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弟与舍弟区别

家弟与舍弟区别,第1张

家弟舍弟都是指我的弟弟,但是家弟是一种错误的称呼方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家”字大多时候用于想对方称呼比自己辈分高或者年纪大的亲属,“舍”就是称呼自己辈分低或者是年纪小的亲属,所以家弟不合适。

家弟和舍弟不同之处

家弟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说法,正确的称呼应该是舍弟,意思是我的弟弟。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家”字大多时候都是用于向对方称呼比自己辈分高或者年纪大的亲属,而弟弟辈分明显比自己小,所以不合适。

而称呼自己辈分低或者是年纪小的亲属,前面应该加上“舍”,弟弟就是舍弟,侄子就是舍侄。一般家都是表示自谦,就说明自己的辈分比较低,显示自己的尊敬。

由此可见,“家”和“舍”这两个字各自有各自的使用范围,如果在文学或者是说话的时候使用“家弟”这种称呼,显然是不合适,所以我们一定要弄明白,以免闹出笑话。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舍弟:杜甫的弟弟。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作品名称

月夜忆舍弟

创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五言律诗

作者

杜甫

快速

导航

注释译文

创作背景

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月夜忆舍弟⑴

戍鼓断人行⑵,边秋一雁声⑶。

露从今夜白⑷,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⑸,无家问死生⑹。

寄书长不达⑺,况乃未休兵⑻。[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2] [3] [4]

白话译文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5]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5] [6]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舍弟是谦称,用于向别人称自己的弟弟。古人在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或朋友时,常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介绍比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一般人自称臣、仆、愚、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等。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主要用于口语,常见于戏剧。

月夜忆舍弟意思:在有月亮的晚上思念自己的弟弟。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原文如下: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舍弟”和“家父”中的舍和家本意相同,都是指居住的地方,是谦词。不同之处在于“家”是对别人称说自己亲属中的长辈或年长者,而“舍”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

1、家X

出处: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卷四:临川李侍郎《书〈曝书亭集〉后》云:‘近世人诗文标目,于同姓人辄称家某人。

释义:现在的人写诗词文章的标题,出现同一个姓氏的人就称他是家某人。

2、舍X

本义:居住的房子。如:宿舍、旅舍、校舍。

衍义:引申指“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如:舍弟、舍侄、舍亲。

扩展资料

“家”的其他意思:

1、房屋,家庭的住所

出处:战国时代-庄子《庄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释义:庄子从山中来,住宿在友人的家里)。

例句:四海为家。

2、古代指夫或妻,现在指妻子

出处: 宋代-黄庭坚《薄薄酒》诗之二:薄酒终胜饮茶,丑妇不是无家。

释义:喝淡酒还是的感觉还是超过喝茶,样貌丑陋的妇人也不是没有丈夫。

3、饲养的禽畜

出处:五代-齐己《野鸭》诗:野鸭殊家鸭,离群忽远飞。

释义:野外的鸭子不同于家里养的鸭子,它们离开鸭群之后就会忽然飞翔远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舍

以上就是关于家弟与舍弟区别全部的内容,包括:家弟与舍弟区别、月夜忆舍弟古诗、月夜忆舍弟的舍弟是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8056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