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是谁

明成祖是谁,第1张

生辰: 农·1360年4月17日 祭日: 农·1424年7月18日 朱棣,汉族,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杀方孝孺等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极力肃整内政,巩固边防,政绩颇著。在文化事业上,加强儒家文化思想的统治,大力扩充国家藏书。永乐四年(1406年),至御殿观览图书,问大学士解缙:“文渊阁内经史子集全备否?”解缙回答:“经史粗备,子集尚多阙。”他又说,士从家稍有余资,便欲购书,况于朝廷?遂召礼部尚书郑赐遣使购访天下遗书。又指示购奇书要不惜代价,“书值不可计价值,唯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永乐年(1403年)命解缙等人编纂“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技艺之言,各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动用文人儒臣3000余人,辑古今图书8000余种,谓“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于永乐六年(1408年)编成,共22877卷,装成11095册,定名为《永乐大典》。藏于“文渊阁”中,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贡献。迁都后,在宫内东庑南,又建,“文渊阁”,南京之书,大量北运,把《永乐大典》运至北京后,专贮于“文楼”。使明代国家藏书建设发展迅速。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实为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现仅存世3%。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 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他对建文时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永乐初,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王旧封,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他还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采纳哦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具体生平事迹你看看这个网站>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特别是文化方面的。

解析: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明史》说他“貌奇伟,美髯髯,智勇

有大略”又说他“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似非溢美之词,他确有过

人之处。

明成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朱元璋死后,传位给

他的孙子允坟,年号建文。“时诸王以尊属雍重兵,多不法。”且欲图害燕王建文元年(1399

年),明成祖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改年号为永乐。是

年以北平为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明成祖在位22年(1402

一1424)励精图治,采取了许多开明而有力的措施,致使国家臻于强盛。略举以下几件事例:

关心人民疾苦。明成祖对各地方官吏要求极为严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须深入了解民情,

随时向朝廷反映民间疾苦。如永乐十年(1412年),他命令入朝觑见的地方官吏五百余人各自

陈述当地的民情民n,},还规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当者勿问’。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的地方官,对地方民情说不出道道,或知而不言者,要问罪;说得不实在或说错的可以不迫

究。之后,他更严厉地“谕户部,凡郡县有司及朝使目击民艰不言者,悉逮治。”即地方官或

中央派出视察民情的大员,如果目暗民间疾苦而不实报的,要逮捕法办。对民间发生了灾情,

及时振济,做到“水旱朝告夕振无有雍塞”。(《明史·成祖本纪}))如永乐三年(1405年),

江苏、浙江等地遭大水灾,人民流离失所。他立即下诏对灾区减免田租凡338万石,“致使流

民复业者十二万余户。”永乐六年(1408年),京师发生地震他下令“罢北京诸司不急务及

买办,以苏民困。”即命令北京的中央机关,励行节约,对不是当务之急的用费或到外地采购

货物等事立即停止,以减轻人民的沉重负担。永乐十四年(1416年),北京、河南、山东等地

发生饥荒,他浪p诏令减免一年租税,还发放粮食13万石及时振济。(《明史·成祖本纪》)

破格用人。明成祖重视人才,不论其出身如何,凡真正有才能者。破格摧用。如他曾摧

用布衣(没有功名的平民)马麟等13人为布政使(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参政、参议(官

名,明代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参议,以分领各道)等重要官吏。永乐二年(1404年),吏部

上了一道奏章,参奏某些地方官吏违反“祖训”制度推荐人士的行为应予治罪。明成祖不批

准,并谕示:“果有才,授之官,否则罢之可耳。”(《明史·成祖本纪》)也是他不拘一格使

用人才的事例。

不搞封禅,不信仙术灵丹。所谓“封禅”,即古代帝王祭夭地的典礼。在泰山上筑土为坛

祭天,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功,曰禅。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封

禅作为国家大典。以示夭下太平,并藉以歌颂帝王的功业。举行这种大典,要花费很大的财

力、物力、人力。永乐十四年(1416年),礼部尚书吕震上书奏请举行封禅大典,明成祖断然

拒绝。对此,他举出两条理由,一条是;“今天下虽无事,四方多水旱疾疫,安敢自谓太平”

一条是:“且《六经》无封禅之文,事不师古,甚无谓也”(《明史·成祖本纪》)因此他不

搞长途跋涉,劳民伤财的封禅活动。相传古时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司马迁的《史记

·封禅书》中也说:“自古受命帝王,易尝不封禅”而明成祖则制止这种活动,在当时的历

史背景下,不能不说是一件大胆的改革。当然,他不是不祭天地,只是缩小范围,在京师附

近祭一祭,即“祀夭地于南郊”而已。他不信什么仙术灵丹,而且深恶痛绝。据《明史》记

载,永乐十五年(1417年),有浙江某道士向他进奉金丹,说是服此丹可以长生不老。明成祖

大怒说,这是妖人,叫进丹人自已把金丹吞下去,并“毁其方书”。这两件事,比起秦始皇、

汉武帝之大搞劳民伤财的封禅活动以及迷信方士,求仙丹以延寿的荒唐行径来,明成祖的头

脑开明得多。

重视文化典籍。明成祖对文献的征编工作极为童视,对保存古文化典籍,颇有贡献。永

乐元年(1403年),他刚即位不久,就命翰林学士解绪等人纂修《永乐大典》,经过六年时间

的努力,完成了这部巨大的百,书。该书辑入古今各类图书七八千种,包括经、史、子、集、

天文、地志、阴阳、医药、僧道、艺术等方面,约3亿7千多万字,为世界上最早的大百科

全书。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放眼世界,大开中外交通。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王景和为

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62艘,远航西洋。他们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

太仓东浏河镇)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

答腊及锡兰(今斯里南卡)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以后又于1407年至1433年的20多

年间,先后7次出海远航,经过30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 教圣地麦加。

当时他们乘的船,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可容100。人。这些航行比西方哥伦布、伽

马等的航行早半个世纪以上,而且船队规模与船只之大,都超过他们几倍。郑和每到一处,都

以瓷器、丝绸、铜铁器和金银等物,换取当地特产,与亚非各国加强联系,随行人员马欣著

((流涯胜览》、费信着《星搓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记述航行中的见闻,都很有价值。

明成祖的这一举措,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在经济、文化上的大交流,对中国的文明向外传

播和中国人了解西洋情况,都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比两汉时期朝廷先后派遣张赛、班超出使

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的壮举,更胜一筹。

由于明成祖采取了一系列开明有力的措施,加上他善晓军事,除解除了藩王的兵权,巩

固中央政权外,又屡次亲征漠北,杭击外来的侵略,打击蒙古贵族势力,大获胜利。曾设置

奴儿干都司,管辖今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等地,使当时的中国颇称JJI盛。

他在位期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明史·成祖本纪)))

当然,明成祖不是完人,也有不足之处。《明史》对他的最后评论是:“成功骏烈,卓乎

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易可掩哉。”但从主流看,明成祖不失为历代君主中

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因为嘉靖皇帝为了让他爸爸进太庙,才将朱棣改为成祖。

朱棣死后,明成祖是被嘉靖皇帝改的。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1402至1424年在位,嘉靖皇帝将他的庙号改为“成祖”,后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明成祖(1360一1424年)名朱棣,原来被封为燕王。

他死后的谥号是“文皇帝”,所以后人便一直称他为“明成祖”,所以有的史书又称他为“文皇”。他的庙号是太宗,所以在《明实录》中他的实录就被称作《太宗实录》。

明成祖朱棣的简介:

大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5月2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早起被封为燕王,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朱棣造反,建文帝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

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后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乐。

朱棣在位期间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制度,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交趾),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立哈密卫,在西南贵州等地区建立行省行政区划,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

他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同时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朱棣驾崩后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明长陵。

明成祖,名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公元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1402年攻破京师(今江苏省南京),从侄儿手中夺取帝位,史称明成祖,年号永乐。 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 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长子早亡)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孙时,就对诸藩王不满,曾与他的伴读黄子澄商量削藩对策。即帝位后,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 建议,决定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并令诸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将臣监视朱棣,并乘机逮捕将其。朱棣得到这一消息,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 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 朱棣初起兵时,燕军只据北平一隅之地,势小力弱,朝廷则在各方面都占压倒性优势。所以战争初期,朝廷拟以优势兵力,分进合击,将燕军围歼于北平。朱棣采取内线作战,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 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周边,排除了后顾之忧,能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因朱元璋曾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也无将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 幸存老将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因耿炳文军败,建文帝又任曹国公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李景隆本是纨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后李景隆指挥失当大败。 此时的建文帝为大臣所蒙蔽,反而奖励打了败仗的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 兵将60万众,号称百万,进抵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燕军一度受挫,但南军政令不一,不能乘机扩大战果。燕军利用有利时机,力挫南军主将, 南军兵败如山倒。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军跟踪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又从德州逃 到济南。朱棣率燕军尾追不舍,于济南打败李景隆率领的立足未稳的十余万众。济南在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朱棣围攻济南三月未下,恐粮道被断,遂回撤北平,盛庸收复德州。 李景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建文帝采黄子澄之谋,遣使议和以求缓攻,又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代之以盛庸。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打败南军。接着,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的时间,南北交战主要在河北、山东。燕军虽屡战屡胜,但南军兵多势盛,攻不胜攻,燕军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巩固。能始终据守者,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空虚宜直取的情报。朱棣手下谋士也劝朱棣勿攻城邑,越过山东,以迅速行动直趋金陵,金陵势弱无备,必可成功。于是朱棣决定跃过山东,直捣金陵。 燕军士气大振,南军益弱。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议和,被拒绝。六月初三,燕军自瓜洲渡 江,镇江守将降城,朱棣率军直趋金陵。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历时四年的 “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 “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前期作战南军连连败藉。但自济南保卫战后,南军主力屯驻德州,相机出击,以遏燕军。德州处在运河线上,南北交通便利,燕军自河北南下,始终处在德州的监控之下。燕军南攻时,南军或自德州横出断其归路,或袭扰其补给线,或乘虚北攻。所以,虽以朱棣之善用兵,南军再未出现过战争初期的那种大的挫败,燕军势力基本上被阻在山东以北。朱棣未克山东,故虽屡战屡胜,激战两年半,却始终未能打开局面。等到他越过山东,直趋金陵,半年时间便夺取了政权。 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中国明朝建文年间发生的内战。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藩王中势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因不满朝廷削藩措施而起兵叛乱。战争历时三年,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军攻下首都南京,惠帝失踪,朱棣登上帝位,是为明成祖。 [编辑] 背景 明成祖-朱棣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及子孙的统治,便大封宗室二十多人为藩王,驻守全国各地。这些藩王虽然没有封地的管治权,但拥有护卫军队,少者有三千人,多者至一万九千人,驻守北方边境的晋王、燕王和宁王军权更大。 如果太子朱标不是早死的话,即使他将来继位,按照「长兄为父」的传统,诸王应会对他存有敬畏。朱标不幸早死,太孙朱允炆是诸王的后辈,感到难以约制诸王,加上诸王拥有军权,对他构成潜在威胁,便有削藩之意。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去世,朱允炆作为长孙继位,是为惠帝,听从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削藩,先后削去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及岷王五位藩王。 经过 燕王朱棣感到朝廷将会向他动手,在谋士姚广孝的策划下,在建文元年七月自北平起兵造反,号称清君侧,指惠帝身边的齐泰和黄子澄为奸臣,需要铲除,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靖」即「平定」,「靖难」代表「平定祸乱」),瞬即控制北平附近地区,兵力增至数万人。 由于明太祖晚年诛杀了不少良将,导致惠帝手下缺乏将才可用,朝廷只好派65岁老将耿炳文率兵北上讨伐,号称三十万人。炳文军十三万人在八月到达真定,燕军趁中秋之夜突袭南军在雄县的据点,又击败了援兵,攻陷鄚州(在今河北任丘)。炳文在移动部队渡过滹沱河时被燕军攻击,部将李坚、甯忠、顾成被执,炳文与残军十万人退入真定城(今河北正定),坚守不出。黄子澄建议撤换耿炳文,改以李景隆接任,增兵至五十万人;景隆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齐泰反对李景隆接任,但惠帝不听。景隆上任后败得更惨烈,损失更大。朱棣在此期间突袭宁王所在的大宁(今内蒙古宁城),挟持宁王朱权,得其军马(包括其骑兵精锐朵颜三卫),军力更强。 建文二年四月,燕军在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境内)大败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进至济南,守将盛庸、铁铉坚守,燕军攻城不下。朝廷撤换李景隆,封盛庸为平燕将军。十二月盛庸在东昌(今山东聊城)大破燕军,燕军损失数万人及大将张玉,此役是中央军自开战以来首次大捷,燕军退回北平。建文三年三月,燕军在夹河(今河北武邑境)大败盛庸,此后燕军又取得多次胜利。 由于惠帝曾告诫诸将「毋使朕负杀叔父之名」,故此中央军与燕军作战时诸多制肘,甚至有一次中央军围困了朱棣,却不敢伤害他,结果被他逃脱。 虽然燕军屡败中央军,因兵力不足,往往放弃所攻下的地方,仅能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今河北卢龙)三府。建文三年冬,有南京宦官逃到朱棣那里,告之京城守备空虚,朱棣便率兵南下,绕过盛庸军,直趋南京。建文四年四月,中央军平安、徐辉祖部先后击败燕军,可是朝廷在这时调走徐辉祖,令燕军有机可乘,在淮北大破中央军,平安被俘,十万人降。五月燕军击败防守淮河南岸的盛庸,进至长江北岸。六月有水师叛降燕军,燕军渡过长江,谷王朱橞和李景隆等人开南京城门让燕军入城,宫中起火,惠帝失踪,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然后为惠帝举行葬礼。 盛庸在南京失守后率军向朱棣投降,铁铉不久兵败被擒。 [编辑] 余波及后事 成祖在「靖难之役」获胜后,诛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及众多建文旧臣如:卓敬、暴昭、练子宁、毛泰、郭任、卢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谢升、丁志方、甘霖、董镛、陈继之、韩永、叶福、刘端、黄观、侯泰、茅大芳、陈迪等,史称︰「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他们的家属和亲人也被牵连,死者甚众,流放及被其它方式惩罚的人也不少[1]。直至明仁宗即位后,大部份人始获赦免,余下的人的后代却迟至明神宗时始获赦免。 成祖不承认建文年号,以即位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乐元年。虽然成祖因为反对惠帝削藩而起兵,但他即位后却跟惠帝一样推行削藩。 影响 因为京中宦官提供的情报帮助成祖击败惠帝,成祖即位后便改变太祖以来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开始重用宦官,埋下日后宦官祸国的种子。 HY

参考: zh /w/indextitle=%E9%9D%96%E9%9A%BE%E4%B9%8B%E5%BD%B9&variant=zh-

以上就是关于明成祖是谁全部的内容,包括:明成祖是谁、明成祖是谁、能综合评价一下明成祖吗尽量具体一点。谢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6336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