂”的“死的寂静”,由于为了“新的生路而跨出去”的冲动,把涓生的同情一步步引向了他不真诚的“忏悔”。最后子君的死讯传来,一方面验证了涓生的担忧,一方面也就强化了同情的转化,成为了“忏悔”最直接的原因。

基于上文提到的原因,我们看到了涓生大段的所谓忏悔。同时我们也看到,涓生忏悔的目的,是为寻一个心理安慰,只为使自己生存少一份心理负担,只为抛弃一种内疚。他写道“我要遗忘;我为自己,并且要不再想到这用了遗忘给子君送葬”,“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很明显,他的忏悔根本是不真诚的。

3、涓生的叙述丝毫没有真诚的忏悔。

涓生的这篇手记,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涓生讲述他与子君的情感经历,从相知到相伴,又从相伴走向分离;另一部分则是两人分手后对涓生的内心世界的描写:有得知死讯后的惊异,有独居陋室的空虚,也有迈向新的道路的冲动……而从叙述上来看,这两部分也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偏重于写实,后者则偏重抒情。然而不论写实还是抒情,都丝毫没有体现出涓生真诚的忏悔。

从第一部分看,涓生完全把两人感情破裂的原因归于子君的改变和肤浅。诸如“只有子君很颓唐,似乎常觉得凄苦和无聊,至于不大愿意开口。我想,人是多么容易改变呵!”“但子君的识见却似乎只是浅薄起来,竟至于连这一点也想不到了。”“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于这空虚却并未自觉。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等语句无一不把涓生对子君抱怨暴露于读者的眼前,而那些“真诚的忏悔”所应做的反思、自省,却根本没有出现。

第一部分如此,那么描写真实内心的第二部分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为虚伪的涓生。他写道:“我应该永久奉献她我的说谎”,“我的离开吉兆胡同,也不单是为了房主人们和他家女工的冷眼,大半就为着这阿随。”他就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在轻松地责备自己,欺骗自己,逃避现实。

涓生的这种在叙述上的虚伪,是前文所说的“涓生没有理由忏悔。子君的死并不是涓生之故。涓生忏悔的不真诚,是客观而非主观造成的。”“涓生所谓的忏悔只是心中变形了的同情,同时是为了遗忘过去,抛开过去。”两点内因的外在表现。

4、总结

从上文我们认识到:涓生没有理由忏悔。子君的死并不是涓生之故;涓生忏悔的不真诚,是客观而非主观造成的;涓生所谓的忏悔只是心中变形了的同情,同时是为了遗忘过去,抛开过去;涓生的叙述丝毫没有真诚的忏悔。由此得出,从内在根源,到动机目的,到外在表现,涓生的忏悔既不真也不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虚伪、懦弱的涓生。

《伤逝》主要内容:

本文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他们在一起同居了一段时间,有短暂的幸福。

当他们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子君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性格,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

但他们的爱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际,只是“盲目的爱”,由于她性格的软弱,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作者也写出了她纯朴善良的性格,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候,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最后子君死了,涓生只能伤逝。

作者将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过他们的悲剧命运寓示人们要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引领青年去寻求“新的生路”。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的小说,鲁迅先生用其特有的“忧愤深广”的底色,围绕涓生、子君这二个普通平凡的人,阐述了许多有关人生、爱情等哲理性的问题,《伤逝》中弥漫着一种既现实却又永久悲哀的味道,题材平凡,发掘很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灵魂深处。

《伤逝》让我感受到了先生比我们许许多多的人要看得远、也看得真切,看得入骨。对于男女爱情,先生有切肤之痛,也有真知灼见。细读《伤逝》,先生在76年前的所言还让我这个生活21世纪的年轻人心有震撼。通过对《伤逝》爱情的解读,我对爱情有了一种理智、清醒的认识。

先生以其独特的角度和目光对爱情作了独特的解读:一是,爱情是否需要理性。毋庸置疑,爱需要激情,需要无畏的付出。人生享受爱情的过程也是一个激动与被激动的过程。涓生与子君的爱情同样是在激情里,在激动与被激动中开始的,对于子君,她以爱情的全身心的拥抱来面对人生,“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不能干涉我”,在这里,子君一方面已经完成了自我的觉醒,另一方面也把自己推向了非此即彼的非理性的生命归宿。但是当他们义无反顾地把拥抱了爱情之后,生活开始逼迫着他们向理性回归。随着涓生的失业,生活的物质基础丧失了,在同居之前所有思考所未完成的部分,这个时候都需要他们去理性地打量和思考。对于涓生,在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之前,他是否有能力为爱情准备一切?没有!子君可以为爱情牺牲一切,但对于涓生,他不能为爱情牺牲事业,一句话物质是爱情的基础,在生活的物质基础丧失之后,爱情也失去了依存之所。——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由此看来,涓生的变心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不负责任,更多的是对爱情理性思考的不足。二是,完成了婚姻之后,爱情如何发展?有一句话不无道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对于爱情中的双方来说,爱情是一种心心相印,是两情相悦,是快乐的男欢女爱。在没有同居之前,涓生和子君是心心相吸的一对,是精神的绝对互动。同居以后,生活变得越来越具体,具体的生活把爱情中的男、女彻底地改造了。子君和涓生已经没有太多的精神上的交流,子君不再与涓生如婚前一样热烈地讨论人生、文学,子君感兴趣的是如何打理好这个家,今天做什么吃什么。在涓生看来子君变得越来越俗。爱情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在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下涓生开始从这个围城里逃离。完成了婚姻之后,爱情如何发展?鲁迅没有回答,但他给了我们思考的课题。爱情不仅仅只是双方情感与激情的付出,还应有责任感。自由即意味着选择,选择则意味着承担,不是你忍受的问题,而是你应承担起责任的问题。

读《伤逝》时也有一种感觉就是先生在写他自己,为他自己的爱情想象一个结局。那个时候的他与许广平有着很深的爱情甜蜜。在巨大的幸福里他欢乐地象个孩子。可是智者毕竟是智者。他最终还是对他们的爱情表示了怀疑。所以他写了《伤逝》。

鲁迅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是许广平给他带来的。用世俗的眼光看来,鲁迅跟许广平的结合存在诸多障碍:论年龄,双方相差有十八岁之多;论外貌,鲁迅身材矮小,并无特殊魅力;论金钱,鲁迅不但家庭负担沉重,而且因购置北京西三条二十一号寓所而债务在身;论地位,鲁迅固然在文坛享有盛誉,但当时却因支持进步学生运动而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免去俭事之职,甚至面临着被通缉的危险。最大的障碍,还是鲁迅有着一位形式上的太太,如果离婚,按绍兴旧习,女方会因为被“休”而倍受歧视,后果不堪设想。鲁迅宁可陪着做一世的牺牲,也不愿伤害虽然无爱但却无辜的异性。然而,许广平仍然主动果敢地向鲁迅献出了纯真的爱情,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着深受封建包办婚姻之害的共同遭遇,又有着反抗旧社会、旧礼教、旧教育的共同思想。她跟鲁迅当时所能选择的惟一的结合方式,就是同居。许广平后来对此做出了明确解释:“我们以为两性生活,是除了当事人之外,没有任何方面可以束缚,而彼此间在情投意合,以同志一样相待,相亲相敬,互相信任,就不必要有任何的俗套。我们不是一切的旧礼教都要打破吗?所以,假使彼此间某一方面不满意,绝不需要争吵,也用不着法律解决,我自己是准备着始终能自立谋生的,如果遇到没有同住在一起的必要,那么马上各走各的路……” (《〈鲁迅年谱〉的经过》,原载1940年9月16日上海《宇宙风》乙刊)。

关于鲁迅与许广平恋爱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他们相识于1923年10月,鲁迅正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讲师,每周讲授一小时中国小说史,而许广平是该校国文系二年级学生。他们相交于1925年3月11日,当时女师大发生了反对校长杨荫榆的学潮,作为学生自治会总干事的许广平正是学潮中的骨干。为了解除时代的苦闷,探讨中国女子教育的前途,她主动给鲁迅写出了第一封信。从此他们在斗争中相互支持,在事业上相互帮助,在生活上相互关怀。他们相恋于1925, 27岁的许广平首先握住了鲁迅的手,先生对许广平说:“你战胜了!”刚刚写完小说《孤独者》四天的鲁迅,又一气呵成了一篇以婚恋为题材的充满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说——《伤逝》。1927年10月3日,鲁迅和许广平终于在上海开始了他们的同居生活。鲁迅承认,在他和许广平结合的全过程中,许广平都比他决断。从《伤逝》中的子君身上我似乎能找到许广平当时决断的影子。

假如爱情有一天渐渐的远去了,假如激情不再,假如有一天没有了Money。假如有一天子君回到了家庭,再也没有了“我是我自己的”那种勇气。假如鲁迅的子君放下了笔,不再是一匹害马而变得乖乖得象只家养的小猫时,假如她失去了他欣赏的那种气质,他们和他们战斗得来的爱情,究竟要走到哪里?鲁迅是怀疑的。

对于爱情所带给人的感觉能否维系人长久的一生,鲁迅是怀疑的。这怀疑是有价值的。

后来那个害马终于成了他的伴侣。为他洗衣做饭带孩子,也渐渐放下了战斗的笔。于是他们在思想上已经远去。她只是他的一个伴侣。在他身后她写的回忆录里,她只是记录了他的生活琐细。而他的思想,与她的思想,早已经令人痛心地发现,离得有如此距离。

鲁迅先生晚年常常对着木刻的风中女子沉思良久这原因没有人说得清楚。萧红是困惑的,许广平说不清。当然我们谁也不知道谜底。这是一个永远的耐人寻味的谜。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鲁迅先生又开始了他的孤独。他永远是孤独的,不管是在爱情里,还是在思想里。

我认为,《伤逝》中的涓生是一个在面对困难时缺乏勇气的人,性格上有严重的缺陷,比较脆弱,承受能力差。子君自从与涓生同居在一起,不再读书、学习,积极向上,只囿于个人的小家庭的幸福之中,没能够真正独立。做为一名年轻的知识女性,人格和精神要保持独立、情感要有所依托,在生活中不仅仅只有爱情,还有和爱情一样重要的工作和事业,这也是子君和涓生感情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之客观环境的改变,人也最易善变。涓生和子君爱情的失败,再一次宣告了个人反抗的无力,以及女子人格的独立须有经济制度的改革,倘若子君能够有自己的工作和经济来源,他们的爱情也许能够维系下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爱情也罢、婚姻也罢,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它绝不应是最重要的。

他们的爱情是失败的,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他们缺乏与社会、困难斗争的韧性,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爱情失败。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应是第一位的,但精神、感情同样重要。人若没有了感情和思维,那同动物又有何区别,生存的条件好,爱情、婚姻未见得长久,生存条件恶劣,同样有患难与共的真情。每个人都会有伤、病、死,一切人生的挫败、失意、沮丧、考验,只差一句话,只消多走一步,只需在坚持一次,得靠无形的推动,患难见真情。

爱情不应是在条件好的时候,爱的死去活来,一旦发生变化,立即动摇,我想那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应该是经得住困难和时间的考验,那才是值得人尊重、值得人珍惜的爱情。一样的生活,相似的情节,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结局是千差万别,这就是人性的复杂,就如同一万个人看《红楼梦》,就会有一万种不同的眼光和见解。

现今的社会,人们在选择伴侣时,许多人都很现实,考虑对方的家庭条件、经济条件、工作单位,现实的背后,是人的生活、物质乃至利益的需求,婚姻不再是纯粹的情感结合,而类似一种经营业,掺杂了太多的杂质,大家仿佛都明白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我不能想象,如果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如此的现实,千古传颂的爱情可能将不复存在,这样的婚姻面临突来的生活变故之时,是否会应了一句老话“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呢?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我相信每一个善良、真诚的人都渴望拥有一份这样的爱情和婚姻。就如同一首歌中唱到的:“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没有风雨躲得过,没有坎坷不必走,所以安心的牵你的手,不去想该不该回头,也许有了伴的路,今生还要更忙碌得多。

如有帮助,请给点个满意答案,谢谢!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但它的悲剧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想,大概有以下的几方面首先,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这个爱情的绿洲。

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爱情,当然也不例外。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需要的是奴隶!一个“忠诚”的奴隶!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他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

1、鲁迅小说对现代小说民族新形式的创造

鲁迅是现代小说民族新形式的创造者,他的小说“格式特别”,一方面吸收了西方小说结构上的优点,打破了传统章回小说的旧套子,一方面又保留了传统小说描写手法上的长处,创造了既是现代化的,又是中国化的小说新形式,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鲁迅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

鲁迅小说贡献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涓生、子君以及孔乙己等。这是鲁迅小说在现实主义艺术方法上的最主要的成就。鲁迅总是把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来表现,在他笔下的那些典型形象身上,都达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能从他们的思想性格中看出某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3、鲁迅小说重视人物心灵的描写

鲁迅对人物心灵的揭示,几乎有勾魂摄魄的力量,常常只用极简炼的笔墨,便能写出人物心灵深层的东西。在表现方法上,与西方小说长篇大论的心理描写不同,他极少用静止的描述,而大多采用传统小说中以人物的语言、行动来揭示心理的方法,有时也有极简要而又极精彩的肖像描写。因此,鲁迅小说的心理和肖像描写都颇有写意特色,很富民族传统的意味。

4、鲁迅小说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

讲究细节的真实性,是现实主义的重要特点之一。在鲁迅小说中常常可以通过人物活动的一个小小细节,便认识到人物当时的心理、身份、性格,乃至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由于细节的真实,使鲁迅的小说中有许多可靠的风土习俗,人情世俗的记录,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这对形成他的严格的现实主义至关重要。

5、鲁迅小说形成了“寓热于冷”的独特风格

所谓“寓热于冷”,就是将热烈的激情寓于冷峻的外表之下。鲁迅小说在冷静的客观描写中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在描写人物、场景,叙述故事情节时,一方面采用精炼、简洁的白描手法,一方面环境气氛又处处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憎,使作品色彩朴素而又诗味浓郁。

以上就是关于鲁迅写的伤逝的故事梗概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鲁迅写的伤逝的故事梗概是什么、鲁迅伤逝中,涓生的忏悔为什么不是真诚的要详细,引经据典!谢谢!、鲁迅的伤逝主要内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8202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