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分为陆生生物还是水生生物

青蛙分为陆生生物还是水生生物,第1张

对陆生生物陆生生物,泛指在陆地上生活的生物。他们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1、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 2、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多种运动方式,如:爬行、行走、跳跃、奔跑等,以便觅食和躲避敌害; 3、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蚯蚓例外,靠体壁呼吸); 4、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对多变的环境做出及时的反应。 陆地环境与水域环境相比,要复杂得多。 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生动物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陆地上的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 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 陆地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生活在陆地上的环节动物,如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囊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它没有肺与气管,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动物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因此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囊深层。 陆地动物还有哺乳动物。它们体毛光滑柔软,有保温作用;用肺呼吸;心脏分成四个腔,有2条循环途径;体温恒定;有门齿、臼齿,还有犬齿;有发达的脑神经与四肢。 陆生动物还有很多很多。但任何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它们的生活环境适应 生活在北美大陆的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生存,狼必须要捕食,可是捕食的危险性极大,死亡率极高,所以狼都是群居生活,一起捕食。团结协作,能捕获到更多的食物,狼也很友善,争夺到食物后都平分,很少打起仗来。狼有很灵敏的嗅觉,这可以帮助它们捕获食物。他们灵敏的嗅觉还可以嗅到附近有没有其他动物,维持疆界。狼经常嚎叫。这种嚎叫一般代表遇到食物要共同捕食或传递某种信息。这些条件有利于狼在它们的生存环境中生存。狼是肉食动物,她要吃一些很难撕裂的肉,所以狼长有非常锋利的犬齿。可以撕裂肉狼还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边的环境及时作出反映。以上狼的这些特征都为了适应它们所生存的环境。 水生生物 水生生物是生活在各类水体中的生物的总称。水生生物种类繁多,有各种微生物、藻类以及水生高等植物、各种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其生活方式也多种多样,有漂浮、浮游、游泳、固着和穴居等。有的适于淡水中生活,有的则适于海水中生活。虽然种类繁多,按功能划分,不外包含自养生物(各种水生植物)、异养生物(各种水生生物)和分解者(各种水生微生物)。不同功能的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构成特定的生物群落,不同生物群落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相互作用、协调,维持特定的物质和能量流动过程,对水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水生生物为人类提供蛋白质和工业原料,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以上三种动物均不是哺乳动物。

1、麻雀属于鸟类。

我国的鸟类分为游禽、涉禽、攀禽、陆禽、猛禽、鸣禽六大类。此六类统称为鸟类的六大生态类群。全世界已发现有超过一万种;中国有1400多种。

2、蚯蚓属于环节动物。

环节动物门是动物界的1个门,该门动物为两侧对称、分节的裂生体腔动物,有的具疣足和刚毛,多闭管式循环系统、链式神经系统。已知的环节动物约有13000种。

3、青蛙属于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3个目的体形异,它们的防御、扩散、迁移的能力弱,对环境的依赖性大,虽然有各种生态保护适应,但比其它纲的脊椎动物种类仍然较少,其分布除海洋和大沙漠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等各种生境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最高分布海拔可达5000米左右。

常见哺乳动物:

人类、虎、狼、鼠、鹿、象、鲸、海豚、鼬等。所有哺乳动物都是恒温动物,体表的皮毛可以帮助保持体温。

哺乳动物的牙齿有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有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为胎生,所有的哺乳动物幼年都需要用母乳喂养。

百度百科-鸟纲

百度百科-环节动物

百度百科-两栖动物

以上就是关于青蛙分为陆生生物还是水生生物全部的内容,包括:青蛙分为陆生生物还是水生生物、麻雀青蛙蚯蚓哪个是哺乳动物、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5695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