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捐款第一人许家印,一年捐出100亿,为什么却把公司给下属继承

毛利率法2023-05-03  29

可能他比较体贴下属。在人们眼中,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是马云和徐家印。熟悉马云的人都知道他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去年,他向社会捐款2亿元。但是,有人说,马云的捐款数额与自己的价值不成比例。言外之意是,马云的捐款较少。实际上,中国最伟大的慈善家应该是许家印。

仅在2018年,他就捐赠了高达40亿元人民币。他还回到了家乡河南,向当地教育事业捐款6亿元。另一方面,当王健林的资产去年急剧下降时,他仍然向社会捐款8亿元人民币,这是非常可观的。但是,这些富人的捐款总额无法赶上美的集团创始人何汉建的中国农民企业家的捐款额。要知道,他在2016年的捐款达到100亿元人民币,超过了许多富人的总财富。

1992年,他于坚建正式成立了美的集团,并带领该公司成功上市。 2017年,美的集团营业收入突破2500亿元,而2018年上半年,实现销售业绩1500亿元。汉建退休后,出人意料地将市值3700亿元的集团交给了下属方洪波管理。因为方洪波已经和他一起工作了几十年,而且他对美的集团的管理层很熟悉。因此,当他没有将公司的权力交给儿子时,人们就不会觉得这很奇怪。

何汉建打破了家庭产业是后代人继承的隐藏规则。 他认为,更有能力的人可以成为公司的继任者,这种继承方式也值得许多企业学习和借鉴。我觉得像这么有钱的人,能够做好财产的分割说明他还是比较聪明和睿智的,也可以避免一个家庭的财产纠纷还算是一种比较聪明的选择,避免麻烦。

中国十大首富如下:

刘永行,30亿美元,凭借120美元的积蓄,他和其三个兄弟于1982年开始养殖鹌鹑和鸡。他们的希望集团后来成为中国最大的动物饲料生产商之一。

1995年与兄弟分家后,刘永行搬到了上海。他的东方希望集团仍是中国最大的饲料生产商之一,产品多达100种;过去一年里,他的业务做的有声有色,他还拥有了炼铝厂。

黄光裕,27亿美元,福布斯亚洲企业50强成员——电器零售商国美——的领导者。由于消费放缓的担忧,股价自1月份处于高位以来已经下跌了四分之三。2008年,黄光裕透过股票套现了3亿美元。360家私营国美门店的主要拥有人。日前黄光裕因涉嫌经济犯罪,正接受警方调查。

杨惠研,222亿美元,这位女房地产商的父亲——碧桂园董事长杨国强在2007年首次募股之前就将资产转到她的名下。

部分由于该公司在市场峰顶时期不合时宜的收购,其资产净值缩水了140亿美元。 由于经济危机,其资产迅速缩水达151亿,高盛发布研究报告称:碧桂园08年度盈利将会同比减少50%,每股盈利倒退至人民币013元。

刘永好,22亿美元,刘永行(首富)的兄弟刘永好1999年创办了新希望集团。由于其在民生银行所持股份的贬值,导致其财富缩水。他在化学产品制造商河北宝硕持有股份。他还向地震灾民捐赠了150万美元。

周成建及其家族,20亿美元,周成建为中国消费者创建了时装零售品牌美特斯邦威,他的成功可部分归因于明智的行销策略,包括聘请明星做代言人和时装顾问。该公司的产品不断更新,一年中推出了3000多种设计。

自1995年开设第一家店以来,如今已经推出2200家店面。该公司于8月底上市,募集了2亿美元,这是中国最成功的公开募股之一。他的财富包括其女儿持有的股份。

张近东,18亿美元,张近东起家于1990年的空调市场,不过随即转战于零售业。他创办的苏宁电器,作为国美的对手,销售额已经达到55亿美元。苏宁电器新开175家门店,虽然销量和利润持续增长,但由于前景不明股价仍然下跌了80%。

李彦宏,是中文互联网搜索引擎的创始人,虽然上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了91%,但是仍然难以避免股价下跌。公司在2008年聘请了新任的CTO和CFO。

杜双华,16亿美元,杜双华在1987年就开始从事钢铁制造,1993年他创办了河北京华制管,当时只有80余万元的产值和100多位员工。

2001年开始,他相继在唐山、包头、莱芜、广州、四川等地成立了制管公司,并在2003年合并组建了京华创新集团,2005年产值100亿元,2003年,杜双华与山东来港合资创办了日照钢铁控股,2005年产值80亿元。

2008年43岁的杜双华以财富350亿元,在08胡润百富榜排名第二,杜双华于1993年创办河北京华制管,并在2003年合并组建了京华创新集团。为了解决原材料问题,2005年由京华创新集团出资在山东日照建立日照钢铁集团,目前年产能达1300万吨。2007年利润587亿元。

马化腾,158亿美元,马化腾领导着腾讯——中国最大的即时通讯服务提供商。由于奥运所带来的广告效应,和<地下城与勇士>、<QQ炫舞>、<穿越火线>等网游的成功,腾讯在2008上半年收入同比增加85%。

周福仁及其家族,155亿美元,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做上了石棉瓦生意。他发现,每天都有很多车到鞍山来拉轻烧粉,菱镁矿烧成的粉,做石棉瓦。

他简单计算一下之后,承包了大队的两座窑,开始自己烧粉卖,一方面有广阔的市场,一方面自己做瓦的成本也降到最低,两全其美。周福仁说“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完整的产业链运作,所以我的瓦总是比别人赚钱多。

接下来,周福仁一口气建了七座窑。东北全境、浙江慈溪、余姚、四川广汉、福建长乐等地的石棉瓦厂用的全是他的轻烧粉,1982年他在广州租了个仓库,成立了销售分部,同年又将瓦做到了贵阳,成立了生产分厂。

1、产业调整中,三大家电巨头的不同并购路径

2015年家电行业遇冷,据工信部发布的信息显示,2015年1-12月家电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4 万亿元,累计同比下降04%。而据中怡康测算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空调市场零售额同比下滑5%,冰箱下滑22%,三大白电中仅洗衣机实现微增长,零售额增幅约18%。

中国白电三大格力、美的、海尔的营收均出现下滑。根据三家公司2015年年报:

海尔2015年总营收为8974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9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3675亿元,同比下降1501%。

格力2015年总营收为9774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12314亿元,同比下降1295%。

美的2015年总营收下降138441亿元,比上年同比下降2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反而上升1514%,达109113亿。

而在空调市场收到了巨大冲击的情况下,格力所收到的影响最为显著,总营收下降接近30%,但净利率上升237%达1255%,明显领先其他两家公司。

市场普遍认为家电行业将会面临新一轮的产业调整,但国内家电市场整合的空间已经不大,因此未来目标将主要集中在国际整合或者产业转型和升级上。进入2016年,海尔、美的、格力相继发布并购方案,其并购标的背后隐含的未来发展战略也各有不同。

11 海尔收购GE家电

交易方案

预案时间:2016年1月16日;

标的公司:通用电气家电业务(GEA);

标的作价: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5444亿元);

支付方式:全现金支付;

资金来源:上市公司自筹资金,及通过申请并购贷款等多种融资方式获取的资金。本次交易所使用的并购贷款金额不超过交易对价的 60%;

上市公司过去3年净利润:2013年417,40174万元,2014年5,337,5410万元,2015年4,300,7605万元;

标的过去3年净利润:2015年-5,795百万美元,2014年15,345百万美元 2014年13,355百万美元;

业绩承诺:无;

交易进程:已实现并表。

12 美的连续收购东芝家电、库卡集团、意大利Clivet

美的集团上半年公布的跨境并购除了最受关注的收购德国库卡,还有收购日本东芝家电,和意大利中央空调企业Clivet。

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库卡交易方案

草案发布时间:2016年5月26日;

标的公司:除MECCA外其他拟接受要约的股东所持有的库卡集团股份(最低意图持股比例为30%以上);

交易方式:115欧元/股的价格进行全面要约收购;

标的作价:若库卡集团除 MECCA 以外的其他股东全部接受要约,收购总价约292 亿元人民币;

支付方式:全现金支付;

资金来源:银团借款和自有资金;

上市公司过去3年净利润: 2015年1,270,673万元,2014年1,050,222万元,2013年531,746 万元;

标的公司过去3年净利润:2016年1-3月211百万欧元,2015年868百万欧元,2014年681百万欧元;

业绩承诺:无;

交易进程:尚需通过美国CFIUS和DDTC的审查,前述政府审批最迟需在2017年3月31日之前完成。

13 格力收购珠海银隆

交易方案

标的:珠海银隆100%股权;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以1557元/股的价格发行83,49390万股,合计作价130亿元;新发股份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为1219%;

标的历史净利润:2014年度扣费归母净利润-265亿元,2015年度扭亏为盈,全年扣非归母净利润433亿元,2016年1-6月扣非归母净利润322亿元;

业绩承诺:2016年-2018年经审计的实际净利润分别不低于72亿元、10亿元和14亿元;

募集配套资金:1557元/股的价格,锁价发行不超过62,26329万股,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9694亿元;

募资用途:拟全部用于珠海银隆的建设投资项目;

认购方:格力集团、银通投资集团、珠海拓金、珠海融腾、中信证券、孙国华、招财鸿道、格力电器员工持股计划。

交易进程:股东大会募集配套融资相关等议案未能获得通过,目前正在着手修改方案。

2、不同并购选择带来的收益与其背后的驱动力

21 海尔和格力并购获得显著成效

海尔和美的的海外并购都给其带来了十分可观的并表业绩:

海尔收购GE家电的交易于2016年6月6日完成,至9月底GE家电贡献收入1435亿元,贡献归母净利润317亿元。

美的收购东芝家电801%股权的交易于2016年6月30日完成交割,第三季度因合并东芝家电增加主营业务收入3873亿元人民币,增加归母净利润19702万元人民币。

美的和海尔的并购都已获得显著的成效,但格力的并购却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和障碍。

22 格力电器并购受阻,公司股权架构成为最大的诱因

2016年10月30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公布10月28日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决议结果。结果显示,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的方案中关于募集配套融资的部分全部被否。双方最大的分歧在于股权摊薄问题。

小汪@并购汪在《格力百亿配融被否,董**VS中小股东? | 小汪天天见》一文中总结过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的三大诉求,除了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外,剩余两大诉求均与格力电器的股权架构息息相关:

格力股权分散,面临“野蛮人”入侵压力,存在巩固控制权需求

格力电器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仅1822%,2015年曾面临险资入侵,中国人寿、前海人寿、安邦保险均曾大幅买进。主要竞争对手美的集团的控股股东关联企业持股比例一度逼近董明珠。

格力电器曾有MBO意向,管理层希望通过交易提高对公司的控制力

格力电器管理层和公司国有控股股东格力集团在公司发展上曾经产生不少分歧。以董明珠为首的格力电器管理层一直希望能够提高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力。

反观美的集团和青岛海尔,则并不存在这两方面的问题。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上述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如下表所示:

格力电器2016年三季报中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

青岛海尔2016年三季报中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

美的集团2016年三季报中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

格力电器、美的集团、青岛海尔的创立时间相近,发展过程也多有相似,最初也均为国资背景。但最终却形成了不同的股权架构,出现如今这样迥异的并购路径。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3、复盘股权变动历史:从格力困境到美的、海尔的成功“MBO”

31 格力困境:公司股权架构隐含的内忧外患

格力集团创立于1985年,前身是珠海特区发展经济总公司,而目前为人所熟知的“格力”一般指的是格力电器,成立于1991年,前身为珠海海利空调厂。

格力电器很快发展为国内空调销量第一的龙头企业,并于1996年在深交所上市。但整个发展期间,一直伴随着公司管理层与公司国有控股股东之间的博弈。其中两件事将双方的矛盾逐渐透明化。

一是在格力电器成功树立品牌后,格力集团将格力品牌授权给旗下其他子公司,生产同质化产品,与格力电器争抢市场份额,引发了格力电器方面的不满。2001年时任总经理朱江洪曾提议格力电器收购格力集团旗下类似子公司,但遭拒绝。直到2004年,双方才达成交易。

二是格力集团曾经试图将格力电器出售给国际空调巨头、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开利。当时曾有媒体报道称,格力电器管理层直至开利准备前往格力电器进行尽调,才得知格力电器将被出售。当时格力电器的董事长朱江洪接受采访时表示,“格力电器对于将企业转让给外资公司十分担忧”。

但2005-2006年适逢国企改制,按照证监会股权分置改革意见中的规定,格力集团在改制一年内不能转让格力电器的股份,一年后转让比例也被限定在5%-10%的范围以内,使得收购最终未能成功。但在控股股东的高压之下,格力电器未能如美的、海尔一样借国企改革完成MBO,留下了目前依然由国资控制公司的股权架构的基础。

同时,由于格力集团在股权分置一年后开始逐渐减持套现,最终目前作为控股股东仅持有上市公司1822%的股权,给公司留下了股权分散的隐患。

32 美的、海尔:艰难MBO解决公司产权问题

美的集团:国内首家成功MBO上市公司

美的集团的前身是创始人何享健等人集资创办的塑料瓶盖生产厂,1980年开始生产风扇,此后相继注册“美的”商标和进入空调行业,并于1993年在深交所上市。

1997年美的进行事业部制改造,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立了完整的企业管理体系。但创始人何享健一直对公司产权问题可能对公司未来产生的影响表示担忧。于是在2000年推动美的管理层和工会组织共同组建了美托投资。

美托投资于2000年5月以295元/股的价格协议受让当地镇政府下属公司持有的美的法人股,2001年1月再次以3元/股的价格再次协议受让。两次收购共计获得美的2219%的法人股,耗资约321亿元。最终美托投资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美的管理层完成了对美的集团的MBO,美的成为国内第一家完成MBO的上市公司,也形成了美的目前的股权架构的“初始版本”。

青岛海尔:持续数年的股权激励和“MBO”之路

青岛海尔创立于1984年,前身是青岛电冰箱总厂,张瑞敏作为厂长接手时,这家工厂已经亏损147万元,濒临破产。张瑞敏接手后严格进行品控,还留下了因冰箱质量不过关下令员工亲手“砸冰箱”的美谈。

此后海尔凭借出色的品控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发展成为冰箱企业龙头,1997年总营收就突破百亿,同时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也开始了长达数年的“MBO”之路。

2000年-2004年,海尔一直致力于提高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力,而所谓“MBO”也引发了著名的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论战,后来被总结为“郎顾之争”。但海尔在论战中始终保持足够的低调和沉默,并表示公司的属性是“集体企业”而非“国有企业”。

但正是一系列的股权激励和“MBO”措施,将管理层对海尔的控制权提升到目前的情况。

4、从差点被世界500强收购,走到成为世界500强之一,中国企业依然任重道远

41 美的与海尔的发展史上,并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1998年美的通过收购东芝万家乐进入空调压缩机领域,2004年-2005年相继收购现代电器和金科电器等家电企业。同时开始就通过收购美泰克国际投资,间接控制另一家电巨头荣事达505%的股权,将公司业务向冰箱等领域拓展,并于2008年完成对荣事达的整体收购,同年收购另一国内冰箱龙头企业华菱集团,并购洗衣机龙头企业小天鹅。

海尔集团则从一开始就提出“激活休克鱼”的理论,并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国内相继并购红星电器和菜阳家电等数十家公司。同时很早就开始进入海外市场,从2002年开始就和日本三洋电器合作,此后分三次收购了三洋在日本、东南亚等地的家电业务,进行逐步整合消化。还在2012年收购新西兰家电巨头Fisher & Paykel。

42 格力电器发展史少有“并购身影”,资本结构差异导致处境截然不同

相比之下,格力电器的历史上少有“并购”这一关键词的出现,此前最为著名的一次“并购”是差点被格力集团卖给美国开利。此次130亿收购珠海银隆,已是格力史上最大的一次并购。

小汪@并购汪查阅三者2016年三季报发现,美的集团账面货币资金为18584亿元,青岛海尔账面货币资金为19867亿元,而格力电器的账面货币资金高达97234亿元人民币。然而在并购的表现上,前二者在举债收购国际产业龙头,进行产业链的拓展和升级;格力则在发行股份收购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谋求转型的同时,也要兼顾公司控制权方面的“外忧内患”。

这样的情形,固然和企业家个人管理风格和发展中形成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但其中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也绝对无法忽视。美的和海尔在艰难的“MBO”过程中虽然面临了诸多争议,但确实解决了企业产权问题给公司带来的隐患。而格力电器管理层和控股股东之间的博弈则难免使公司的发展受到掣肘,最终造成了如今格力电器与其他两者截然不同的处境。

然而即便在不断跟控股股东进行博弈,面临了诸多的“外忧内患”,格力电器的业绩和盈利能力都不可否认地十分出色。

格力电器从当初差点被世界500强收购,走到了今天,成为世界500强之一。而兜兜转转,当初差点收购了格力的美国开利,其旗下拉美业务则被格力电器的最有利竞争者美的集团收入囊中。

总体来说是民企:

1968年,美的创业,1980年,美的正式进入家电业,1981年注册美的品牌。2014年美的集团用工总数13万人,旗下拥有美的、小天鹅、威灵、华凌、安得、美芝等十余个品牌。集团在国内建有广东顺德、广州、中山;安徽合肥及芜湖;湖北武汉及荆州;江苏无锡、淮安、苏州及常州;重庆、山西临汾、江西贵溪、河北邯郸等15个生产基地,辐射华南、华东、华中、西南、华北五大区域;在越南、白俄罗斯、埃及、巴西、阿根廷、印度等6个国家建有生产基地。

主要家电产品有家用空调、商用空调、大型中央空调、吸尘器、取暖器、电水壶、烤箱、抽油烟机、净水设备、空气清新机、加湿器、灶具、消毒柜、照明等和空调压缩机、冰箱压缩机、电机、磁控管、变压器等家电配件产品。现拥有中国最完整的空调产业链、冰箱产业链、洗衣机产业链、微波炉产业链和洗碗机产业链;拥有中国最完整的小家电产品群和厨房家电产品群;在全球设有60多个海外分支机构,产品远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3年,美的集团整体实现销售收入达1210亿元,其中外销销售收入达74亿美元。[4]

2013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价中,美的品牌价值达到65336亿元,名列全国最有价值品牌第5位。截至2013年,美的集团为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捐赠超过6亿元。

未来三年美的将以“成为中国家电行业领导者、世界白电行业前三强”为战略愿景,进一步深化转型,推动经营质量持续提升,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技术创新、品质提升与精品工程,实现产品领先、战略领先,获得公司的重新增长。

大大事记

2014年12月14日晚,美的集团发出公告称,已与小米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小米127亿元入股美的集团。[5]

2013年9月18日,美的集团(SZ000333)在深交所上市,旗下拥有小天鹅(SZ000418)、威灵控股(HK00382)两家子上市公司[6] 。

2013年4月22日,美的电器在顺德召开股东大会审议整体上市方案。投票结果显示,美的集团整体上市重组方案的各项子议案的通过率均在98%以上,获股东大会通过。

2012年8月27日美的电器公告,接到控股股东美的集团的通知,正在筹划公司相关的重大事项,公司股票将自8月27日开市起停牌,待公司发布相关公告后复牌。

2012年8月25日,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卸任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接任

2012年美的推出中国好空调“一晚一度电”引领空调行业最高顶峰

2012年整合美的集团总部和二级产业集团部分管理职能,提升运营效率,深化战略转型

2011年收购开利拉美空调业务,成立美的-开利拉美空调合资公司,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

2010年10月,美的突破全年销售达1000亿元人民币的大关,实现十年增长十倍的奇迹。

2010年3月20日,美的邯郸工业园正式奠基。标志着美的空调产业布局已初现规模。

2009年美的电器公开增发189亿新股,募集资金近30亿元

2008年4月收购江苏小天鹅,并与荣事达进行全面整合,建立完善的洗衣机产业链

2007年美的第一个海外基地在越南建成投产

2006年12月,美的集团以佛山市美的净水设备工程有限公司为基础,携手韩国净水设备行业一流企业清湖NAIS株式会社共同投资成立“美的清湖净水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的家用净水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全球最大的净水技术研究、净水设备制造基地。

2006年美的电器股改,引入战略投资者,实行期权激励

2005年收购江苏春花;制定美的集团“十一五”战略发展规划,全面描绘未来美的发展的宏伟蓝图

2004年与东芝开利签署合作协议,先后收购荣事达、华凌,制冷产业实力全面提升

2003年相继收购云南、湖南客车企业,正式进军汽车业,进入多元化发展

2002年全面推行战略性结构调整

2002年冰箱公司成立

2001年完成产权改革;磁控管公司、变压器公司成立,形成微波炉产业链

2001年新项目MDV、微波炉、饮水机、洗碗机、燃气具等相继投产

2000年事业部制公司化改造,管理层融资购法人股(MBO)和中高层骨干持流通股

1999年成立信息技术公司、物流公司、电工材料公司

1999年美的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1998年收购东芝万家乐进入空调压缩机领域

1998年成立芜湖制冷公司、工业设计公司,收购压缩机公司

1997年进行事业部制改造

1993年成立电机公司和电饭煲公司

1993年成立美的集团并进行内部股份制改造

1985年开始制造空调

1981年正式注册使用“美的”商标

1980年生产电风扇,进入家电行业

1968年何享健先生带领23人集资5000元在北滘创业[7]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捐款第一人许家印,一年捐出100亿,为什么却把公司给下属继承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捐款第一人许家印,一年捐出100亿,为什么却把公司给下属继承、中国首富的十大首富、格力和美的历史的不同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7666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