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节是几号

2021年春节是几号,第1张

2021年春节是几号

202年春节是辛丑年(牛年)正月初一,2021年02月12日,星期五。

公元2021年,公历平年,共365天,53周。农历辛丑年(牛年),无闰月,共354天。21世纪第3个10年的开端或第2年,匹配1年计算或0年代计算,2020年代的第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中国***成立100周年。

春节的兴起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东汉文献。(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上疏安帝曰:“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憔心。”这里的春节是春季的意思,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春节无关。南宋文天祥<文山集)卷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十<二十四日》诗:“春节前三日,江南正小年。”此诗作于己卯年(1339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这一天俗称小年,再过两天,即二十六日,就是立春,所以诗中的“春节”指立春(所谓“三日”包括二十四日),而非正月初一。

时至清代,有些地方将夏历的新年年节称为“春节”。《富平县志》(清乾隆四十三年刻本十卷本,西北卷):“春节,元日黎明时,家设香火牲果,盛服,拜天地,次拜灶,次祖考茔中,然后拜父母,见兄长,曰贺年。”山这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称夏历新年年节为“春节”的资料。但在当时这一名称鲜为人知,没有什么影响。

作为新年年节的“春节”的大名普遍为国人所知是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以后的事。1912年1月2日,孙中山通电各省,宣告“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于是旧历的元旦被改称为“春节”,这在不少民国时期的方志中都有记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切制度重新建立,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纪元是历代政府首先关注的重大问题,为此,1949年9月27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决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紧接着又在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政务院第十二次政务会议上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了“新年”(公历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纪念日”等法定节假日及其放假日期。从此“春节”一名才取代了流行三百多年的“元旦”,沿用至今,“元旦”则成了公历新年的节日名。

春节的别称

唐宋元明时期可以说是“元日”的一统天下。《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卷二十三收录了唐宋元明四朝有关春节的诗词共112首(一个题目算一首),其中题目中用了“元日”一词的多达69首。有些诗题目中虽然没用“元日”,但诗句中则有。如唐张说《元朝》:“元日今岁乐,不谢往年春。”唐卢延让(观新岁朝贺):“元日胭脂色,朝天桦烛香。”宋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衣冠拜元日,樽俎对芳辰。”另外,(初学记)卷四<岁时部)、旧题唐韩鄂撰(岁华纪丽)卷一(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十六认为韩鄂是五代时人)、<太平御览)卷二十九<时序部》等皆以《元日)为类目名。这都充分说明“元日”是这一时期独领风骚的春节名称,风行天下。

除“元日”外还有一些其他名称。如元朔:唐德宗《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献岁视元朔,万方咸在庭。”岁日:唐顾况、刘长卿都有(岁日作)诗。新正:唐孟浩然《岁除夜会乐成张少府宅》诗:“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樽。”新元:宋赵长卿《探春令·寻春)词:“新元才过,渐融合气。”古已有之的一些名称也在使用,如正日、正朝、正旦、岁旦、元旦等。但在使用的广度上这些名称都只能瞠乎“元日”之后。

我们今天常把春节称为“年”,如过年、拜年、年货、年画、年饭、年糕等,这一意义上的“年”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宋陈师道《早春)诗:“度腊不成雪,迎年遽得春。”但当时“年”也用得很少。

导读:春节是我国的传节日之一,是一个团圆的好日子,春节一到,在外地求学的游子以及在外务工的人们,不管多远,都会回家,与家人欢聚一堂,现在国外很多地方在春节期间也非常热闹。那么2022年春节是哪一天多少号?2022年春节是什么时候?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2022年春节是哪一天多少号

2022年春节时间是2022年2月1日,星期二,农历壬寅虎年正月初一。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回寅”为岁首。“斗柄回寅”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的轮回由此开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春节习俗

1、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2、祭灶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如《释名》中说:“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3、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4、割年肉

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5、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在民间过年是过小年和过大年的总称,小年是在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也有腊月二十四或者腊月二十五过小年的。而过大年指的就是现在的春节了。

2019年小年是在1月28日,农历腊月二十三。

2019年大年是在2月5日,农历正月初一。

南方过年和北方过年有什么不同

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

从小年开始,很多地方就已经开始过年的传统习俗了,小年主要的工作就是祭灶,送灶王爷上天。这点南北方都是一样的,但是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还有个别地区小年在腊月二十五的。

过年了

南方和北方拜年时间不同

在南方地区有初一不花钱不出去拜年的习俗,寓意新的一年钱财福气不往外流。但是在北方就没有这个讲究了,大年初一是一定要起个大早然后开始拜年的,有些地方还要给长辈磕头行礼,寓意给长辈添福增寿。

南方吃年糕或者汤圆,北方一定要吃饺子

南方的过年食品一定有年糕或者是汤圆,寓意年年升高,团团圆圆。而北方吃饺子主要是取更岁交子之意。除了汤圆饺子这一对冤家,南北方过年的食物之争还有是不是一定要吃鱼、或者是吃橘子等等。相对来说南方物产更丰饶,水产也丰富,吃鱼就是讲究年年有余,而吃橘子是因为橘与吉谐音,寓意好。但是在北方没有这样的先天条件,缺水没有鱼,而橘子在北方也长不成,因此南北方的过年也就有了很多不同的习俗。

截止到2020年1月7日,今年在2020年01月25日过年。庚子年(鼠年)正月初一,距离农历2020年春节还有18天。

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扩展资料: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年

2021年过年时间是2021年02月12日,星期五,辛丑年(牛年)正月初一。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2017年春节是农历2017年正月初一日,公历:2017年1月28日。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2023年春节是2023年1月22日星期日,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2023年的公历起止时间是1月1日到12月31日,公历起止时间为2023年01月22日到2024年02月09日。

公元2023年是公历平年,共365天,53周。同时它也是农历癸卯年也就是兔年,闰二月,共384天。除此之外,它还属于21世纪,是2020年代的第4年,从0年代开始的第2023年,由于该年闰月,所以在农历的1年里有2个立春,故称为双春年。

春节的由来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春节这天是农历的新年,至今仍有人叫它“旧历年”。中国人过旧历年的习俗,大约开始于汉代。古代过年有两个内容:一是利用农闲洒扫庭院,预防疾疫;二是总结劳动收获,准备来年的春耕。同时,人们在春耕开始前,也利用机会休息娱乐一番。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年末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人们增深感情的重要节日,是个欢乐祥和、亲朋好友欢聚的传统佳节。

2023年1月22日过年。

2023年过年时间是2023年1月22日,星期日。2023年1月22号过年,春节的日期固定在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

春节(Spring 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又称“过年”“过大年”,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为什么把春节叫做过年

把“春节”叫做“过年”,是因为在远古神话传说中,有一个叫“年”的凶猛怪兽,在每年的腊月三十,都会到村落里残害生灵。人们无意中发现怪兽“年”害怕鞭炮声,之后便在每年的腊月三十燃放鞭炮抵御怪兽“年”,逐步演变为现在的“过年”。

以上就是关于2021年春节是几号全部的内容,包括:2021年春节是几号、2022年春节是哪一天多少号 2022年春节是什么时候、过年是几月几号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6370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