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的代表人物是谁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人力资本的代表人物是谁其基本观点是什么,第1张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当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是加里·贝克。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是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他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由受教育、职业培训和健康等因素组成的,是个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状况等人力资源的总和。

人力资本主要由显性人力资本和隐性人力资本两个部分构成。传统的人力资本分析往往注重于显性人力资本而忽视了隐性人力资本。 所谓的显性人力资本是指不具有知识产权的、普遍传播的能以较低成本和方法获得的人力资本要素。是构成人力资本价值的外在的、通过一般方法可以观察其价值构成或其价值可以得到确定的部分,如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形成、人力资本投资贴现、人力资本的会计成本、人力资本的现金流等等。 如在大学和企业中能够以某种编码形式传播的知识和技术,学习者和劳动者将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获得,可以认为具备某种普遍性要求的能力、能够胜任具体工作的劳动者属于都显性人力资本。显性人力资本价值的衡量和激励措施可以通过外在的劳动成果等来进行,如各种计件工资、产量销售额奖励、年薪制、股权期权以及人力资本再投资等方式,激励人力资本创造更多的价值。 显性人力资本价值容易衡量、补偿和激励,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环境的复杂对于人力资本的依存度上升,人力资本的发挥不再具有清晰的易衡量的付出,对人力资本价值的衡量也具有了新的形态和方式。[1] [编辑] 显性人力资本的价值形成 显性人力资本的价值形成,是通过对人自身投资所形成的,包括对人力进行的教育和培训支出、卫生保健支出、国内人力资源流动支出、移民入境支出等。 [编辑本段]人力资本的定义 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特别是在当今后工业时期和知识经济初期,人力资本将有着更大的增值潜力。因为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具有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市场应变能力。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对GDP的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率。 [编辑本段]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一 、人力资本思想的萌芽(古典经济学家对劳动价值的研究)

最早的人力资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著作。他在著名的《理想国》中论述了教育和训练的经济价值。亚里士多德也认识到教育的经济作用以及一个国家维持教育以确保公共福利的重要性。但在他们眼中教育仍是消费品,其经济作用也是间接的

重农主义的代表人物魁克是最早研究人的素质的经济学家,他认为人是构成财富的第一因素,“构成国家财富的是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最先提出和论证了劳动决定价值的思想,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并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他认为由于人的素质不同,所以才使劳动能力有所不同。当然,配第的劳动价值论还处于萌芽形态,有许多地方还要商榷。

第一个将人力视为资本的经济学家是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一代经济学宗师亚当斯密在肯定劳动创造价值以及劳动在各种资源中的特殊地位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劳动技巧的熟练程度和判断能力的强弱必然要制约人的劳动能力与水平,而劳动技巧的熟练水平要经过教育培训才能提高,教育培训则是需要花费时间和付出学费的。这可被认为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萌芽思想。斯密认为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社会财富或者国民财富的增长上,财富增长的来源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专业分工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为分工越细人们劳动效率越高。二是劳动者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学说,坚持了商品价值量决定于劳动时间的原理。他还把人的劳动分为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直接劳动是指投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价值;间接劳动则指间接投在所需生产资料上的物化劳动,它不创造价值,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李嘉图曾明确指出机器和自然物不能创造价值,只有人的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穆勒也继承了斯密的一些思想,穆勒认为技能与知识都是对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他强调取得能力应当与机器、工具一样被视为国民财富的一部分。穆勒富有创造性的论点是:从传统经济增长与资源配置的生产性取向出发,指出教育支出将会带来更大的国民财富。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的某些观点尽管曾经受到马克思的严厉批评,但他也是提出人力资本思想萌芽的经济学家之一。萨伊认为,花费在教育与培训方面的费用总和称为 “积累资本”,受过教育培训的人的工作报酬,不仅包括劳动的一般工资,而且还应包括培训时所付出的资本的利息,因为教育培训支出是资本。特别是他提出的科学知识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的思想,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划时代的理论贡献。

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19世纪末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也提出知识和组织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有力的生产力。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马歇尔指出知识和组织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他认为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的人力资本理论—-劳动价值论

尽管马克思没有进行专门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但他关于劳动的许多理论观点却是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思想基础。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包括劳动价值理论、货币理论、资本生产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与周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理论、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理论、借贷资本理论和地租理论。他认为,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人类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马克思把人的劳动分为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前者具有较高的价值,是多倍的简单劳动。进而,他把可以提高人的智利和技巧的科学技术于教育看成是生产力的重要来源。同时,马克思还提出了劳动力的价值构成理论,在此基础上,他又把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非生产性劳动就是指劳动者受教育、培训以及保持劳动能力的那部分劳动。马克思不仅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的某些理论,还创造性的提出了许多新观点。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的研究)

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 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的演说中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在此之前,费雪在1906年发表的《资本的性质与收入》一文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与舒尔茨同时代及以后对人力资本理论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贝克尔、明赛尔、丹尼森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论述。

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并冲破重重阻力使其成为经济学一门新的分支。舒尔茨还进一步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研究。因此,舒尔茨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

贝克尔弥补了舒尔茨只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宏观作用的缺陷,系统进行了微观分析,研究了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贝克尔学术研究特点在于他把表面上与经济学无关的现象与经济学联系起来,并运用经济数学方法进行分析。

爱德华丹尼森对舒尔茨论证的教育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了修正,他将经济增长的余数分解为规模经济效应、资源配置和组织管理改善,知识应用上的延时效应以及资本和劳动力质量本身的提高等等,从而论证了1929至1957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教育的贡献率应是23%,而不是舒尔茨所讲的33%。

雅各布明赛尔首次将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并给出了完整的人力资本收益模型,从而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另一个分支,同时他还研究了在职培训对人力资本形成的贡献。

总之,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已经形成并发展起来,把它运用到微观企业层次中,特别是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会起到预防国有资产流失,解决国家所有者虚拟、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激励企业员工,最终会形成更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

人力资本理论的内容

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包括:

(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

(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显然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

(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人力资本理论的意义

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这样就可以从全新的视角来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现有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它表现在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按照这种观点,人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一方面不间断地把大量的资源投入生产,制造各种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另一方面以各种形式来发展和提高人的智力、体力与道德素质等,以期形成更高的生产能力。这一论点把人的生产能力的形成机制与物质资本等同,提倡将人力视为一种内含与人自身的资本——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增加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增加重要的多,发达国家是最明显的例子。美国在1990年人均社会总财富大约为421万美元,其中248万美元为人力资本的形式,占人均社会总财富的59%。其他几个发达国家如加拿大、德国、日本的人均人力资本分别为155万美元、315万美元、458万美元。1978—1995年,劳动力数量增长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略低于劳动力质量提高的贡献。但是到20世纪末,这种情况发生重大转变,人力资本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率,而劳动力数量增长率显著下降,由1978—1995年的24%急剧下降到10%。预计未来20年劳动力增长率还将继续下降。相比之下,人力资本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是依旧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并且成为劳动力贡献于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经济增长的这种模式转变,对人力资本积累提出了巨大需求。而中国庞大的人力资源要转化为人力资本,关键在于提高人力素质,其重要途径在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把中国建成世界最大的学习型社会。中国如果能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期中全面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能力,就有可能使中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使得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总量更加充足、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更加提高、体系更加完善,人民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更加发展。 [编辑本段]人力资本理论不足 首先,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教育增长与经济增长并不总是成正比的。

其次,教育、教育产品不能像商品、经济组织那样进行严格而准确的成本核算和费用分摊,更难以计算它的即时“利润”。

再次,经济增长是受多因素变量制约的,教育水平仅仅是其众多因素之一,而且相当多的时候也不是决定性因素。

最后,人力资本理论着重从经济角度衡量和研究教育问题,容易冲击、忽视教育的主体价值。正是因为这些缺陷,当许多国家发现教育投资并没有像人力资本理论所预言的那样带来丰厚利润的时候,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削减教育投入,人力资本理论也有所势衰。 [编辑本段]人力资本需要三种激励第一,产权激励。人力资本,既是资本,收益就不应该是工资(劳动报酬),资本的收益应该是产权,所以人力资本在企业中要拥有产权。这样就打破了一个提法,“谁出资谁拥有产权”,这个提法已经过时,因为有的人没有出资,但是他拥有产权,就是人力资本。现在已允许经营者持股,既人力资本持股。但要克服两种偏差:一是搞厂长、经理持股,但厂长经理往往是任命的,不一定懂经营管理,让不懂经营管理的人持股,企业越持越糟糕,因为他不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同厂长经理是两个概念。另一个偏差是搞员工持股,实际是第二种大锅饭,没有任何好处和意义,这两种偏差都要克服,做到真正的人力资本产权激励。

第二,人力资本的地位激励。这种激励出现新的概念叫首席执行官。CEO不是董事长、不是总经理。董事会的功能已经不是对企业重大决策拍板,仅只是选择、考评和决定首席执行官的薪酬。首席执行官不是企业的出资人,是人力资本。首席执行官的权力很大,谁来约束他呢不是董事会,企业有一个机构,叫战略决策委员会,由它来或否定首席执行官的决定。战略决策委员会的人也是人力资本,是社会上的人力资本,同样强调了人力资本的作用。在CEO和战略决策委员会产生之后,还有一个就是独立董事,也不是企业的出资人,与企业没有利害关系,顶多企业给个车马费,但它的投票权跟出资的董事一样是极为重要的,也属于人力资本。因此,现在西方出现的首席执行官、战略决策委员会和独立董事,都是在强化和提高人力资本的地位、作用,这是一个体制上的重大转变。

第三,企业文化激励。 企业文化的涵义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是同一范畴,属于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法律失效的时候,靠社会道德约束。企业也一样,靠制度来约束,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失效的时候靠企业文化来约束。西方不同的大企业中强调能力的差异决定你在企业中的分工、能力大小、分工不同在企业中获利方式不同等,就是从观念上要强调人力资本。

这三种激励机制,充分体现了在现代生产力条件下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人力资本(HCM –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理论最早起源于经济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关于人类生产能力的崭新思路

这要从人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的五个里程碑谈起。第一里程碑:人的有用才能是经济增长的源泉。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明确地把工人技能的增长视为社会经济进步和经济福利增长的源泉。他说:“在社会的固定资本中,可提供收入或利润的项目,除了物质资本外,还包括社会上一切人民学得的有用才能。”

第二里程碑: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一种资本。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第一个认识到,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一种资本。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说:“所有的投资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

第三里程碑:资本也包括无形资本。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资本与收入的本质》及《利率理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资本概念。他说:任何可以带来收益的东西(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可以称之为资产,而这些资产的市场价格就是资本。

第四里程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高于物质资本。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将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他明确指出:人力资本的收益高于物质资本。

第五里程碑:专业化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罗默尔、卢卡斯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学者提出了“新增长理论”。这种理论在古典经生产函数中加进了人力资本要素,故又称之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卢卡斯认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

1、关于教育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与生产率具有直接关系。教育能增进个人的生产能力,从而提高个人的生产率。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生产要素的性质。

在筛选论者看来,教育和生产率之间只是一种间接关系:教育并不能提高个人的生产能力,它只是表示个人能力的一种工具,为雇主选择、识别高能力的雇员,以便把雇员安排在不同的职位上。当雇员开始工作后,其生产率才能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雇员与生产率之间是通过筛选这一过程发生关系的,具有信号作用。

2、关于教育与个人收人的关系

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均不否认教育和收人之间具有正向关系,均承认较高的教育水平为个人带来较高的收入,但在对这种关系的解释方面都不相同。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前提是,个人收入的差别,就要缩小人们在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差距。教育投资提高了个人的生产能力,从而使他们获得较高的收入。这个过程可以简单地描述如A所示:

A:教育投资——较高的生产能力——较高的收入(人力资本模型)

筛选理论对教育与收人关系的解释如B所示:

B:教育投资——较高的文凭——较高的收入(筛选假设模型)

区别主要在连接阶段。在人力资本模型中,连接阶段是较高的生产能力,较高的收人是对较高生产、能力的报偿。筛选模型中,连接阶段仅仅是证书或者文凭。

3、关于教育政策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提高生产率,能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平等,所以要进行大量投资,扩张教育,对教育政策具有积极的意义。

而在筛选论者看来,教育只是通过一纸文凭反映个人的先天能力,对社会具有信息价值,却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因而主张一种消极的教育政策。

4、关于投资成本

人力资本理论只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资本投资,要达到相同的效益,人力资本投资成本较低,因此,全社会的人都会热衷于投资教育。

而筛选理论认为,只有本身的劳动生产率高的人才会热衷于投资教育,因为个人内在的劳动生产率与改变自身受教育状况所需付出的信号成本是负相关的关系,接受更多的教育必然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劳动生产率高的个体改变自身受教育状况的信号成本较低。对高劳动生产率的个体来讲,在合理工资的结构下,个人投资更高级别教育的收益大于成本,因此其会做出进一步投资教育的理性选择。但对于低劳动生产率的个体而言,由于其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因此在对接受过同一教育级别的劳动者所付工资相同的条件下,其进一步投资教育的成本可能大于收益,从而其理性地选择不进一步对教育进行追加投资。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个人在教育、培训和工作等方面所获取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状况等能力的集合,它是个人的财富和资源。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人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工作,能够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水平,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此外,企业和社会也可以通过投资于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人力资本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社会的整体竞争力。人力资本理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边际收益递减”,即个人在获取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会随着投资量的增加而产生递减的边际收益。这意味着,在一定的投资范围内,个人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权衡投资成本和预期收益,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首先,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教育增长与经济增长并不总是成正比的。

其次,教育、教育产品不能像商品、经济组织那样进行严格而准确的成本核算和费用分摊,更难以计算它的即时“利润”。

再次,经济增长是受多因素变量制约的,教育水平仅仅是其众多因素之一,而且相当多的时候也不是决定性因素。

最后,人力资本理论着重从经济角度衡量和研究教育问题,容易冲击、忽视教育的主体价值。正是因为这些缺陷,当许多国家发现教育投资并没有像人力资本理论所预言的那样带来丰厚利润的时候,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削减教育投入,人力资本理论也有所势衰。

以上就是关于人力资本的代表人物是谁其基本观点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人力资本的代表人物是谁其基本观点是什么、当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是、人力资本由哪些部分构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6772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