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伍子胥列传翻译

文言文伍子胥列传翻译,第1张

伍子胥是楚国人,名叫员。他的父亲叫伍奢,他的哥哥叫伍尚。他们的祖上有个叫伍举的,是楚庄王的大臣,以敢于直言劝谏,声望显赫,所以他的后代在楚国也就很有名气。 楚平王的太子名叫建,平王派伍奢做他的太傅,费无忌做他的少傅。然而费无忌却不忠于太子建。平王让费无忌到秦国去为太子建娶亲,那位秦国的女子长得很漂亮,费无忌跑回来报告平王说:“那位秦国的女子实在是绝顶的美貌,大王可以自己娶过来,另外再替太子娶个妻子。”平王便自己娶了那位秦国的女子,对她极为宠爱,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轸。平王又另外给太子娶了一个妻子。 费无忌既然用那位秦国的女子向平王献媚讨好,因此就离开了太子而去侍奉平王。他担心有朝一日平王死了而太子继位为王,会杀掉自己,所以就极力诋毁太子建。太子建的母亲是蔡国人,平王本来就不喜欢她。渐渐地平王越来越疏远太子建,将他派去驻守城父,守卫边疆。 不久,费无忌又一天到晚地在平王面前讲太子的坏话。他说:“太子建因为那秦国女子的缘故,不能没有怨恨,希望大王多少要自己防备着一点。自从太子到了城父,统领着军队,对外又与诸侯各国结交往来,他是准备着将要回都城来作乱呢!”平王就召来太子太傅伍奢审问。伍奢知道是费无忌在平王面前说了太子的坏话,因此便说:“大王为什么竟要相信那心黑口毒、拨弄是非的小臣,疏远了至亲的骨肉之情呢?”费无忌说:“大王如果现在不制裁他们,他们的阴谋就要成功了。大王将很快被他们捉起来的。”于是,平王大为恼怒,把伍奢关进了监牢,又派城父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奋扬在还没有到城父之前,就派人先去告诉太子,说:“太子赶快走,不然将被杀。”太子建便逃到宋国去了。 伍员

费无忌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有本事,如果不把他们杀掉,将是楚国的祸害。可以拿他们的父亲作人质,把他们召来,不然的话将是楚国的后患。”平王派人对伍奢说:“你要是能把你的两个儿子叫来,就饶你一命;要是不能的话,就把你处死。”伍奢说:“我的长子伍尚为人仁慈善良,叫了他,他一定会来的。我的次子伍员为人坚韧不拔,忍辱负重,能干大事,他知道来了会一道给抓起来,势必是不会来的。”楚王不听这些,派人去召伍尚、伍员,说:“你们来了,我就饶你们的父亲活命;你们不来,我现在就杀了你们的父亲。”伍尚准备要去,伍员说:“楚王之所以要召我们兄弟去,并不是真的让我们的父亲活命,只不过是怕我们逃脱了,以后留下祸患,因此用父亲作人质,把我们两个骗去。我们两个一到,就父子一块儿处死。这对于父亲又有什么益处呢?应召而去,只能使得我们无法报仇。不如去投奔别的国家,借他们的力量为父亲报仇雪恨。现在一起去死掉,就什么也干不成了。”伍尚说:“我也知道,我们即使去了也终究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然而现在父亲为了保全性命而召我前去,我却不去;以后又不能报仇雪恨,结果被天下人耻笑,这将使我非常痛苦。”伍尚对伍员说:“你就逃走吧!你能够报杀父之仇,我就去死了吧!”伍尚已被捕,使者又要捕捉伍子胥。伍子胥拉开了弓,搭上了箭对准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便逃走了。他听说太子建在宋国,就到了宋国,和太子建在一起。伍奢听说子胥逃走了,就说道:“楚国的君臣从此以后将要为战争而吃苦头了。”伍尚到了国都,平王便把伍奢和伍尚一齐给杀掉了。 伍子胥到宋国之后,正遇上宋国发生内乱,宋元公与执政大臣华氏等相互攻打。伍子胥就和太子建一道跑到郑国。郑国对他们很好。太子建又到晋国去,晋顷公说:“太子既然与郑国相友善,郑国也很信任太子,如果太子能为我作内应,我从外面来进攻,那我们一定能够把郑国灭掉。灭掉郑国,就封给太子。”太子便回到了郑国,事情还没有准备就绪,适逢太子因为一件私事要杀掉他的一个随从。这个随从知道他们的密谋,就把这件事报告了郑国。郑定公和子产杀了太子建。太子建有个儿子名叫胜。事发后,伍子胥害怕了,便与胜一起逃往吴国。到了昭关,昭关的守吏想捉住他们。伍胥只好与胜独身步行,几乎不能逃脱。追捕他们的人紧跟在后,伍子胥逃到江边上,江上恰有一位渔翁划船而来,知道伍子胥情势紧急,就将子胥摆渡过江。伍子胥过江以后,解下佩剑说:“这柄剑价值百金,就送给您老吧!”渔翁说:“楚国的法令规定,捉到伍子胥的人赐给粟米五万石,封予执珪之爵,那又何止一把值百金的宝剑呢!”不肯接受伍子胥的剑。伍子胥还没有走到吴国都城就生起病来,只好半道上停下来,讨饭度日。到了吴国都城,正是吴王僚在掌权,公子光做将军。伍子胥便通过公子光的关系求见了吴王僚。 过了较长的时候,楚、吴边境发生了冲突。楚国边境地方的钟离与吴国边境地方的卑梁氏,都以养蚕为业,两个女子采桑时相互争抢打了起来,楚平王对此大为气愤,以至于闹到两国动用军队厮杀起来。吴派公子光进攻楚国,攻克了钟离、居巢两地,收兵回国。伍子胥对吴王僚说:“现在正可以一举攻破楚国,希望再派公子光率军伐楚。”公子光却对吴王僚说:“那伍子胥因为父兄都被楚王杀了,所以劝说大王攻打楚国,他只不过是想替自己报仇而已。进攻楚国并不能一举攻破。”伍子胥知道公子光在国内有自己的谋划,想杀掉吴王僚而自己立为王,在这种情形下不便向他讲对外采取行动的事,便推荐了一位名叫专诸的勇士给公子光,自己与太子建之子胜隐退到乡下种田去了。 过了五年,楚平王死了。当初,平王从太子建那里夺走的秦国女子生下的儿子叫轸,等到平王死了,轸便即位为王,这就是昭王。吴王僚趁着楚国有丧事,派遣两位公子率军去偷袭楚国。楚国派军队堵住了吴军的后路,使吴军无法退回。吴国国内空虚,公子光就让专诸突然袭击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庐。阖庐做了吴王,志满意得,就召回伍员任命他为“行人”之官,参与国家大政的谋划。 楚国杀掉了它的大臣郤宛和伯州犁。伯州犁的孙子伯嚭逃出了楚国,投奔了吴国。吴王也任命伯嚭做大夫。前吴王僚派遣两位公子率领军队进攻楚国,被切断了后路而不能撤回。后来,他们听说阖庐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就带着军队投降了楚国,楚国将他们封在舒。阖庐为王三年,出动军队与伍子胥、伯嚭进攻楚国,攻克了舒地,活捉了以前叛吴降楚的两个将军。本来准备乘胜进军郢都,将军孙武说:“人民已经很疲劳了,不能再继续作战了,暂且等一等吧!”于是吴军便返回国中。 阖庐四年,吴国又进攻楚国,占领了六与灊两地。五年,吴国进攻越国,又打败了越国。六年,楚昭王派公子囊瓦率军进攻吴国。吴国派伍员迎战,在豫章把楚军打得大败,攻占了楚国的居巢。 阖庐九年,吴王阖庐对伍子胥、孙武说:“先前你们说过不能去攻打郢都,现在能行了吗?”两人答道:“楚国的将军囊瓦很贪婪,(由于向唐侯和蔡侯勒索财物,)唐国和蔡国都很恨他。大王一定要大举进攻楚国,必须先取得唐国和蔡国的支持。”阖庐听了他们的话,动员了全部军队,联合了唐、蔡两国,进攻楚国。吴军与楚军在汉水两岸沿江对阵。吴王的弟弟夫概带兵要求参加战斗,吴王不同意,夫概便率领他手下的五千兵士向楚将子常发动进攻。子常战败而逃,跑到郑国去了。于是,吴国的大军乘胜前进,一连打了五仗,兵临郢都。己卯这一天,楚昭王逃离郢都。第二天庚辰,吴王进入郢都。 昭王逃离郢都后,来到云梦,不料受到强盗的袭击,昭王又逃到郧。郧公的弟弟怀说道:“是楚平王杀了我们的父亲,我们把他的儿子杀了,这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郧公担心他的弟弟杀昭王,就与昭王一道逃到随。吴国的军队包围了随,对随人说:“周朝的子孙封国在汉水流域的,全都被楚国灭掉了。(楚国也是你们的敌人。)”随人准备杀掉昭王,王子綦把昭王藏匿起来,自己冒充昭王来承当灾难。但随人占卜的结果却说把昭王交给吴国不吉利,便借故推托,而没有把昭王交给吴国。 当初,伍员与申包胥是好朋友,伍员从楚国出逃的时候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申包胥说:“我必定能使楚国存在下去。”等到吴国大军入郢,伍子胥到处搜寻昭王,没有找到,他就掘开楚平王的墓,拖出尸骨,抽打了三百鞭,方才住手。申包胥这时也逃出郢都,躲在山中,派人对伍子胥说:“你这样报仇,未免也太过分了吧!我听说,虽然人多势众,一时或许能胜过天理,但天理最终还是要获胜的。你从前是平王的臣子,曾经面朝北亲自侍奉过他,现在竟然鞭打死人,这岂不是不讲天理到极点了吗!”伍子胥对来人说:“替我向申包胥致歉吧,就说我因为年事已高,而报仇心切,就像眼看要日落西山,却仍路途遥遥,所以才做出这种倒行逆施的事情来。”于是,申包胥就跑到秦国去告急,请求秦国发兵救楚。秦国不肯出兵。申包胥站在秦国的宫廷中日夜不停地痛哭,哭了七天七夜,哭声始终没有中断。秦哀公很受感动,说:“楚王虽然无道,但是有这样的臣子,怎么能不保全楚国呢!”他就派遣了五百辆兵车援救楚国,抗击吴国。六月,在稷打败了吴军。这时,由于吴王阖庐到处搜寻楚昭王,在楚国停留已经很久,阖庐的弟弟夫概乘机偷偷回到吴国,自立为王。阖庐听到这个消息,便丢下楚国赶回国内,攻打他的弟弟夫概。夫概兵败逃走,就投奔了楚国。楚昭王看到吴国发生内乱,又重返郢都。他将夫概封在堂溪,夫概就叫做堂溪氏。楚国继续与吴国作战,打败了吴军,吴王便撤军回到国内。 两年以后,吴王阖庐派太子夫差率军进攻楚国,占领了番。楚国害怕吴军又要大举入侵,就迁离了郢都,迁都到鄀。这时期,吴国由于有伍子胥、孙武出谋划策,西面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北面威震齐、晋等国,南面降伏了越人,最为强盛。 此后四年,孔子担任了鲁国的宰相。 五年以后,吴国进攻越国。越王句践迎战吴军,在姑苏打败了吴军,阖庐的脚趾负了伤,吴军只得退却。阖庐的创伤恶化,病情严重,临死之前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是句践杀了你的父亲吗?”夫差回答说:“不敢忘记。”当晚,阖庐就去世了。夫差即位为王,便任用伯嚭为太宰,加紧操练兵士。两年后,吴国进攻越国,在夫湫打败越军。越王句践带领余部五千人退往会稽山屯驻,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嚭,请求讲和,愿意交出国家大权,和妻子一起给吴王去当奴仆。吴王准备答应越国的请求,伍子胥劝谏道:“越王句践为人吃苦耐劳,现在大王不消灭他,以后一定要后悔的。”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话,而采纳了太宰嚭的意见,宽恕了越国,与它讲了和。 此后五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夺位,新立的国君地位虚弱,便出动军队,北伐齐国。伍子胥劝谏说:“句践现在吃饭只吃一个菜,生活朴素,关心百姓,吊唁死者,慰问病人,这正是想着将要用到老百姓的缘故呀!此人不死,必定成为吴国的隐患。现在对于吴国来说,越国的存在就好像人的腹心的疾病一样。而大王不先消灭越国,反倒去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全搞错啦!”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进攻齐国,在艾陵大败齐军,威名大震,使得邹、鲁等国的国君大为慑服,然后班师回国。从此以后吴王就更加不听伍子胥出谋划策了。 此后四年,吴王准备北伐齐国,越王句践采用了子贡的计谋,率领他的军队协助吴国作战,又给太宰嚭进献了贵重的宝物。太宰嚭既然屡次接受越国的贿赂,便越来越信任和喜欢越国,一天到晚在吴王面前替越国说好话。吴王十分信任伯嚭,采纳他的计谋。伍子胥劝谏道:“越国是吴国的心腹之患,现在却偏偏相信他们的虚伪的谎言和骗人的行为,又贪图伐齐的功利。然而,吴国即使能够攻占齐国,也好像得到了一块石田,(既不能耕,又不能种,)毫无用处,毫无意义。况且《盘庚之诰》说过:‘有叛逆不顺从的,就把他们全部彻底地消灭掉,让他们断子绝孙,决不许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种下祸根。’这正是商朝能够兴盛起来的原因。希望大王能放下齐国而先攻打越国;如果不这样去做,以后将会悔恨的,那就来不及了。”但吴王仍然不听,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临行之前,对他的儿子说:“我屡次劝谏我们的大王,但大王不肯听从我的意见,我们很快就要看到吴国的灭亡了。你和吴国一起灭亡,那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于是,便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自己回到吴国交差。 吴太宰嚭早就与伍子胥有嫌隙,因而毁谤子胥说:“伍子胥为人生硬凶暴,没有感情,好猜疑,爱嫉恨,他对大王的怨恨不满恐怕早晚要成为大祸害的。前次大王准备伐齐的时候,伍子胥就认为不能伐,但大王终于出兵向齐国发动了进攻,结果大获成功。伍子胥对自己的计谋未被采纳感到羞辱,反而因此怨恨大王。现在大王准备再次伐齐,伍子胥刚愎自用,强词夺理地进行拦阻,不惜诋毁和诽谤大王,一意孤行,他只不过是在幸灾乐祸地希望以吴国的失败来证实自己的计谋的高明。如今大王亲自率领大军,出动国内全部军队去伐齐,而伍子胥由于谏议未被采用,便不再来上朝,他假装生病而不跟大王一道北上,大王不可不防备呀!这个时候他要惹祸闹事可太容易了。况且我派人暗中注意着伍子胥,他出使齐国的时候,已经把他的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鲍氏了。伍子胥身为臣子,在国内不得意,便到国外去投靠诸侯,他自以为是先王的谋臣,如今不被重用,就常常心怀不满地怨恨大王。希望大王及早采取措施。”吴王说:“你不说这些话,我也早就在怀疑他了。”于是,吴王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属镂”宝剑,说:“你拿它去死!”伍子胥仰天长叹道:“啊!奸臣伯嚭在作乱了,大王却反而要杀掉我。是我曾经使你的父亲成为称雄诸侯的霸主;当你还没有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各公子争抢着要当太子,又是我用生命在先王面前为你争取,差一点就不能把你立为太子。你做了国王之后,要把吴国分一部分给我,我倒也并不指望着那样。然而,你今天竟然听信奸臣的恶语中伤要杀害你的长辈。”伍子胥便告诉他的舍人说:“我死了以后,一定要在我的墓上种上梓树,让它长成之后可以派用场,把我的眼睛摘下来悬挂在都城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到越寇的入侵、吴国的灭亡。”说罢便自刭而死。吴王听说了伍子胥的话后,大为愤怒,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用皮革做的袋子里,让它在长江中漂浮。吴国的百姓敬重伍子胥,为他在长江边上建立了祠堂,这个地方因此就叫做胥山。 吴王杀了伍子胥以后,便向齐国发动了进攻。齐国的鲍氏杀了他的国君悼公而立阳生做齐王。吴王打算以杀君之罪讨伐鲍氏,但没有打赢,只好撤军。此后二年,吴王召鲁国和卫国的国君到橐皋相会。第二年,又北上与各国诸侯聚会于黄池,想以盟主的身份在周室诸侯中发号令。这时,越王句践却乘机偷袭吴国,杀了吴国的太子,击败了吴军。吴王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回国内,派遣使者送了厚礼,与越国讲了和。九年以后,越王句践终于灭掉了吴国,杀了吴王夫差,并处决了太宰嚭,认为太宰嚭不忠于他的国君,在外接受大量的贿赂,私自与越国交结,替越国办事。 当初与伍子胥一起逃亡的楚太子建的儿子胜,居住在吴国。吴王夫差的时候,楚惠王想把胜召回楚国。叶公劝谏道:“胜为人勇武,暗中搜罗亡命之徒,他恐怕是有自己的打算呢!”惠王不听叶公的话,还是召回了胜,安置他住在楚国的边境城邑鄢,号称白公。白公回到楚国三年,吴王夫差杀了伍子胥。 白公胜既已回到楚国,怨恨郑国杀害了他的父亲,便暗地里收罗那些愿意为他舍身的勇士,准备伺机报复郑国。白公回到楚国五年后,请求讨伐郑国,楚国的执政大臣令尹子西同意了。军队还没有出动,晋国出兵攻打郑国,郑国请求楚国救援。楚国派了子西去救助,与郑国订立了盟约后回到国内。白公胜气愤地说:“我的仇人不是郑国,而是子西!”白公胜自己磨着宝剑,有人问道:“你磨剑干什么呀?”胜说:“准备用来杀子西。”子西听到这话,笑笑说:“胜就像那鸟卵一样,(全靠我的羽翼才得以生存,)哪里会那样干呢?” 此后四年,白公胜与石乞在朝廷发动突然袭击,杀了令尹子西和司马子綦。石乞说:“不杀掉国王不行。”于是将惠王劫持到高府中。石乞的随从屈固背着惠王逃到昭夫人的宫里躲了起来。叶公听到白公作乱的消息,率领他的部属来打白公。白公的人被打败,逃到山里,白公胜自杀身死。石乞被俘虏了,追问他白公的尸体藏在哪里,如果不讲出来就把他扔进汤镬处以烹刑。石乞说:“大功告成我作卿相,不能成功我进汤镬,本来就应当如此。”终于不肯讲出白公胜的尸体到底在哪里。结果就将石乞处以烹刑。叶公又找回了惠王,重新立为国王。 太史公说:仇恨对于人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即使是做国王的人都不能让仇恨之心在臣子身上萌生,何况是地位相同的人之间呢!假如当初伍子胥跟着伍奢一道死了的话,那与蝼蚁之死又有什么区别呢?但他能够放弃小意气,洗雪大耻辱,使名声流传后世。可悲啊!当子胥在长江边困顿窘迫之时,在道路上乞讨糊口之时,心中难道会在一瞬之间忘掉对郢都、对楚王的仇恨吗?不会的。所以说克制忍耐成就功名,不是抱负远大的壮士又有谁能做得到呢?白公如果不是自己去当国君的话,那么他的功业也是很可称道的呢!

白公欲以子闾为王

公元前479年的秋天,白公胜以献捷为由,请求全副武装接受楚惠王的庆功,随后乘机杀死了令尹子西以及司马子期,并劫持了楚惠王。白公胜起初实际上只是希望能够通过在楚国的建功立业而请求楚国出兵攻打郑国为自己的父亲太子建报仇。但是令尹子西却与其意见相左,而白公胜此次的作乱也只是希望能够提高自己在楚国内部的话语权。

白公胜的同谋石乞提出,现在已经杀死了两位重要的卿士,又挟持了楚王,不如直接烧毁楚国的府库,杀死楚王,之后直接接管楚国。白公胜认为,杀死自己的君王是不吉利的事情,并且烧毁库府结汇使楚国失去继续,那么将来即使接管了楚国,在行政方面也会受到很大的阻碍。石乞回答说,接管了楚国并治理百姓,然后大家恭敬地侍奉神灵,得到了神灵的保佑,又有百姓奉上物资,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但是白公胜不肯听从。

白公胜担心自立为王不会得到楚国人的拥护,于是就找到了楚国先君楚昭王的哥哥公子启担任楚国的国君。

公子启的答复

公元前489年,吴国出兵攻打楚国的附庸国陈国,楚国的军队驻扎在城父,并和吴国的军队展开长期的对峙。到了十月份的时候,楚昭王生病了,当时的天上有红色的云彩绕着太阳飞行。于是召见太史占卜吉凶,太史回答说,这次的战争对楚王是有害的,但是可以把灾祸转移到将相身上。

其实际上是说,这次的战争很有可能失败,并且领兵的将领很可能战死沙场。但是楚昭王并不答应大夫们为自己赴死的请求。出兵之前,楚昭王召见公子申(子西)、公子启(子闾)、公子结(子期),希望能够将君位让给自己的哥哥,因为当初楚昭王能够即位楚国的国君也得益于这些人的辞让。在楚昭王的再三要求下,公子启答应担任楚国的国君,等到楚昭王去世以后。公子启表示,君王临死之前舍弃自己的儿子而信任自己的臣子,身为臣子怎么敢忘记君王的恩惠,既然服从君王的命令担任国君和扶持君王的儿子担任国君都是顺乎情理的,不如就拥立君王的儿子担任国君吧。之后在子西等人的帮助下,公子启领头拥立了楚惠王。

听到白公胜的请求之后,公子启表示拒绝。然后白公胜等人就拿着武器以性命要挟。子闾回答说,如果白公胜等人是想整顿王室,安定楚国的社稷,然后拥立公子启做楚国的国君,那实际上也是自己的愿望啊,但是如果白公胜因为一己私欲而准备颠覆楚国的王室,损害楚国的治理,那么自己宁死不从。白公胜便将公子启杀死,然后挟持楚惠王到了高府,由石乞负责看守。有个叫圉公阳的人,在宫墙上掏了一个洞,然后背着楚惠王到了昭夫人的宫里。

叶公的封邑在蔡地,蔡地也就是原来的蔡国,当初楚文王抢妻之后蔡国逐渐归入楚国,后来楚共王的五个儿子相继争夺王权,导致蔡地成为了楚国的又一个大本营,也就是说在楚国内部,无论是军事政治还是经济,蔡地是仅次于楚都的。叶公得知白公胜叛乱的下次以后,就决心出兵勤王。

楚国方城山外边的人对叶公说,现在应该可以进军楚国的都城了。叶公回答说,自己听说,一个人如果以冒险的方式侥幸获得成功,那么他的欲望是不会得到满足的,一但办事不公,那么必定引起人民的反抗。直到听说白公胜杀了齐国的管修,以及杀死了公子启的事情之后才出兵攻打郢都。

叶公率领军队到达郢都的北门之后,有人看到他说,叶公为什么不带上头盔呢?楚国境内的人将叶公视为自己的父母,并期待叶公的到来,假使让盗贼的箭矢伤到了叶公,那么国内的额百姓就失去了自己的希望。于是叶公带上头盔前进,这时候又遇到一个人,说叶公为什么要带上头盔呢?国内的人期盼叶公的到来就好比农民在期盼丰收一样,如果不能见到叶公的面,那么百姓便会惶恐,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期望,为什么要遮住自己的脸来使得百姓丢失自己的期望呢?于是叶公又去掉头盔前进。

路上遇到了带领着一大部分人马的楚国将领箴尹固,箴尹固正准备带着自己的额部队前去帮助白公胜。叶公制止道,没有了子西等人,楚国就不是一个国家了,现在抛弃德行而跟随盗贼,拿到就能够安宁了么?于是箴尹固带着部队跟着叶公前进。基本上是叶公所到之处,楚人纷纷倒戈,白公胜自知必败无疑,于是就逃到山上上吊自杀了。

石乞被叶公给抓住了,向其追问白公胜尸体的下落。石乞自己虽然知道白公胜的尸体在哪里,但是已经承诺不说出尸体的下落。叶公恐吓到,倘若不说出尸体的下落,就将石乞给烹杀。石乞回答说,当初作乱的时候自己就很清楚,如果事成,那便是卿士,倘若失败,便是被烹,是自己应有的结果,又有什么妨碍呢?于是叶公将其烹杀。

春秋与战国只是在学术上的划分,其分界却被史学家派出众多说法。多数教科书选择前476/475年作为分界点,源于《史记六国年表序》。若按是说,此前几年楚国“白公之乱”可算是“春秋”尾声里的最后一个“亮点”了。

白公即白公胜,芈姓,熊氏,名胜,号白公。他的父亲,即楚平王时被费无极谮害的太子建。

太子建从驻守的“陪都”城父逃离后,先到宋国,又因避华氏之乱自宋至郑。郑国对他以礼相待,他却利用郑人对他的信任,与晋国密谋作为内应偷袭郑国,又因在封邑里大肆残暴被人揭发,终于事发被杀。

到楚惠王时,令尹子西——也是白公胜的亲叔叔——想把流落吴国的白公胜召回,受到了叶公沈诸梁的劝阻:

“我听说胜这个人‘诈而乱’,召他回来未免有灾祸吧!”

子西:“我却听说胜‘信而勇’,并且不干不利的事情。召他回来置放在边境上,让他保卫边疆。”

叶公直言“子必悔之”:

“复言,非信也;期死,非勇也。”

按照叶公的标准,符合仁爱才称得上诚信,遵循道义才叫做勇敢。不管什么话都要实践,这不是诚信;不管什么事情都不怕死,这不是勇敢。他反问子西:

“白公胜一味务求实践诺言,而又遍求“死士”,会不会是私心作怪呢?”

子西终于没听劝告,把白公胜召回楚国,任命为巢邑大夫驻守在与吴国的边境,从此号称白公,故称白公胜。

白公胜治军有方,“好兵而下士”。然而对于叶公“复言,非信也;期死,非勇也”的评语,他却用后半生”照本宣科“地活成了自己的”写照“。

据《国语楚语》,叶公在劝谏子西时还引用了俗语“狼子野心,怨贼之人也”,指出白公胜由于怨恨而生出“害乱国家”之心的隐忧。而白公胜之“怨”,首推当为郑国的“杀父之仇”。

从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年)开始,白公胜屡次请求子西出兵郑国以报父仇,子西或以“楚国政事未定”拒绝,或假意应承而行“缓兵”之策,甚至在晋伐郑时亲自出兵救援郑国,并收取了郑人贿赂。

白公胜终于感到“忍无可忍”。他怒形于色,在公开场合亲自磨剑并托人“直”告子西将要到朝堂上“杀人”。

子西仍然执迷不悟。在他眼里,白公胜就像一颗鸟卵一样在他的覆翼下长大,他放言在自己死后楚国的令尹、司马,“非胜而谁”?对其厚望可想而知。

白公胜却丝毫不领情,反而认为子西狂妄无比,亦放言“他要得到好死,我就不是我”!

白公胜倒真的说到做到,而不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他开始与一个叫石乞的勇士亲信密谋,经石乞举荐,他甚至亲赴市场逞其“遍求‘死士’”之能。无奈“可以当五百人”以对抗“王与二卿士”的“死士”熊宜僚“不为利谄,不为威惕”,即使石乞的剑架在脖子上也一动不动。

但机会还是能够等来。这一年,吴国军队侵犯边境慎地,白公胜率军大败吴军。他以进献战利品为名,向楚惠王请求不解除武装率军入都,乘机发动叛乱劫持惠王。如梦初醒的子西“以袂掩面而死”。

白公胜的“好梦”却也没做长。石乞两次劝他焚烧府库、杀死君王,他均以“弑王不祥,焚库无聚”加以拒绝,还在忙乱中让惠王得以逃脱。很快,得到消息的叶公从蔡地征发楚国方城之外的军队前来镇压,自立为王刚满 一个月的白公胜走投无路,逃到山上自缢而亡。倒是石乞,被生擒后大义凛然,宁愿被烹也没说出藏匿白公胜尸身的所在,尽显”死士“本色。

“白公之乱”黯然落下帷幕。叶公沈诸梁以此一役而名扬后世,楚惠王复位后他被封为令尹与司马,身兼军政大权于一身,这在楚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相较于在白公胜身上犯迷糊的子西,叶公自一开始就从白公胜的“复言”看到了其根源——“杀父之仇”集聚的怨气,又以其“复言”预见了对于国家的害乱——“旧怨灭宗,国之疾眚也”,只是终未能解子西之惑。而当得知子西死于国难时,叶公亦未以其曾经“弃吾言”而“以小怨置大德”,奋然招兵救难。

白公胜以一人之“怨'而惘顾国之安,在另一个亲叔叔子闾身上也得到了反衬。

白公胜在听闻叶公欲出兵靖国时,想要让子闾继任楚王。对于白公胜的武力劫持,子闾回应:“若是安定楚国、匡正王室,岂敢不听从?但若专谋私利来颠覆王室,置国家于不顾,只好宁死不从。”终于从容就死。

杀父之仇,是旧时公认最大的仇恨。《礼记·曲礼》说“父之仇,弗与共戴天”,这已经成了古人的一种心理情结和思维定势,积淀成了一种文化心理结构。但以“一己”之私而陷“一国”于乱,即使“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也为士所不耻。于是孔子又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何谓“直”?

朱熹说:“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

钱穆说:“直者直道,公平无私。我虽与彼有私怨,我以公平之直道报之,不因怨而加刻,亦不因怨而反有所加厚,是即直”。

如此一来,“根正苗红”、“苦大仇深”的白公胜之报怨“复言”下的迁怒乃至祸乱,离夫子所谓的“直”似乎偏的也太远了吧。

卷内篇目推荐:

季梁:夫民,神之主也

宣姜:墙有茨,不可埽也

息妫:只自无言对暮春

许穆夫人: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晋文复国的三个贤内推手

目夷:君欲已甚,何以堪之

臾骈: 释此三者,何以事夫子

师旷: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

子路就是孔子当之无愧的“大弟子”。他的性格,让人不禁设想:假如将子路放在现代社会,他也许是一名战功赫赫的将军,或者是除暴安良的警察。毕竟,他浑身上下都是正义感。

鲁国的邻国卫国王后南子与卫国王子蒯聩通奸,蒯聩出逃到了孔悝门下,邓有玖的儿子姬辄即位为卫出公,孔悝的母亲伯姬便与人密谋拥立蒯聩为国君。就这样,孔悝被卷进了国际争端,自己也处于危险中。而子路作为孔悝的幕僚,本来可以逃跑免除灾祸。但坚守原则、重情重义的子路认为自己应该忠于主公孔悝,便径直前往蒯聩处求他放过孔悝。不料,蒯聩命令手下石乞攻击子路,子路毕竟勇武,虽然年纪大了,但依然与石乞对打十几回合。然而,子路在打斗的过程中,不慎被对方碰掉了帽子。就在他停下打斗、全神贯注整理帽带的时候,他被石乞乱刀砍死,变成了一滩肉酱。

1 子路文学 文言文

子路问学 原文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注释

①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

②岂: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③释:放;策:马鞭子。

④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反:反对,引申为“丢弃”。

⑤谏:直言规劝,批评;圣:通达,明智。

⑥受学:从师学习;重:重视,注重。

⑦揉同“糅”,用熨木,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直的变曲。

⑧犀革:犀牛的皮制品。

⑨括: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即用羽毛装饰。

⑩镞:(zú):箭头;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 敬:感谢;命:吊问之词。

译文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喜好长剑。”孔子说:“凭你的才能,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难道有好处吗?”孔子说:“驱赶狂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操拿弓弩的人,不能丢下正弓的器具;木材经过绳墨作用加工就能取直,人们接受直言规劝就会通达;从师学习,重视发问,哪有不顺利成功的!”子路说:“南山出产竹子,不经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穿透犀牛皮(做的铠甲),为什么要学习呢?”孔子说:“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吗?”子路施礼道:“感谢你的吊问。”

简析

本篇选自《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路最初相见时的一段对话,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面对子路的疑惑和反问,孔子因利势导,语言简明而深入地纠正了子路的观点,让人无可辩驳。孔子的教育家、思想家之谓由此可见一斑。

2 子路见孔子文言文翻译

原文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对曰:“好长剑”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狂马者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有为?”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

①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 ②岂: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③释:放;策:马鞭子。 ④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反:反对,引申为“丢弃”。 ⑤谏:直言规劝,批评;圣:通达,明智。 ⑥受学:从师学习;重:重视,注重。

⑦揉同“煣”,用熨木,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直的变曲。

⑧犀革:犀牛的皮制品。 ⑨括: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即用羽毛装饰。

⑩镞:(zú):箭头;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 敬:感谢。命:吊问之词。好乐:喜好。益:增长。

11见:拜见 12好乐:喜好 13益:好处 14受:承受 15再:第二次

译文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木材经墨线划过再加工就直了,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还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3 子路之死文言文

当初,卫灵公有位宠姬叫作南子。灵公的太子蒉聩曾得罪过她,害怕被谋杀就逃往国外。等到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虽然逃亡了,太子的儿辄还在。"于是卫国立了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出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一直留在国外,不能够回来。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采邑的长官。蒉聩就和孔悝一同作乱,想办法带人潜入孔悝家,就和他的党徒去袭击卫出公。出公逃往鲁国,蒉聩进宫继位,这就卫庄公。当孔悝作乱时,子路还有事在外,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回来。子羔从卫国城门出来,正好相遇,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为他遭受祸殃。"子路说:"吃着人家的粮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灾难。"子羔终于离去了。正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了进去。找到蒉聩,蒉聩和孔悝都在台上。子路说:"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请让我捉住他杀了。"蒉聩不听从他的劝说。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壶黡到台下去攻打子路,斩断了子路的帽带。子路说:"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来。"说完系好帽子就死了。

孔子听到卫国发生暴乱的消息,说:"唉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真传来了他的死讯。所以孔子说:"自从我有子仲由,恶言恶语的话再也听不到了。"

4 文言文 《子路、曾皙,,, 》 翻译、及思考与练习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

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没有题目没法给你做。

自己根据翻译写吧。

1 子路之死文言文

当初,卫灵公有位宠姬叫作南子。灵公的太子蒉聩曾得罪过她,害怕被谋杀就逃往国外。等到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虽然逃亡了,太子的儿辄还在。"于是卫国立了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出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一直留在国外,不能够回来。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采邑的长官。蒉聩就和孔悝一同作乱,想办法带人潜入孔悝家,就和他的党徒去袭击卫出公。出公逃往鲁国,蒉聩进宫继位,这就卫庄公。当孔悝作乱时,子路还有事在外,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回来。子羔从卫国城门出来,正好相遇,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为他遭受祸殃。"子路说:"吃着人家的粮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灾难。"子羔终于离去了。正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了进去。找到蒉聩,蒉聩和孔悝都在台上。子路说:"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请让我捉住他杀了。"蒉聩不听从他的劝说。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壶黡到台下去攻打子路,斩断了子路的帽带。子路说:"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来。"说完系好帽子就死了。

孔子听到卫国发生暴乱的消息,说:"唉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真传来了他的死讯。所以孔子说:"自从我有子仲由,恶言恶语的话再也听不到了。"

2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①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

②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左开的落后民族了。

(2)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灵活变通的,在这里侧重着眼于大是大非。

参考译文:(一)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节,但管仲却没有自杀。”[子路又]说:“[这样,管仲]算是没有仁德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算他的仁德!这就算他的仁德!”

(二)子贡问:“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自杀,却又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还受到他给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左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要[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3 子路怎么死的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人。

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

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他为人伉直好勇、重朋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内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4 翻译下面文言文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⑴

孔子病得厉害,子路便命孔子的学生组织治丧处。

很久以后,孔子的病渐渐好了,就道:“仲由干这种欺假的勾当竟太长久了呀!我本不该有治丧的组织,却一定要使人组织治丧处。我欺哄谁呢?欺哄上天吗?我与其死在治丧的人的手里,宁肯死在你们学 ⑴为臣——和今天的组织治丧处有相似之处,所以译文用来比傅。

但也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是死者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才给他组织治丧处。

古代,诸侯之死才能有“臣”;孔子当时,可能有许多卿大夫也“僭”行此礼。不同之处是治丧处人死以后才组织,才开始工作。

“臣”却不然,死前便工作,死者的衣衾手足的安排以及翦须诸事都由“臣”去处理。所以孔子这里也说“死于臣之手”的话。

⑵无宁——“无”为发语词,无义。《左传》隐公十一年云:“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

杜预的注说:“无宁,宁也。”。

5 文言文翻译《子路杀虎》,马上要要

一天,尚不年迈的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子路出游到深山老林去避暑。春秋时夏天的天气并不比现在凉爽。孔子上了山已是汗流浃背,跟在身后的子路也敞开衣衫任腥热的山风把胸毛吹得东倒西歪。孔子在一块大石上坐下之后说口渴死了,让子路去寻些水来喝。

子路打开随身的包袱取出石臼走到一条小溪的上游,小溪喷珠吐玉,泉水清凌如碧。子路在用石臼舀水当儿,一抬头忽然看见他面前的草丛里黄灿灿的鲜花开得正盛,定睛再看时那根本不是一簇艳丽的鲜花,而是斑斓炫目的猛虎在那白额黄斑虎吼声震山扑过来的瞬间,子路纵身跃到猛虎的身后一把揪住了老虎尾巴。子路力大过虎,就好像若干年后的武松那样赤手空拳把猛虎打死了。他揪断了死虎的尾巴揣在怀里以作凭证,准备向孔子炫耀,然后荡了荡泉水舀了满满一大臼泉水返回原地。子路递水给孔子时喜滋滋地问道:“先生,上士智能过人、武艺高强的人怎么样打死老虎”

孔子抿了一口清凉的泉水回答:“上士打老虎先揍虎头。”

子路敛住笑容又问:“那中士呢”

孔子喝了好几口水道:“中士打老虎,先揪虎耳朵。”

子路不高兴地接着问:“那么,下士打虎是个什么样子呢”孔子清了清嗓子:“下士打虎拽住老虎尾巴才敢动手。”

听完孔子的话,子路感到受了侮辱,扔掉老虎尾巴,怨恨地说:“先生大概明知泉水被一只猛虎守着,竟然让我去打水,是存心想害死我”

子路在质问孔子的时候,趁孔子只顾喝水不留意的空隙,就手抓起一个石盘揣在衣襟底下。那石盘边缘十分锋利,子路怀揣着石盘准备在适当时机如掷铁饼似地抛起石盘,然后石盘会在空中飞旋,划一道闪亮的弧,顷刻之间即会把文弱不堪的孔先生击个脑浆涂地。

子路预谋好这一切,站在孔子面前咄咄逼人地发问:“孔先生,你说,上士杀人是怎么个杀法”

孔子一愣,随即镇静地回答:“上士杀人用笔尖。”他怕学生听不懂,解释道,“用笔墨写在竹简上或刻在甲骨铜鼎上,以文字昭示天下,把人置于死地。”

子路怒气未减地又问:“那么中士该如何杀人”

孔子慢条斯理地回答:“中士杀人用舌尖。人的舌头是软的,能把方的说成圆的,圆的说成扁的,众口铄金,也会杀人不见血。”

子路居心叵测接着问:“那么下士该如何杀人?”

孔子若无其事地回答说:“下士呀,下士杀人用怀里揣着的一个石盘”

子路一下子泄了气,他扔掉怀里的石盘,五体投地跪拜了孔子。从此对孔子心服口服,忠心耿耿。

6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 南山之竹 文言文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仲尼弟子列传(节选)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①,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是时子贡为鲁使於齐。

(选自《史记》,岳麓书社,1988年10月第一版。)

注:①冠雄鸡,佩豭豚:头戴雄鸡似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性鄙,好勇力。鄙:粗朴。

B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造:找麻烦。

C宽以正,可以比众。比:使……亲近。

D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折:决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恶言不闻于耳。②彼于致福者,为数数然也。

B①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②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C①恭以敬,可以执勇。②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D①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②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小题3:下列用“/”给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A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B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C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D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仲由,字子路,卞地人。比孔子小九岁。

子路性情粗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欺凌孔子。孔子用礼乐慢慢地诱导他,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子路问如何处理政事,孔子说:“自己先给百姓作出榜样,然后才能使百姓辛勤地劳作。”子路请求进一步讲讲。孔子说:“持久不懈。”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最崇尚的是义。君子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叛逆作乱。小人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做强盗。”

子路要听到什么道理,没有马上行动,只怕又听到别的道理。

孔子说:“只听单方面言辞就可以决断案子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崇尚勇敢超过我之所用,就不适用了。”象仲由这种性情,不会得到善终。”“穿着用乱麻絮做的破旧袍子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羞愧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的学问好象登上了正厅,可是还没能进入内室呢。”

季康子问道:“仲由有仁德吗?”孔子答说:“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管理军政事务,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子路喜欢跟随孔子出游,曾遇到过长沮、桀溺、扛着农具的老人等隐士。

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孙问孔子说:“子路可以说是人臣了吗?”孔子回答说:“可以说是备位充数的臣子了。”

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行。孔子说:“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难治理。可是,我告诉你:恭谨谦敬,就可以驾驭勇武的人;宽厚清正,就可以使大家亲近;恭谨清正而社会安静,就可以用来报效上司了。”

当初,卫灵公有位宠姬叫作南子。灵公的太子蒉聩曾得罪过她,害怕被谋杀就逃往国外。等到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虽然逃亡了,太子的儿辄还在。”于是卫国立了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出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一直留在国外,不能够回来。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采邑的长官。蒉聩就和孔悝一同作乱,想办法带人潜入孔悝家,就和他的党徒去袭击卫出公。出公逃往鲁国,蒉聩进宫继位,这就卫庄公。当孔悝作乱时,子路还有事在外,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回来。子羔从卫国城门出来,正好相遇,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为他遭受祸殃。”子路说:“吃着人家的粮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灾难。”子羔终于离去了。正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了进去。找到蒉聩,蒉聩和孔悝都在台上。子路说:“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请让我捉住他杀了。”蒉聩不听从他的劝说。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壶黡到台下去攻打子路,斩断了子路的帽带。子路说:“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来。”说完系好帽子就死了。

孔子听到卫国发生暴乱的消息,说:“唉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真传来了他的死讯。所以孔子说:“自从我有子仲由,恶言恶语的话再也听不到了。”这时,子贡正为鲁国出使到了齐国。

以上就是关于文言文伍子胥列传翻译全部的内容,包括:文言文伍子胥列传翻译、白公胜为满私欲覆王室,公子启深明大义拒贼子,叶公勤王留青史吗、白公胜:复言,非信也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6458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