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师是什么意思呢请网友指教。

一字师是什么意思呢请网友指教。,第1张

五代著名诗僧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早”字,便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两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对这两句诗很满意,便高兴地拿着这首诗去请教诗友郑谷。郑谷看了几遍后评点说:“数枝梅花开已经相当繁盛了,不足以说明‘早’,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贴切。”齐己听了,认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后人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

南宋乾道八年初春,夔州通判陆游应诏前往抗金前线南郑,途经四川梁山(今重庆梁平)蟠龙山时,忽闻山顶鞭炮震耳,锣鼓喧天。循声而至,原来是当地官员和山民正在庆贺蟠龙桥落成。但见这蟠龙桥像一条蛟龙飞跨山涧,又如雨后的彩虹横亘天际,如诗如画。陆游不禁连连称赞。当地官员得知来者是大诗人陆游,立刻捧出文房四宝,恭请他给蟠龙桥写一副对联。陆游略思片刻,运腕挥毫,在桥头石壁上写下了:“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然后跨马下山到县城住宿。

陆游走后,当地一姓肖的父女走来观看。女儿肖英姑看完陆游的对联,若有所思地说:“此联不愧出自大诗人之手,只是有一字不太贴切,弱了气魄。”

原来,这肖英姑出自书香门第,早年丧母。后来家中又不幸失火,烧毁了偌大家业。父亲灰心丧气,带着女儿进了蟠龙山,父女俩在这如诗如画的山中种地打柴为生。晚上父亲常常挑灯教女,英姑天资聪颖,学习勤奋,长大成人后,诗词歌赋、地理天文,无一不晓,无所不通,深得当地人敬佩。

且说英姑这无意中一句评论,不多时竟传到了陆游的耳朵里。他听后大为纳罕,思来想去,却不知哪一字弱了气魄。

次日,陆游独自一人来到蟠龙山,直奔肖氏父女所住的蟠龙洞。连唤数声,竟无人回应。他沉吟片刻,信步走进洞中,原来英姑父女并未在洞里。陆游四下环顾,见一块大石上放着笔墨纸砚,便铺纸提笔,写道:“为龙意蟠,洞府未然,不留空下,重见英山,求深何在,女才知返,姑怅去贤。”署上姓名,然后回身走了。

陆游刚走不久,英姑父女打柴回来,知是陆游来过。父女俩看着陆游那文不成文,诗不是诗的文字,经一番琢磨,方破解出这是一首七言诗:“重返蟠龙为求贤,未见英姑意怅然,才女不知何处去,空留洞府在深山。”

陆游回到住所,当晚又是一夜没睡,仍未想出是哪个字不妥,第二天早晨,竟踏露又来到蟠龙洞。英姑父女听见招呼,忙将他请进洞中。稍事寒暄,陆游直言向英姑求教,请她指出对联中哪一字不妥。英姑含羞笑道:“大人,奴家乃山野村女,本不敢妄评大人之作。承蒙大人不弃,光临寒舍,斗胆直言,不当之处,还望大人指教。”然后侃侃说道,“大人上联‘桥锁蟠龙,阴雨千缕翠’无懈可击;下联“林栖鸣凤,晓日一片红’,若改为‘一声红’岂不更妙凤凰叫而旭日升,有声有色。不知大人以为如何”陆游听罢,沉吟片刻后,连声赞道:“妙,妙,妙,好个‘一声红’!真是一字师也。”

陆游心悦诚服,欣然来到蟠龙桥,将“片”字改为“声”字。

英姑成为陆游的一字师的故事,很快传开,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一字师的故事如下:

1、贾宝玉拜薛宝钗为一字师

《红楼梦》中元妃省亲一回,其中宝玉所作的诗中有一句“绿玉春犹卷”,是用来描写芭蕉叶。宝钗提醒他元妃不喜“玉”字,教他改成“蜡”;即为“绿蜡春犹卷”。

绿蜡出自于唐朝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这“绿蜡”写出了芭蕉叶的色泽却不用到“玉”字,恰到好处。所以称宝钗为一字师和师傅。

2、齐己的一字之师

五代著名诗僧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早”字,便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对这两句诗很满意,便高兴地拿着这首诗去请教诗友郑谷。

郑谷看了几遍后评点说:“数枝梅花开已经相当繁盛了,不足以说明早,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贴切。”齐己听了,认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后人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

3、萨天锡的一字之师

元朝时期,萨天锡送濬天渊入朝,有“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之句,很多人都夸好,只有山东一个老叟认为应将“闻”改为“看”,萨天锡问为什么要这样改,老叟说:“唐人有林下老僧来看雨。”萨天锡俯首拜他为“一字师”。

4、杨万里的一字之师

传说有一天,杨万里在馆中与人闲聊,谈到晋朝间,就说起有个文学家兼史学家叫于宝的怎么怎么,旁边有个小吏插话说:“是干宝,不是于宝。”杨万里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你怎么知道叫干宝?”小吏找到韵书,递给杨万里看。

果然韵书里”干“字下面清清楚楚地注明:“晋有干宝”。杨万里一见大喜,非常感激地对这个小吏说:“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呀!”

解释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比喻从别人那学到一点东西也是自己的老师。

用法作宾语;指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押韵词一望而知、高山仰之、蒲柳之姿、面如凝脂、游人如织、单相思、足茧手胝、装聋作痴、公尔忘私、休戚共之

成语出处

编辑

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来源:金石网 kingsnetbiz//chengyu/ShowStoryID=183

因订正一字之误而成为老师。

典出有三。

据五代王定保《唐摭(zhí,拾取)言》记载:唐代李相读《春秋》,孙叔之「(chuò或ruò)」应读「敕略切」,李相误为「敕晷(guǐ)切」,小吏指出了,李相很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切,又叫「反切」,是古代注音的方法:取前字之声与后字之韵连读。由于字音随年代而变化,现在已不适用,但却是了解古音的重要依据。

据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补遗》记载:「杨诚斋(即杨万里)与同舍谈及于宝。一吏进曰:『乃干宝,非于宝也。』问何以知之?吏取韵书以呈,『干』字下注云:晋有干宝。诚斋大喜曰:『汝乃吾一字之师。』」

又,乾隆时有某方伯(地方长官)莅浙,见文牍中有「鼈子(读wěi,意为勤勉、美、进入、修养等;又读mén,意为如门之处或指门。此处读mén)」亹三字。一吏谓「亹」见于《大雅•凫(yī,鸥)》,旧注「门」。方伯谓「子即吾一字师」。(见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鼈子》)

以上三例中,诚斋难得,「大喜」二字,其闻过则喜之情栩栩然也。

「一字师」也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

宋代魏庆之《诗人玉屑•一字师》:「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寒梅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元代萨天锡送天渊入朝,有「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之句,「闻者无不脍炙,惟山东一叟鄙之曰:『措词固善,但闻字与听字合一耳!』公曰:『当以何字易之? 』叟徐曰:『看天竺雨。』诘其『看』字,叟曰:『唐人有『林下老僧来看雨。』公俯首拜为『一字师』。」(见明代黄溥《闲中古今录•卷一》)

宋代曾吉父《送汪内相赴临川》有「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韩子苍改「中」为「深」,改「里」为「冷」。吉父闻之以韩子苍为一字师。(见宋代周紫芝《竹坡诗话•卷三》)

又,五代张迥《寄远》有「蝉鬓凋将尽,虬髯白也无」句。齐己改「白也」为「黑在」,迥遂拜作一字师。(见宋代阮阅《诗话总龟•评论三》)

(王成纲) FROM: databookhexun/chapter-379-3-3s

以上就是关于一字师是什么意思呢请网友指教。全部的内容,包括:一字师是什么意思呢请网友指教。、陆游的故事:一字师、关于一字师的故事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6318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